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赫大提琴組曲

鎖定
《巴赫大提琴組曲》(The Cello Suites)是巴赫創作的大提琴組曲。
中文名
巴赫大提琴組曲
外文名
The Cello Suites
發行時間
2005年
資源類型
APE

巴赫大提琴組曲簡介

大提琴組曲——“來自這個音樂天才的無限喜悦”
這六個組曲的聲調色彩:G大調是明亮的色彩;D小調是悲傷而強烈的;C大調是燦爛的;降E大調是莊嚴、帶着不透明濃度的;C小調是一種暗而強烈的顏色;D大調是輝煌的調性,如一束陽光般眩目耀眼。這些交互作用——貫穿全套組曲發展的方式,給了我對這音樂工作時的獨特洞察力。這些組曲提供了很棒的技術挑戰,尤其是原來為五絃大提琴而作的第六組曲。有人或許會稱第一組曲是青春的。它的長度最短,而且是大調,其後每一組曲在結構的複雜程度上是遞增的,連前奏曲也不例外,直到第六組曲——我認為它是獨奏大提琴的“交響曲” ——到達了終極的顛峯。依我所見,那些前奏曲便是每個組曲最本質的樂章,它們非常多樣且包含了巴赫音樂最深奧的理念。
巴赫大提琴組曲,是著名音樂家巴赫的名曲。如果説巴赫被歷代的音樂家奉為大師中的大師,那麼他為大提琴獨奏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稱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它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堪稱舉世無雙,自1901年被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大師帕布羅·卡薩爾斯慧眼發掘並介紹給世界以來,它們便成為無限意義的延伸,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幾乎每一位大提琴家,在其藝術造詣達到一定境界時,都會努力將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為自己的保留曲目,在音樂會上演出並灌錄唱片。

巴赫大提琴組曲組曲內容

巴赫大提琴組曲第一號組曲

如同人天生而單純的呼吸的結構,樂句產生出的能量(吸氣)直到它企及某一點時而開始放鬆(呼氣)——一種產生與消退的過程。巴赫概念中的美麗與輝煌就在於實際上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的這個事實,在那裏只有組織,結構與韻律——形式與色彩的鮮明。巴赫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寫成的:乾淨的組織與音調的色彩。我不喜歡他們很悲劇地企圖去強調一個不存在的旋律,這是個很傻的想法。如果他需要旋律,巴赫自己就可以寫出更加無比美麗的旋律。
當然一個人可以無休無止地去分析巴赫的音樂,你可以分析每個音符、每個樂句、和絃、旋律與對位法——所有音樂提供出的、還有存在於真實聲音中的事物。無論如何,我只是希望專注於一些小細節,藉此解釋巴赫理念的深度,同時指出這些音樂渾然天成的單純。

巴赫大提琴組曲第二號組曲

這個組曲直接在價值上以其深奧與小調性的悲傷而強烈的感觸與第一號組曲形成對比。巴赫在這個前奏曲中開場三個音符的使用,總是讓我充滿敬畏與讚歎。只是三個音符便構成D小調的完整色調,同時完成了一個五度音程。
當我演奏第二號組曲時,我感覺像個歌唱者,旋律界域擴張或收縮 直到最後整個旋律歇息在單一音符的方式,這種在不同音域的空間性方位空置旋律線的能力,便是巴赫音樂最璀璨而創造性的特徵。
這個組曲有一個很棒的薩拉班德舞曲,可能是所有組曲中最最哀傷的,它有着一種特殊的直線與率直,一個音樂的隱痛、像一個入神禱告的人,你不是在為聽眾演奏這音樂,你是為你自己演奏,聽眾僅僅只是竊聽者,聽到的是來自孤寂、來自一個藝術家全然沉浸於音樂時的白熱化張力的一瞥。我經常對所有感覺悲傷的人演奏這首薩拉班德。

巴赫大提琴組曲第三號

C大調,一個輝煌的調子,它作為基礎的音調,所有樂章都從C大調開始與結束。
一些調性瞬間的變遷像晴空中的小云洌??行┍淝ㄊ竅嗟幣T兜摹3中?羰前禿沾醋韉囊桓鮒匾?矯媯?惺鋇卑禿湛?薊啡瞥中?艫囊糶停?疑踔輛醯迷諶饊逕鮮蘢趴唷1熱繚贒小調的前奏曲,它像一根針穿刺着音樂,像一個鱗翅類學者將一活蝴蝶釘在他的板上,蝴蝶繞着針在痛苦中旋轉着,無法讓自己獲得自由。這就是巴赫運用持續音對我的影響,我也似乎在折磨中旋轉於針上,只有當回到主音我才體驗到解脱。這就是一直令我讚歎的巴赫天才最精細的截面之一。它以強大的內在力量與一種到達音樂核心還有盡我所能去演奏的渴求來填滿我。

