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里·巴里什

鎖定
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1936年1月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諾貝爾物理學獎、復旦—中植科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科學院外籍院士,加州理工學院林德物理學榮譽退休教授。 [1]  [4]  [6] 
巴里·巴里什1957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學士學位;1962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62年至196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研究員;1963年至1966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員;1966年至1969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助理教授;1969年至1972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副教授;1972年至1991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物理學教授;1991年至2005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林德物理學教授;200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同年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林德物理學榮譽退休教授;201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當選為歐洲皇家醫生學院榮譽院士、西班牙科學院外籍院士;201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1] 
巴里·巴里什的研究領域是物理學。 [1] 
中文名
巴里·巴里什
外文名
Barry Clark Barish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
出生日期
1936年1月
畢業院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巴里·巴里什人物經歷

1936年1月,巴里·巴里什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成長於洛杉磯。 [6] 
1957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學士學位。 [1] 
1962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62年—196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研究員。
1963年—1966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員。
1966年—1969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助理教授。 [1] 
1969年—1972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副教授。
1972年—1991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物理學教授。
1991年—2005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林德物理學教授。 [1] 
200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3年,被美國時任總統小布什任命為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 [1] 
2005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同年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林德物理學榮譽退休教授。
201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 
2018年,當選為歐洲皇家醫生學院榮譽院士、西班牙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1] 

巴里·巴里什主要成就

巴里·巴里什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巴里·巴里什的職業生涯始於高能物理領域。他曾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和費米實驗室(Fermilab)進行實驗,是最早觀測到弱中性流(weak neutral current)的科學家之一,這是Glashow、Salam和Weinberg的電弱統一理論的關鍵要素。在20世紀80年代,他指導了MACRO實驗,該實驗旨在尋找名為磁單極子(magnetic monopoles)的奇異粒子,並研究了穿透性宇宙射線,包括提供了證實中微子具有質量併發生振盪的重要證據的中微子測量。他還領導了一個團隊,為超導超級對撞機(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 SSC)設計實驗,這是一個準備在德克薩斯州建造的巨型粒子加速器,該項目於1993年被美國國會取消,SSC項目取消後,巴里·巴里什於1994年成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主要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在1992年和1993年對LIGO的評審中對其可行性和管理結構表示懷疑,巴里·巴里什對LIGO的設計進行了技術改進,例如使用了比最初計劃的氬氣激光器更強大的固態激光器。LIGO的兩個干涉儀於1994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Livingston)和華盛頓州的漢福德(Hanford)開始建設,觀測工作於2002年開始,巴里·巴里什推動了一個升級版本,即先進LIGO(Advanced LIGO)的計劃。先進LIGO於2004年獲得NSF的批准,並於2014年完全安裝。2015年9月14日,先進LIGO首次探測到了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一對螺旋進入彼此的黑洞產生的引力波。 [3] 
  • 學術論文
部分論文
刊發時間
論文作者
論文標題
期刊名稱
1967年12月
D.H. Coward、H.C. DeStaebler、Richard A. Early、J. Litt、A. Minten、Luke W. Mo、W.K.H. Panofsky、Richard E. Taylor、Martin Breidenbach、Jerome I. Friedman、Henry W. Kendall、Paul N. Kirk、Barry C. Barish、J. Mar、Jerome Pine
Electron-Proton Elastic Scattering at High Momentum Transfers (高動量傳遞下的電子-質子彈性散射)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8年5月
J. Mar、Barry C. Barish、Jerome Pine、D.H. Coward、H.C. DeStaebler、J. Lilt、A. Minten、Richard E. Taylor、Martin Breidenbach
A Comparison of Electron-Proton and Positron-Proton Elastic Scattering at Four Momentum Transfers Up to 5.0-GeV/c^2 (四動量傳遞至5.0-GeV/c^2下電子-質子與正電子-質子彈性散射的比較)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69年12月
J. Litt、G. Buschhorn、D.H. Coward、H.C. DeStaebler、Luke W. Mo、Richard E. Taylor、Barry C. Barish、S.C. Loken、Jerome Pine、Jerome I. Friedman、George C. Hartmann、Henry W. Kendall
Measurement of the Ratio of the Proton Form-Factors, GE / GM, at High Momentum Transfers and the Question of Scaling (高動量傳遞下質子形狀因子GE/GM的測量及尺度問題)
《Physics Letters B》
1970年9月
W. Atwood、B. Barish、H.W. Nicholson、J. Pine、A.V. Tollestrup、J.K. Yoh、A.S. Carroll、F. Lobkowicz、A. Melissinos、Y. Fukushima
Measurement of p-p Forward Charge Exchange Scattering (p-p向前電荷交換散射的測量)
《Physical Review D》
1973年
B.C. Barish、J.F. Bartlett、D. Buchholz、T. Humphrey、F.S. Merritt、Y. Fukushima、F.J. Sciulli、D. Shields、H. Suter、G. Krafczyk、A. Maschke
Mass Limit on a Positively Charged Heavy Muon (正電重μ子的質量限制)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73年
B.C. Barish、J.F. Bartlett、D. Buchholz、T. Humphrey、F.S. Merritt、Y. Fukushima、F.J. Sciulli、D. Shields、H. Suter、G. Krafczyk、A. Maschkc
Lower Bound on the Intermediate Boson Mass (中間玻色子質量的下限)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73年
B.C. Barish、J.F. Bartlett、D. Buchholz、T. Humphrey、F.S. Merritt、Y. Fukushima、F.J. Sciulli、D. Shields、H. Suter、G. Krafczyk、A. Maschke
Exploratory Study of High-Energy Neutrino Interactions (高能中微子相互作用的探索性研究)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參考資料: [7] 

