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當舞

鎖定
巴當舞,甘肅省岷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巴當舞古稱“播鼗武”,源於古羌人的“祭山會”,是流行於甘肅省岷縣中寨鎮的一種祭山神的傳統舞蹈。過去,生活在岷縣北路片的中寨、維新等村社的農民每逢正月都要跳巴當舞進行祭山神活動,以歌舞的形式祈求山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巴當舞主要由3個段落組成:1.安場。本村男子在“春巴”的主持下,手搖長柄“巴當鼓”,列隊歌舞,共有9段唱詞,配合9種舞步;2.敬山神。這是巴當舞中主要的部分,在這一段落中,由“春巴”點燃篝火,引導眾舞者“拜五方”,然後在新立的鞦韆下盡情歌舞,此過程有12段唱詞;3.扯節勒。所有舞者開始吃飯、喝酒、品茶,集體大合唱。 [1] 
2011年5月23日,巴當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108。 [2] 
中文名
巴當舞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遺產編號
Ⅲ-108
申報地區
甘肅省岷縣
遺產級別
國家級

巴當舞歷史淵源

巴當舞源於古代羌族人的“祭山會”、是羌族先民們祭祀神靈較原始、較尊貴的禮儀。 [3] 
遠古時期,生活在甘肅岷縣北路片的中寨、維新等村社的農民每逢正月都要舉行“巴當舞”娛樂活動,以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3] 
通過對岷縣巴當舞的深入調查發現,巴當舞傳承與保護的歷史過程比較曲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社會經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國家政府對巴當舞文化的態度由初期的“限制”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高壓”,變為改革開發後的“包容”。隨着國家政治氛圍日益寬鬆,巴當舞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身份成為當地社會的共識。 [4] 
1953年以前,巴當舞管理的主體是自發的宗族組織,其傳承的主體是家庭,傳承的是血緣關係,核心功能是宗教儀式功能和文化記憶認同功能。 [4] 
1954年到1965年,巴當舞管理的主體是村落年長的老藝人,傳承主體是公民個體,傳承方式以師徒傳承為主,文化功能沒有發生變化。 [4] 
1966年到1977年,巴當舞受文革的影響,無管理和傳承主體,傳承暫停。 [4] 
1979年到1997年,巴當舞管理的主體是民間權威的自發組織,傳承主體是社會民間組織,傳承方式是老藝人的培訓,宗教儀式和文化記憶功能減弱。 [4] 
2000年到2021年,巴當舞的管理主體是當地縣文化局,傳承主體是當地政府,傳承方式是政府組織培訓,其功能是表演,巴當舞在“文化遺產”語境中獲得文化身份的認同。 [4] 
巴當舞

巴當舞舞蹈特色

巴當舞表演形式

巴當舞的過程大致由“安場”“敬山神”“扯節勒”三部分組成。為了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辛勤勞作了一年的村民在慶祝春節這個較為隆重的節日時,聚集在打麥場上,生起篝火,由春巴帶領,每户抽一名男子,手拿巴當載歌載舞,村裏其他村民站在外圍拍手起舞,並隨着春巴的領唱進行上百人的大合唱,這一部分稱為“安場巴當”,其舞蹈步法有二十多種,而較為常用的有直腳步、春巴洋、春巴洋撒、難直洋撒、雄巴、難個兒麻難、噢洋洋、古艾、撒艾等9種,而且一種步法一種唱腔。一到晚上,上百人圍着篝火跳起粗獷豪放的巴當集體舞,其場面莊嚴、熱烈,充滿了神秘色彩。安場舞結束後,由春巴帶領進行下一場表演—“敬山神舞”。敬山神時,春巴與參加巴當舞的眾男子圍着燃起的大火拜五方,並在鞦韆架下進行新的舞蹈,其步法與安場步法不同,也有十幾種之多,較為常見的步法有噢乃洋撒、沙乃洋撒、噢達、沙母洋、噢呦呦等5種。敬山神結束後是“扯節勒”,這是“巴當舞”的第三部分,所有舞蹈者開始吃飯、喝酒、品茶,集體進行藏語大合唱。同時,還合唱酒麴、茶曲,圍觀的羣眾也參與其中,或拍手、或歌唱。 [5] 

巴當舞表演道具

巴當是舞蹈中較為主要的道具,古代稱作“雷糞”,俗稱“撥浪鼓”、“長柄鼓”,由一種用羊皮加工的雙面手搖鼓(直徑30公分,厚度10公分,手柄長50公分)製成,每個村寨的每家每户都有至少一個巴當,每個村選一個春巴(領舞者)與一個巴當舞組織者,且春巴和組織者是輪流但任。春巴的角色相對比較穩定,春巴新上任時要接受嚴格的藏文《巴當舞曲譜》的學習,《巴當舞曲譜》由春巴保存,據説“巴當舞”這種古羌族特有的文化流傳於明宣德年間,而當下仍然完整地保存於岷縣的各個村落。 [5] 

巴當舞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巴當舞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是藏族人民長期勞動智慧的結晶,具有較大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它不但保留了較為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而且富有舞蹈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充滿了陽剛之氣。 [5] 
巴當舞藴藏着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國邊陲民族歷史發展、文化交融和演變的活化石。 [1] 
傳承狀況
巴當舞在當地依然流傳有序,保留了一整套完備的程式。但是,這種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和民俗研究價值的傳統歌舞,由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承後繼乏人。 [1] 
傳承人物
楊景豔,男,1951年1月出生,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巴當舞,甘肅省定西市岷縣。 [6]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岷縣文化館獲得“巴當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甘肅省岷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0] 

巴當舞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4年10月6日,在廣西百色結束的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評獎活動中,定西市百花演藝有限公司創排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巴當舞》奪得金獎。 [8] 
重要活動
2020年11月28日上午,甘肅定西冬春季冰雪温泉鄉村遊推介活動在福州舉行,活動上表演了《巴當舞》節目。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