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哈里聖訓實錄

(布哈里著作的圖書)

鎖定
《布哈里聖訓實錄》、《穆斯林聖訓實錄》、《艾布·達吾德聖訓實錄》、《提爾米奇聖訓實錄》、《伊本·馬哲聖訓實錄》、《南撒一聖訓實錄》、伊瑪目·馬里克的《穆宛塔》、伊瑪目·艾哈邁德·罕百里的《穆斯奈德》、艾布·達吾德·塔亞麗思的《穆斯奈德》,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文本。其中,前六部常常被稱作Sihah Sittah, 即六部真實可靠的聖訓。
作品名稱
布哈里聖訓實錄
作    者
布哈里
總    計
99篇

布哈里聖訓實錄內容簡介

而布哈里和穆斯林的聖訓輯錄尤其受到尊重,它們被稱作兩大聖訓純真本。那些被接受為完全可靠的聖訓就包涵在這兩部優秀的聖訓集當中。
《布哈里聖訓實錄》全書總計99篇,3450節,始之於“天啓章”終之於“一神教章”。布哈里不僅是位天才式的聖訓學家,而且也是位法學家,這對《布哈里聖訓實錄》有着深遠的影響,全書每一章節無不體現着他的法學觀,與其它聖訓學家最大的不同點是:他根據自己的法學觀,把聖訓分成諸如買賣、婚姻、契約、作證、戰爭等不同章節分門別類加以整理記載。有時甚至把一段聖訓按不同內容分割開來,分別歸於不同的章節,他的這種法學觀和收集聖部時細緻入微的態度,及以“最完整的傳述紀系”的編纂的方法,構成了被後世學人稱之為“布哈里的條件”,説的再細緻點,即傳述者必須具備忠實可靠,品德公正,謹慎認真,思維正常,觀點正確等條件。“布哈里條件”深深影響着後世的聖訓學家。

