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田

(節日活動)

鎖定
“布田”,閩南、莆仙地區、潮汕地區用語,即是現代漢語裏的“插秧”的意思。另外,在中元節,閩南有些地方有“布田”的習俗,即把點燃的香燭沿着門口的牆邊遍插着,插得越多越好,象徵秋收五穀豐登。
中文名
布田
外文名
ButIan
範    疇
節日活動
寓    意
秋收五穀豐登
地    區
閩南部分地區

布田簡介

每逢春耕夏插期間,在潮汕方言區的農村,農民們見了面,便有可能要相互問問:“布田了嗎,”這裏的“布田”,即是現代漢語裏的“插秧”。
潮語“布田”,雖在古代、現代漢語的辭書、典書中找不到此詞,但也不是地方方言土語,而是有一定的根據。在古代、現代漢語中,“布”便有“陳列”、“展開,鋪開”等義項。例句分別為:表示“陳列”的,如《尚書》中的《康王之誥》:“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皆布乘黃朱。”表示“展開,鋪開”的;如柳宗的《小石潭記》:“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指的是耕種用的土地(有的地區包括潮汕方言區在內專指水田),如“稻田”、“大田”等等。
“布田”正是用“布”和“田”的相關詞義來指代將秧苗展開、陳列(即插植)到水田這一農活的。這是潮汕方言大雅大俗的特色,對於研究地方方言具有可供佐證的作用 [1] 

布田布田過程

潮汕稻有兩熟,早造和晚造。早造,就在這個時候布田。布田之前一段時間,要先在沙地裏,用從種子站買來的粟種(也即是沒有剝去稻殼的種子),撒在園(潮州話沙地的叫“園”,水田叫“田”)裏,保濕,保温(為了保温,一般要在地裏拉上農用的塑料膜。冷天的時候,早上過去看的時候,往往膜裏是霧濛濛的水蒸氣),等待它長成秧苗。
到了布田的時候,將園裏的秧“挽”(潮州話,拔的意思)起來,搬到“窟底”(潮州話:小池塘裏),洗淨根部,有時候還要在這時浸除草劑。然後捆成一團團,以手能抓緊作為一捆。捆時用草繩,也就是前一年收割的稻草。這種稻草繩很好用,比如買菜、買豬肉,都可以用了綁。環保,節約。
捆的時候現用左手的大拇指壓住稻草的一頭,右手抓住另一頭,圍着秧苗轉幾圈,然後把草繩尾部藏到剛才綁的幾圈裏去,尾端還是露在外邊。這樣,鬆綁的時候,只需要把尾端一拉,就行了。可以加快插秧的速度。這樣捆成一捆一捆的秧苗,用竹筐裝上,運到田裏,就一捆捆的拋到已經犁好、修平、放完水的田裏,這樣,布田的人手裏拿了一捆插完後,就能在身邊馬上又拿上一捆,接着插秧。
插秧的時候,往往是料峭春寒,腳踩在這些冰冷的軟泥裏,有一種鑽心的冰冷。所以我很怕去插早造的秧。布田的時候,往往是以幾個人並排進行,一人插幾列,兩腳分跨,左手持秧苗,右手從左手接過一株株的秧苗,彎下腰,然後從左往右一株株的插進泥裏,雙腳不需移動。插完一行,就後退一步;再插一行。往往幾個人,動作快的已經插完一片,慢的還在中間。

布田中元習俗

中元節,潮汕有些地方有“布田”的習俗,即把點燃的香燭沿着門口的牆邊遍插着,插得越多越好,俗稱“插秧”,象徵秋收五穀豐登。有的小孩還喜歡偷偷地跑到別家的門口割“稻穀”,常有為此事而引起爭吵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