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

鎖定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是為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快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編制的規劃。由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於2022年5月11日印發實施。 [2] 
2022年6月29日,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重大活動啓動儀式在渝州賓館舉行。 [4] 
中文名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
印發機關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
印發日期
2022年5月11日
發文字號
文旅資源發〔2022〕54號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印發信息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重慶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的通知
文旅資源發〔2022〕54號
文化和旅遊部各有關司局,重慶市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四川省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重慶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安排部署,加快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現將《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重慶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2年5月11日 [1]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規劃全文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
前 言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是以重慶主城和成都為核心,以連接兩地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水系沿線市區(縣)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區域。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文化和旅遊資源富集,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列入102項重大工程項目。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編制印發實施巴蜀文化旅遊走廊規劃”。為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快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特編制本規劃。
規劃範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重慶市和四川省全域範圍。本規劃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期限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基礎條件
川渝兩地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蹟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人文氣息濃厚;生態類型多樣,自然景觀獨特;旅遊資源稟賦好、數量多、品質高。現擁有8項世界遺產、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7個國家一級博物館、14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個世界地質公園、23個國家地質公園、3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3個國家森林公園、2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2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5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5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0個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66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6個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83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斷深入,兩地人員往來更加密切,科創和產業互融共進,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加快形成。重慶、成都國際航空雙樞紐建設有序推進,鐵路網漸趨完備,高速公路網基本完善,長江黃金水道運輸能力逐年提高,基本建成多層次、多樣化、網絡化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跨區域合作機制逐步建立,資陽—大足、遂寧—潼南、萬州—達州—開州、渝北—廣安、合川—廣安—長壽、城口—宣漢—萬源等毗鄰片區已率先開展深度合作試點,為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打下了較好的合作基礎。
第二節 機遇挑戰
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為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帶來新機遇。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重慶和成都雙核相向發展、聯動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為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區域文化和旅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較為突出,跨區域共建共享機制尚不健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品牌影響力仍需提升。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將在一段時期對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形成影響。
第三節 重大意義
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引領區域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培育我國文化和旅遊新發展空間、打造全國文化和旅遊發展新增長極的重大舉措。有利於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區域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路徑模式,為全國提供區域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樣板;有利於充分發揮區域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提升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整體競爭力,打造國際知名文化和旅遊品牌。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市場新需求為導向,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區域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格局,強化重慶主城和成都的核心作用,引領帶動區域文化和旅遊統籌協同發展,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遊走廊。