巴里·巴里什人才培養

  • 學生培養
畢業時間
學生姓名
學生類別
畢業學校
1977年
Frank Smith Merritt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1985年
Hitoshi Yamamoto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1986年
Geoffrey Blount Mills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1988年
Charles E. Lane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1996年
Erotokritos C Katsavounidis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1997年
Kate Scholberg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1997年
Christopher W Walter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2002年
Peter Shawhan
博士後
加州理工學院
2000年
Malik Rakhmanov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2002年
Matthew John Evans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2002年
Robert G. Nolty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2007年
Mihai Bondarescu
研究生
加州理工學院
——
Vuk Mandic
博士後
加州理工學院
參考資料: [2] 

巴里·巴里什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02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
2002年
克洛普斯特格獎
美國物理教師協會
2005年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
2006年
榮譽博士學位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
2007年
榮譽博士學位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
2013年
榮譽博士學位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
2016年
恩里科·費米獎
意大利物理學會
2016年
美國創新獎—物理科學獎
史密森尼雜誌
2016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泰坦物理學獎
紐約世界科學節
2017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委員會
2017年
亨利·德雷伯獎章
美國國家科學院
2017年
朱塞佩和萬納·科科尼獎
歐洲物理學會
2017年
阿斯圖里亞斯公主科學技術獎
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公主基金會
2017年
復旦—中植科學獎
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和中植基金會
2018年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年度傑出校友獎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2018年
歐洲皇家醫學院榮譽會員
歐洲皇家醫學院
2018年
西班牙科學院外籍院士
西班牙科學院
2018年
榮譽博士學位
美國南衞理公會大學
2018年
榮譽博士學位
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
2023年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委員會
參考資料: [1]  [3] 

巴里·巴里什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任職單位
擔任職務
1984年—1996年
加州理工學院高能物理組
首席研究員
1990年—1999年
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粒子與場委員會
成員
1998年—2005年
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核物理、粒子物理和引力波天體物理小組
成員
2001年—2002年
美國能源部和國家科學基金會高能物理諮詢小組
美國高能物理計劃長期規劃小組聯合主席
2002年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物理和天文學委員會—中微子設施評估委員會
主席
2002年—2005年
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美國聯絡委員會
主席
2005年—2012年
國際直線對撞機—全球設計工作組
主任
2006年—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
高級科學家
2016年—
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SST)監督委員會
主席
參考資料: [1] 

巴里·巴里什人物評價

巴里·巴里什的工作拓寬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激發了全民對科學探索的好奇心與敬畏之情(He has broad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and our Nation's sense of wonder and discovery)。(美國國家科學獎章評) [3] 
巴里·克拉克·巴里什博士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在眾多研究領域為科學進步做出了貢獻(Dr. Barry Clark Barish is a prominent scientist who has contributed to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in numerous lines of research)。(瓦倫西亞大學時任校長Valencia M. Vicenta Mestre評)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