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芬灣

鎖定
北冰洋屬海。位於北美洲東北部巴芬島、埃爾斯米爾島與格陵蘭島之間。1616年英國航海家W.巴芬進入海灣考察而得名。海灣南經戴維斯海峽大西洋,北經史密斯海峽羅伯遜海峽連北冰洋,西經瓊斯海峽和蘭開斯特海峽進入加拿大北極羣島水域。海灣長1126千米,寬112~644千米,面積68.9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61米,最大水深2744米。海灣四周為格陵蘭和加拿大大陸架,中央是巴芬凹地,深度達2700米。海灣出口處有暗礁。海底沉積了淤泥、砂礫、石礫等陸源物質。
巴芬灣大部位於北緯70°以北,氣候嚴寒。尤其冬季,格陵蘭外的極地東風常帶來暴風雪。1 月北部平均氣温為-28℃,南部為-20℃,最低氣温達-43℃。海灣全年大部分時間封冰,僅8、9月可融冰通航。海灣中海流呈反時針方向環流,沿海灣東側北流的暖流到北部暴風雪。1 月北部平均氣温為-28℃,南部為-20℃,最低氣温達-43℃。海灣全年大部分時間封冰,僅8、9月可融冰通航。海灣中海流呈反時針方向環流,沿海灣東側北流的暖流到北部圖勒海面後向西匯入來自北冰洋挾帶冰塊的沿西緣南流的冷流。海灣中還漂浮着大量從冰川斷裂掉入海流中的冰山,嚴重影響航行。海水中營養鹽類豐富,盛產北極比目魚、北極鱈魚、鯖魚以及海豹海象海豚黑鯨等。19世紀時曾是捕鯨和海豹業的中心。當地因紐特人以漁獵為生。
中文名
巴芬灣
地理位置
北美洲東北部巴芬島、埃爾斯米爾島與格陵蘭島之間
面    積
68.9萬平方千米
長    度
1126 km

巴芬灣探索歷史

巴芬灣 巴芬灣 [1]
1585年,英國航海家約翰·戴維斯首先進入海灣探險。
1616年5月,西北通道公司派出發現號,船長是羅伯特·拜洛特(Robert Bylot)。他的領航員-主舵手是年輕而有經驗的威廉·巴芬(1584-1622)。他們兩人率發現號和17個人去探尋西北通道,沿戴維斯海峽東岸(格陵蘭西岸)北上,先後發現了格陵蘭的梅爾維爾灣和赫依斯半島。接着,發現號完成了環繞巴芬灣的航行,8月底回到英國。巴芬還繪製帶回了巴芬灣一帶的比較詳細和準確的地圖, 並以探航的贊助人的名字命名了出入巴芬灣北部的那三個海峽。因為船長的名字並沒有歷史書籍實體記載,最終巴芬灣依照威廉·巴芬的名字命名。

巴芬灣地貌

巴芬灣 巴芬灣
北大西洋西北部在格陵蘭島與巴芬島之間的延伸部分。從戴維斯海峽到內爾斯海峽(Nares Strait),南北長1,450公里(900哩),面積689,000平方公里(266,000平方哩)。海灣中央是巴芬凹地,深達2,100米(7,000尺)。海底呈橢圓形,四周為格陵蘭和加拿大大陸棚。海峽出口處有暗礁。除中心凹地外,北部水深240米(800尺),南部水深700米(2,300尺)。海底多為陸源沉積,如灰棕色的淤泥、石子、石礫和沙礫。

巴芬灣氣候

巴芬灣陸地氣候

氣候嚴寒,夏天多南風和西北風,冬天格陵蘭外的東風帶來暴風雪。一月份南部平均温度-20℃(-4℉),北部-28℃(-18℉)。有記錄的最低氣温為-43℃。七月份海岸平均温度7℃(45℉)。在格陵蘭沿海年降水量100~250毫米(4~10寸);巴芬島沿海要多一倍。