巴赫大提琴組曲第四號

巴赫大提琴組曲的前三個前奏曲都是以十六分音符的單一節拍寫成,但是在以降E大調,一個莊嚴而不透明的調性寫成的第四號組曲中,卻是以八分音符進行的,比其它前奏曲慢上一倍的節拍進行。然而無論和聲自始至終再怎樣美麗,再怎麼發展怎麼轉調,巴赫明白它有變得多少單調起來的危險。
薩拉班德舞曲是我的最愛之一,它有着自己的伴奏旋律。還有吉格舞曲,猛烈、高難度,帶着它烈火般的暴躁氣質與堅定、不屈不撓的節奏。

巴赫大提琴組曲第五號

我已經拉了第五號組曲中的薩拉班德舞曲一輩子,它始終讓我讚歎與感到愉悦。這個單音的譜曲僅僅只有幾行,但對我而言它卻代表了巴赫天才的精髓。它的暗黑的旋律設計如此不尋常地與現代音樂相似。單單第一個樂句體現的想法便如此不可思議,僅僅這裏就抵得過許多作曲家成冊的作品。這個薩拉班德舞曲的旋律在與你的呼吸同樣的速度、同樣的節奏、同樣的氣息與同樣的脈動以一路蜿蜒前進。無論我演奏得多慢,我總是感受這個樂章永恆的流動,永恆……對我而言,不管這節奏,這流動步調綿延得多長,一年、兩年、十年或一百年,這個速度絕對不可以緩慢下來或增快進行,它應該擁有自己內在的脈動與力量,因此不允許速度的增加與流失,如同平行線永不交叉。這個規律鼓動節奏、生命與永恆的觸動也是這樣在相同的脈動中永遠持續。當你結束這首薩拉班德,時間似乎以同樣的步調繼續着,你的呼吸在同樣的節奏中繼續着。這些旋繞翻轉的旋律線多美呀。

巴赫大提琴組曲第六號

第六號組曲以D大調寫成,是陽光與凱旋的調性。對我而言這是所有調性中最喜悦的,就像觸及環宇每個角落的貝多芬《合唱交響曲》的終樂章。巴赫的第六號組曲以勝利、喜悦、人類的統一、友誼與愛的調性寫成,這個最後的組曲揚威於全系列之上。它代表大規模的歡樂的統合。第六組曲對我而言就像是大提琴獨奏的交響曲,在調性與色彩上,它迥異於其它組曲,但在許多其它的方面,它同時也迥異於所有他所寫過的作品。

巴赫大提琴組曲組曲目錄

第一組曲為G大調,作品編號BWV.1007,包括: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庫朗舞曲,4.薩拉班德舞曲,5.小步舞曲,6.吉格舞曲。
第二組曲為D小調,作品編號BWV.1008,包括: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庫朗舞曲,4.薩拉班德舞曲,5.小步舞曲,6.吉格舞曲。
第三組曲為C大調,作品編號為BWV.1009,包括: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庫朗舞曲,4.薩拉班德舞曲,5.柏雷舞曲,6.吉格舞曲。
第四組曲為降E大調,作品編號為BWV.1010,包括: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庫朗舞曲,4.薩拉班德舞曲,5.柏雷舞曲,6.吉格舞曲。
第五組曲為降C小調,作品編號為BWV.1011,包括: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庫朗舞曲,4.薩拉班德舞曲,5.嘉禾舞曲,6.吉格舞曲。
第六組曲為降D大調,作品編號為BWV.1012,包括: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庫朗舞曲,4.薩拉班德舞曲,5.嘉禾舞曲,6.吉格舞曲。

