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巾(拼音:jī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佩巾下垂的樣子,一説中間一豎表示系佩巾的帶子 [2]  。巾指供擦拭、覆蓋、包裹、佩戴等用的塊狀飾物。古人以巾裹頭,所以巾又指頭巾,是冠的一種。
巾是漢字部首之一,表示絲麻織品和布製品的字,多以“巾”作意符。如:布、帛、帶、幅、帳、幕。
中文名
拼    音
jīn
部    首
五    筆
MHK
倉    頡
LB
鄭    碼
LI
筆    順
豎—橫折鈎—豎
字    級
一級(0040) [1] 
平水韻
上平十一真 [4] 
注音字母
ㄐㄧㄣ
筆畫數
3+0
四角號碼
4022₇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5DFE
異體字
造字法
象形字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條兩頭下垂的織物,是佩帶在衣服上的絲巾,既是擦汗或擦東西的實用物品,也是一種裝飾品。字的形象也很像巾掛在腰間下垂的樣子。古人的衣服沒有口袋,所以隨身攜帶的物品一都掛在腰間的帶子上。掛在腰間的刀叫佩刀,掛在腰間的玉叫佩玉,當然,掛在腰間的手巾也就叫佩巾。“巾”的字形比較穩定,從甲骨文到楷書,一脈相承,沒有大的變化。只是楷書右邊的“㇕”變為“㇆”。 [5] 
也有人認為,巾是權杖的象形,中間一豎表示木棍,兩邊字符表示裝飾物。權杖的裝飾物是絲織品,由此產生織品的引申義。 [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供擦拭、覆蓋、包裹、佩帶等用的紡織品。
towel;
cloth
《周禮·天官·冪人》:“冪人掌共巾冪。”
杜甫《麗人行》:“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手巾;毛巾;圍巾;領巾; 紗巾
古人以巾裹頭,後即演變成冠的一種,稱作巾。
turban
《後漢書·郭太傳》:“﹝郭太﹞嘗於陳梁閒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
巾箱。古時放置頭巾的小箱子,後亦用以存放書卷、文件等物品。

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巾見餘軸,匣有遺弦。”

巾舞。古代舞蹈名。

《隋書·音樂志下》:“梁武報沈約雲:‘《鞞》《鐸》《巾》《拂》,古之遺風。’”

動詞
〈文言〉包裹;覆蓋。
wrap;cover
《莊子·天運》:“盛以篋衍,巾以文繡。”
《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

〈文言〉指戴上頭巾。

沈既濟《任氏傳》:“﹝韋崟﹞遽命汲水澡頸,巾首膏唇而往。”

〈文言〉給車子裝上帷幕。

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我車既巾,我馬既秣,星陳夙駕,載脂載轄。”

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巾部】居銀切(jīn)
巾,佩巾也。從冂,丨象糸也。凡巾之屬皆從巾。
〖註釋〗①佩巾:徐灝《説文段注箋》:“巾以覆物……亦用拭物”,“因繫於帶,謂之佩巾。②從冂,徐《説文段注箋》:“從冂象巾。”③糸(mì):細絲。 [9] 

説文解字注

佩巾也。
段注:帶下雲:佩必有巾。佩巾,禮之紛帨也。鄭曰:紛帨,𢂑物之佩巾也。按以巾拭物曰巾,如以帨拭手曰帨。《周禮》:巾車之官。鄭注:巾猶衣也。然《吳都賦》:吳王乃巾玉路。陶淵明文曰:或巾柴車,或櫂孤舟。皆謂拂拭用之,不同鄭説也。陶句見《文選》江淹雜體詩注。今本作或命巾車,不可通矣。《玉篇》曰: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
從冖。
段注:巾可覆物,故從冖。《周禮·冪人》注:以巾覆物曰冪。
丨象糸也。
段注:有系而後佩於帶。居銀切。十二部。 [10] 

廣韻

居銀切,平真見 ‖巾聲文1部(jīn)
巾,《釋名》曰:“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自謹修於四敎。”居銀切。一。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部】巾
《集韻》《韻會》《正韻》並居銀切,音䘜。《説文》:佩巾也。《禮·內則》:盥卒授巾。注:巾以帨手。
又《正韻》:蒙首衣也。《玉篇》:佩巾,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急就篇》注: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頭也。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釋名》: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自謹修於四敎也。
又《正韻》:羃也。《周語》:靜其巾羃。注:巾羃,所以覆尊彝。
又被巾。揚子《方言》:帍裱謂之被巾。注:婦人領巾也。
又《類篇》:衣也。《周禮·春官》:巾車。注:巾猶衣也。疏:謂玉金象革衣飾其車,故訓巾猶衣也。
又《正韻》:帉也。《説文》:楚謂大巾曰𢁥。
又揚子《方言》:蔽厀,魏、宋、南楚之間謂之巨巾。
又《急就篇》注:巾,一曰裹足之巾,若今裹足布也。
又巾車,官名。《周禮·春官·巾車》注:巾車,車官之長。
又《五音集韻》:姜螼切,音巹,飾也。
又《集韻》《類篇》並香靳切,音焮。義同。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冂”居中,在橫中線部位。首筆豎略短,㇆(橫折鈎)的橫段略向右上斜,鈎底與首筆豎底部持平。末筆豎在豎中線。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æn
王力系統
k
ǐən
董同龢系統
k
jən
周法高系統
k
iən
李方桂系統
k
jiən
西漢



東漢





jiən


jiən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ĕn
擬音/王力系統

k
ǐěn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ĕn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en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ĕn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en

參考資料: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銀切
kjĕ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八諄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銀切
kien
𢀿
上聲
十七準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姜𢚓切
kien
去聲
二十四焮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焮切
kiən
禮部韻略


平聲





居銀切

增韻


平聲





居銀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ki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雞銀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清
居銀切
kiən

參考資料: [14]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韻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ẽ
21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ẽ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ɕ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ɕin
44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吳語
蘇州
tɕy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i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ɕ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ɕi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i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ɐ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kɐn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un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ɯ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y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kœy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4]  、《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14]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8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2]
  • 4.    平水韻 十一真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14]
  • 5.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HJ[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82
  • 6.    楊寒梅編著.圖説漢字五千年[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05:202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71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70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45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14]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0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69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7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14]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8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