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彥縣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轄縣)

鎖定
巴彥縣,隸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偏南,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中游北岸,東南西北分別與木蘭縣、賓縣、呼蘭區、綏化市北林區及綏化市慶安縣為鄰,屬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3137.7平方千米。 [5]  截至2022年末,巴彥縣户籍總人口628018人。 [23]  截至2023年6月,巴彥縣轄10個鎮、8個鄉, [27]  縣人民政府駐巴彥鎮擁政路35號。
商周時代,巴彥縣屬肅慎族管轄;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巴彥縣人民政府建立;1996年3月,松花江行署與哈爾濱市合併,巴彥縣又劃歸哈爾濱市管轄。巴彥縣舊名滿語“巴彥蘇蘇”,意為“富饒之鄉”。 [20]  巴彥縣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全省養豬第一縣”、第七批“全國生態示範縣”“中國書法之鄉”。 [6] 
2022年,巴彥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4億元,按基期不變價格計算,比2021年增長6.2%。 [23] 
中文名
巴彥縣
外文名
Bayan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23012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北部
面    積
3137.7 km²
下轄地區
10個鎮、8個鄉
政府駐地
巴彥鎮擁政路35號
電話區號
0451
郵政編碼
151800
氣候條件
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28018 人(2022年末户籍人口) [23] 
著名景點
驛馬山國家森林公園青峯山莊、江灣水庫、皇后村、高麗寨等
火車站
興隆鎮站
車牌代碼
黑L
地區生產總值
135.4 億元(2022年) [23] 

巴彥縣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巴彥屬於歲貊之地。
兩漢、魏晉及南北朝前期,巴彥屬於北夫餘之地,南北朝時期,巴彥屬於豆莫婁之地。
隋唐時期,巴彥為靺鞨黑水部之地。
遼金時期,巴彥為"生女真"之地,後屬於上京會寧府東北境,該時期縣境內有泥龐古部、唐括部,術甲部。
元初,巴彥為帖木格斡赤斤的封地(後屬遼陽行中書省女直水達達路)。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把開元路的東部割出,另設立水達達路,巴彥直轄於女直水達達路。
明代,巴彥為海西女真之地,歸屬於亦瑪拉山、卜顏、木蘭河、塔山諸衞。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松花江流域一帶的呼蘭(包括巴彥等地)、海倫、依蘭至同江等地劃入明版圖。永樂四年(1406年)二月,在呼蘭河流域設塔山衞(為今木蘭、巴彥、肇東、呼蘭等地),同年閏七月,在縣境內設立了亦馬刺(山)衞(或作亦馬拉山,即今縣內之驛馬山),同時設立了卜顏衞(今木蘭縣白楊木河口,其地相當於“海西東水陸城站"中的"伯顏迷站"),永樂五年(1407年)正月,又設置了木蘭河衞(今木蘭縣北的白楊木河流域)。永樂七年(1409年),在黑龍江下游奴爾幹衞的治所當在黑龍江與阿姆貢河匯合右岸的特林(廟街)地方設立了奴爾幹都司,居住在巴彥之地的海西女真和境內及縣境附近的亦馬刺山、卜顏、木蘭河等衞所統歸奴爾幹都司管轄。
巴彥風光
巴彥風光(3張)
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設立黑龍江將軍,雍正十二年(1734年),設呼蘭城守尉,巴彥地區歸其管轄。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於呼蘭城以東設呼蘭廳理事同知,巡檢各1員,治理巴彥蘇蘇等處地方,十一月初十日正式核准,是為巴彥縣建治之始。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升呼蘭廳為呼蘭府(移治呼蘭城),原呼蘭廳改設巴彥州。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年)1月23日,將巴彥州改為巴彥縣,州衙改為縣公署,知州改稱縣知事。民國8年(1919年)8月,設綏蘭道,該縣歸其所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改巴彥縣知事公署為縣政府,改縣知事為縣長。
偽滿洲國建立後,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5日,改巴彥縣政府為縣公署,同時成立自治指導委員會,後改稱參事處,自治指導員改稱參事官,皆由日本官員充任。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6月,偽滿政府公佈"政府改革大綱",12月份取銷參事官制度,改為副縣長。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該縣解放;8月16日,成立巴彥縣地方治安維持委員會,偽縣長宋殿才任會長,偽滿協和會長遲克勳任副會長;9月2日,抗聯幹部進入該縣開闢工作,成立巴彥縣人民自衞軍;10月中旬,接管地方維持會,成立巴彥縣民主政府;10月末,中共濱江省委派人着手做政權建設工作;11月5日,解散縣民主政府,正式建立巴彥縣人民政府。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改濱江省為松江省,轄4個專員公署,該縣隸屬哈北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哈北專員公署撤銷後,歸松江省政府直轄。
1954年6月,原松江省、黑龍江省合併稱黑龍江省,該縣由省直轄。
1955年3月,巴彥縣人民政府改稱巴彥縣人民委員會。
1956年3月,設立綏化專員公署,該縣劃歸綏化專署所轄。
1958年8月,綏化專署改稱松花江專署,移治哈爾濱市,巴彥縣仍為其屬縣。
1960年4月,巴彥縣劃為哈爾濱市郊縣,直接受市委、市政府領導。
1965年6月14日,松花江專署恢復綏化專署舊稱,移治綏化縣,將哈爾濱市委農委分出成立松花江專署,巴彥縣歸新松花江專署管轄。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奪權,巴彥縣人民委員會癱瘓。
1967年3月27日,“造反派”實行大聯合,成立巴彥縣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名稱,恢復巴彥縣人民政府的職能作用。 [5] 
1996年3月,松花江行署與哈爾濱市合併,巴彥縣又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6] 

