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希望與反抗

鎖定
《希望與反抗》是由馬克·羅斯曼執導,朱麗婭·耶特斯、法比安·亨裏奇、傑拉德·亞歷山大·海德、安德列·漢尼克主演的戰爭片,於2005年2月24日在德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索菲·斯庫勒和她的弟弟漢斯因進行反希特勒活動被逮捕,受審直到被宣判死刑的過程 [1] 
中文名
希望與反抗
外文名
Sophie Scholl
其他譯名
最後的蘇菲史庫
索菲·斯庫勒:希望與反抗
類    型
劇情、戰爭
製片地區
德國
發行公司
X Verleih AG
導    演
馬克·羅斯曼
主    演
朱麗婭·耶特斯
法比安·亨裏奇
傑拉德·亞歷山大·海德
安德列·漢尼克
片    長
120 分鐘
上映時間
2005年2月24日
對白語言
德語
色    彩
彩色

希望與反抗劇情簡介

1943年春天,納粹德國在斯大林格勒遭到嚴重失敗。與此同時,慕尼黑的“白玫瑰”組織成員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秘密的反希特勒活動。索菲·斯庫勒和她的弟弟漢斯在慕尼黑大學散發傳單的時候遭到逮捕。這段情節過後,影片開始轉由索菲敍述,描述了姐弟倆被捕後受審直到被宣判死刑的過程。
起初索菲假裝無罪,盡力爭取釋放。然而,當得知死刑已經等待着他們,索菲則開始努力保護弟弟和難友們。蓋世太保莫爾對索菲產生了崇敬之情,告訴她只要認罪他可以幫助她,但索菲拒絕了他的建議並義正詞嚴地表達了自己對於正義的看法。
雖然已經秘密做出了死刑的判決,為掩人耳目,納粹法庭“人民法庭”法官羅蘭·弗雷斯勒還是開庭對姐弟倆進行了審判。這次審判沒有任何法律根據就宣判索菲和她的弟弟死刑。審判過程中,索菲一番滔滔不絕的辯論使得弗雷斯勒又羞又惱,張口結舌。她的英勇行為甚至得到出庭的納粹軍官的讚許。審判結束後,姐弟倆被帶出法庭執行死刑。他們被允許和父母道別並吸最後一支煙。歷史最後顯示正義站在索菲這邊,正如索菲對弗雷斯勒預言的:“今天你吊死我們,明天,就輪到你掉腦袋了。 [1] 

希望與反抗演職員表

希望與反抗演員表

角色 演員
索菲·斯庫勒 朱麗婭·耶特斯
漢斯·斯庫勒 法比安·亨裏奇
莫爾 傑拉德·亞歷山大·海德
羅蘭·弗雷斯勒 安德列·漢尼克
Else Gebel Johanna Gastdorf
Christoph Probst Florian Stetter
Alexander Schmorell Johannes Suhm
Willi Graf Maximilian Brückner
Robert Scholl Jörg Hube
Magdalena Scholl Petra Kelling
Werner Scholl Franz Staber
Gisela Schertling Lilli Jung
Professor Wuest Norbert Heckner
Norbert Heckner Anton Figl .
Lohner Klaus Händl
Rechtsanwalt August Klein Paul Herwig
Paul Herwig Walter Hess
Reichsanwalt Weyersberg Christian Hoening
Wärterin Maria Hofstätter
Jakob Schmid Wolfgang Pregler
Anneliese Graf Frederike Schnitzler

希望與反抗職員表

製作人 馬克·羅斯曼、Fred Breinersdorfer、Sven Burgemeister、Ulrich Herrmann、Jochen Kölsch、Christoph Müller、Bettina Reitz、Andreas Schreitmüller、Hubert von Spreti
導演 馬克·羅斯曼
副導演(助理) Philip Haucke、Hellmut Fulss、Meryem Lehrer
編劇 Fred Breinersdorfer
攝影 Martin Langer
配樂 雷恩侯德·黑爾 、約翰尼·克萊默
剪輯 Hans Funck
選角導演 Nessie Nesslauer
藝術指導 Jana Karen
服裝設計 Natascha Curtius-Noss
視覺特效 Dominik Trimborn
展開
(以上資料來源) [2] 

希望與反抗角色介紹

  • 索菲·斯庫勒

    慕尼黑反希特勒組織“白玫瑰”成員,在慕尼黑大學散發傳單的時候遭到逮捕。起初索菲假裝無罪,盡力爭取釋放。然而,當得知死刑已經等待着他們,索菲則開始努力保護弟弟和難友們。

  • 漢斯·斯庫勒

    曾在德國東部戰場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因而組建了慕尼黑反希特勒組織“白玫瑰”,在慕尼黑大學散發傳單的時候遭到逮捕,最後被法西斯處死。

  • 莫爾
    演員 傑拉德·亞歷山大·海德

    一名蓋世太保,對索菲產生了崇敬之情,並試圖通過讓索菲認罪而幫助她擺脱困境,但索菲拒絕了他的建議並義正詞嚴地表達了自己對於正義的看法。

  • 羅蘭·弗雷斯勒

    納粹法庭“人民法庭”法官,在已經秘密對斯庫勒姐弟做出了死刑判決的情況下,為了掩人耳目,開庭對姐弟倆進行審判,審判過程中被索菲辯駁得又羞又惱,張口結舌。

(以上資料來源) [1] 