巴芬灣海洋氣候

海流以反時針方向流動,西格陵蘭海流通過戴維斯海峽每年注入99萬立方米海水,從北邊海峽流入的北冰洋水流沿巴芬島匯入大西洋。西格陵蘭暖流緊挨着格陵蘭海岸,從迪斯科(Disko)島流到格陵蘭的圖勒海面,再向西南與寒流混合。海灣中央覆蓋着厚冰層,但是在北部由於西格陵蘭暖流的影響,實際上從不封凍,形成“北方水道”。海灣上的冰山大部都是冰川衝入海中斷裂而成。最大的冰山有70米高,水下有400米深。從北冰洋流入巴芬灣的海水含鹽度30~32.7,底層水鹽分較高。夏天表層水温5℃(41℉),冬天-2℃(29℉)。海潮上升一般不超過4米。海潮的攪動使上層海水增加營養鹽,並使下層海水增加溶解於水中的氧。
鹽分的溶解和暖流的增温有利於生物生長。海藻的繁殖為細小的無脊椎動物(如著名的磷蝦)提供食料,無脊椎動物又是較大生物的食品。魚類有北極比目魚、鋸鮋、北極鱈等;海獸有海豹、海象、海豚和鯨;海岸上憩息着大羣海鷗、海鴨、天鵝、雪梟和海鷹。岸邊植物有400種之多,如樺、柳、榿以及低等喜鹽植物和草叢、青苔、地衣。動物有齧齒類、馴麂、北極熊和北極狐。當地愛斯基摩人以傳統方法捕魚狩獵。
巴芬灣 大西洋西北部海灣。介於北美洲格陵蘭島、巴芬島、埃爾斯米爾島之間。通過戴維斯海峽和大西洋相通,經史密斯海峽、羅布森海峽與北冰洋相連。長約1,126公里,寬112-644公里。水深為366-2,744米。表層海水温度1月-2℃,8月為6℃,鹽度30-32‰,東南部可達34.5‰。全年大部分時間封凍,夏季僅8月初至9月可完全通航。冰山隨拉布拉多海流經此南流。十九世紀時曾是重要的捕鯨和捕獵海豹地。

巴芬灣生物資源

北極狐出現在巴芬灣 從北冰洋流入巴芬灣的海水含鹽度達30‰~32.7‰,底層水鹽分較高。海潮的攪動使上層海水增加營養鹽,並使下層海水增加溶解於水中的氧。在鹽分的溶解和暖流的增温的海水環境下,孕育了巴芬灣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海藻的繁殖為細小的無脊椎動物(如著名的磷蝦)提供了食料,無脊椎動物又是較大生物的食品。海灣內魚類有北極比目魚、北極鱈等,海獸有海豹、海象、海豚和鯨;海岸上棲息着大羣海鷗、海鴨、天鵝、雪梟和海鷹。19世紀初曾是重要的捕鯨和捕海豹的地區。灣內有大批白鯨,它們以巴芬灣裏不計其數的小魚和甲殼類動物為生。因全年大部分時間封凍,近代商業性漁業尚未發展。當地因紐特人採用傳統工具,以漁獵為生。
巴芬灣 巴芬灣
巴芬灣沿岸地區棲息很多鳥類。岸邊植物有400 種之多,如樺、柳、榿以及低等喜鹽植物和草叢、青苔、地衣等。動物有齧齒類、北美馴鹿、北極熊和北極狐。

巴芬灣通航能力

巴芬灣中央覆蓋著一厚冰層,難以通航。北部由於受西格陵蘭暖流與北冰洋寒流相匯影響,長年不封凍,被稱為“北方水道”。

巴芬灣海灣沿岸

巴芬灣位於北半球高緯,氣候嚴寒,人類聚居處不多。主要是有巴芬島的克萊德里弗和龐德因萊特,他們以漁獵為生。島上建有空軍基地、氣象站和雷達觀測站。德文島的鄧達斯港,埃爾斯米爾島上的亞歷山德拉菲約爾和克雷格港,格林蘭島的伊塔、圖勒、克勞爾斯哈文、烏佩尼維克和烏瑪納克等。

