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豆

(大戟科巴豆屬植物)

鎖定
巴豆,(Croton tiglium L.)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根及葉亦供藥用。巴豆樹為常綠喬木,高6~10米。
中醫藥上以果實入藥,性熱,味辛,功能破積、逐水、湧吐痰涎,有助於治寒結便秘、腹水腫脹、寒邪食積所致的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有大毒 [1]  ,須慎用。產於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和雲南等省區。
中文名
巴豆
拉丁學名
Croton tiglium L. [9] 
別    名
雙眼龍
大葉雙眼龍
江子
猛子樹
八百力 展開
別名
雙眼龍
大葉雙眼龍
江子
猛子樹
八百力
芒子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金虎尾目 [8] 
大戟科
巴豆屬
巴豆
分佈區域
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等
二名法
Crotontiglium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0] 

巴豆栽培技術

巴豆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一般8-9月採收伏子留種。高濕地區隨採隨播,低温地區在翌年2月播種。播前剝去果殼,按行株距3m×3m開穴,穴深3cm,每穴播4-5粒,覆土3-4cm。
巴豆
巴豆(6張)
育苗移栽法:按行距25cm開溝,溝深3cm,播種後覆土,澆水。1hm2用種量180-225kg。苗期需鬆土除草2-3次,遇旱澆水,苗高15-20cm時施稀人畜糞水。霜降前包草防凍,苗高60-100cm,3-4月移栽,按行珠距3m×3m開穴,穴徑30cm,深30cm,每穴栽種1株,覆土壓實,澆水。 [3] 

巴豆田間管理

植株在封行前可與小麥、甘薯、蔬菜間作,封行後可在行間栽種陰性植物。生長期要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並注意除草,春、夏季各追肥1次。 [3] 

巴豆病蟲害防治

尺蠖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噴殺。 [3] 

巴豆主要價值

巴豆醫用價值

巴豆辛熱,有大毒,屬於熱性瀉藥,可温腸瀉積、逐水消脹、宿食積滯以及滌盪腸胃中的沉寒痼冷。也常用於外療瘡瘍,破積解毒。此外,巴豆油對皮膚黏膜有刺激,內服有峻瀉作用,有很強的殺蟲抗菌能力。 [4] 