希望與反抗幕後花絮

  • 該片片尾演職員表上,有一張索菲·斯庫勒的真實照片,還可以看到她的兄弟漢斯和克力斯托弗。
  • 該片有些場景是在慕尼黑大學拍攝的,索菲和漢斯正是在這裏學習並被逮捕的。
  • 該片的一個審問場景中,審問人摩赫前面的一堆數據資料卡在桌子的位置不斷變動,每個鏡頭中資料卡所在的位置都不同。
  • 索菲在警察局去盥洗室的時候,可以在洗手池上面的鏡子中看到一個話筒的倒影 [3] 

希望與反抗獲獎記錄

時間
頒獎禮
獎項
獲獎主體
備註
2006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馬克·羅斯曼
提名
2005
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銀熊獎-最佳女演員
朱麗婭·耶恩奇
獲獎
銀熊獎-最佳導演
馬克·羅斯曼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競賽單元
馬克·羅斯曼
金熊獎
馬克·羅斯曼
提名
2005
第18屆 歐洲電影獎
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
朱麗婭·耶恩奇
獲獎
觀眾獎-最佳女演員
朱麗婭·耶恩奇
觀眾獎-最佳導演
馬克·羅斯曼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
Fred Breinersdorfer Sven Burgemeister Christoph Müller
馬克·羅斯曼
提名
歐洲電影獎-最佳製作設計
Jana Karen
2005
第55屆德國電影獎
金質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朱麗婭·耶恩奇
獲獎
銀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
Fred Breinersdorfer Sven Burgemeister Christoph Müller
馬克·羅斯曼
觀眾獎-年度德國電影
《希望與反抗》
金質電影獎-最佳劇本
Fred Breinersdorfer
提名
金質電影獎-最佳攝影
Martin Langer
(以上資料來源) [4] 

希望與反抗製作發行

希望與反抗幕後公司

類別
公司
地區
時間
製作公司
Broth Film


Goldkind Filmproduktion
德國


發行公司
X Verleih AG
德國
2005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德國
2005

Warner Home Video
德國
2005

Filmcoopi Zürich
瑞士
2005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2005

2-1-0 Films

2006

Alfa Films
阿根廷
2006

Atlantic Film

2005

Cinemien
荷蘭
2005

Four Films
智利
2006

Future Film
芬蘭
2005

Gateno Films
2006

Golden Village Entertainment
新加坡
2006

Istituto Luce
意大利
2005

Les Acacias
法國
2006

Zeitgeist Films
美國
2006

(以上資料來源) [5] 

希望與反抗上映日期

上映地區
上映時間
上映地區
上映時間
德國
2005年2月24日
瑞典
2005年9月2日
荷蘭
2005年9月15日
意大利
2005年10月28日
英國
2005年10月28日
日本
2006年1月28日
匈牙利
2006年2月16日
挪威
2006年2月17日
美國
2006年2月17日
巴西
2006年2月24日
西班牙
2006年2月24日
法國
2006年4月12日
香港
2006年5月11日
泰國
2006年7月20日
新加坡
2006年8月10日
希臘
2006年10月26日
墨西哥
2006年10月27日
阿根廷
2006年11月9日
(以上資料來源) [5] 

希望與反抗影片評價

《希望與反抗》中女英雄索菲渴望自由、不懼生死的勇敢精神從女主角自己的敍述中體現出來。自我敍述英雄事蹟是一般導演竭力避諱的方式。而強烈的女權主義特色和對自由的渴望很容易讓人心聲厭煩,將其認定為陳詞濫調。不過該片做到了在兩大不利因素中成功崛起(新浪娛樂評) [6] 
《希望與反抗》巧妙的借用了索菲在監獄裏舍友的旁敲側擊,從愛情和家庭兩個方面豐富了人物形象,彌補了女主人公人物性格中“柔性不足、剛性有餘”的錯覺(新浪娛樂評) [7] 
《希望與反抗》採取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平實、冷靜的敍事態度客觀的呈現歷史。該片極力迴避以戲劇性的構架去討好觀眾。在許多本可以“齣戲”的點位,遵循事件自然的流程,這使影片始終恪守着記錄的嚴謹。在一系列重場戲的處理中,導演都顛覆了好萊塢式的觀賞經驗,還影片以真實感和歷史的質感。導演利用攝影機永不介入的冷峻與觀眾期望對主人公施救的心理所產生的牴牾,成功地營造了一種殘酷的氛圍,喚起了觀眾對主人公命運的真切關懷,並將觀看重心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她的精神世界。從技巧上講,影片偏於客觀的敍述口吻,始終試圖保持觀眾與影片世界的距離。這使主人公顯得愈益孤獨,她卓絕的奮爭最大限度地震撼了觀眾的心靈。影片着重揭示的是個體面對多數暴政所遭遇的國家恐怖,以及堅持信仰的雙重表現:女主人公代表了良知,納粹代表了盲目(新民晚報評)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