巴彥縣行政區劃

巴彥縣區劃沿革

清同治元年(1862年),呼蘭廳所轄地面按照開墾區域分為十二段,計:巴彥蘇蘇、甘沐林子、拉三太、阿力罕、大荒溝、大木蘭達、小木蘭達、津河、格木克河、努敏河、尼爾吉河、額依渾河,段設鄉約負責各項事務。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分出濠河(即今泥河)以北津河、格木克河、努敏河、尼爾吉河、額依渾河五段地設綏化廳,呼蘭廳屬境為七段地。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又分出呼蘭廳所屬大、小木蘭達兩段地設木蘭縣,巴彥州境遂為巴彥蘇蘇、阿力罕、甘沐林子、拉三太、大荒溝五段地,並將段改為牌。巴彥蘇蘇段分為天字、蘇字兩牌,餘仍舊名,而阿力罕、拉三太兩牌各冠以東西之稱,甘沐林子冠以南北之稱。州境共計九牌,即天字牌、蘇字牌、東阿力罕牌、西阿力罕牌、南甘沐林子牌、北甘沐林子牌、東拉三太牌,西拉三太牌、大荒溝牌。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改為東、南、西、北鄉。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改為九區。
民國時期,全縣仍分九個區(城區不在內),以警務兼管行政,每區設有巡官、文書,警察辦理一切行政事宜,其後警政分管,遂改九區為五區(城區劃入)。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將原保甲制改為街村制。全縣劃分3個街、20個村。即巴彥、西集、興隆3個街;富裕、國道、下坎、雙廟、龍泉、通達、窪興、鎮東、豐樂,康莊、安寧、龍廟、萬發、四間廟、寶山、雙井、人和、天增、古山、山後20個村。街、村下設區、牌。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初,全縣劃分7個區。計為城區轄9個街道富裕區轄富裕、下坎、國道、雙廟4個村,龍泉區轄龍泉、通達2個村;窪興區轄窪興、鎮東2個村;龍廟區轄龍廟、康莊、長春、人和4個村;西集區轄西集街、安寧、豐樂2個村;興隆區轄興隆鎮、寶山、雙井、萬發、天增、古山、山後6個村。8月,將天增、古山、山後3個村從興隆區劃出,成立天增區,全縣計為8個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富裕區分成松山、臨江兩區,興隆區分出萬長區,天增區分成雙合、三山兩區;龍泉改稱華山區;龍廟區改稱民權區,全縣共為11區(3個鎮)127個村。
1950年,將區名按數字順序稱之。即城區為第一區,臨江為第二區,松山為第三區,西集為第四區,華山為第五區,民權為第六區,窪興為第七區。同時,西集區增設了裕民村,全縣為128個村。
1954年3月27日,撤銷臨江,萬長兩區建制,將該兩區所轄之鄉分別劃給松江、興隆兩區領導。
1955年6月26日,各區名稱又改為按地名稱之,同年12月19日,將城區改為巴彥鎮。
1956年3月17日,實行並村劃鄉,全縣劃40個鄉,保留巴彥、西集、興隆3鎮,共為43個鄉鎮。
1958年3月21日,撤銷朝陽,振興、長勝、寶山、民合、興華、山後、福興、團結、豐農等10個鄉,全縣尚有3個鎮,30個鄉;同年7月3日,將原撤銷的豐農鄉併入裕國鄉改稱榆樹鄉,將興隆鎮、富源鄉合併為興隆鄉,西集鎮、裕民鄉合併為西集鄉,全縣計為1個鎮,30個鄉。
1958年8月30日至9月13目,在巴彥縣304個高級社的基礎上建成了29個人民公社,即巴彥鎮、天德、國道、臨江、,松江、永發、西集、安寧、豐樂、龍泉、華山、通達、康莊、為民、長春、鎮東、窪興、東勝、復興、長山、振平、山後、廉明、合勝、人和、興隆、德祥、一心,榆樹;11月,全縣合為8個人民公社,有巴彥鎮,五嶽河(後改松花江,包括松江、臨江、國道、天德、永發等5個鄉),龍泉(包括龍泉、華山、通達8個鄉),西集(包括西集鎮及裕民、新發、安寧、豐樂等4個鄉),為民(包括為民、康莊,長春3個鄉),窪興(包括窪興,鎮東、東勝、長山、復興5個鄉),天增(包括人和、平陽、合勝、廉明、振平5個鄉),興隆(包括興隆鎮及太平、德祥、一心,富源,裕國5個鄉)。
1959年,將巴彥縣8個人民公社改為22個,5月,又將永發、國道兩公社併入松花江,全縣劃為20個人民公社;年末,康莊併入為民;東勝、鎮東、復興、長山4個公社併入窪興,全縣成為巴彥鎮、松花江、西集、華山、龍泉、為民、天增、山後、人和、德祥、豐樂、榆樹、窪興、興隆、太平等15個人民公社,轄233個管理區,1421個生產隊。
1960年4月,巴彥鎮人民公社改稱城關人民公社。
1961年4月20日,經過調整從松花江劃出永發、臨城、臨江3個公社,從為民劃出長春、康莊兩個公社,從窪興劃出鎮東、復興、長山、東勝4個公社,巴彥縣由15個人民公社變為24個,原有290個管理區調整為295個生產大隊,生產隊由原來的1315個調整為1375個。
1962年8月,從豐樂公社劃出安寧公社,從興隆、榆樹兩個公社劃出紅光公社,從人和、天增公社劃出振平公社,全縣又由24個人民公社變為27個人民公社。
1965年4月27日,將興隆人民公社改為富源人民公社。
1968年10月27日,將山後公社改為紅勝公社。
1969年5月2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將松花江公社振增大隊的5個生產隊;振豐大隊的7個生產隊劃歸臨江公社;松花江公社的民勝大隊,合發大隊的5個生產隊劃歸永發公社,永發公社天德大隊的8個生產隊劃歸臨城公社。
1970年1月8日,將興隆鎮、富源公社合併稱興隆公社。
1970年11月,城關公社改稱巴彥鎮。
1984年2月,將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均改為鄉(鎮)、行政村、自然屯。巴彥縣有8個鎮,20個鄉,334個行政村。 [5] 

