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巷,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2]  。本義就是指小巷,古代也特指宮廷中的小道,一般泛指狹長的小街道,有時也泛指州閭,以上義都讀作xiàng。現代漢語中,礦山所用的小隧道也稱為“巷道”,此則讀作hàng。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xiàng;hàng
部    首
鄭    碼
eaoy
字    級
一級字、常用字 [1] 
平水韻
三絳 去聲 [4] 
注    音
ㄒㄧㄤˋ;ㄏㄤˋ
總筆畫
9
結    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㟟、䢽、䣈、衖、閧、闂、鬨、𨞠
統一碼
基本區 U+5DF7
倉頡碼
tcru
四角號碼
44717
筆順號碼
122134515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巷,形聲字。《説文》:“𨞠,裏中道。從𨛜,從共。皆在邑中所共也。巷,篆文,從𨛜省。”不確。“共”應為“巷”的聲符。“共”古音為羣紐、東部字,與“巷”聲音接近,故“巷”從“共”聲。“𨞠”經典中一般都寫作“巷”。《古陶徵》87有“左巷”。“巷”的本義就是指小巷。《詩·鄭風·叔于田》:“巷無居人。”古代也特指宮廷中的小道為“巷”。“巷”一般泛指狹長的小街道。《易·睽》:“遇主於巷。”有時也指門外為“巷”。《詩·鄭風·豐》:“俟我乎巷兮。”毛傳:“巷,門外也。”有時也泛指州閭。《禮記·祭義》:“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矣。”鄭玄注:“巷,猶閭也。”以上諸義都念xiàng。現代漢語中,礦山所用的小隧道也稱為“巷道”,此則音hàng。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iàng
名詞
裏中的道路。後南方稱里弄,北方稱衚衕。
alley
《易·暌》:“遇主於巷。”
《詩·鄭風·叔于田》:“叔于田,巷無居人。”
《史記·周本紀》:“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避不踐。”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當下拉到一個僻靜巷內,告訴他道:‘你家娘子在家同人吵哩!’”
巷口、巷言、巷議
住宅。
residence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説上》:“陋巷,謂隘狹之居,即《儒行》所云;‘一畝之宮,環堵之室’也……今之説《論語》者以陋巷為街巷之巷,非也。”

中醫稱脈氣流通處。

《靈樞經·邪氣藏腑病形》:“中氣穴,則針染(遊)於巷。”

動詞
通“哄”,爭鬥。

《楚辭·離騷》:“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王念孫《讀書雜誌·楚辭》:“巷,讀《孟子》‘鄒與魯哄’之‘哄’。劉熙曰:‘哄,構也。構兵以鬥也。’五子作亂,故云家哄。”

hàng
名詞
礦山所用的小隧道。
tunnel
郭小川《煤都夜景》詩:“地下的一條條巷道和煤掌裏,彷彿又把整個天地包容。”
平巷、煤巷、風巷
指里巷道路。

沙汀《丁跛公》:“他把身子向着一挑稻草擔子旁邊一閃,溜進一條僻靜的巷道里去了。”

猶街道。

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

參考資料: [3]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裏中道。從𨛜從共。皆在邑中所共也。䢽,篆文從𨛜省。胡絳切 [6] 
注:𨞔。 [6] 

康熙字典

《唐韻》胡絳切。《集韻》《正韻》戸降切。𠀤學去聲。《説文》:裏中道。從邑,從共,皆在邑中所共也。《廣韻》:街巷也。《增韻》:直曰街,曲曰巷。《詩·鄭風》:巷無居人。注:裏塗也。
又《增韻》:宮中長廡相通,曰永巷。《列女傳》:周宣姜後脱簪珥,待罪永巷。《三輔黃圖》:永巷,宮中之長巷,幽閉宮女之有罪者。武帝時改為掖庭,置獄焉。
又《增韻》:永巷,天子公侯通稱。《唐書·郭子儀傳》:宅居親仁裏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
又巷伯,奄官。《詩·小雅·巷伯箋》:巷伯,奄官。掌王后之命,於宮中為近,故謂之巷伯。
又與衖通。《玉篇》:衖亦作巷。《韻會》:三蒼雲:街,交道也。衖,宮中別道也。《屈原·離騷》:五子用失乎家衖。
又《韻會》:一作閧。《揚子·學行篇》:一閧之市。
又葉胡貢切,紅去聲。《詩·鄭風》:俟我乎巷兮,侮予不送兮。 [7] 

方言集匯

◎ 贛語:hrong5
◎ 客家話:[海陸腔] hong6 [客英字典] hong5 [客語拼音字彙] hong4 [梅縣腔] hong3 [台灣四縣腔] hong5 [沙頭角腔] hong5 [寶安腔] hong3 [陸豐腔] hong6 [東莞腔] hong5
◎ 粵語:hong6
◎ 韓語:HANG 항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全濁
胡絳切
ɣɔŋ
集韻

全濁
胡洚切
ɣɪɔŋ
韻略






胡降切

增韻






胡降切

中原

去聲
江陽



全清

xiaŋ
中州

去聲
江陽





奚降切

洪武



全濁
胡降切
ɣiaŋ
參考資料: [9]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ŭŋ
先秦
王力系統
ɣ
eɔ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ɡ
rew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
rungh


rung


rung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ɔ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ɣ
ɔ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ɔ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å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ɔŋ
參考資料: [10-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