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民生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發展大眾旅遊,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綜合帶動作用,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提升人民羣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推進區域文化和旅遊領域深層次改革,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積極推動更高層次開放。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發揮科技創新對文化和旅遊發展的賦能作用,加快推進數字文化、智慧旅遊發展,推動文化和旅遊領域的機制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正確處理生態保護、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係,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全過程,促進綠色旅遊發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以文化引領旅遊發展、以旅遊促進文化繁榮,打造富有文化內涵、文化特色鮮明的旅遊精品,讓人們在旅遊中感悟文化之美、增強文化自信。
區域協調,合作共建。強化區域協調發展,加強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着眼於“一盤棋”整體謀劃,發揮優勢,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顯著提升區域文化和旅遊整體競爭力。
第三節 建設定位
全國文化旅遊發展創新改革高地。加強創新策源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現代旅遊業體系,增強對全國文化旅遊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建設文化旅遊發展強勁、創新活躍的增長極,打造全國文化旅遊發展創新改革高地。
全國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樣板。依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化跨區域合作,積極推動機制創新,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形成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打造全國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樣板。
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加強優質旅遊產品供給,構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品牌體系,促進旅遊消費升級,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魅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國際範、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
第四節 建設目標
到2025年,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建立,文化旅遊領域改革創新高質量推進。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健全,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不斷豐富,高品質消費空間基本形成,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品牌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到2035年,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全國文化旅遊發展創新改革高地、全國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樣板、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基本建成,具有較高的國際品牌影響力,成為我國文化和旅遊創新發展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第三章 空間佈局
統籌區域山水相連、歷史同脈、文化同源、資源稟賦突出等特徵,兼顧協同共建、互補共贏、產業融合、均衡發展等原則,以重慶主城和成都雙核為驅動,以成渝古道、長江上游、成綿樂三條旅遊帶為串聯,以“五橫五縱”多條旅遊支線為骨架,串接生態旅遊大環線,推動七個特色旅遊區合作聯動發展,共同構建“雙核、三帶、七區、多線”的空間格局。
第一節 雙核驅動
重慶都市核。以重慶主城為核心,豐富優質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構建“兩江四岸”文化旅遊休閒核心區、中心城區文化旅遊休閒集聚圈、主城新區旅遊休閒和鄉村旅遊發展區,強化都市旅遊集散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世界知名都市旅遊目的地。
成都都市核。以成都為核心,突出成都旅遊都市型、國際化和綜合性的特點,加快休閒消費提質擴容和轉型升級,培育一批國際一流、全國領先的文商體旅融合發展優質產品,建設世界文創、旅遊、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音樂、會展之都。
第二節 三帶引領
成渝古道文化旅遊帶。依託成渝中軸交通幹線,強化成渝雙城樞紐集散功能,串聯成渝地區中部城市羣,輻射帶動遂寧、南充、內江、自貢、資陽、大足、榮昌、永川,活化利用成渝古道歷史人文資源,豐富旅遊產品體系,推動打造多條旅遊線路,促進成渝地區中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長江上游生態文化旅遊帶。依託長江干流,串聯以宜賓、瀘州、重慶主城、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羣為中心的生態文化旅遊發展集聚區,輻射帶動烏江、嘉陵江、大寧河、沱江、赤水河沿線城鎮羣,連接長江沿線及腹地文化和旅遊資源,大力優化水陸聯營聯運等特色旅遊交通組織方式,重點發展內河遊輪、山地度假、都市休閒、生態康養、鄉村旅遊等,助力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建設。
成綿樂世界遺產精品旅遊帶。依託G5、G93高速公路,串聯成都、綿陽、樂山、德陽、眉山等區域,輻射帶動廣元、巴中、雅安、西昌、攀枝花等地,發揮三星堆、九寨溝、大熊貓等世界級旅遊資源優勢,建設世界級精品旅遊線路,打造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集羣,全面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第三節 七區聯動
大峨眉—大熊貓生態文化旅遊協同發展區。發揮峨眉山、樂山大佛、大熊貓棲息地等世界遺產資源優勢,協同聯動四川樂山、眉山、雅安等地,重點發展人文旅遊、研學旅遊、生態旅遊、康養旅遊等,打造主題研學、禪茶康養、高山户外等特色產品,大力推動休閒度假旅遊業態升級,建設國內研學旅遊發展樣板地,加強與環貢嘎、攀西等文化旅遊經濟帶協同發展。
古蜀文化與嘉陵山水休閒旅遊協同發展區。發揮嘉陵江、古蜀道、古蜀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協同聯動四川綿陽、廣元、南充、德陽等地,重點發展人文旅遊、山水觀光、康養旅遊、紅色旅遊等,培育嘉陵江生態文化旅遊品牌。
石窟石刻藝術與鄉村旅遊協同發展區。發揮大足石刻、安嶽石窟等人文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成渝中部鄉村旅遊開發潛力,協同聯動四川資陽、遂寧、內江和重慶大足、潼南、銅梁、合川、璧山等地,推動建設資大(資陽、大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遂潼(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兩大平台,重點發展人文旅遊、研學旅遊、鄉村旅遊等,打造石窟藝術、涪江詩畫、田園度假等特色產品。
大巴山生態休閒與高峽平湖旅遊協同發展區。發揮大巴山、長江三峽、巴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協同聯動四川達州(通川、達川、宣漢)、巴中和重慶萬州、開州、雲陽、城口、巫溪、巫山、奉節等地,用好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建設平台,重點發展自然觀光、人文旅遊、生態旅遊、康養旅遊、紅色旅遊、體育旅遊等,打通水陸環線交通,推動秦巴古道沿線旅遊發展,促進大巴山地區與長江三峽沿岸城鎮經濟社會多元發展。