巴彥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巴彥縣轄10個鎮、8個鄉, [27]  116個行政村。 [6]  縣人民政府駐巴彥鎮擁政路35號。
鄉鎮
社區
行政村
太平社區、吉慶社區、復生社區、興勝社區、德化社區、兆麟社區
福民村、吉慶村、紅星村、宗和村、前進村、天德村、金河村
鐵西社區、得權社區、振興社區、繁榮社區、文化社區
慶隆村、福合村、興樂村、民權村、建華村、民主村、隆青村、中興村
光復社區、永安社區
常興村、興旺村、春發村、榮譽村、繁榮村、共同村
——
長髮村、增收村、興繁村、雙山村、長山村、慶豐村、清瑞村、高麗寨村
龍興社區
龍泉村、平泉村、仁河村、長安村、福鄉村
新港社區
五星村、金星滿族村、太安滿族村、沿江村
——
德安村、雙興村、和平村、得利村、彥龍村、為民村、冬青村、向陽村
——
同勝村、太興村、泥河村、宏勝村、興北村、勝利村
——
天均村、慶勝村、古山村、福興村、耕豐村、寶龍村、立平村、立功村、愛民村
——
增產村、富山村、明山村、東勝村、民樂村、勝山村
——
江北村、振興村、五一村、五四村、永常村、民勝村
——
振發村、新合村、五嶽村、前程村
——
新生村、少陵村、滿井村、聯明村、通達村、平原村
——
春生村、康莊村、永進村、新立村、平莊村、永樂村、富強村、豐富村
——
豐勝村、戰果村、春榮村、春秋村、新勝村、太平村、巨賢村、寬城村
——
建成村、豐裕村、洪廣村、建新村、先鋒村、豐農村、新富村、榆樹村
——
平陽村、靠林村、躍進村、勝北村、雙林村
——
榮興村、鎮東村、振生村、興利村
興隆林業局
利民社區、安民社區、富民社區
——
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虛擬社區
——
參考資料: [7] 

巴彥縣地理環境

巴彥縣位置境域

巴彥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偏南,哈爾濱市西北部,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中游北岸,南靠松花江與賓縣一水之隔,西依漂河與呼蘭區為鄰,北枕泥河與綏化市慶安縣交界,東接駱駝砬子山及黃泥河與木蘭縣相交,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26°45′53″~127°42′16″、北緯45°54′28″~46°40′18″之間。縣境南北長85千米、東西跨度最寬72.7千米,縣邊界周長369.3千米,總面積3137.7平方千米。 [6]  [8]  [20] 

巴彥縣地質

巴彥縣地層除低山丘陵殘山有中生界、古生界地層披露外,絕大多數被新生代第四系地層所覆蓋,組成物質基本是第四紀洪積沖積鬆散堆積物,覆土為0~80米不等。 [5] 
東部的低山丘陵和西南部的殘山地帶,多數是深成酸性花崗岩等侵入岩類出露。亦有地質年代較老的地層出露,其中分佈在駱駝砬子山、大頂山一帶為古生代二迭系下統土門嶺組;分佈在青頂子山,雙鴨山、少陵山、驛馬山一帶的為中生代侏羅系上統穆稜組和寧遠村組,分佈在大頂山等地的為中生代白堊系下統陶朱淇河組和泉頭組等,除個別的陡峭的裸露外,基本上埋藏於第四紀堊沉積物殘積物下,土層較薄,一般在1米以內。 [5] 

巴彥縣地形地貌

巴彥縣地處松嫩平原與小興安嶺西南麓接壤的平緩地帶,小興安嶺餘脈,以馬蹄形坐落在縣境東半部。地勢起伏多崗坡地,少陵河、漂河中下游、泥河沿岸及松花江一級地較為平坦。整個地勢是東高、西低、北崗、南平,中部多丘陵。海拔110~564.3米。根據地貌特徵,全縣分為6個類型區。 [5] 

