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瑞特綜合徵

鎖定
巴瑞特綜合症(Barrett Syndrome)是指食管下端粘膜被胃柱狀上皮所取代。又稱Barrett潰瘍、慢性消化性潰瘍和食管炎綜合徵。1950年首先由Barrett描述,故稱Barrett綜合徵。本徵可為先天性,但常繼發於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食管反流的基礎上發生食管炎和潰瘍。
中醫病名
巴瑞特綜合徵

巴瑞特綜合徵臨牀表現

本病多見於中年或老年人。主要表現為食冷、熱食物,特別是酸性食物後,或取卧位時,出現反覆發作的下段胸骨後疼痛和燒灼感,疼痛可放射至頸部、肩胛部或雙臂。晚期可有嚥下困難、嘔吐、嘔血、黑糞等。此外,可併發潰瘍穿孔或出血。

巴瑞特綜合徵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巴瑞特綜合症
英文名稱:Barrett Syndrome;Barrett潰瘍;慢性消化性潰瘍和;食管炎綜合徵;Barrett綜合徵
藥物療法手術硫糖鋁;普瑞博思

巴瑞特綜合徵治療措施

治療常需外科手術。藥物治療可應用粘膜保護劑硫糖鋁,同時給予H2-受體阻滯劑或質子泵抑制劑。促動力藥普瑞博思對防止食管反流有一定療效,每次5~10mg,每日3次。

巴瑞特綜合徵病理改變

不耐酸的鱗狀上皮遭到損害,耐酸的柱狀上皮再生並逐漸向上蔓延累及食管下段。潰瘍可穿透食管壁,使縱隔組織纖維化和發生淋巴結炎,如果血管受到破壞則引起出血,縱隔和胸膜可有化膿性病變。鏡檢粘膜內層具有非典型柱狀上皮的異常和增生。

巴瑞特綜合徵輔助檢查

1.X線檢查可見食管壁呈孤立性火山口狀潰瘍或龕影,距火山口的遠端皺褶消失或不典型的皺褶,病變上方痙攣,由於水腫而狹窄。
2.食管鏡檢查可見火山口狀潰瘍灶、粘膜皺褶欠清,炎症水腫、出血、白斑。脱落細胞檢查無惡性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