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戟

鎖定
巴戟,是一種被子植物,一種常綠灌木,又名雞腸風、雞眼藤、黑藤鑽、兔仔腸、三角藤、糠藤、三蔓草、不凋草、生山中、葉似茶。根莖可作中藥。性微温,味辛甘,功能補腎陽,壯筋骨。主治腎虛、腰膝痠軟宮冷、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等。
莖圓柱形,葉對生,呈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鈍或圓,全緣。頭狀或聚傘形花序頂生。根肉質肥厚,圓柱形,呈結節狀。子房下位,聚合果近球形。花期4~5月,果期7~10月。
巴戟喜温暖濕潤怕寒冷,也較耐旱。在年平均温度21℃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月平均温度20~25℃的地區生長最適宜。對光照的適應性較廣,廕庇度30%至全光照生長較好。屬於深根性植物,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壤土。
別    名
雞腸風,雞眼藤,三角藤,巴戟天,黑藤鑽
中文學名
巴戟天
拉丁學名
Morinda offcinalis How
二名法
Morinda officinali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龍膽目
茜草科
亞    科
茜草亞科
巴戟天屬
巴戟天屬
分佈區域
亞熱帶

巴戟形態特徵

藤本;肉質根不定位腸狀縊縮,根肉略紫紅色,幹後紫藍色;嫩枝被長短不一粗毛,後脱落變粗糙,老枝無毛,具稜,棕色或藍黑色。葉薄或稍厚,紙質,幹後棕色,長圓形,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6-13釐米,寬3-6釐米,頂端急尖或具小短尖,基部純、圓或楔形,邊全緣,有時具稀疏短緣毛,上面初時被稀疏、緊貼長粗毛,後變無毛,中脈線狀隆起,多少被刺狀硬毛或彎毛,下面無毛或中脈處被疏短粗毛;側脈每邊(4-)5-7條,彎拱向上,在邊緣或近邊緣處相聯接,網脈明顯或不明顯;葉柄長4-11毫米,下面密被短粗毛;托葉長3-5毫米,頂部截平,幹膜質,易碎落。
花序3-7傘形排列於枝頂;花序梗長5-10毫米,被短柔毛,基部常具卵形或線形總苞片1;頭狀花序具花4-10朵;花(2-)3(-4)基數,無花梗;花萼倒圓錐狀,下部與鄰近花萼合生,頂部具波狀齒2-3,外側一齒特大,三角狀披針形,頂尖或鈍,其餘齒極小;花冠白色,近鍾狀,稍肉質,長6-7毫米,冠管長3-4毫米,頂部收狹而呈壺狀,檐部通常3裂,有時4或2裂,裂片卵形或長圓形,頂部向外隆起,向內鈎狀彎折,外面被疏短毛,內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着生於裂片側基部,花絲極短,花葯揹着,長約2毫米;花柱外伸,柱頭長圓形或花柱內藏,柱頭不膨大,2等裂或2不等裂,子房(2-)3(-4)室,每室胚珠1顆,着生於隔膜下部。
巴戟 巴戟
聚花核果由多花或單花發育而成,熟時紅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徑5-11毫米;核果具分核(2-)3(-4);分核三稜形,外側彎拱,被毛狀物,內面具種子1,果柄極短;種子熟時黑色,略呈三稜形,無毛。花期5-7月,果熟期10-11月。 [1] 

巴戟分佈範圍

產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於山地疏、密林下和灌叢中,常攀於灌木或樹幹上,亦有引作家種。中南半島也有分佈。 [1] 