巴彥縣氣候

  • 類型
巴彥縣屬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温暖多雨,冬季受西伯利亞冷空氣侵襲,寒冷少雪;春季風大而乾燥,秋季冷涼而濕潤。全年日照時間長,無霜期短。 [5] 
  • 氣温
巴彥縣年平均氣温2.6℃,由西南向東北逐減。一年有5個月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7月份以後逐月上升,8月份以後逐月下降。7月份平均温度22.4℃,最高温度一般在30℃左右。1980年6月27日,極端最高氣温35.7℃。1月份平均温度-21.6℃,最低氣温一般在-30℃左右,1月16日極端最低氣温-40.9℃。 [5] 
巴彥縣內全年日平均≧10℃,活動積温為2328.9~3049.1℃,由西南向東北遞減。21年平均活動積温2670℃,能滿足一年一季作物生長。但積温年際變化大,據1960年至1985年的統計,有7個全年低温年積温比常年低36.4℃至41.8℃。 [5] 
  • 日照
巴彥縣26年年平均日照為2640小時,5至9月作物生長季的日照為1253小時,佔全年日照總時數的47.5%,日照強度大,時間長,對作物生長比較有利。 [5] 
  • 降水
巴彥縣降水分佈為由西向東北逐漸增多,東北部的山區為縣內降水中心,而且年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巴彥縣降水形式以雨為多,其次是雪,再次是雹。縣內冰雹主要發生在春末夏初和夏末。 [5] 
  • 風&霜&凍&濕度&蒸發
巴彥縣冬季多偏西風,夏季多偏東風,26年年平均風速3.8米/秒。最大月風速為1976年5月,平均風速7.5米/秒。最大日風速為1976年5月24日西南風,風速為35米/秒。累年各月最大風速為25米/秒。3、4、5月份出現大風次數最多,26年平均15天左右,最多達33天(1969年),最少只有3天(1962年)。春季土幹風大,夏季和秋季強度次於春季,經常是急風暴雨相伴隨。南北風道各一條,南部松花江、永發和龍泉等鄉(鎮)為一線,北部是榆樹、紅光、興隆、萬發、德祥和天增等鄉(鎮)為一線。 [5] 
巴彥縣無霜期在115至135天之間,26年平均為129天,最長151天(1978年),最短112天(1969年)。初霜最早9月9日,最晚10月4日;終霜最早5月3日,最晚5月28日,26年平均初霜9月20日,終霜5月13日。因縣內地勢較為複雜,初霜期差異很大,西南部與東北部相差5~10天左右。全年結凍期145天左右,土地凍層深度1.5米至2米。 [5] 
巴彥縣空氣相對濕度冬夏大,春季小,4至5月平均54%,7至8月81%。歷年各月平均相對濕度70%,歷年各月最大相對濕度75%(1973年),最小相對濕度為1%(1971年4月6日)。年蒸發量大,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380毫米。 [5] 

巴彥縣水文

巴彥縣南臨松花江,境內有大小河流13條,多年平均河川逕流量為3.07億立米,五年一遇的中等乾旱年逕流量為1.28億立米。松花江在該縣流程42千米;漂河全長65千米,中下游無固定河牀,易氾濫;五嶽河全長17千米,中游疏浚河道;少陵河全長115千米,流域面積2495平方千米。 [5] 

巴彥縣土壤

由於地形、氣候、土質等自然因素複雜及人為活動的影響,形成巴彥縣內土壤類型較多,主要有暗棕壤、白漿土、黑土、草甸土、氾濫土、沼澤土、泥炭土、砂土、水稻土等9個土類,又續分為19個亞類,33個土屬和54個土種。據1982年9月巴彥縣土地資源現狀調查記載,全縣土壤總面積4376171畝,其中:耕地面積3334806畝,佔土壤總面積76.2%,荒地面積134864畝,佔3.1%,其它面積906501畝,佔20.7%。在9個土壤類型中,適於農作物生長的黑土類佔全縣土壤總面積的53.5%,草甸土類佔23.4%,其它7類土壤佔23.1%。 [5] 
巴彥城區

巴彥縣自然資源

巴彥縣水資源

  • 地表水
巴彥縣河網密度不大,水資源不夠豐富。水資源總量在3.4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71億立方米,重複水量0.61億立方米。2021年,全縣人均水資源佔有量543立方米,畝均水資源佔有量100立方米。人均地表水古有量428立方米,畝均地表水資源佔有量79立方米;人均地下水資源可開採量193立方米,畝均地下水資源可開採量36立方米。 [6] 
巴彥縣境內的漂河中下游有少陵水庫和山前攔河壩,灌溉水田500畝,在干支流有東風、豐農兩座中型水庫和3處小型水庫;五嶽河上游有小型水庫1座;少陵河干支流上有江灣中型水庫、10處小型水庫和3處攔河壩工程,灌溉水田1萬多畝。 [5] 
  • 地下水
巴彥縣地下水儲藏量為65億立米(理論儲藏量),每年可開採3.5億立米。縣境東北部山區、丘陵區的地下水位變化較大,枯水期大部村屯井水乾涸。窪興地區的電井深度100米以上,單井出水量每小時5~12噸。南部平原台地的松花江、永發等鄉的機電井水深50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50~100噸。北部平川崗地的興隆鎮的電井水深100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20~25噸。各地的河川窪地水層在15~40米,單井出水量每小時50~100噸。平原區地下水資源補給量1.47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2253億立方米。 [5-6] 