武陵山—烏江流域生態文化旅遊協同發展區。發揮武隆喀斯特、金佛山等世界遺產以及烏江流域自然生態和人文資源優勢,協同聯動重慶涪陵、南川、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陽、彭水等地,重點發展自然觀光、民俗旅遊、鄉村旅遊、研學旅遊等,打造烏江畫廊、巴渝村寨、工業遺產等特色產品。
大華鎣—明月山紅色旅遊與綠色康養協同發展區。發揮華鎣山、明月山紅色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協同聯動四川廣安、達州(開江、大竹、渠縣)和重慶梁平、墊江、忠縣、豐都、長壽等地,用好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川渝高竹新區、合廣長(合川、廣安、長壽)環重慶中心城區經濟協同發展示範區平台,重點發展紅色旅遊、生態旅遊、康養旅遊、山地避暑等。
民俗文化與江河風光旅遊協同發展區。發揮長江及其多條支流(岷江、赤水河、沱江等)自然風光,井鹽、釀酒、彩燈、安陶、夏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協同聯動四川自貢、宜賓、瀘州和重慶榮昌、永川、江津、綦江等地,推動建設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重點發展自然觀光、人文旅遊、民俗旅遊、紅色旅遊等,打造醉美酒鄉、川鹽古道、長征漫道等特色產品。
第四節 多線連通
構築“五橫五縱”旅遊通道。依託鐵路、國省幹線公路和水路,加快打造廣元—巴中—達州—萬州、成都—閬中—巴中、雅安—樂山—自貢—重慶、重慶—瀘州—宜賓、涪陵—武隆—黔江等五條橫向旅遊通道和巫山—萬州—黔江、重慶—廣安—達州—城口、廣元—南充—廣安—重慶、綿陽—遂寧—內江、成都—自貢—宜賓等五條縱向旅遊通道,強化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佈局,規劃開行季節性旅遊專列專線,形成較為完善的旅遊交通體系。
構建生態旅遊大環線。以岷山—邛崍山—涼山、米倉山—大巴山、武陵山、大婁山四大自然生態屏障為基礎,依託沿線國道、省道、縣鄉道路,加快旅遊風景道建設,構築生態旅遊大環線。強化達州、萬州、黔江、巫山、武隆、宜賓、瀘州、樂山、廣元等區域性交通樞紐和關鍵節點的旅遊集散功能;重點提升達州—城口—巫溪—巫山線路等級;暢通渝東北區域與萬州、巫山,渝東南區域與黔江、武隆、涪陵,樂山與雅安南部區域重點旅遊景區度假區連接通道,形成互聯互通、相互促進的聯動發展新格局。
第四章 構建巴蜀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第一節 挖掘弘揚巴蜀文化時代價值
深入挖掘巴蜀文化內涵。巴蜀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全面梳理巴蜀文化的孕育、演進和發展歷程,深入研究巴蜀文化的價值體系,系統發掘巴蜀文化獨特內涵,提煉巴蜀人民在長期不懈奮鬥中形成的崇德尚實、堅韌頑強、達觀友善、開放包容的性格特點和精神特質。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會力量從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立場,開展巴蜀文化研究和地方史志、檔案文獻整理編纂,形成一批重大標誌性研究成果。
弘揚巴蜀文化時代價值。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條件轉化創新,賦予巴蜀文化新的時代涵義、精神特質和表現形式。弘揚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紅巖精神、老區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基因傳承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遵循,把巴蜀文化中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優秀因子融入文藝創作、文化和旅遊產品開發,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彰顯時代價值。
第二節 推進巴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
加強巴蜀文物考古研究與保護管理。推進“川渝地區巴蜀文明進程研究”、川渝石窟寺等重大考古項目,加強考古資源調查,提高考古工作水平。健全併發布各級各類文物名錄,強化重要文物系統性保護,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提高預防性保護能力。加快推進三星堆、金沙、釣魚城、邛窯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推動建設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支持三星堆、釣魚城、白鶴梁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強農耕文化遺產、水利文化遺產依法合規保護。統籌城鄉文物保護,健全“先考古、後出讓”制度設計和財政經費配套措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歷史街區、古民居、鄉土建築的保護利用,重點推進中國石窟(南方)保護研究、宋元山城考古等項目,實施三峽庫區考古報告、川渝地區重點石窟寺考古報告、川渝地區巴蜀文明重點遺址考古報告出版工程,發掘展示巴蜀文化的標誌性文物。
推動巴蜀文物活化利用。優化空間佈局,完善設施功能,打造一批高品質文物展示利用場館,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博物館和重點專題博物館。加強考古發掘設施配套,整合利用現有設施條件打造西南地區文物科技保護修復區域中心,建設重慶、成都等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區域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區域文物資源整合,推進博物館特色化發展,培育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拓展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等服務功能。實施石窟石刻保護展示提升工程、中小石窟搶救性保護、名碑名刻調查保護項目,創新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推動建設川渝石窟寺遺址公園。
專欄1 巴蜀文物活化利用建設重點
持續提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建設發展水平,支持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重慶博物館(新館)、中國水文博物館、四川博物館總館(新館)建設;完善提升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三峽考古遺址博物館和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新館)等重點博物館。
提升大足石刻、合川二佛寺、南岸彈子石摩崖造像、潼南大佛寺和千佛崖、江津石門大佛、潼南萬佛巖和樂山大佛、安嶽石窟、資陽半月山大佛、廣元石窟、瀘縣玉蟾山摩崖造像等石窟石刻保護展示水平。
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建立區域保護協同機制,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提高區域性整體保護水平。推動兩省市共建非遺保護中心,從資源整合、合理利用、培育品牌等方面加強合作。推進城鎮化建設中的非遺保護,將非遺保護與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鼓勵聯合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承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機融入旅遊景區、度假區和旅遊休閒街區,開展非遺特色景區、街區建設。
專欄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設重點
推進巴蜀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成都國際非遺創意產業園等建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調機制,支持川劇、龍舞、彩燈、羌族刺繡、竹編、木版年畫、南路邊茶製作技藝、蜀錦織造技藝、夏布織造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支持重慶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瀘州龍文化、閬中春節文化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提升發展質量。