巴豆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巴豆 巴豆 [11]
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①《本經》:主傷寒温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谷道。去惡肉。
②《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頹,殺斑螫毒。
③《藥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遺》:主症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⑤《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⑥《醫學啓源》: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去胃中寒濕。
⑦《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⑧《綱目》: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歪,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 [5]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注意
無寒實積滯、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②《藥對》:畏蘆筍、菰筍、醬鼓、冷水。得火良。與牽牛相反。
③《藥性論》:能落胎。
④《本草衍義補遺》:無寒積者忌之。 [5] 
附方
巴豆
巴豆(5張)
1、治寒實結胸,無熱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2、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納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嚥,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瘞;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金匱要略》三物備急丸)
3、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熱,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4、治痞結症瘕:巴豆肉五粒(紙裹打去油),紅曲三兩(炒),小麥麩皮一兩(炒)。俱研為細末,總和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湯下。(《海上方》)
5、治陰毒傷寒心結,按之極痛,大小便秘,但出氣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仁齋直指方》)
6、治小兒L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醫鑑》)
7、治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一鍾,呷服。(《醫説》)
8、治夏月水瀉不止:大巴豆一粒(去殼)。上以針刺定,燈上燒存性,研細,化蠟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醫得效方》針頭丸)
9、治氣痢: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細研,取熱豬肝和丸,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餅丸服。(《經驗方》)
10、治小兒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薑湯下。(《全幼心鑑》)
11、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口乾煩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盡,如粉),黃丹(炒,研,羅過)取一兩一分。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時候。(《局方》水浸丹)
12、治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並熬令黃,搗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為度,勿飲酒。(《補缺肘後方》)
13、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錢;輕粉五分。放於四、五層紗布上,貼在肚臍上,表面再蓋二層紗布。經一至二小時後感到刺癢時即可取下,待水瀉。若不瀉則再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4、治喉痹:白礬二兩(搗碎),巴豆半兩(略捶破)。同於銚器內炒,侯礬枯,去巴豆不用,碾礬為細末,遇病以水調灌,或幹吹入咽喉中。(《百一選方》)
15、治白喉:巴豆仁、硃砂等分,各研成細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藥上,貼於眉間的上方(勿使藥末掉入眼中)。約經8~12小時,局部皮膚髮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時,便可揭去膏藥,擦掉藥末,塗上1%龍膽紫液,以防感染。(《江蘇中醫》(11):23,1959巴豆硃砂膏)
16、治耳卒聾: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經驗方》)
17、治風蟲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二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燻痛處。(《經驗方》)
18、治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雄黃、輕粉末,頻塗取效。(《普濟方》)
19、治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殼,炒焦,研膏,點腫處則解毒,塗瘀肉則自腐化。(《癰疽神秘驗方》烏金膏)
20、治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秘傳經驗方》) [5] 
臨牀應用
1、防治白喉
對白喉密切接觸者,病人家屬、白喉恢復期患者、健康帶菌者,以及輕症白喉病例,均可採用巴豆泥局部貼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將除去內外殼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缽中研成泥狀(或加硃砂0.5克共研),挑取綠豆大的膏點,置於約1.5釐米平方的膠布上。貼於兩眉間印堂穴,或頸部扶突穴,經6~8小時(最長12小時)揭去,可見局部出現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針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乾滲液,再塗龍膽紫液。對白喉密切接觸者及病人家屬,貼巴豆硃砂膏後,經對照觀察,能降低發病率;對白喉恢復期患者或健康帶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後,可使90%以上病例於8~24小時內帶菌現象消失;對輕症白喉可配合青黴素及其他對症治療。
2、治療喉梗阻
因白喉及麻疹後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約0.5~0.7分,用噴粉器吹入咽部,觀察2~3小時,如無嘔吐、腹瀉或嘔吐腹瀉次數不多,而梗阻症狀尚未明顯好轉的,可再行第2、3次噴咽,1天內噴咽不超過3次,必要時可連續噴2~3天。如嘔吐腹瀉較着者,應立即停止。對體質虛弱、心力衰竭及併發心肌炎病變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噴咽後半小時至3~4小時,可見吸氣性陷沒、呼吸促迫及喘鳴等症狀明顯好轉,數小時至1~2天內梗阻解除。治療過程中應同時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類、抗菌素。對氣管下位梗阻無效。嘔吐泄瀉為常見反應,但梗阻症狀多在腹瀉鹹嘔吐後得到明顯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製成。製法:取七倍數的巴豆若干粒去殼去衣,將其中4/7炒至黃色,與其餘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夾在數層能吸收油分的紙內,用力擠壓去油,再換紙用温熱熨斗在紙上熨壓,去淨殘留油分,然後再研成細末備用。
3、治療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
取蘋果1只洗淨,用小刀挖1個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將蘋果蓋嚴,隔湯蒸30~60分鐘。放涼,取出巴豆仁,吃蘋果,喝蘋果湯。成人每日吃1個,重症早晚各吃1個,夜間喘息者臨睡前吃。8歲以下小兒酌減。可連續服用數週。服後具有止喘、祛痰作用;個別病例可能出現輕微腹瀉。
4、治療急、慢性腸炎及慢性痢疾
巴豆樹
巴豆樹(2張)
取巴豆適量去內外殼,取仁,不去油,放入銅(或鐵)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內外黑透為度,待冷,秤準2錢,研成泥狀備用。另將蜂蠟2錢溶化,與巴豆泥攪拌均勻,候稍冷,搓條制丸,約製成80丸,每丸重0.15克,內含巴豆0.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時服用;8~15歲,每服2丸;5~7歲,每服1丸;1~4歲,每服半丸;6個月以上,每服1/3丸;6個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滿1月嬰兒忌服。服後未見腹痛、腹瀉、嘔吐等副作用。凡兼有發熱及其他合併症者忌服。經治療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瀉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癒。本藥對體虛老人的慢性泄瀉亦有效。
5、治療急性闌尾炎
將巴豆、硃砂各0.5~1.5克研細混勻,置6x6釐米大小的膏藥或膠布上,貼於闌尾穴,外用繃帶固定。24~36小時檢查所貼部位,皮膚應發紅或起小水泡,若無此現象,可重新更換新藥。共治療99例,其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併發症者82例。最少的貼1次,最多的貼3次。效果:治癒85例,無效14例(仍用手術治療)。
6、治療神經性皮炎
取巴豆去殼1兩,雄黃1錢,磨碎後用3~4層紗布包裹,每天擦患處3~4次,每次1~2分鐘,直至癢感消失,皮損消退為止。 [5-6] 