巴彥縣土地資源

按國家標準分類,巴彥縣有耕地2398.6676平方千米,其中,旱田2062.1307平方千米,水田334.6521平方千米,水澆地1.8848平方千米(有灌溉設施的菜地)。園地0.4664平方千米,其中,果園0.2108平方千米,其他園地0.2556平方千米。林地386.1046平方千米,其中,有林地375.728平方千米,灌木林地0.543平方千米,其他林地9.8336平方千米。草地15.2129平方千米,其中,天然草地0.3183平方千米,其他草地14.8946平方千米,人工牧草地0.00平方千米。工礦倉儲用地,採礦用5.3676平方千米,倉儲用地尚未調查。住宅用地,城鎮住宅用地20.8519平方千米(內含有商服、倉儲、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農村住宅用地153.4417平方千米。特殊用地0.434平方千米。 [6] 

巴彥縣生物資源

  • 植物
巴彥縣自然條件複雜,自然植被種類繁多。植物資源分佈面廣,品種多、資源茂盛。穀類有食用16種,非食用8類,菜類食用25種,野生菜類19種;瓜果類家植有14種,野生有14種,盆植有2種;藥材類植物藥材130餘種(其中種植中藥材66種),動物藥材20餘種,總藴藏量1100萬噸(理論計算);藥卉類250餘種;樹類20餘種。全縣原有森林系以紅松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伴生楊、樺、椴、榆、柞等樹種,為材質優良的木材產區,劃分14個林分類型,共14科、22屬、40餘種。 [5-6] 
  • 動物
巴彥縣野生動物有狼、狸、狐、兔、鼬鼠等,人工飼養鹿、貂;魚類以鯉、鯽、鰱、鯰為多。各類魚種有松花江的“三花”、“五羅”;鳥類有麻雀、鴿、蠟嘴等30多種。 [6] 

巴彥縣礦產資源

巴彥東北境雖然多山,但主要礦產尚未發現。除黑山的石灰石礦外,只有能用於建築的石頭。至於煤、硫磺、砟等所見不多,有的雖經試採,因儲量小、質次,均廢。 [5] 
  • 石灰石
石灰石產於黑山,質佳,藴藏量極多,民國時稱其甲於江省。清末巴彥開墾之初,即有人在山中設窯燒灰,開採利用。1984年國家投資,縣裏出工專門修直接通往興隆鎮的鐵路,將石灰石運往各地。 [5] 
少陵河北西包寶山(雙山鄉境內)有煤礦。初由鄉民自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歸礦務總局官辦,旋以款絀中止(《呼蘭府志》物產略)。20世紀60年代末,長山公社再度開採,因煤質低劣,儲量不多又停。 [5] 
  • 硫磺
據《呼蘭府志》記載:巴彥州連珠山(又名回春嶺、團珠山)佃民張廷柱地內有之,協領曾集股開辦,亦停止。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提學使張建勳化驗礦質,鐵居56%,硫磺居32%,餘為土質。 [5] 
《呼蘭府志》、民國六年《巴彥縣誌》均有記載,稱少陵河北西包宗山有砟礦,脈旺質佳,未及開辦,均廢去。 [5] 

巴彥縣人口

巴彥縣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巴彥縣常住人口為420409人。 [3] 
截至2022年末,巴彥縣户籍户數243242户,比年初少491户,下降0.2%;户籍總人口628018人,比上年減少4510人,下降0.7%。在總人口中,鄉村人口533547人,比上年減少2892人,下降0.5%;城鎮人口94471人,比上年減少1618人,下降1.7%;户籍人口城鎮化率15.04%。在全部人口中,男性人口322116人,女性人口305902人,性別比為105.3。在全部人口中,0-17週歲72983人,佔總人口11.6%,佔比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18-34週歲120366人,佔總人口19.2%,佔比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35-59週歲277103人,佔總人口44.1%,佔比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60週歲及以上157566人,佔總人口25.1%,佔比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816人,比上年多出生14人,增長0.78%,人口出生率2.88‰,出生率同比上升0.0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524人,比上年多511人,增幅同比上升25.38%,人口死亡率4.0‰,死亡率同比上升0.83個千分點;自然增長人口負70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負1.12‰,自然增長率同比下降0.79個千分點。 [23] 

巴彥縣民族構成

巴彥縣人口由漢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壯族等15個民族組成,以漢族為主。 [6] 

巴彥縣經濟

巴彥縣綜述

2022年,巴彥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4億元,按基期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5億元,同比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12.1億元,同比增長16.3%;第三產業增加值74.8億元,同比增長7.3%;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481元。三次產業的結構由上年的36.4:7.8:55.8調整為35.8:9.0:55.2。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是16.6%、18.9%和64.5%;拉動GDP增長分別是1.02個、1.18個和4.01個百分點。 [23] 
2022年,巴彥縣財政總收入3.79億元,同比下降42.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7億元,同比下降20.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0.84億元,同比下降58.7%。財政總支出46.41億元,同比增長7.2%,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4.11億元,同比增長7.5%。 [23] 
2022年,巴彥縣城鎮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553元,同比增長4.1%;農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863元,同比增長3.5%。 [23] 