第三節 推進巴蜀文化創新發展
推動文化藝術繁榮發展。加強藝術創作引導,鼓勵創作一批反映巴蜀地區歷史風貌和當代實踐的優秀作品。支持共建常備劇目、曲目、演出資源庫,推出一批體現巴蜀文化內涵的實景演出、駐場演出,因地制宜發展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旅遊演藝項目,培育旅遊演藝精品。鼓勵文化藝術與旅遊融合,推動旅遊演藝、會議會展、節事活動等健康發展,提高產業關聯性和產品附加值,共同策劃舉辦系列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書畫等節會。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構建“書香成渝”全民閲讀服務體系,鼓勵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建立合作聯盟,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享。搭建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互動交流平台,開展“成渝地·巴蜀情”系列羣眾文化活動,持續推進送文化進基層精品節目展演、川渝樂翻天戲曲交流展演、“川渝‘閲讀之星’誦讀大賽”等活動。打通川渝兩地智慧圖書館、公共文化雲網絡,實現圖書“通借通還”、場地“一鍵預約”、服務產品“一鍵採購”。
專欄3 公共文化場館建設重點
重點建設重慶圖書館分館、重慶美術館、重慶川劇藝術中心、重慶國泰藝術中心、重慶國際舞蹈中心和成都天府藝術公園、天府文化中心(東華門遺址公園)、成都露天音樂公園室內演奏廳、金沙演藝綜合體等公共文化場館。
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合理佈局一批特色鮮明、主業突出、集聚度高、帶動性強的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形成面向區域和行業的協同創新平台、促進文化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快發展數字創意、數字娛樂、網絡視聽、線上演播、數字藝術展示、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豐富個性化、定製化、品質化的數字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成立巴蜀文化產業國際合作聯盟,支持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
專欄4 文化產業發展重點
支持重慶南濱路、成都青羊綠舟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支持成都梵木文化產業園、成都東郊記憶藝術區、閬中1966文化創意產業園、大足石刻文化創意產業園、永川數字文創產業園等建設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推動成為政策集成、企業集聚、產業集中、引領發展的文化產業先行區。提升自貢市、成都市武侯區三國創意園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發展質量。推動黔江與周邊區縣文旅融合發展,建設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提高創意產品開發水平。促進創意設計與實體經濟、現代生產生活、消費需求對接,加快培育具有巴蜀特色元素的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圍繞巴蜀休閒文化、紅色資源、工業遺產、非遺傳承等主題,推出一批具有巴蜀地域特色的城市好禮、鄉村好物,打造具有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巴蜀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品牌。支持舉辦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大賽、推進活動等,推動建立企業、市場與院校協作的創意產品研發體系,加快實施一批易開發、能轉化、有市場的優質項目,促進成果轉化利用。
第五章 推進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建設
第一節 實施城市旅遊提升工程
建設國際都市旅遊目的地。推動文化和旅遊賦能城市更新,培育城市旅遊新功能,推進城旅一體化建設,打造可閲讀、可漫步、有温度的文化旅遊之城。推動重慶主城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以都市遊、温泉遊、紅色遊、遺產遺址遊、康養遊為重點,加快打造“長嘉匯、廣陽島、科學城、樞紐港、智慧園、藝術灣、生物城”等城市功能名片,持續提升“兩江四岸”特色山水都市景觀,建成全國美麗山水之都、國際商務會展之都、世界知名旅遊樞紐城市。推動成都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領,聚焦發展天府文化,結合都市旅遊國際化和綜合性的特徵,優化城旅一體的景觀體系、美好生活的體驗空間、主客共享的旅遊休閒服務,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強化城市旅遊休閒功能。以滿足當地居民休閒生活與遊客旅遊度假需要為基礎,推動建設一批文化特色鮮明、旅遊休閒消費旺盛、生態環境優美的旅遊休閒城市。推動更多城市將旅遊休閒作為城市基本功能,充分考慮當地居民和遊客的旅遊休閒需要,合理規劃建設環城市休閒度假帶,推進綠道、騎行道、遊憩道、郊野公園、户外運動營地等建設,為城鄉居民“微度假”“微旅遊”創造條件。
加強旅遊休閒街區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街區,在城市更新行動中,實施精提升微改造。在做好歷史文化保護、改善人居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實施文化挖掘、產業發展、業態培育、設施建設、生態保護等項目,因地制宜培育文化體驗、購物消費、演藝娛樂、特色美食等業態,推動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旅遊休閒街區,提升滿足當地居民和遊客遊覽、休閒等需求的能力,展現獨特的城市氣質風貌。
專欄5 城市旅遊提升工程
支持涪陵、黔江、永川、大足和樂山、瀘州、宜賓、南充、遂寧等建設旅遊休閒城市。
加快提升重慶江北大九街、沙坪壩磁器口、南岸彈子石老街和成都寬窄巷子、春熙路、武侯祠·錦裏等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建設質量,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支持重慶渝中貳廠文創園、南岸黃桷埡老街、南川東街、九龍坡楊家坪步行街,成都市望平坊、樂山上中順特色街區、灌縣古城·幸福路—西街、宜賓南溪古街等豐富文化活動,完善旅遊業態,加強主客共享,創建省級以上旅遊休閒街區。
第二節 實施旅遊精品建設工程
加強高品質旅遊景區建設。實施旅遊景區提升工程,支持重點景區豐富產品、創新業態、完善設施、提升服務,建設高品質旅遊景區,全面提升吸引力和影響力。加強景區資源整合、產品培育和開發管理,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推動景區與城區、社區、園區一體化發展。加強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大足石刻、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湖北神農架(重慶五里坡自然保護區)等世界遺產地的保護與科學利用。充分發揮世界遺產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帶動區域發展的龍頭作用,支持建設世界級旅遊景區。加強對四川東部、南部和重慶主城、渝東北城鎮羣等區域旅遊景區建設的指導和支持力度,推動建設一批高品質旅遊景區。
專欄6 高品質旅遊景區建設重點
支持重慶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區、奉節白帝城·瞿塘峽景區、巫山巫峽·神女景區和成都安仁古鎮景區、阿壩四姑娘山景區、邛崍平樂—天台山景區等提質升級,加快推進高品質旅遊景區建設,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支持並指導重慶沙坪壩歌樂山·磁器口文化旅遊區、合川釣魚城景區、巫溪紅池壩景區、豐都名山景區、南岸長嘉匯—大南山景區、酉陽龔灘景區、萬州大瀑布羣景區、黔江城市大峽谷景區和宜賓興文石海旅遊區、資陽陳毅故里景區、雅安王崗坪景區、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雅安蒙頂山旅遊景區、瀘州老窖旅遊區、宜賓李莊古鎮、自貢國際恐龍·彩燈旅遊景區等進一步整合景區資源,完善功能和服務。