巴芬灣軍事意義

格林蘭島上的圖勒是美國設置在格陵蘭的大型戰略航空兵基地。該基地可作為北美洲經北極至北歐航線的中途站。同時可對格陵蘭北部冰帽的考察提供方便,具有科研意義。

巴芬灣島嶼

巴芬灣位於北大西洋西部格陵蘭島與巴芬島之間。從戴維斯海峽到內爾斯海峽,南北1450 千米,面積68900 平方千米。海灣中央是巴芬凹地,深達2100 米,海底呈橢圓形,四周為格陵蘭和加拿大大陸架。巴芬灣是以英國航海家巴芬來命名的。1615年,巴芬航行到此。巴芬島為加拿大第一大島,世界第五大島,是加拿大北極羣島的組成部分,東隔巴芬灣和戴維斯海峽,與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遙遙相對,長1500千米,最大寬度800千米,面積507451平方千米。

巴芬灣北方水道

永不冰封的“北方水道”巴芬灣海峽出口處有暗礁。除中心凹地外,北部水深240 米,南部水深約700 米。海底多為陸源沉積,如灰棕色的淤泥石子、石礫和沙礫。這裏氣候寒冷,夏天多南風和西北風,冬天格陵蘭島的東風為這裏帶來暴風雪。1月份南部平均温度- 20℃,北部- 28℃。有記錄的最低氣温為-43℃。7月份海岸平均温度7℃。格陵蘭沿海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間,而巴芬島沿海要多一倍。海流以逆時針方向流動,西格陵蘭海流通過戴維斯海峽每年注入99萬立方米海水,從北邊海峽流入的北冰洋水流沿巴芬島匯入大西洋。西格陵蘭暖流緊挨着格陵蘭海岸,從迪斯科島流到格陵蘭的圖勒海面,再向西南與寒流混合。海灣中央覆蓋着厚冰層,但是在北部由於西格陵蘭暖流的影響,實際上從不封凍,形成“北方水道”。海灣上的冰山大部分都是冰川衝入海中斷裂而成。最大的冰山有70米高,水下有400米深。

巴芬灣生物

從北冰洋流入巴芬灣的海水含鹽度達30‰~32.7‰,底層水鹽分較高。海潮的攪動使上層海水增加營養鹽,並使下層海水增加溶解於水中的氧。鹽分的溶解和暖流的增温有利於生物生長。
海藻的繁殖為細小的無脊椎動物(如著名的磷蝦)提供了食料,無脊椎動物又是較大生物的食品。魚類有北極比目魚、北極鱈等,海獸有海豹、海象、海豚和鯨;海岸上棲息着大羣海鷗、海鴨、天鵝、雪梟和海鷹。岸邊植物有400 種之多,如樺、柳、榿以及低等喜鹽植物和草叢、青苔、地衣等。動物有齧齒類、北美馴鹿、北極熊和北極狐。當地愛斯基摩人以傳統方法捕魚狩獵。北極圈內的巴芬島巴芬島呈西北- 東南走向。其地質構造是加拿大地質的延續,地形以花崗岩、片麻岩構成的山地高原為主,海拔1500~2000 米,最高處達2060 米,呈東高西低之勢。山脊縱貫島的東部,上面覆有冰川。中西部福克斯灣沿岸為低地,海岸線曲折,多峽灣。巴芬島大部分位於北極圈內,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涼爽,自然景觀為極地苔原。島上絕大部分地區無人居住,沿岸局部地區有愛斯基摩人的小部落,他們以漁獵為生。島南部的弗羅比舍貝是全島行政中心、毛皮貨站,這裏建有機場。坎伯蘭半島建有奧尤伊圖克國家公園。北部有鐵礦。島上建有空軍基地、氣象站和雷達觀測站。
參考資料
  • 1.    巴芬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