巴彥縣第一產業

2022年,巴彥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99.2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2%。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51.35億元,同比增長2.6%;林業產值0.45億元,同比增長10.4%;牧業產值37.22億元,同比增長3.5%;漁業產值3.34億元,同比增長4.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87億元,同比增長5.7%。農、林、牧、漁及農業服務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是51.74%、0.45%、37.51%、3.37%、6.93%。 [23] 
2022年,巴彥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6.66萬畝,比上年增加0.05萬畝,增長0.01%;三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與上年相比“一升兩降”:玉米播種面積244.88萬畝,比上年減少7.86萬畝,下降3.11%,玉米播種面積佔糧食播種面積的72.74%;水稻播種面積37.15萬畝,比上年減少3.5萬畝,下降8.61%,水稻播種面積佔糧食播種面積的11.03%;大豆播種面積54.03萬畝,比上年增加11.59萬畝,增長27.32%,大豆播種面積佔糧食播種面積的16.05%;雜糧雜豆播種面積0.05萬畝,比上年減少0.09萬畝,下降64.3%,雜糧雜豆播種面積佔糧食播種面積的0.01%。薯類播種面積0.56萬畝,比上年減少0.09萬畝,下降13.76%,薯類播種面積佔糧食播種面積的0.17%。 [23] 
2022年,巴彥縣糧食總產量28.01億斤,比上年增加0.77億斤,增長2.84%。其中,玉米平均單產946.7斤/畝,總產量23.18億斤;水稻平均單產908.5斤/畝,總產量3.38億斤;大豆平均單產260.4斤/畝,總產量1.41億斤;薯類平均單產868.5斤/畝,總產量0.049億斤,其他糧食作物產量1.46億斤。 [23] 
2022年,巴彥縣蔬菜、食用菌種植面積2.2萬畝,比上年增長8.7%,產量7.5萬噸,比上年增長3.7%;瓜果類種植面積0.15萬畝,比上年增長46.7%;產量0.28萬噸,比上年增長29.6%。 [23] 
截至2022年末,巴彥縣牛存欄7.4萬頭,同比下降0.9%;生豬存欄66.3萬頭,同比下降8.8%;家禽存欄148.8萬隻,同比增長24.0%;全年牛出欄4.0萬頭,同比增長11.4%;生豬出欄101.8萬頭,同比下降13.8%;家禽出欄229.5萬隻,同比下降0.4%;全年肉類、禽蛋產量分別為9.6萬噸、1.5萬噸,同比分別下降13.8%和增長0.8%。 [23] 
2022年,巴彥縣林業育種、撫育、造林等產值0.3億元,林木及林產品產值0.15億元。 [23] 
2022年,巴彥縣漁業放養面積7.35萬畝,與上年同期持平。其中,成魚7萬畝、苗種0.35萬畝。全年水產品總產量2.6萬噸,增長4.8%。 [23] 

巴彥縣第二產業

2022年,巴彥縣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實現11.6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同比增長1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户,總產值同比下降8.3%;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8.0%。利税總額同比下降91.0%;產銷率99.8%,同比增長4.7個百分點。 [23] 
2022年,巴彥縣規模以上工業按行業分: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4%。規模以上工業按主導產業分:石化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0.1%;食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6.1%。 [23] 
2022年,巴彥縣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0.6億元,同比下降18.6%。全年5家註冊地總專包資質以上建築業完成產值2.15億元,同比增長23.3%。按行業分,建築業工程產值1.66億元,安裝工程產值0.49億元。 [23] 

巴彥縣第三產業

2022年,巴彥縣房地產開發投資5.92億元,同比增長247.7%;商品房銷售面積2.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0.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2.5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4.2%。 [4] 
2022年,巴彥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36億元,比上年下降0.2%。限額以上單位13個主要商品類別中,1個大類商品零售額實現增長:中西藥品類增長10.6%。12個大類商品零售額負增長:文化辦公用品類下降4.7%;化妝品類下降8.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0.4%;日用品類下降12.0%;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下降12.1%;通信器材類下降12.3%;煙酒類下降13.5%;飲料類下降13.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14.1%;五金、電料類下降18.3%;書報、雜誌類下降25.7%;糧油、食品類下降61.8%。全年26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額23.37億元,同比下降3.7%,其中,零售額1.99億元,下降6.4%;在限上企業中,22家批發業商品銷售額21.47億元,下降5.4%,其中,批發企業中的零售額803萬元,下降5.4%;4家零售業零售額1.91億元,增長19.7%。 [23] 
截至2022年末,巴彥縣固定電話用户數2.25萬户,同比增長50.5%;移動電話用户41.65萬户,同比增長3.76%;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户10.1萬户,同比下降0.26%。 [23] 
截至2022年末,巴彥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46.79億元,比年初增加27.23億元,同比增長12.4%。其中,住户儲蓄存款餘額224.31億元,比年初增加26.79億元,同比增長13.6%;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71.94億元,比年初增加28.0億元,同比增長20.0%。 [23] 