巴赫大提琴組曲伴奏組曲專輯

巴赫大提琴組曲專輯簡介

中文名稱: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英文名稱:Bach:The Cello Suites
資源類型:APE
發行時間:2005年
專輯歌手:王健
地區:德國
語言:德語
“Jian Wang plays solo Bach – The timeless modernism of Bach’s music in a highly personal interpretation.” ——這是DGG公司對王健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專輯的評介。
中國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的全套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是2005年DGG的重點出品,外界對王健的這個錄音寄予厚望。原來預定是2005年的5月面市,提前到2月出版。這次DGG專門為王健設計了一個有中國特色並富於簡約主義的封面,打破了DGG一般出品的設計樣式。
王健談巴赫大提琴組曲
巴赫創作的6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疑是古典音樂的核心曲目。王健已經成為世界各地音樂廳裏讓人熟悉的面孔,他作為音樂會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經常得到很高的評價。這個錄音為巴赫組曲代來了永恆的現代氣息。一種沉思的,幾乎是冥想的風格的演出,伴隨着讓人興趣盎然的青年音樂家強烈的個性。
史密斯:在你作為大提琴家成長過程中,巴赫的組曲對你意味着什麼?
王健:我的父親是一個大提琴家,演奏的幾乎全是古典音樂,但是我起初對巴赫的作品並沒有特別強烈的反響。對於我,它是美好的,但太複雜,不象一些其他的大提琴音樂有很多的旋律。在9到10歲的時候,我開始公開演奏巴赫——不是整個的組曲,一次只演奏2-3個樂章。在《從毛澤東到莫扎特》這部記錄片中亮相後,我成了“櫥窗”裏的孩子,一個星期要公開演奏3到4次。
我還記得有一次為幾個德國音樂家演奏巴赫,出現了記憶失誤。我開始在舞台上哭泣,台下的人跑過來擁抱我,吻我,但這只是讓我感覺更家困窘(當中國人心煩或者困窘的時候,你不要管他們。你要假裝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困窘)。其中的一位對我説(是後來被翻譯過來的):“這是最難記憶的東西,不要感覺羞愧。你奏出了動聽的音樂。”
隨着演奏巴赫組曲次數的增多,我演奏得越來越好。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我知道它聽起來非常嚴肅,但這是為我為自己演奏的音樂。在我演奏了很多的協奏曲,感覺疲憊的時候,當我厭煩音樂的時候,我就獨自演奏巴赫。接着,所有的東西變純淨了,我的靈感也回來了。
史:這麼多年來,你處理巴赫音樂的方式是如何深化的?
王:一開始,我試圖像歌曲一樣演奏這些組曲,讓它們聽起來很優美。但是到了我20多歲,它們不僅僅是優美,還有我們在現實世界中不能實現的理想境界。對於我來説,這是朝向另一個精神世界的觀望。此後,我開始改變演出方式,我注意到其他人也是這樣做的。從中,我得到了像馬勒交響曲那樣巨大的感染。音樂從心靈開始,就像我們為自己演奏的旋律。它就像生命,是以細胞為單位生長起來的。
史:你出生在中國,卻居住在西方。作為一個藝術家,在這兩個世界之間,你把你自己放在什麼位置?
王: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感覺我,但我認為自己處在兩個世界之間。我在16歲的時候離開中國,以後一直生活在西方。在國外的頭一些年,從16歲到20歲,這是我個性成熟的階段。在我看來,我已經非常美國化了,但是我很大一部分還是中國式的。
史:中國式的部分對於你意味着什麼?
王:除了演奏大提琴,我做得最多的事情是讀了很多中國的書籍,有時在牀上用手電筒看。我不能把我稱做學者,但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比較深的掌握。然而,音樂是一種語言,有它自己的風格和習慣。一個偉大的作家可以寫出一部偉大的書,儘管是用他精通的語言,但是裏面的信息是關於人性本身的。我不能説作為一箇中國人讓我成為一個不同的藝術家,因為我認為音樂同樣是關乎人性的。
史:儘管如此,你給這部組曲帶來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詮釋。巴赫畢竟不是中國人,那麼你如何在他的音樂中表明自己的東西?
王: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比如謙遜、願望不要成為慾望、喜愛但不一定佔有。這都是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因為我在這些價值觀中長大,這些東西我感覺很親切。巴赫的音樂讓我更加確信這些人生理念。我不知道德國人如何感覺,但我可以告訴你,巴赫的音樂完全打動了我,我可以用我的方式理解他要訴説的東西。沒有德國血統或者沒有與巴赫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我並不感到緊張,相反我很自信,因為他的音樂深深地觸動了我。
史:促使你形成這樣的看法用了多長時間?
王:我想説,形成這樣想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部電影Tous les Matins du Monde。讓我感動的一個場景是,當Saint Colombe坐下來開始演奏,想起他的妻子剛剛去世……樸素的音樂響起,觸動我的神經,我流下了淚水。從那時起,我聽了很多的巴洛克音樂。我感覺它們很像中國的詩歌。你知道,一些協奏曲就像小説,有迷人的、奇異的故事。當你讀20個字的中國五言絕句,你會得到完全不同的感覺,在那4行詩中,每行有5個字,你得到了微觀的宇宙,那樣濃厚,那樣淳樸,讓你感覺整個世界更加和諧。
史:你定居在西方,但經常去中國演出。在你的藝術和你的觀眾那裏,這樣的背景的重要性有多大,?
王:我感覺很幸運。我能演奏我的音樂,與其他人分享我所珍愛的東西。如果你去看我的上一代人,他們在文化革命中失去了所有的東西。我可以告訴你,我們有偉大的藝術家,但是他們沒有機會做想做的事情。最近,我讀了一篇中文的評論文章,它説:“中國的表演者已經與西方最偉大的名字並列,我們可以安心地説,我們的藝術家與他們一樣偉大。”

巴赫大提琴組曲評論

中國人欣賞巴赫組曲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儘管他們理解它而且喜歡它,卻總是把它當作別人的東西。我認為這就是我所要做的,如果足夠多的人聽我演奏並説:“他很像我們”,我就有能力推倒這個藩籬。
事實證明巴赫的六首無伴奏組曲在中提琴上演奏同樣輝煌,現代眾多提琴教育工作者多采取“移植”的方法進行編譜,提高了一個八度的組曲並沒有改變巴赫作曲的初衷,反而使這六首無伴奏組曲更加為人所熟知。這也體現出巴赫這個作曲家的偉大,不愧為古典音樂史上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