加強高品質旅遊度假區建設。依託温泉、森林、湖泊、山地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積極發揮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帶動作用,支持打造世界級旅遊度假區。依託烏蒙山區域、大巴山區域、大武陵山區域等良好生態資源,積極對接國內外旅遊市場需求,推動建設一批主題風格突出、度假設施齊備、配套服務完善、度假活動豐富、具有國際品質的旅遊度假區,引導休閒度假業態集聚化發展。
專欄7 高品質旅遊度假區建設重點
支持並指導重慶武隆仙女山旅遊度假區、豐都南天湖旅遊度假區和四川成都天府青城康養休閒旅遊度假區、峨眉山峨秀湖旅遊度假區、西昌邛海旅遊度假區等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提質升級,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加強對縉雲山—北温泉、涪陵武陵山、萬盛黑山、石柱黃水和成都西嶺雪山—花水灣、宜賓蜀南竹海、德陽九龍山—麓棠山、遂寧中國死海等建設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的指導和支持,實施有進有出的動態化管理。
提升全域旅遊發展質量。支持現有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進一步完善協調發展機制,按照共建共享發展理念推動全域旅遊向縱深發展,提升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發展質量,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支持旅遊資源富集、發展基礎較好的區域,以發展全域旅遊為抓手,對區域內旅遊資源、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進行系統性優化提升,促進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社會共建共享,帶動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
第三節 實施紅色旅遊發展工程
推進紅色旅遊融合發展。圍繞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大節點,確定一批重要標識地,新增一批體現新時代成就的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打造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教育示範基地。把偉大建黨精神等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融入到線路設計、展陳展示、講解體驗中,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讓人民羣眾在旅遊中接受精神洗禮、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等業態融合發展,推出一批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全面梳理四川綿陽、德陽、廣安、瀘州、自貢、華鎣、達州,重慶涪陵、南川、萬盛等地區工業遺產資源,支持建設一批工業旅遊示範基地。
專欄8 紅色旅遊發展重點
支持南充朱德故里、廣安小平故里、重慶紅巖文化公園、雅安寶興夾金山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豐富文化體驗內容,全面提升展陳、解説、研學、教育、培訓等功能。
優化提升楊闇公烈士陵園及舊居、趙世炎故居及紀念館、劉伯承同志紀念館、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邱少雲烈士紀念館、楊尚昆舊居、王良紀念館和毛主席視察隆昌氣礦紀念館、趙一曼紀念館、張瀾紀念館、羅瑞卿故居、王維舟紀念館、曠繼勳烈士紀念館、黃繼光紀念館、張思德紀念館、江姐故居陳列館等重點紅色旅遊景區的展陳解説。
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四川段)。以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為主題,挖掘展示重慶、四川長征文化的豐富內涵,整合長征沿線的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豐富、影響突出的革命文物和文化資源,加快推動標誌性工程項目建設,逐步形成涵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展覽館等現代化、多樣化長征文化展示體系,打造全國長征保護傳承利用的示範樣板。以“重走長征路”為重點開發長征紅色旅遊線路,發展深度體驗遊和紅色研學遊,打造“雪山草地”“長征豐碑”等品牌。
專欄9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四川段)建設重點
加快推進重慶綦江、酉陽和四川瀘州、雅安、廣元等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主體建設區建設。推動赤水丹霞、大渡橋橫、雪山草地、轉戰嘉陵等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區建設。推動建設酉陽南腰界紅二、六軍團會師大會展示園,打造紅一軍團轉戰綦江長征歷史步道、川陝革命根據地(城口)旅遊線路。
第四節 實施鄉村旅遊提升工程
提升鄉村旅遊發展質量。完善鄉村旅遊政策保障體系,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將鄉村旅遊納入縣域相關規劃,統籌推進鄉村旅遊道路、停車場、廁所、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順應鄉村旅遊消費體驗新需求,依託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稟賦,優化鄉村旅遊產品結構,豐富鄉村產品供給。探索川西林盤、巴渝村寨保護性開發,依託特色自然風光、民俗風情、農事活動等,發展巴蜀鄉村旅遊。實施鄉村旅遊精品提升工程,指導並支持建設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培育一批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打造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推出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巴蜀鄉村旅遊品牌,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巴蜀鄉村旅遊品牌體系。
專欄10 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建設重點
支持重慶市巴南區二聖鎮、南川區大觀鎮、涪陵區大木鄉、巫山縣竹賢鄉、酉陽縣車田鄉、彭水縣善感鄉和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龍池鎮、宜賓市翠屏區李莊鎮、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鎮、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廣安市華鎣市祿市鎮、德陽市綿竹市孝德鎮、樂山市峨邊縣黑竹溝鎮等創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鄉鎮,提升發展質量,帶動周邊村鎮發展。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在城鎮規劃佈局中,圍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提高空間配置效率,優化旅遊休閒功能,營造宜居宜業宜遊的休閒新空間。注重鄉村旅遊資源開發的整體性,統籌規劃、優化佈局,推動鄉村旅遊集羣化、片區化、品牌化發展。圍繞重點城市打造環城市鄉村休閒遊憩帶,推進成渝中軸沿線、秦巴山區、嘉陵江沿岸、川南和渝南區域等鄉村旅遊集聚發展。
拓展鄉村旅遊產業鏈條。鼓勵農民依法依規利用閒置房屋從事民宿經營活動,支持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積極引導鄉村旅遊配套產業發展。統籌用地、治安、消防、衞生、食品安全、環保等方面政策,落實鄉村民宿經營主體房屋安全管理責任,推進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支持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組建巴蜀鄉村旅遊行業組織,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推進“創意下鄉”工作,挖掘提煉特色資源,以創意設計呈現文化內涵,有效提升鄉村創意產品開發水平和市場價值。鼓勵推廣巴蜀鄉村文創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等,推動檸檬、臍橙、中藥材、白酒、榨菜、特產豬等重點地理標誌產品向特色旅遊商品轉型。