巴彥縣交通運輸

巴彥縣綜述

巴彥縣地處非鐵路沿線,縣內交通以公路為主,鐵路、航運為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路政建設不良,常常造成交通阻塞,運輸困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加強了公路建設、養護,使縣內公路晴雨通車,暢通無阻。截至1985年,巴彥縣有國家幹線公路、縣級幹線公路和地方公路共20條,總長442.2千米,有大小橋涵107座,國有鐵路、森林鐵路各1條,水上航線一段,各種機動車696台,船9艘。形成了網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運的交通網。 [16] 

巴彥縣公路

哈肇省級幹線公路橫貫巴彥縣東西,哈綏高速公路途經縣境西北部,巴彥縣國有公路,上伸可通呼蘭,直達省城哈爾濱,下延可到木蘭、通河至蘿北;縣級公路北可達綏化、望奎縣,西北可通蘭西縣,直達北安市,地方公路可通往每個鄉(鎮)和部分行政村。巴彥縣共有18個鄉(鎮)、116個建制村已實現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車。 [4]  [16]  [19] 
截至2022年末,巴彥縣公路里程2462千米。 [23] 

巴彥縣鐵路

民國十七年(1928年),濱北(哈爾濱至北安)線建成,當年12月從巴彥縣西北境內興隆鎮、萬發屯通過,南自呼蘭縣白奎車站入境,北自巴彥縣泥河車站出界,在該縣行程24.6千米,設興隆鎮、萬發、泥河3個車站。 [16] 
巴彥縣境內的地方鐵路系由通河林業局經營的巴木通(巴彥一木蘭一通河)森林鐵路,主要用於運輸木材,兼運旅客。由該縣興隆鎮國有鐵路車站東側始發,向東橫貫該縣北部,途經興隆、德祥、長春、人和、雙山、窪興、東勝7個鄉(鎮),出境入木蘭縣東興鎮,直達烏鴉泡鎮終止。在該縣境內的55千米區段內,設有興隆、長春嶺、曹家、大嶺、永豐、葛家店,窪興、周香屯等8個車站。 [16] 

巴彥縣航運

巴彥縣內水運以松花江航運為主,松花江位於巴彥縣城南12.5千米,在縣境有20餘千米長的江岸線。巴彥港是松花江上主要運輸港口之一,承擔該縣南部地區物資進出口的運輸任務,港口處江面在雨季水寬1820米,深6~8米,平均流速為1.7米/秒;旱季江面水寬250米,深3至4米,平均流速為1米/秒,同時可停泊5至8艘。 [16] 
驛馬山

巴彥縣政治

巴彥縣主要領導(僅列四大班子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縣委副書記、縣長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縣政協主席
截至2024年2月 [24-26] 

巴彥縣社會事業

巴彥縣教育事業

2022年,巴彥縣有中小學51所(含興隆林業局),其中普通中學31所,小學20所。職業高中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789人,比上年多190人,增長11.9%;小學專任教師1438人,比上年少210人,下降12.7%;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8187人,比上年減少150人,下降0.82%;小學在校生14690人,比上年少2264人,下降13.4%。
2022年,巴彥縣參加高考2262人,比上年多504人,增長28.67%。本科上線1163人,比上年多109人,增長10.34%,上線率51.41%,比上年下降8.54個百分點。其中進入重本院校299人,比上年少29人,下降8.84%。 [23] 

巴彥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2年末,巴彥縣共有醫療衞生機構185個,其中:二級公立醫療機構4個(縣人民醫院、縣二院、縣中醫院、興隆林業局第一醫院)。專業公共衞生機構3個(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衞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局)。鄉鎮衞生院18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3個、民營醫院4個、民營門診部及個體診所37個、農村衞生室116個。衞生機構牀位數2025張。衞生技術人員229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31人。 [23] 

巴彥縣社會保障

2022年,巴彥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2.76萬人,比上年多189人,增長0.08%;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7.49萬人,比上年多5282人,增長1.43%;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407人,比上年少264人,下降1.49%,其中,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620人,比上年少688人,下降15.97%;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787人,比上年多424人,增長3.17%。 [23] 

巴彥縣歷史文化

巴彥縣地名由來

巴彥,原名巴彥蘇蘇,一説蒙語,一説滿語。有的説是富貴的村莊,有的説是富有林和林木茂盛,也有的説是豐富之水,總之皆離不開富庶之意。至於巴彥蘇蘇的得名,一認為巴彥與木蘭交界之黃泥河原名佛特庫河,附近稱佛特喜蘇蘇,清乾隆六年(1741年),據大學士查郎阿查得佛特喜蘇蘇地方有方圓200餘里可開墾之地,巴彥蘇蘇正位於其境內,佛特喜蘇蘇即巴彥蘇蘇;另一認為,巴彥蘇蘇是由巴彥蘇蘇山(縣境內之駱駝砬子山,原名巴彥蘇蘇山)在境內而得名。 [5] 
巴彥蘇蘇,《盛京通志》作巴延窩集。巴彥、巴延皆伯顏的轉音,譯言富,窩集、蘇蘇則為林木茂盛。巴彥蘇蘇開墾之初四周皆是茂密的森林,因此巴彥蘇蘇是以巴彥。蘇蘇山得名較為合理。當地人也時常把駱駝砬子做為巴彥象徵的習慣,至於是蒙語還是滿語,幾種語言賦於同一含意的現象是常有的。巴彥本是女真族生活的故鄉,山、水多以滿語名之,所以巴彥蘇蘇為滿語的可能性就更大些。 [5] 

