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斯屯格牧場

鎖定
布斯屯格牧場地處準葛爾盆地西北緣,薩吾爾山南麓丘陵平原一帶,場部所在地位於217國道與318省道交匯處距縣城45公里,海拔1233米,地處北緯46°51′840N、東經86°15′824N。
中文名
布斯屯格牧場
行政區類別
牧場
所屬地區
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
人口數量
2040人(2010年) [1] 

布斯屯格牧場自然地理

布斯屯格牧場位置

牧場北與布爾津、哈巴河縣接壤,東與阿爾泰市、福海縣相鄰,南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與本縣巴音敖瓦鄉毗鄰,牧場佔地3502平方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的11%。牧場轄4個自然村,居住有蒙古哈薩克、柯爾孜、維吾爾、漢五個民族,總人口2040人(2010年)。

布斯屯格牧場地形

布斯屯格牧場地形複雜多樣,屬山地丘陵平原分佈區域,總的地勢是北高南低,海拔最高點為北部薩吾爾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中部迭倫山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

布斯屯格牧場氣候

牧場地處北緯內陸,遠離海洋,屬大陸性乾旱區,氣候特徵為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涼爽短促,全年無霜期短,降水量少,蒸發旺盛,氣温日變化大,積雪薄而不穩定,全年多西北風,歷年平均氣温18.6℃,平均最高氣温24.9℃。

布斯屯格牧場資源

布斯屯格牧場土地資源

布斯屯格牧場佔地3502平方公里,現有天然草場316.25萬畝,圍欄草場4.4萬畝,人工草場3552畝。

布斯屯格牧場水資源

布斯屯格牧場水源主要是薩吾爾山和迭倫山的積雪融化後匯聚成河流,這些雪水形成莫蓋特和扎合哈拉蓋特兩條河流,另有67眼泉水,年徑流量385.3萬立方米,水資源比較充沛,開發利用潛力大。

布斯屯格牧場草場畜牧業資源

全場天然草場可利用面積316.25萬畝,草場類型多樣,有草場植物數百種,植被覆蓋度45%左右,草羣高度平均在15釐米左右,平均每公頃產鮮草900—1200公斤。根據地形氣候,植被條件,按三季草場輪換利用,分夏草場、春秋草場、冬草場,面積分別佔草場總面積的38%;一般牧草繁茂,大部分屬優良草場,目前夏草場有效利用率可達95%,一般利用82%,春秋草場佔30%,有效利用率可達95%,冬草場佔草場面積的31%,有效利用率90%;此外人工草場打草地佔草場面積的1%,產草量最高。
布斯屯格牧場畜牧業生產歷史悠久,畜羣種類多,品種齊全,主要有新疆褐牛、阿勒泰大尾羊、馬、駱駝等,其中以阿勒泰大尾羊為主。

布斯屯格牧場礦產資源

在牧場迭倫山一帶分佈有豐富的石灰石和石英砂,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布斯屯格牧場旅遊資源

堪稱小松樹溝之稱的東德、有茂密的松樹和綠草如茵的草墊、與之相鄰的潔勞位於賽爾山山頂,地勢平坦,夏季涼爽,山泉清澈,綠茵如氈,花香四溢是避暑消夏的好去處;馬音特緊靠217國道,地勢開闊,雪白的氈房散落在寬闊碧綠的草原,炊煙裊裊,牛羊成羣,景色如畫 ,是遠涉喀拉斯住足休憩的好地方。

布斯屯格牧場經濟社會現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影響下,牧場實施了草場承包和牲畜折價歸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調動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進步,農牧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2004年年末牧場實現牧副業產值1000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920餘元,全場存欄牲畜45075頭(只),定居和半定居牧民達35%。牧民定居區已基本實現了通柏油路、自來水、有線電視、程控電話、輸變電線路、和無線通訊“六通”。
牧場場部位於牧民定居區以西318省道邊,牧場機關辦公室佔地5415平方米,設有會議室330平方米、西辦公室936平方米、北辦公室500平方米、宿舍400平方米、庫房816平方米、鍋爐房198平方米,共有建築物3180平方米。牧場行政機關包括黨委、管委、紀律檢查委員會、人武部、工、青、婦、草原站、獸醫站、水管站、土管所等機構,共有場隊兩級幹部職工96人。
牧場設有一所九年制(蒙、哈)寄宿型義務教育學校,位於牧場牧民定居區,與牧場場部毗鄰,佔地10065.5平方米、建築面積3648平方米,設學前班1個,蒙哈小學班各6個,初中班各6個,共有教職員工48人,再校學生297人,九年制義務教育、素質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全面開展。學校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牧場設有一所衞生院,位於牧民定居區,佔地1350平方米,建築面積208平方米,現有場隊兩級醫務人員29人,衞生院配備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醫療條件得到改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衞生事業不斷進步。
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按照“以牧為主、以工補牧、以農促牧”的經濟發展方針,加快發展現代化畜牧業,做大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做優第三產業,促進農牧民增產、增收、增效,以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通過五年時間使農牧民經濟收入翻一番,達到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以上。
發展優勢及制約因素:一、在黨的富民政策影響下農牧民生產積極性高漲,有通過發展畜牧業走勤勞致富道路的迫切願望。二、傳統草原畜牧業歷史悠久,農牧民有養畜的優良傳統和豐富的經驗。三、通過歷年建設牧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為進一步發展和建設奠定了基礎,四、318省道建設為牧場經濟建設提供了條件。
但是,由於牧場地處偏僻,自然條件惡劣,水資源十分匱乏,基礎設施相當薄弱,農牧民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質普遍較底,農牧民長期沿襲傳統的草原畜牧業生產生活方式,生產力極為落後,隨着牲畜數量的不斷增加,草場過載放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場植被遭到破壞,生態形勢十分嚴峻,農牧民經濟收入增長緩慢,貧困現象還相當嚴重,目前,牧場有兩個重點扶貧村,全場有81户貧困户,387個貧困人口,佔全場總户數的16%,總人口的17%,落後的生產力與農牧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約了牧場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分鄉、鎮、街道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第935頁
  • 2.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