第五節 實施特色旅遊建設工程
推進交通旅遊融合發展。推進旅遊風景道、騎行道建設,探索建設國家步道,因地制宜佈設觀景平台、停車區、旅遊服務驛站、自駕車房車營地、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等配套服務設施,鼓勵建設交通和旅遊融合發展示範項目。拓展定製化旅遊交通服務,打造“車票+門票+酒店”等“一站式”服務產品,為遊客提供主題式、菜單式的旅遊交通服務。培育發展交通和旅遊融合新業態,有序發展旅遊專列、低空旅遊等體驗式旅遊。結合低空空域開放試點,強化安全監管,支持龍泉山、龍門山、曾家山、仙女山、武陵山、巫山開發以直升機低空遊、熱氣球低空體驗、固定翼飛行、滑翔傘飛行為主的低空旅遊產品,建設低空特色旅遊區。
推進温泉旅遊發展。科學開發利用巴蜀地區温泉資源,加快温泉科技研發及服務創新,大力發展“温泉+醫療”“温泉+康復”“温泉+美護”“温泉+娛樂”“温泉+文創”等系列產品和業態,推進温泉旅遊與生態、休閒、民俗等融合發展,形成多業態互動發展格局。
推進體育旅遊發展。依託巴蜀地區特有山水生態資源,大力發展山地、洞穴、徒步、漂流、騎行、潛水、滑雪、垂釣、高空、水上等體驗性體育旅遊項目。持續推進四川大邑西嶺雪山國家級滑雪旅遊度假地建設。推動山地户外運動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和打造一批體育賽事品牌,持續舉辦“巴山蜀水 運動川渝”體育旅遊休閒消費季、“全域巴蜀”系列賽等賽事活動。
推進研學旅遊發展。依託巴蜀地區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打造一批高質量研學旅遊產品,形成具有巴蜀特色的研學品牌體系。探索研學旅遊標準化體系建設,打造一批研學資源豐富、課程體系健全、活動特色鮮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學實踐活動基地,逐步實現巴蜀地區研學旅遊市場共建共享。
合理發展水上旅遊產品。深入挖掘水上旅遊資源,突出當地歷史文化、紅色傳承、自然景觀、現代都市、鄉村振興等特色,支持長江干線及嘉陵江、涪江、沱江、大渡河、烏江等有條件的通航水域,有序發展內河遊輪旅遊等水上旅遊產品。加強水上旅遊線路建設,增加遊輪旅遊航線,完善水上旅遊客運碼頭、港口客運站和停靠站點等公共服務設施。優化長江三峽遊輪產品體系,推動水上旅遊與陸地觀光產品有機結合,增強水上與陸地旅遊產品關聯。鼓勵城市景觀遊、自然景觀遊、特色文化遊等不同類型的水路旅遊客運精品航線試點建設,打造一批高品質水路旅遊客運精品航線,培育一批水路旅遊客運品牌,打造“水上夜遊”“水上觀光遊”“水陸聯程遊”等消費新熱點。探索打造長江三峽—大巴山、嘉陵江—華鎣山—明月山、烏江—武陵山等水陸聯營精品環線。
科學推進生態旅遊發展。推動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有機結合,推出一批生態旅遊產品和線路,引導和支持建設一批生態旅遊示範區。依託米倉山、大巴山、武陵山、大婁山、烏蒙山、岷山、巫山等優質生態資源,合理設置可遊覽區域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科學推進生態旅遊發展。實施“巴蜀碧道”工程,推動打造嘉陵江、涪江、沱江、大渡河、烏江流域生態旅遊碧道,結合江、城、山等特色景觀品質,打造集生態保護、人文展示、休閒觀光、消費體驗等於一體的特色旅遊線路。
第六章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和旅遊消費目的地
第一節 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
打造城市消費品牌。支持重慶、成都結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快建設立足西部、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具有國際時尚魅力和巴蜀文化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涪陵、合川、樂山、雅安、南充等發展人文休閒、度假康養,打造成渝“後花園”。推動萬州、江津、銅梁、自貢、內江等,圍繞特色美食、傳統工藝產品、民俗節慶、自然遺蹟等建設特色消費城市。推進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建設,推動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成為示範城市、區域文化和旅遊消費中心城市。
積極拓展消費空間。以業態創新、場景營造、品牌集聚、功能完善為重點,實施特色商業街區品質提升行動,推進街區向場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升級。依託山水人文資源、特色美食等建設特色消費集聚區,打造一批人文氣息濃厚的特色名街名鎮。打造夜間消費載體,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專欄11 消費品牌建設重點
推進成都、渝中區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建設;提升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瀘州、綿陽、樂山、南充、宜賓等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發展水平,建設成為示範城市、區域文化和旅遊消費中心城市。
推進重慶解放碑—洪崖洞街區、渝中區貳廠文創街區、江北區觀音橋文娛休閒區、沙坪壩磁器口古鎮、南岸區長嘉匯彈子石老街、北碚區濱江休閒區,成都春熙路大慈坊街區、成都音樂坊、自貢中華彩燈大世界、綿陽綿州記憶、樂山煙火嘉州城、南充閬中古城等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建設。
第二節 豐富消費多元業態
推動消費供給升級。協同推進傳統消費提檔升級和新型消費發展壯大,推動購物、旅遊、餐飲等傳統消費創新植入巴蜀特色文化元素,升級打造巴蜀休閒、時尚購物、美食體驗等世界級消費產品體系。促進經典川菜、重慶火鍋、蓋碗茶等餐飲產品品牌化,創建美食地標。推動傳統文化和全新科技元素融入創意設計產業,提升傳媒影視、動漫遊戲、音樂演藝等產業發展水平,支持舉辦有國際影響力的時裝週、電影節、藝術節等文化展演活動。
發展消費新場景。融合藝術、創意、文博等元素,鼓勵開發一批彰顯巴蜀生活美學的沉浸式、互動式、參與式、體驗式消費模式和業態,打造多元沉浸消費新場景。積極發展週末消費、綠色消費、創意消費、“公園+”消費等特色消費,加快培育定製消費、智慧消費、數字消費、無接觸式消費等新型消費,推動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景有機融入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和市民生活。大力發展夜間文化和旅遊經濟,豐富夜市、夜展、夜秀、夜遊等夜間產品供給,優化夜間餐飲、購物、演藝、娛樂等服務,構建多樣化夜間消費場景。擦亮“兩江遊”“街巷遊”等夜間經濟名片,推出城市新消費生活夜市(集),展現國際時尚範、巴蜀慢生活。
第三節 優化消費市場環境
實施消費促進計劃。鼓勵巴蜀地區結合當地實際,探索實行景區門票淡季減免或免費開放、演出票打折等政策,舉辦文化和旅遊消費季、消費月等活動,推出更多惠民措施,完善常態化消費促進機制。建立健全巴蜀地區旅遊景區、度假區聯動消費機制,互推門票優惠政策,鼓勵向市民和遊客提供品類豐富的旅遊電子消費券、旅遊年卡。積極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推行巴蜀地區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實現“同城待遇”。
提高消費便利化水平。支持巴蜀地區增設旅遊購物(離境退税)商店和外幣兑換點。優化境外刷卡消費和雲支付環境,為離境提貨提供便利。積極探索體驗型產品的共享共創模式,推廣出行住宿共享服務,加速共享模式在文化和旅遊消費領域的應用。提升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所、場景支付便利度,規範發展文化和旅遊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推廣電子票、雲排隊等網絡消費新方式,提升數字化預約能力,提高文化和旅遊消費便捷程度。
提升市場監管水平。實施巴蜀地區文化和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健全文化和旅遊市場服務質量監管體系,完善旅遊投訴處理和服務質量監督機制。建立巴蜀地區文化和旅遊市場聯合監管執法制度。創新推進線上線下監測評估,提升文化和旅遊市場問題發現能力。推動實現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管信息互通,依法查處打擊價格串通、哄抬價格等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及時查處整治不合理低價遊、線上線下虛假宣傳等旅遊市場突出問題,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維護旅遊市場秩序。建立跨省市文化和旅遊市場舉報投訴聯合處理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共同維護兩地良好市場秩序。