巴彥縣文物古蹟

  • 王脖子山遺址羣
王脖子山遺址羣,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屬新石器時代延續到青銅至鐵器時代遺址,位於巴彥縣南部松花江北岸二級、三級台地,遺址羣包括王脖子山中心遺址(面積1000×500平方米)、沙場遺址(面積500×300平方米)、山頭遺址(面積50×50平方米)、東頭遺址(面積50×100平方米)、山下遺址(面積100×50平方米)和喬家崴子遺址(面積500×500平方米),主要遺物有石器、骨器、陶器、銅器、鐵器等。 [9] 
  • 巴彥德政坊
巴彥德政坊,為黑龍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人民大街東西端口,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牌坊一式2座,每座正匾2塊,配匾4塊,承襲了古代雕龍刻鳳和人物花鳥等木質建築風格,為該省唯一的木製歷史建築。經多次維修,現基本保留原樣。 [10] 
  • 玉皇廟抗聯遺址
玉皇廟抗聯遺址,為哈爾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龍泉鎮福鄉村東、西駱駝啦子主峯之上。東峯之上遺留有長10米、寬8米,廟牆殘基,還保存着趙春林烈士鑿刻在石頭上的,“一台山”正楷大字,還有上山的台階,西峯現存房基石、石牆上鑿刻的佛龕和刻字“十五”字樣等。 [11] 
  • 巴彥城門
巴彥城門,為哈爾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每座城門由兩部分組成,底部均為大清磚砌成的磚旋拱式城門,上部為4根大圓型樑柱支撐的3層蹺檐結構的大屋頂重檐亭式建築,並彩會各式圖案,保留了清代的建築風格。 [12] 
  • 江北城子山穴居遺址
江北城子山穴居遺址,為哈爾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巴彥縣松花江鄉江北村管家窯屯東山上,遺址部分呈正方形四周有圍牆,現最高處有1米,牆內有兩個長方形的坑,現地面上還能拾到布紋瓦殘片等。主要遺物有打製石片,小型石器,舟形罐等。 [13] 
  • 東城子古城遺址
東城子古城遺址,為哈爾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巴彥縣境內東南的五嶽北岸,約建於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古城呈正方形,非常規格,長150米、寬150米,面積為22500平方米,西南有一突出的土包為角樓。現存有城牆、角樓等。 [14] 
  • 先鋒古墓
先鋒古墓,為哈爾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紅光鄉先鋒村東1千米二級台地漫崗南坡,現存殘石人2軀,石人為一文官和一武官雕像,青石蓮花碑座一座,具有遼金時期幕帳的特徵。 [15] 
  • 黑山抗聯第三軍密營遺址
黑山抗聯第三軍密營,位於巴彥縣黑山鎮增產村郭王店屯北1500米的山坡上,仍遺留有當年抗聯留下的穴居坑五個。穴居坑最大的長5米寬3米、最小的長3米寬3米。此地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的密營地,是抗聯戰士生活過的地方。作為巴彥縣愛國主義教育實物基地是當年抗日英雄趙尚志、張甲洲、“黑山大俠”王英超生活、戰鬥過老黑山穴居密營。2011年11月,巴彥縣人民政府把此地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1-22] 

巴彥縣風景名勝

巴彥縣是滿族先民發祥、活動較早的地方,有驛馬山、駱駝峯、老黑山、少陵河等自然山水;縣城巴彥鎮內有兩座牌樓、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高麗寨、新開發的旅遊景點壹台山等;有全國非國有博物館示範館和哈市及巴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 [17] 
  • 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
黑龍江北方民俗博物館是一所以展示中國北方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布展面積2000平方米,館舍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展出藏品1.6萬餘件。設立了巴彥文化廳、抗聯文化廳、紅色文化廳、生產工具廳、剪紙書畫廳、古代動物廳等共計26個展廳。 [18] 
  • 壹台山駱駝峯紅色旅遊景區
壹台山駱駝峯紅色旅遊景區,位於巴彥縣縣城東北18.5千米,巴彥、木蘭兩縣交界處。屬小興安嶺餘脈,最高峯海拔580.6米。是大黃泥河和五嶽河的發源地,植被為闊葉林。登上山頂,可俯瞰縣城,遙望松花江。山上有玉皇廟,曾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交通站。 [18] 

巴彥縣著名人物

李時雨
——
——
——
——
——

巴彥縣榮譽稱號

稱號名稱
授予單位
獲評時間
全國文化先進縣
國家文化部
1999年 [6] 
全省養豬第一縣
——
2007年 [6] 
第七批“全國生態示範縣”
——
2011年 [6] 
中國書法之鄉
——
2012年 [6] 
民間藝術之鄉
——
—— [6] 
中國詩詞之鄉
——
—— [6] 
全國體育先進縣
——
—— [6] 
全國法制先進縣
——
—— [6]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
2020年6月30日 [1] 
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2021年1月14日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