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斯卡醫生

鎖定
《巴斯卡醫生》法國作家愛彌爾·左拉創作的長篇小説,是《盧貢-馬卡爾家族》系列小説的最後一部作品,首次出版於1893年。
《巴斯卡醫生》展現了五代人的血緣關係和遺傳脈絡,對遍佈在社會各階層的三十餘個主要人物的結局一一做了交待。 [1] 
中文名
巴斯卡醫生
外文名
Le Docteur Pascal
別    名
帕斯卡爾醫生
作    者
【法】愛彌爾·左拉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
9787020084159 [3]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字    數
256000
首版時間
1893年

巴斯卡醫生內容簡介

《巴斯卡醫生》是左拉的長篇鉅著《盧貢-馬卡爾家族》的收官之作,也是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巴斯卡醫生》講述了一個悽美纏綿的愛情故事,左拉借巴斯卡醫生之口,在故事中穿插着嚴謹地分析和論證,對整個盧貢-馬卡爾家族的命運做了一次遺傳學和病理學上的總結,正像左拉自己所説,他要表現的是“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
巴斯卡·盧貢是盧貢—馬卡爾家族盧貢一系的第三代,在三兄弟兩姐妹中排行第二。他和長兄歐仁,三弟阿里斯蒂德一樣,是這個家族的核心人物。歐仁在路易·波拿巴發動的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從一個外省的小律師成為第二帝國的開國元勳,三弟阿里斯蒂德靠欺騙和鑽營發跡,從一名小職員交為叱吒風雲的銀行鉅子。唯獨巴斯卡漠視功名利祿。他憂國憂民,獻身科學,立志行醫普濟眾生,後來致力於遺傳學的研究。他力圖掌握生命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寄希望於提高人的素質,進而改造這個畸形的社會。他蔑視長兄的權勢,鄙視弟弟的利遇和金錢。他頂住母親的壓力,以家族成員為實例,研究遺傳在人類羣體中的影響。他淡泊自律,埋頭科學,直至年近花甲,仍孑然一身。
侄女克洛蒂爾德最終改變了他的生活。當年,父親阿里斯蒂德將她託付給二伯父時,她只是一個年僅八歲的頑皮女童。她耳濡目染,經過伯父巴斯卡十七年的薰陶,終於成為他崇高事業的追隨者。這一老一少日久生情,暗中依戀,幾經曲折,終於勇敢地結合在一起,享受了一段甜蜜的愛情生活。然而,巴斯卡終究抵擋不住世俗的偏見和母親的百般干預,加上存款被人捲逃而深陷貧困,不得不逼走年輕忠貞的戀人,獨自忍受離別和孤獨的痛苦。不久,他心臟病發作,很快就危在旦夕。就在此時,他意外地接到了克洛蒂爾德懷孕的喜訊:當後者心急火燎的回到他身邊時,他已經溘然長逝。 [1] 

巴斯卡醫生作者簡介

左拉(1840~1902),法國作家。生於工程師家庭,7歲喪父,生活困頓。1857年和母親隨外祖父遷居巴黎,讀完中學便當碼頭工人。1862年進阿謝特書局當打包工人,不久以其出眾的詩歌才華升為廣告部主任。這期間發表中短篇小説集《給妮儂的故事》(1864)和長篇小説《克洛德的懺悔》(1865)、《馬賽的秘密》(1867)。在前一部作品中,可看出浪漫主義的影響。第二部作品中,自然主義的創作方法已見端倪。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義文學理論,從而成為“人和人的情慾的審問官”。這期間左拉寫了中篇小説《黛萊絲·拉甘》(1867)和《瑪德萊納·菲拉》(1868),均受到社會的冷遇。1868年開始,他模仿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醖釀創作連續性大型作品《盧貢——馬卡爾家族》的宏偉計劃,按他的預想,這將是“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經過25年勤奮寫作,終於完成了這部包括20部長篇小説的鉅著。 [2] 

巴斯卡醫生創作背景

左拉按照《盧貢一馬卡爾家族》的創作意圖,在撰寫這部小説之前,閲讀了許多有關遺傳學和生物學的著作。 [1] 

巴斯卡醫生人物介紹

巴斯卡
巴斯卡是個虛構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演繹他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理想的一個化身。他反映了作者在改造社會中痛苦的求索、迷惘和動搖。巴斯卡試圖“用自己這個家族提供的素材,結合當事人的生活環境,找出某一羣體的生命變化規律,包括生命的佈局,繁衍中邏輯演變……從家族的起源到社會的形成,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規律”。他希望“通過正確使用人的機體,奔向人間的樂土,達到人類完美的境界”。顯然,這是一種脱離實際的幻想。這種模糊的理論最終使他飽嘗了苦澀。他發明的醫術未能戰勝病魔,也改變不了遺傳因子,甚至未能挽救自己的生命。他心力交瘁,最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世界上沒有濟世的良藥,一切都應順其自然!這一結論反映了作者對於改造社會的帳惘心態。 [1] 

巴斯卡醫生作品鑑賞

對於這則伯父和侄女相戀的欺事,世人固然可用批判的眼光責備作者。然而,按西歐人的習俗,婚姻方面的倫理道德觀畢竟有別於東方民族,他們認為,未受婚姻關係約束的男女都是“自由的”。而且,在左拉所處的時代,血親通婚影響優生的知識也尚不普及。所以,這裏就無需用今人的標準去評判他們的過錯。重要的是,克洛蒂爾德和巴斯卡一樣,鄙視功名利祿。她追求純潔的愛情和無私的奉獻,在污濁的社會環境中渴望一片淨土。此外,她也有一顆同情人類疾苦的好心腸,才能和醫生成為志同道合的親密伴侶。她對醫生從事的工作起初不甚瞭解,一度受制於祖母幾乎成為她的幫兇,最終接受了科學,服從真理,克服了濃重的宗教意識,將全部身心奉獻給這位孤獨的開拓者。這就突出了這對戀人的叛逆性格,否定了費莉西泰,歐仁,阿里斯蒂德之流第二帝國的社會基礎,同時也抨擊了宗教對人民的精神毒害。他們倆在追名逐利的父輩眼中,確實是兩個“不肖子孫”,而在作者的筆下,他們是一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蓮。 [1] 
醫生壯志未酬身先死,留下一個遺腹子。這是作者別具匠心的安排。他在這個孩子的身上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將他譽為“法蘭西民族的中興之主”,他借克洛蒂爾德的心聲寫道:“如今,這個民族正需要改造,他的孩子不就負有這一重任?他將汲取前人成功的經驗,扶起傾倒的牆垣,將信心賦予探索中的人們,建立起正義之邦,制定出以勞動為主旨的律法,確保幸福的生活。”在小説結尾時,他説這位年輕的母親在兒子清澈盼眸子中看到了光明,讓這個乳下的嬰兒一手高舉,象徵“一面召喚生命的旗幟”。
通觀全篇,這部小説既是左拉對於盧貢和馬卡爾們的生活道路所作的歸結性的交代,也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觀和創作方法上的種種矛盾,同樣也表達了左拉對於建立一個平等幸福新社會的苦苦追求。 [1] 
參考資料
  • 1.    (法)左拉著;劉益庚譯,巴斯卡醫生[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07,第1-5頁
  • 2.    左拉  .易文網[引用日期2017-08-29]
  • 3.    文津搜索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