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宕渠之戰

鎖定
在奪得漢中後,得勝方曹操並未趁機拿下蜀地,而是自行北撤。正如法正所言,“內有憂逼”,曹操是不得不如此。但他畢竟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絕非肯就此善罷甘休。因此,他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守漢中,並讓作為“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蠶食蜀地。
《三國志·蜀書》説,建安二十年(215年),(巴西太守)張飛進軍宕渠縣的矇頭和蕩石,與張郃相持五十多天。張飛率精兵萬餘人,大敗張郃。張郃棄馬尋着山路,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潰逃,好不容易跑回了南鄭,宕渠由此得以安寧。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張飛軍中豪飲誘敵、諸葛遣軍陣前送酒,大勝後張飛“立馬勒銘”(用丈八矛在八濛山石壁上鑿下兩行隸書:“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 [1] 
名    稱
宕渠之戰
發生時間
215年
地    點
宕渠
結    果
蜀漢方勝
主要指揮官
張郃,張飛

宕渠之戰歷史背景

公元215年,張飛經歷了宕渠之戰,這一戰是張飛輝煌的一戰,當時曹操擊敗漢中張魯,奪得了漢中,迫於無奈張魯逃入巴西,劉備認為可以利用張魯對漢中的影響力,聽説此消息後連忙派人去迎接張魯,但是張魯和劉備之間或許有很深的矛盾(劉備消滅劉璋時可能與張魯有秘密的盟約,但又挖張魯的牆角),很光棍地向曹操投降
曹操後方叛亂,因此回師處理內部問題,但是此時對於曹操來説本是征戰蜀中,一舉攻略城池的好機會,但是由於內部憂患,曹操無暇分身,所以只得派手下的夏侯淵等人鎮守漢中,另一方面命令“ 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進犯巴西,搶奪土地、人口。張郃進兵至宕渠縣。

宕渠之戰戰爭的意義

《三國志 廖立傳》上記載了廖立對此戰意義的看法“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更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廖立此人,雖然“自作貴大”但也是“楚之良才”,言語過激,但此戰之意義卻看得不差。假使此戰中張飛未能擋住張郃,益州是否歸劉備,那就很難説了。

宕渠之戰戰爭雙方態勢

在奪得漢中後,得勝方曹操並未趁機拿下蜀地,而是自行北撤。正如法正所言,“內有憂逼”,曹操是不得不如此。但他畢竟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絕非肯就此善罷甘休。因此,他留下了夏侯淵張郃守漢中,並讓作為“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蠶食蜀地。在劉備方面派出精鋭軍隊抵抗前,張郃已率軍拿下巴東,巴西二郡,可謂對蜀國形勢極為不利。
劉備方面派出的是張飛。戰爭就發生在張郃欲徙二郡人民於漢中之時。

宕渠之戰戰爭的經過

宕渠之戰 宕渠之戰
張郃徙民於宕渠,遇上前來攔截的張飛軍隊.於是雙方便在宕渠,矇頭,蕩石。雙方的兵力,史書明確記載的只有張飛所部“精卒萬餘”。張郃軍隊的兵力,於史書無載。雙方於此處對峙五十餘日,互有勝負。戰爭處於膠着狀態。
戰爭的轉機在於張飛的一擊。
張飛在認真觀察了地形後,將張郃所部引至山道狹窄處,使其前後不能相救(即切斷了張郃軍),終於擊破張郃,重創張郃所在的前部。此戰,張郃僅率十幾親兵從山路逃出,與後部敗兵匯合,“引軍還南鄭”。
張飛帶兵與張郃相互抗爭,互有勝負,僵持了五十餘日,後來張飛在認真觀察了地形後,將張郃的人馬引到瓦口關,此處地址險峻,山道狹窄,張郃被堵死在此處動彈不得,軍前後軍不得救應,在張飛的進攻之下打得大敗,張郃已無還手之力,為了逃命,只得放棄戰馬,率領部下十餘人攀山而逃,一行人逃到漢中南鄭。而巴西郡此處自此獲得安寧。 [2] 

宕渠之戰分析與思考

此戰乃是一大險局,如果當時張飛不敵張郃得話,那麼對於劉備方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益州恐怕要到他人之手了。而巴西郡此地賨人的分佈區域,此地一直是山地民族,善戰,張飛此戰之功在於取得了巴西全境土地,成功的化解了張郃通過親曹賨人勢力影響巴西郡核心嘉陵江地區,讓巴西郡保持穩定的局面。
但是此戰對張郃於來説,作戰的意義並不在於戰勝張飛,而目的是襲擾蜀軍佔據的地區,同時擄掠巴西的經濟資源,他與張飛周旋時,此時坐鎮漢中的夏侯淵和徐晃強行遷民,待成功之後,張郃才戰敗的,不少人也説此戰役讓張飛得了虛名,張郃得了實惠,因此張郃兵敗回去之後也,也沒有得到什麼懲罰,因為他已經順利的完成了此次戰役的最初目的。————參考文獻:《三國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