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市地村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梨川社區轄自然村)

鎖定
市地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梨川社區, [1]  位於東城街道西北部,北緊鄰東江,東連紅荔橋,南連東莞運河,西連大泉村、水圍村,距東城街道辦事處7千米,面積0.22平方千米。2015年末,市地村户籍人口402人。 [2] 
清朝,市地村屬東莞縣捕廳。民國時期,屬第七區鳳山鄉。1999年,屬梨川行政村。2002年,屬東城街道梨川社區。 [2] 
2015年,市地村經營行業涉及電商、印刷、傢俱、服裝等。有企業24家,商鋪10多家,集體廠房、宿舍配套設施建築2.3萬平方米,經營產值為253.9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2] 
中文名
市地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梨川社區
地理位置
東城街道西北部
面    積
0.22 km²
電話區號
0769
人口數量
402 人(截至2015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市地村歷史沿革

清朝,市地村屬東莞縣捕廳。
民國時期,屬第七區鳳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莞城鳳山鄉。
1952年,屬第五區塹頭鄉。
1953年,屬第一區塹頭鄉。
1962年,屬附城人民公社梨川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梨川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梨川管理區。
1999年,屬梨川行政村。
2002年,屬東城街道梨川社區。 [2] 

市地村行政區劃

市地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梨川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梨川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14。 [2-3] 

市地村地理環境

市地村位置境域

市地村,位於東城街道西北部,北緊鄰東江,東連紅荔橋,南連東莞運河,西連大泉村、水圍村,距東城街道辦事處7千米,面積0.22平方千米。 [2] 

市地村地形地貌

市地村地處沿江地帶,平均海拔較低。 [2] 

市地村人口

2015年末,市地村户籍人口402人,其中男195人,女207人;80歲以上17人,最年長者97歲(女)。外來暫住人口66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3人。 [2] 

市地村經濟

市地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蔬菜、黃麻、花生、薯、甘蔗等作物;養殖業以漁業為主;手工業主要是竹器、木器、食品加工和煙花、爆竹生產。2015年,市地村經營行業涉及電商、印刷、傢俱、服裝等。有企業24家,商鋪10多家,集體廠房、宿舍配套設施建築2.3萬平方米,經營產值為253.9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2] 

市地村社會事業

市地村文體事業

2015年末,市地村有綜合服務中心1個,村民娛樂中心1個,休閒小公園1座,農家書屋1個(藏書3000冊)。 [2] 

市地村基礎設施

1966年,市地村通電,1969年通自來水,1984年通電話,1989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20世紀90年代通互聯網。 [2] 

市地村交通運輸

市地村有縣道東江大道、運河西一路,鄉道市地中心路、市地路經過該村。 [2] 

市地村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市地村村民一般在市地中心路與市地中心路一巷交界處聚居,並進行商業買賣,稱呼此地為“麻口市”或“市地”(音),故而取村名為“市地村”,曾用名“蘭北”。 [2] 
  • 本地方言
市地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2] 
  • 傳統民居
市地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5座,主要為紅磚、青磚瓦房,建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佔地面積180平方米。有包公廟一座,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一1850年),重建於約1996年,供奉包公,每年農曆二月二十日包公誕,信眾自行祭祀。 [2] 
  • 歷史事件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二十七日,東江洪水暴漲,市地村白浪滔天,民居多被沖毀。
民國四年(1915年)3月,東、西、北三江水同時暴漲,市地村受災嚴重。
民國十二年(1923年)9月,東江水持續暴漲,堤圍崩決,市地村受災。
1950年6月23日,東江水漲,莞城、石龍兩鎮均遭水淹,市地村農田、魚塘多被淹沒。
1954—1958年,市地村逐步把原屬於農民私人所有的耕地和魚塘等,轉歸為集體所有。
1959年5月,東莞持續半個月降暴雨,河水暴漲,多鎮多處堤圍決口,加上新建成的同沙水庫泄洪,市地村農田、魚塘全部淹沒。
1982年夏,市地村洪澇成災,魚塘漫頂,漁業遭受損失。同年,實行以“大包乾”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2年底,市地村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 [2] 

市地村地方特產

市地村有粽子、粉果、炸酥餅等特色食品。 [2] 

市地村榮譽稱號

2006年12月,市地村被廣東省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衞生村”稱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