第七章 深化區域協同發展
第一節 共建協同發展機制
推動文化旅遊創新改革。推動實施文化旅遊創新改革,鼓勵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在新時代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跨省域全域旅遊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業支撐國家重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等領域先行先試。探索旅遊統計改革,鼓勵推進巴蜀地區旅遊統計改革試點,深化旅遊統計應用和大數據決策支撐,提高旅遊統計的準確性、科學性,健全旅遊統計指標體系,構建以行業監管大數據為基礎的旅遊市場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加強旅遊產業運行監測,增強動態監測能力。
加強兩地人才交流。建立巴蜀地區統一規範靈活的文化和旅遊人力資源市場,加強人才政策協作、人力資源協作,推行雙向兼職、互派掛職、技術聯姻、項目合作等引才用才模式,優化配置文化和旅遊高層次人才,促進人才在區域和行業間有效流動,探索文化和旅遊領域高層次人才區域協同管理機制。完善旅遊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價辦法和專業水平評價體系,促進旅遊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推動巴蜀地區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合作、協同創新,推動設立旅遊與其他相關專業聯合發展的重點學科、專業,加強複合型人才培養。
第二節 共建一體化旅遊交通網絡
共建航空運輸樞紐。提升重慶、成都兩個國際航空樞紐客貨運輸功能,不斷豐富國際旅遊航線,提升全球通航組織能力。建立國內航線網絡,強化干支線聯程聯運,提升機場羣協作運營效率。加大國內國際重要旅遊客源地城市間新航線開闢力度,探索建立國內外主要客源市場遊客互送機制。
共建鐵路運輸網絡體系。突出重慶主城、成都輻射作用,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高速鐵路連接,建設暢通全國的鐵路網絡。有序推進萬達開、成渝中部、川南—渝西三個片區的城際鐵路網建設,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重慶到萬州鐵路建設,優化高速鐵路沿線站點綜合交通配套。推動高速鐵路站點與旅遊景區、度假區等重點旅遊區域的有效銜接,提升旅遊服務能力。
共建公路交通網絡體系。加快改善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及其他公路通行條件,提升通行服務保障能力,形成便捷通達的公路網絡。加快乾線公路與景區、度假區公路連接線以及相鄰區域景區、度假區之間公路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形成旅遊環線,並根據景區旅遊規模科學確定公路建設標準。做好自駕車房車營地與交通幹線之間聯通公路建設。
共建水上旅遊交通體系。優化長江與嘉陵江、烏江等內河旅遊港口布局,完善沿江地區內河遊輪港口建設和碼頭服務功能,因地制宜擴大遊輪、遊船、遊艇經營規模,改進水上旅遊配套設施,提升服務品質。
專欄12 一體化旅遊交通網絡建設重點
重點打造以重慶、成都為中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羣,發揮通達全球、銜接高效、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樞作用。推進萬州—達州—開州、瀘州—宜賓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南充、遂寧、廣安、綿陽、內江、自貢、樂山、黔江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銜接帶動作用,優化不同層次樞紐城市分工協作。
加快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提升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閬中、樂山機場項目建設以及遂寧、廣安、內江、雅安機場項目前期工作。重點推動成渝中線高鐵開工建設,加快重慶至萬州、成達萬、渝昆、成自宜、重慶到黔江、鄭萬等高速鐵路建設。實施成渝雙城射線高速公路擁擠路段擴容,推進成渝、渝遂、渝鄰、渝武、滬蓉、成自瀘赤、成雅等高速公路擴能。
加快建設長江遊輪母港(寸灘),提升重慶涪陵、長壽、豐都、忠縣、雲陽、萬州、奉節、巫山和四川瀘州、南充、廣安等沿江地區內河遊輪客運碼頭的設施水平和服務功能。
第三節 共推公共服務便利共享
協同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支持符合條件的機場、火車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等配套建設旅遊公共服務設施,豐富完善旅遊功能。在國省幹線公路、通景公路沿線持續完善文商旅綜合體、休閒驛站、旅遊廁所等遊客服務設施,推動建設一批綜合服務功能完備、文化特色鮮明的主題服務區。鼓勵打造一批服務功能相互聯動的旅遊集散與諮詢中心、遊客服務中心示範項目。
共同推進智慧旅遊發展。加快推進巴蜀地區智慧景區、智慧度假區、智慧街區建設,推動智能閘機、電子客票、視頻監控、數字化講解和導覽系統等感知終端的建設和應用,引導停車場、旅遊集散與諮詢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景區度假區內部引導標識系統等數字化與智能化改造升級。推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旅遊場景化建設,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遊服務,培育一批智慧旅遊創新企業和重點項目。加強“智遊天府”“惠遊重慶”等智慧旅遊平台建設,推動文化、旅遊、公安、交通、消防、氣象等部門和機構數據開放共享,實現巴蜀文化旅遊“一碼通”。加強旅遊大數據應用,在公共服務平台上及時發佈實時遊客量、道路出行、氣象預警、消防安全提示等信息,實現巴蜀旅遊大數據互聯互通。優化面向遊客的智慧旅遊服務水平,發展“智慧+”商場、超市、商店、餐廳、酒店,打造個性化新消費體驗館、示範店。支持佈局無人便利店、智能售貨機、自提櫃等“無接觸”零售服務終端,鼓勵住宿設施提供自助入住等服務。
共建旅遊安全應急救援體系。依法建立遊客安全保護制度,制定應急預案,結合有關部門發佈的災害預警、安全風險提示等信息進行風險監測和安全評估,及時排查通報安全隱患,加強預警與響應行動銜接,做好旅遊安全宣傳與引導、風險提示與防範、應急救助與處置等工作。強化各類文化和旅遊活動安全管理,重點開展大型遊樂設施、旅遊包車聯合執法和專項檢查,加大安全應急教育培訓力度,強化涉旅企業安全經營意識。推動旅遊應急管理全面納入政府應急管理體系,實現與巴蜀地區應急指揮平台無縫對接。探索開展旅遊安全與應急指揮、旅遊應急救援等標準化建設,推動完善旅遊安全應急指揮、應急演練、信息報告及應急值守等制度。
第四節 共塑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品牌形象
共同打造區域品牌形象。積極開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形象品牌標識和宣傳口號徵集活動,共推魅力都市、熊貓故鄉、壯美三峽、巴蜀文明、古道漫行、古韻三國、石窟藝術、多彩民俗等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品牌形象。支持巴蜀地區市場主體積極整合兩地特色文化和旅遊資源,共同開發並推出有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川渝兩地“一程多站”旅遊線路,力求實現優勢互補、客源互送、市場共享。持續提升四川“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和重慶“山水之城·美麗之地”整體形象,擴大長江三峽、九寨溝、武隆喀斯特、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三星堆—金沙、三國文化、大足石刻、自貢彩燈等國際旅遊品牌影響力。加快推進大巴山風景道、長江三峽風景道、烏江風景道、武陵山風景道建設,打造貫通四川、重慶的文化遺產探秘、自然生態體驗、紅色文化體驗等一批精品旅遊線路。
共同打造一體化宣傳推廣平台。充分發揮巴蜀文化旅遊推廣聯盟作用,推廣巴蜀精品文化旅遊線路和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聯合拓展國內外文化旅遊市場。加強巴蜀地區媒體平台的相互鏈接和信息互動,鼓勵採用媒體資源互換方式聯合開展形象宣傳和產品推廣,形成宣傳推廣合力。依託國際互通示範項目、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税港區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及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發展戰略,打造巴蜀國際文化和旅遊交流中心、展示窗口和推廣中心,推動建設國際化綜合平台。