布哈里聖訓實錄作者簡介

布哈里於希吉萊歷194年(公元810年)10月13日(星期五聚禮日)出生在中亞文化古都布哈拉(今 [1-2]  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他的全名是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本·伊布拉欣·本·穆厄伊爾·本·白爾迪茲拜·嘉爾菲(Muhammad ibn Isma’il ibn Ibrahim ibn Al-mughair ibn Bardizbah Al-ja’fi),別名艾布·阿卜杜拉(Abu‘Abdullah),人們習慣稱他為“布哈里”(Al-bukhari),即“布哈拉人”的意思,因為他出生在布哈拉。“白爾迪茲拜”在波斯語中是“農夫”的意思,因此,史學家們認為,布哈里的祖上為中亞農家。布哈里的曾祖父穆厄伊爾在當時布哈拉總督亞瑪尼·嘉爾菲(Al-yaman Al-Ja’fi)手下歸信了伊斯蘭教,來到布哈拉定居,故其姓氏歸屬於“嘉爾菲”。布哈里的父親伊斯瑪儀是當時一位很有學識的聖訓學家,曾師叢著名聖訓學家馬立克等人學習過聖訓。不過布哈里並沒有得益於父親的學問,因為就在布哈里很幼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布哈里是在母親的照料下長大的。
布哈里幼時一度患上眼病,幾乎雙目失明。他的母親異常痛苦,卻無能為力,只能無數次地祈禱真主。後來布哈里的雙眼竟奇蹟般地復明,母親便送他到當地小學堂學習。布哈里天資聰明,勤奮好學,10歲左右就能背誦全部《古蘭經》和大量聖訓,顯露出超羣出眾的才華。布哈里雖未能受教於父親,但父親留下一份相當可觀的遺產卻使他受益匪淺,使他在今後的歲月裏擁有足夠的川資負笈求學,周遊四方。16歲那年,即希吉萊歷210年,布哈里隨同母親和哥哥艾哈曼德前往麥加朝覲,這是布哈里第一次出門遠行。朝覲結束後,母親與哥哥返回故鄉,青年布哈里則留在聖地求學。布哈里十分珍惜在聖地的時光,尋名師,訪益友,記筆記,背聖訓,孜孜不倦地學習,為他一生的學術成就,特別是在聖訓學領域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就在這個時期,布哈里開始著書立説了。布哈里回憶説:“我18歲的時候,在麥地那先知的陵旁,在夜晚皎潔的月光下,寫成了《聖門弟子和再傳弟子的教法判例》和《歷史大集》。” 《歷史大集》是一部歷史人物的傳紀性著作,收錄了許多著名歷史人物。研究和考察歷史人物,特別是聖訓傳述人的生平,是聖訓研究的基本功之一。
此後,布哈里開始四處遊學,不辭辛勞,如飢似渴地蒐集聖訓。他到過撒馬爾罕、巴爾赫(呼羅珊地區名城,在今阿富汗境內)、木鹿(呼羅珊地區名城,在今阿富汗境內)、內沙布爾(呼羅珊地區名城,在今伊朗境內)、雷伊(在今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為歷史文化名城)、巴格達、巴士拉、庫法(在今伊拉克境內)、麥加、麥地那、瓦西特(在今伊拉克境內,位於巴士拉和庫法之間)、埃及、大馬士革、開塞利、阿斯凱隆(在今巴勒斯坦,濱臨地中海)、霍姆斯(在今敍利亞境內)等許多地方。從阿拉伯半島到兩河流域,從北非洲到中亞、西亞,到處都留下了布哈里的足跡。布哈里回憶説:“我到過沙姆、埃及;兩次到過美索不達米亞 ,四次到過巴士拉;留駐希賈茲六年;我與聖訓學家們一起到過庫法和巴格達的次數之多,連我自己也記不清了。” 布哈里師從許多聖訓學家,同時也為許多弟子傳授所學,可謂先生眾多,弟子無數。布哈里回憶説:“我從1080位先生處聽錄了聖訓,他們都是聖訓學的大學者。” 這些人大都是當時有名的聖訓學家,其中還有聖門再傳弟子及三傳弟子。僅《聖訓實錄》收入的有名有姓的先生就有289位 ,至於聽過布哈里授課的人就更是不計其數了。布哈里成名後,每到一處,都備受歡迎。他一設帳講學,人們便蜂擁而來,聽他授課。先後聽過布哈里授課的人多達九萬人 !其中一些人後來都成為很有造詣的大學者,如著名聖訓學大師穆斯林、奈薩儀、提爾密濟等。
希吉萊歷250年,布哈里到了內沙布爾。聖訓學大師穆斯林在談到當時布哈里受到的歡迎盛況時説:“當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來到內沙布爾時,內沙布爾人熱烈地迎接了他。我不曾見過任何一位總督或學者受到過如此隆重的接待。” 布哈里在內沙布爾住下,設帳講學,人們紛紛前來聽講,講堂的庭院常被擠滿,有時甚至連房頂上都是人。不久,布哈里因思念故鄉而回到布哈拉。故鄉的人們同樣熱情地歡迎他,他在清真寺內繼續講學。布哈拉總督哈立德·本·艾哈曼德·祖黑裏(Khalid ibn Ahmad Al-zuhli) 因慕其聲名和學問,派人來要布哈里帶着《聖訓實錄》及歷史著作去給總督的子弟們講授。布哈里對總督使者説:“你告訴他,我不會讓知識受辱,不會帶着它低三下四地去進王公權貴的門。如果他需要這些知識,讓他到我這裏來,到我的家裏或清真寺裏來。”“如果這不能使他滿意的話,那麼,他有權有勢,讓他阻止我的講座吧,以便在後世的日子,在真主那裏我也有理由説我並沒有隱匿知識!” 布哈里沒有卑躬屈膝、摧眉折腰地去事權貴,而是捍衞了知識和學者的尊嚴,體現了一代大師的高貴品格和凜然氣節。就這樣,布哈里激怒了總督大人,再加上他涉嫌《古蘭經》受造問題的爭論,被迫又一次離開故鄉,應邀前往撒馬爾罕。在抵達撒馬爾罕附近的小鎮哈爾旦克(Hartank)時,因欲看望小鎮親戚,又聽説撒馬爾罕有一些人不歡迎他,他便在此鎮住了下來。不久便身染重病,他自己也感到不久於人世,便時常徹夜祈禱。不到一個月,撒馬爾罕又派人來接他,他答應出發,穿上靴子,纏好頭巾後,朝着座騎走了二十幾步,這時他説:“請扶我回去,我不行了!”於是人們扶他回到屋裏,他祈禱很長時間後躺下來,大汗淋漓,不多時,便溘然長逝了,時在希吉萊歷256年開齋節之夜,享年62歲(差13天) 。
