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巾幗建功

鎖定
1991年全國婦聯在全國城鎮發起巾幗建功活動,號召廣大城鎮婦女發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四自”精神,在各自的崗位建功立業。
中文名
巾幗建功
發起方
全國婦聯
範    圍
全國
活動時間
1991年

巾幗建功來源

巾幗建功
“巾幗”由來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着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巾幗建功這個名詞是在1991年,全國婦聯推動人事部、勞動部、衞生部等12部委在全國城鎮婦女中開展的“發揚四有四自精神,為八五計劃建功立業”(簡稱巾幗建功)活動中提出來的。
按照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部署,適應行業文明建設和婦女發展的需要,有的地市和企業在窗口行業推出了“巾幗建功”文明示範崗創建等活動。“巾幗建功”集體、崗位或個人是指在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活動中,體現高度職業文明、經濟效益,在本地區、本行業,具有先進示範性的女性為主的集體、崗位和個人。

巾幗建功活動簡介

它是1991年開始在全國城鎮婦女中開展的“學政治、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學管理,比思想、比質量、比服務、比成績、比貢獻”競賽活動的簡稱。“巾幗建功”活動以做“四有”、“四自”女性、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為主題,在提高婦女素質、激發婦女活力、凝聚婦女力量、推動婦女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巾幗建功”活動歷經17年,主要圍繞三個重點開展工作:一是以提高城鎮婦女素質、促進城市文明建設為重點,廣泛開展婦女教育培訓,激勵廣大婦女爭先創優、崗位建功、崗位成才;二是以幫助下崗失業婦女創業與再就業,推動城市社區建設為重點,相繼開展了“巾幗助困行動”、“巾幗創業行動”和“巾幗社區服務工程”等多項活動,有效促進了婦女創業就業;三是以樹立行業新風,促進行業文明為重點,開展“巾幗文明崗”創建活動,不斷豐富活動內容,拓展活動領域,促進“巾幗文明崗”進行業、進社區、進村鎮,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性的作用。

巾幗建功活動領導小組

全國婦聯、中宣部、國資委、勞動保障部、全國總工會、中直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工商聯、教育部、科技部、國防科工委、公安部、 民政部、人事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衞生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税務總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旅遊局、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解放軍總政治部這些27家全國婦女“巾幗建功”活動領導小組

巾幗建功建功的巾幗

巾幗建功的來由
晉書》:“亮遺懿巾幗婦人之飾以辱之。”
巾幗英雄
秋瑾秋瑾愛穿男裝,是代表了當時中國最覺醒的女性的時裝潮流。當時女性覺醒的標誌,就是爭取有與男人一樣的權利。秋瑾生活的時代,人們已經痛感中國的極度女性化,因此湧現出一批豪俠剛烈女士,以誇張的男性化生活姿態向傳統社會挑戰。秋瑾身為女性,但她時時反抗命運加給自己的性別身份。她恨蒼天“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她説,“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又宣稱“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秋風秋雨愁殺人”更是作為她的名句載入書中,這反映了一位舊中國女性對於當代社會中種種欺壓不公的詰問,是一場思想的覺醒。
冼夫人冼夫人,又稱冼太夫人、冼太、嶺南聖母,公元522年農曆11月24曰出生在古高涼地區(今廣東省茂名境內),死於公元六0二年正月十八曰。享年八十。她的一生,順應人民的要求和願望,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她和她的子孫們相繼為嶺南地區持續百年的相對穩定,促進廣東南部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愛國主義典範。
冼夫人本是俚人首領,她帶頭與漢官馮寶結婚,這是俚漢兩族和睦及融合的動力。過去,西漢元帝時,昭君出塞,與匈奴單于結婚,後來,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吐蕃與藏族首領松贊干布成親,歷史上傳為佳話。冼夫人與馮寶結婚,本身就是一種促進民族團結的行為,更何況她結婚後,“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每與夫寶參與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屬,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祖國南疆民族團結的局面更為牢固。許多俚人都將馮寶視為自己的首領,顯示了俚漢民族的團結融合,對當時社會俚人的漢化和嶺南社會的長期穩定,起了推動作用。
到了隋代,她化解民族矛盾,嚴懲貪官,招慰亡叛
冼夫人反對地方割據和分裂活動,維護國家統一,正史記載主要有四次軍事行動。 第一是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智挫高州刺史李遷仕,配合陳霸先平定了侯景的叛亂,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第二是陳太建元年(569年),與陳朝章昭達配合,內外夾攻,擊敗了廣州刺史歐陽紇聲勢浩大的反叛,粉碎了分裂國家的陰謀。 第三是隋開皇九年(589年),打破徐登的封鎖抗拒,迎隋將韋光入廣州,為隋的統一全中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四是隋開皇十年(590年),指揮軍隊擊潰王仲宣的叛亂,進軍南海,解救了廣州之圍,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她還在耄耋之年,親自戴盔披甲,騎着穿甲衣的戰馬,帶着硬弓強駑的騎兵,護着隋使者巡撫各州,安定了整個嶺南的局勢。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説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梨花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巾幗英雄。和花木蘭、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話色彩似乎還要濃厚一些。《説唐》《薛家將》在講到薛仁貴徵西的故事時,無一例外都要講到這樣一位富有叛逆精神並且敢於大膽追求理想愛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説的是在大唐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寶座之後,以現在甘肅武威為中心的西涼國等一些西北小國不願接受唐王朝的管轄,並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對抗。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決定派薛仁貴前去征討。所有關於樊梨花的傳説便都發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上。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深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花木蘭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户曉,經好萊塢拍成動畫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冒頓單于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徵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徵。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于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勳,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秦良玉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字貞素,土家族(也有説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縣)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瀋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式登錄的巾幗英雄。明思宗見過女將軍後,感慨萬千,曾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徵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裏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