巴戟栽培技術

1 生長習性
巴戟天主要分佈於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適宜生長在温和濕潤的次生林環境下,其生長過程離不開水,但忌積水,因此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較高。因其喜温暖氣候,需要充足的陽光,且不耐霜凍。熱帶與南亞熱帶地區無寒冬、無酷暑,氣候適宜、風速緩慢,年降雨量充沛,地區年均温20~25℃,土壤濕度>25℃,<30℃。巴戟天的幼苗期和成株期需要不同的環境,前一階段喜陰涼,後一階段喜陽,所以人們通常採取隱蔽的方法,滿足其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 [2] 
2 選擇地塊
巴戟栽培地要選擇具有一定坡度的稀疏林下或者林木覆蓋下的中下部向陽丘陵地塊。所選地塊應土壤疏鬆且土層較厚,而且有一定的肥力,能夠滿足巴戟的養分需求。但有一點需要注意,若有山蒼子、樟樹等樹根,要及時拔除並深耕,因其含有揮發性物質,不利於巴戟生長。 [2] 
3 繁殖方法
(1)扦插繁殖方法。選擇和截取插條,家種巴戟最佳,2、3年生的野生巴戟較為粗壯,同樣適合該方法。具體做法是先將母株剪下後再截取,每段長度控制在5cm左右,剪口不可壓裂植株尖端的第1節葉片,保留其他葉片,最後方可進行扦插。妥善保管插條,可通過假植方法進行保存,即將其放在陰涼處,用草木灰或者黃泥漿蘸根部。春季萬物生長,同時也是插條的最佳時節,降雨前後進行扦插最為適宜,因為雨水增加,能夠大大提高插條的成活率。扦插時,要做好開溝工作,保證行距在15~20cm,然後整齊將插穗按照2cm的株距放在溝內,之後覆蓋土,插穗不可埋於土中,約20d插條即可生根。
(2)塊根繁殖方法。種苗的選擇要格外注意,莖寬窄均勻,且根部完好、無害蟲,每段15cm。該繁殖方法需要苗牀,開溝後按照每顆種苗按照5cm的株距插放,覆蓋土壤時要使塊莖高於苗牀面。
(3)種子繁殖方法。選擇無病害的植株,將其當做母株,收集果實並播種。播種距離為3cm,其後進行土壤覆蓋,厚度約為1cm。 [2] 
4 田間管理
巴戟的田間管理主要是除草和施肥,定植後頭2年,每年除草2~3次,除草時注意不傷根系,施肥2~3次,春夏季進行1~2次,以氮肥為主,如人畜糞尿或尿素等,秋季施草皮泥,堆肥或土雜肥等。4~6年生的每年春夏季各施肥1次,以磷鉀肥為主。 [3] 
5 收穫和加工
巴戟種植7~8年才能收穫。全年都可採收,一般用鋤頭挖起地下根塊,挖時注意勿傷根皮,收穫後不能堆置太久,以免影響質量。
加工方法:將巴戟洗去泥沙,剪去葉莖或鬚根,曬至6~7成幹用木錘輕輕打扁,然後按生藥規格切成8~15cm長小段,再在陽光下曬2~3天干燥即可。 [3] 
6 巴戟的病蟲害防治
1 莖基腐病 該病在10月下旬開始為害莖基部。防治方法:
①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抗病能力;
②不要施胺類化肥,造成巴戟天組織柔軟,增加土壤酸性;
③調節土壤酸鹼度,減輕病害發生;
④發病後,把病株連根帶土挖起,並在坑內施放石灰殺菌,以防病害蔓延。可用1∶3的石灰與草木灰施入根部,或用1∶2∶100的波爾多液噴射,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3] 
2 輪紋病 該羰主要為害葉部。防治方法:可用1∶2∶100的波爾多液噴射,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3 煙煤病 該病是由於蚜蟲、介殼蟲和粉蝨等蟲害為害後的莖、葉、果受病的,表面出現暗褐色黴斑。防治方法:
①通過防治蟲害可達到防病效果;
②用50%退菌特800倍液噴射,每隔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③也可用木黴菌製劑進行生物防治。 [3] 
4 蚜蟲 在春秋2季巴戟抽發新芽,新葉時為害。1年發生多代,以成蟲和若蟲羣集在枝條嫩梢、花序及莢果上,吸取汁液,被害嫩梢萎縮下垂,妨礙頂端生長,受害嚴重的花序不能開花,同時誘發煤污病。防治方法
(1)秋冬噴石硫合劑,消滅越冬卵。
(2)蚜蟲發生量大時,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3)在蚜蟲發生初期或越冬卵大量孵化後卷葉前,用藥棉蘸吸40%氧化樂果乳劑8~10倍液,繞樹幹一圈,外用塑料布包裹綁紮。 [3] 
參考資料
  • 1.    巴戟天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賴仁龍, 林立, 羅萬業等. 巴戟栽培技術[J]. 現代園藝, 2018, (10):36.
  • 3.    侯潘傑, 叢志強. 藥用植物巴戟人工栽培技術[J]. 中國林副特產, 2011, (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