布哈里長途跋涉,行路逾萬里,問師越千名,歷時16載,搜錄聖訓多達60萬段,又去偽存真,分門別類,終於編著成了《布哈里聖訓實錄》,成為聖訓學的一代宗師。布哈里終生未娶,把一生的精力全部奉獻給了聖訓學事業,他沒有留下子嗣後代,卻有數以萬計的弟子,他身後沒有房舍財產,卻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文化遺產。他的著作多達幾十種,除代表作《聖訓實錄》外,有名的著作還有:
1.《獨有禮節》(Al-adab Al-mufurad);
2.《拜中抬兩手的問題》(Rafa’ Al-yadain Fi Al-salah);
3.《在領拜者之後頌讀天經的問題》(Al-girat Khalif Al-imam);
4.《敬孝父母》(Bir Al-walidain);
5.《歷史大集》(Al-tarikh Al-kabir);
6.《歷史中集》(At-tarikh Al-aust);
7.《歷史小集》(At-tarikh As-saghir);
8.《聖門弟子及再傳弟子的教法判例》(Gadzaya As-sahabah Wo At-tabi’n);
9.《人類行為的受造問題》(Khalig Afa’l Al-ibad);
10.《大全》(Al-jami’ Al-kabir);
11.《世系大全》(Al-musnad Al-kabir);
12.《經注大全》(At-tafsir Al-kabir);
13.《暢飲書》(Kitab Al-ashribah);
14.《饋贈書》(Kitab Al-hibah);
15.《弱者書》(Kitab Al-duafai);
16.《聖門弟子名錄》(Asamiya As-sahabah);
17.《曼布蘇託書》(Kitab Al-mabsut);
18.《詬病書》(Kitab Al-ilal);
19.《稱謂書》(Kitab Al-kuniya);
20.《裨益書》(Kitab Al-fawaid)。
這些著作大都論述聖訓學的有關問題,也有一些是關於教義學、《古蘭經》注學、教法學等方面的論著。布哈里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聖訓學家,而且在其它學術領域,也頗有造詣,特別是在教法學方面,更有不凡的建樹,獨到的見解。例如,布哈里認為,因健康不佳而不敢用冷水洗大淨者可以土淨代之;穿鞋禮拜無妨;當開齋節或宰牲節與聚禮日在同一天時,禮過節日會禮拜後可不必再禮聚禮拜;可以背談壞人的惡行;可以給猶太教徒或基督教徒教授《古蘭經》,等等。整部《聖訓實錄》實際上是嚴格按照教法內容分類編排的,充分顯示出布哈里深厚的教法學素養及其在教法學領域的獨到見解。
布哈里不僅有淵博的學識,宏富的著作,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堅強的意志。他不為名利,但求真理,一生為了追求知識,大部分時間都顛波在旅途中,過着清貧艱苦的生活,有時甚至忍飢挨餓,風餐露宿。布哈里慷慨大方,從不吝嗇貪財,父親遺留的可觀資產,他除了用作負笈求學的費用外,便用於救濟窮人。布哈里信仰虔誠,為人忠誠。有一次,他應邀到一處花園,在領人們禮完拜後,他又獨自禮副功拜,禮畢後,他迅速掀起衣襟,對旁邊的人説:“你瞧我的衣服裏面有什麼東西?”那人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是一隻馬蜂,在他身上螫了十七處之多!人們問他為什麼早些不管呢?他説:“當時我正在拜中頌讀一章經文,我希望一口氣把它唸完。”還有一次,布哈里在一座清真寺裏講學,聽眾中有人發現他的鬍鬚上有塵粒,便起身替他抖落在地上,布哈里朝地上看了看,又把它揀起來,藏在袖筒中,等講完後走出清真寺,才把它扔掉了。布哈里愛護清真寺的衞生就像愛護自己鬍鬚的衞生一樣 。通過這些微小的生活細節,可以見出布哈里人品和修養之一斑。
布哈里非凡的學術成就以及他優秀的品格,贏得了同代及後人極高的讚譽和敬仰。古太白·本·賽義德説:“我不曾見到過象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即布哈里)一樣的人,他在他的時代就如同歐默爾在聖門弟子中一樣。”伊瑪目罕百里説:“整個呼羅珊地區從未出過象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一樣的人。”穆罕默德·本·白沙爾説:“他是我們時代最精通教法的人。”胡賽尼·本·哈里斯説:“我不曾見過像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的人,他簡直就是專為聖訓而被造化的人。”阿卜杜拉·本·阿卜杜拉哈曼説:“我見到過兩聖地、希賈茲、沙姆以及伊拉克的許多學者,他們中沒有比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更博學的人。”艾布·賽哈里·曼哈穆迪説:“我到過巴士拉、沙姆、希賈茲和庫法,見到那裏的學者,他們都對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誇讚不已,都認為他超過了他們自己。”聖訓學大師穆斯林説:“我證實世界上絕沒有與你相提並論的人了。”葉和雅·本·嘉爾法説:“如能將我的壽命增加在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的壽命上,那麼,我會這樣做的,因為我的死亡只是一個人的死亡,而穆罕默德·本·伊斯瑪儀的去世則是知識的消失!”
這些都是與布哈里同時代的學者們對他的評價和稱讚,他們都對布哈里很瞭解,與他交往過,瞭解他的為人和學術成就。至於後世對他的讚譽更是多不勝舉了,無怪乎《布哈里聖訓實錄》的大註釋家伊本·哈傑爾説:“要是給後人打開誇讚布哈里的大門,那麼,紙張會被寫完,生命會被耗盡,而布哈里彷彿是無邊無際的大海!” 的確,千百年來,人們對布哈里的讚譽和敬慕從未間斷,直到今天,布哈里的名字,在整個穆斯林世界,依然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