專欄13 打造巴蜀地區節事活動品牌
整合提升中國西部旅遊產業博覽會、四川國際旅遊交易博覽會,建設成為國際文化和旅遊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展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提升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萬達開“大三峽·大巴山”國際文化旅遊節等節事活動水平。支持聯合舉辦巴蜀國際文化藝術節、巴蜀國際美食旅遊節等。支持聯合承辦世界旅遊旅行大會、世界旅遊發展大會、世界休閒大會。
共同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其他相關國家在文化和旅遊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世界旅遊聯盟、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等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吸引國際組織設立相關機構。積極引進國際文化和旅遊企業入駐巴蜀地區,帶動發展總部經濟。優化政策措施,提升外國人過境144小時免辦簽證政策能效,依法依規為境外遊客提供簽證便利,進一步提高旅遊業對外開放水平。
第八章 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重慶市、四川省作為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責任主體,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機制的統籌指導下,共同建立協調推進機制,協調落實重大事項,把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在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的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安排、重大體制創新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
第二節 合理保障用地需求
在國家土地政策許可範圍內,創新文化產業用地供應和利用方式,建立科學的文化產業用地保障制度,有效保障文化產業設施、項目用地需求。鼓勵利用老舊廠房、舊倉庫等閒置設施和存量建設用地發展文化產業,持續推動落實在五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落實節約集約用地要求,統籌考慮旅遊發展用地,適度加大對旅遊用地的傾斜力度,重點依法保障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土地供給,努力保障旅遊建設項目用地供應。探索實行國土空間規劃旅遊用地分類試點,對旅遊用地作出專門安排。支持使用荒山、荒地、荒灘、荒坡等未利用地及工礦廢棄地建設旅遊項目,鼓勵兩省市研究探索科學利用未利用地、工礦廢棄地建設旅遊項目的具體實施辦法。根據國家統一部署,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鼓勵農村符合條件的集體建設用地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者入股等方式參與文化和旅遊項目建設。
第三節 完善支持扶持機制
按照國家確定的“十四五”時期102項重大工程項目實施要求,加大對巴蜀文化旅遊走廊重點建設項目支持力度。依託現有資金渠道,積極支持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運用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遊企業上市融資、再融資和併購重組,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和旅遊企業通過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等方式進行融資。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開發適合旅遊業特點的金融產品,探索開展文化和旅遊企業收費權、經營權及在建項目抵(質)押業務。積極拓展貸款抵(質)押物的範圍,開發知識產權、經營收益、藝術品等質押融資產品。鼓勵保險機構根據中小微文化和旅遊企業風險特徵開發保險產品,穩步開展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業務。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鄉村旅遊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力度,允許鄉村旅遊經營主體以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作抵押進行貸款。
第四節 強化規劃組織實施
按照“部門協調、省市負責、區縣抓落實”的方式,切實推動規劃實施工作。重慶市、四川省要聯合成立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專項工作小組,共同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圍繞重點建設任務定期開展監測評估,確保規劃落實落地。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加強督促檢查和綜合協調,幫助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政策經驗。 [1]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內容解讀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佈。按照《規劃》,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將建成全國文化旅遊發展創新改革高地、全國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樣板、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
規劃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
“這將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市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解讀時稱,《規劃》涵蓋規劃背景、空間佈局、構建巴蜀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體系、推進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建設等內容,可謂“乾貨滿滿”。
根據《規劃》,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是以重慶主城和成都為核心,以連接兩地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水系沿線市區(縣)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區域。
規劃範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輻射帶動重慶市和四川省全域範圍。
“在這一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文化和旅遊資源富集,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市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引領區域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培育我國文化和旅遊新發展空間、打造全國文化和旅遊發展新增長極的重大舉措。
這將有利於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探索區域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和路徑模式,為全國提供區域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樣板;有利於充分發揮區域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提升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整體競爭力,打造國際知名文化和旅遊品牌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