巴豆其他價值

民間用枝、葉作殺蟲藥或毒魚。 [2] 

巴豆外觀特徵

巴豆 巴豆
巴豆(原變種)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狀柔毛,枝條無毛。
葉紙質,卵形,稀橢圓形,長7-12釐米,寬3-7釐米,頂端短尖,稀漸尖,有時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稀微心形,邊緣有細鋸齒,有時近全緣,成長葉無毛或近無毛,幹後淡黃色至淡褐色;基出脈3(-5)條,側脈3-4對;基部兩側葉緣上各有1枚盤狀腺體;葉柄長2.5-5釐米,近無毛;托葉線形,長2-4毫米,早落。
巴豆的花
巴豆的花(2張)
總狀花序,頂生,長8-20釐米,苞片鑽狀,長約2毫米;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狀毛或幾無毛;雌花: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幾無毛;子房密被星狀柔毛,花柱2深裂。
蒴果橢圓狀,長約2釐米,直徑1.4-2釐米,被疏生短星狀毛或近無毛;種子橢圓狀,長約1釐米,直徑6-7毫米花期4-6月。 [2] 

巴豆生長習性

巴豆植物形態 巴豆植物形態 [11]
生於海拔100-200m的低山疏林中、灌木林、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僅見栽培。 [2]  [12] 
喜温暖濕潤氣候,不耐寒,怕霜凍。喜陽光,在氣温17-19℃、年雨量1000mm、全年日照1000h、無霜期300d以上的地區適宜栽培,當温度低於3℃時幼苗葉全部枯死。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3] 

巴豆物種分佈

產於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和雲南等省區。 [2] 

巴豆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巴豆的圖片
巴豆的圖片(22張)
種子含巴豆油(Croton 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以及由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等組成的甘油酯,巴豆醇-12,13-二酯(其含量約佔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含量約佔巴豆油的4%).從油中親水性巴豆醇二酯化合物中已分離得11種輔致癌物質(Cocarcinogen),稱為巴豆輔致癌物A1~A4(A組)和B1~B7(B組).巴豆醇酯是巴豆樹脂中的主要成分。
種子還含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Crotin)以及巴豆甙(Crotonoside,即2-羥基-6-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鹼、β-谷甾醇、氨基酸和酶等。

巴豆醫案分析

巴豆救治慢性肺癰案
陳某,男,46歲,農民。咳吐膿血,延已兩裁。邇來吐膿夾紫暗血塊,排出不暢,胸部悶痛難忍,痰湧氣息喘促,大便數日未行。舌質紫,苔灰厚膩,脈弦虛滑。x線示:肺膿瘍伴空洞、膿胸。痰淤膿毒結聚於肺,恐正氣暴脱,急擬劫痰排膿。巴豆400毫克,去皮心,切細,分兩次冷白飲送服;另以桔梗、杏仁、百部合、北沙蔘各12克,苡仁30克,生甘草6克,煎湯服之。翌日複診時告之,巴豆服下,腕部有灼痛感,腹痛,大便共瀉7、8次,嘔吐白色粘沫痰2次,咯膿血盈婉,胸部悶痛頓減,氣喘輕鬆。繼將巴豆減至每次150毫克,原湯藥不變。繼服5日,病情已較穩定,但仍有嘔瀉反應。遂以原法,巴豆再減至每次100毫克,並無明顯不適反應。連服一月,諸症若失。
按:《日華子本草》雲巴豆能“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本草匯言》載其對“留飲痰癖,死血敗膿,寒痰哮喘,下嗌即行”。本例為慢性肺膿瘍併發膿胸之危重之症,張師以巴豆之劫痰排膿為主,又以潤肺養肺排膿湯劑輔佐之,攻中有養,寓攻予補,巴豆用量亦隨病勢緩急而變,終收全功。巴豆辛熱有大毒,去皮心、冷白飲送服可減少毒副反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巴豆對金黃色傷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張師以其治療肺膿瘍、膿胸等中醫辨證無明顯熱證者,恆奏奇效。
巴豆治急性闌尾炎
韓某,男性,68歲,1994年3月12日初診。患者二日前過食生冷後開始腹痛,且疼痛逐漸加重伴噁心而來診。患者素患慢性胃炎,喜熱飲食,腹部多畏寒,得熱則舒,每因吃生冷出現胃痛或腹痛腹瀉。診見體温39.2℃,闌尾點有壓痛及反跳痛,伸腿及腰大肌試驗陽性,舌略紅,苔黃厚,脈滑數。查白細胞22.5×109/L,中性81%。臨牀診斷為急性闌尾炎。因患者平素胃腸冷積日久,本次又因飲食生冷而發病。熱結為標,冷積為本,故擬温化冷積與攻下熱結藥並用。選用大黃40g(後下)、桃仁15g(去皮尖)、乾薑30g、桂枝30g、丹皮15g、當歸20g、薏苡仁30g、巴豆6粒(去油)、甘草20g、冬瓜子50g(打)。每日1劑,水煎2次,共取藥汁400ml,早晚分服。巴豆隨服各一半。服第1劑後,患者解大便2次,便後腹痛減輕,服第2劑解3次大便,大便量少質稀。2劑服完後再診,腹痛明顯減輕,舌略黃,脈略滑數,體温降至37.6℃。守原方減大黃為20g,巴豆減為3粒,餘藥同前,連服3劑而愈。其間未用任何抗生素,隨訪數年未復發。
按:此病例冷結熱結同存,寒熱錯雜,須寒熱並用方與病情合拍。方中巴豆瀉冷積,大黃瀉熱結。二物同用前人亦不少見,如《圖經本草》中三物備急丸即大黃、巴豆、乾薑同用以治心腹諸疾;《本草備要》中亦有巴豆“與大黃同用,反不瀉人”之説。
巴豆 - 藥(毒)理學
巴豆 巴豆
毒性:以巴豆液喂飼小鼠、兔、山羊、鴨、鵝等動物皆無反應;黃牛食之過量,則易發生腹瀉、食慾不振及疲乏等,但不致中毒死亡。對青蛙亦屬無害,但對魚、蝦、田螺及蚯蚓等,則有毒殺作用。小鼠皮膚長期與巴豆油接觸,可致乳頭狀瘤及癌。長期與巴豆種子提取物、巴豆樹脂接觸,可促使二甲基苯駢蒽引起乳頭狀瘤及癌。小鼠每週服1次巴豆油共30周可引起前胃部乳頭狀瘤及癌,亦可促使二甲基苯駢蒽引起前胃部乳頭狀瘤及癌。亦有云小鼠皮膚局部應用烏拉坦及巴豆油亦可致皮膚乳頭狀瘤,但巴豆油本身無致癌作用。所含巴豆毒蛋白系原漿毒,能溶解紅細胞,並使局部細胞壞死,引起發赤、起泡和炎症。巴豆8-16粒給狗灌胃可死;人服巴豆油1g,亦有中毒至死的報道。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巴豆毒素兔皮下注射的LD50為50-80mg,巴豆油酸大鼠口服的LD50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600mg/kg。巴豆油注射在豚鼠的齶及懸雍部可引起蛋白尿和血尿。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