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彥塔拉蘇木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下轄蘇木)

鎖定
巴彥塔拉蘇木,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地處扎魯特旗南部,東與香山鎮接壤,南與烏力吉木仁蘇木交界,西與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毗鄰,北與格日朝魯蘇木相連。 [1]  區域面積613.86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巴彥塔拉蘇木户籍人口18900人。 [2] 
1949年10月,劃為第三區。1956年6月,設巴彥塔拉鄉。1956年9月,改公社。1984年10月,改蘇木。 [1]  截至2020年6月,巴彥塔拉蘇木下轄22個行政村。 [3] 
截至2018年末,巴彥塔拉蘇木有工業企業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5家。 [2] 
中文名
巴彥塔拉蘇木
行政區類別
蘇木
所屬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
地理位置
扎魯特旗南部
面    積
613.86 km²
下轄地區
2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東巴彥塔拉村
電話區號
0475
郵政區碼
029115
車牌代碼
蒙G
户籍人口
18900人(2018年)

巴彥塔拉蘇木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劃為第三區。
1956年6月,設巴彥塔拉鄉。
1956年9月,改公社。
1984年10月,改蘇木。
2006年6月,太平山鄉併入巴彥塔拉蘇木。 [1] 

巴彥塔拉蘇木行政區劃

2011年末,巴彥塔拉蘇木轄太平山、東薩拉、大梁、大山屯、西薩拉、新安屯、乃木葛根、紅光、電報局、風凰山、小巴彥塔拉、東巴彥塔拉、青龍溝、烏鴉山、水泉、平安屯、西白音他拉、德福屯、雙龍鎮、石匠山、忠厚屯、哈布吐蓋22個嘎查村民委員會;下設64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0年6月,巴彥塔拉蘇木下轄22個行政村:東巴彥塔拉村、平安屯嘎查、烏鴉山嘎查、電報局村、西巴彥塔拉村、小巴彥塔拉村、石匠山村、哈布圖蓋村、鳳凰山村、忠厚村、青龍溝村、雙龍鎮嘎查、德富村、水泉村、太平山村、紅光村、乃木葛根村、新安屯村、西薩拉村、大山屯村、東薩拉嘎查村、大梁村, [3]  蘇木人民政府駐東巴彥塔拉村。 [1] 

巴彥塔拉蘇木地理環境

巴彥塔拉蘇木位置境域

巴彥塔拉蘇木地處扎魯特旗南部,東與香山鎮接壤,南與烏力吉木仁蘇木交界,西與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毗鄰,北與格日朝魯蘇木相連。 [1]  區域面積613.86平方千米。 [2] 
巴彥塔拉蘇木

巴彥塔拉蘇木地形地貌

巴彥塔拉蘇木地處大興安嶺山脈中段南麓的低山丘陵區向松遼平原過渡地帶。境內最高峯太平山位於蘇木政府西部,海拔112米;最低點西白音塔拉河東段位於電報局村東,海拔328米。 [1] 

巴彥塔拉蘇木氣候

巴彥塔拉蘇木屬温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雨熱同期。多年平均氣温36℃,極端最高氣温41℃,極端最低氣温-30℃。年平均日照時數3002小時,年積温30℃~40℃。無霜期年平均125天。年平均降雨量350毫米。年均8級以上風40天左右。 [1] 

巴彥塔拉蘇木水文

巴彥塔拉蘇木境內巴彥塔拉河長72千米,流域面積430平方千米,屬烏力吉木仁河支流。每年7至8月雨季降水量大增,易發生水患。 [1] 

巴彥塔拉蘇木自然災害

巴彥塔拉蘇木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冰雹、霜凍等。乾旱出現概率98.2%,屬於連年幹早地區,每年3月初至6月末基本無有效降水。冰雹年均發生1.2次,主要集中在7月。霜凍每3至5年一次,每年9月中旬至11月末最為集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9月17日,霜凍襲擊1個村,8600畝農田顆粒無收,破壞極大。 [1] 

巴彥塔拉蘇木自然資源

巴彥塔拉蘇木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馬鹿、黃羊、狍子、野豬、狐狸、獾子、野貓、狼、野兔、灰鶴、毛腿雞等。野生中藥材有甘草、麻黃、甘草、茜草、黃芩、防風、桔梗、蒼朮、遠志、柴胡、穿地龍等。 [1] 

巴彥塔拉蘇木人口民族

2011年末,巴彥塔拉蘇木轄區總人口2049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456人,城鎮化率17%。另有流動人口204人。總人口中,男性10554人,佔51.5%;女性9940人佔48.5%;14歲以下3873人,佔18.9%;15~64歲1450人,佔71.1%;65歲以上2049人,佔10%。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2234人,佔59.7%;有蒙古、滿、朝鮮回4個少數民族,共8260人,佔40%。超過1000人的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共7266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7%。 [1] 
2017年末,巴彥塔拉蘇木常住人口11998人。 [4] 
截至2018年末,巴彥塔拉蘇木户籍人口18900人。 [2] 

巴彥塔拉蘇木經濟

巴彥塔拉蘇木綜述

2011年,巴彥塔拉蘇木地方財政收入315萬元,比上年增長11.3%。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115萬元,增值税96萬元,企業所得税37萬元,個人所得税3.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4%、7.3%、6.1%、9.7%。 [1] 
截至2018年末,巴彥塔拉蘇木有工業企業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5家。 [2] 

巴彥塔拉蘇木農業

2011年,巴彥塔拉蘇木有耕地面積14.81萬畝,人均7.2畝;可利用草地面積43.2萬畝,林地面積27.8萬畝。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20萬元,增加到1978年的400萬元,2011年達到3.8億元,比上年增長5%,農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68%。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穀子、高粱為主。生產糧食1.6萬噸,其中玉米7585噸,大豆129噸,綠豆539噸。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綠豆等。畜牧業以飼養羊、牛、生豬為主,羊飼養量8.4萬隻,年末存欄7.5萬隻;牛飼養量5000頭,年末存欄3000頭;生豬飼養量3.1萬頭,年末存欄2.5萬頭;家禽飼養量2.3萬羽,上市家禽1.7萬羽;畜牧業總產值200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3%,累計造林2.1萬畝,其中防護林1.9萬畝,經濟林2100畝,林木覆蓋率34%,活立木蓄積量5萬立方米,大型農業機械25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5500元。 [1] 

巴彥塔拉蘇木商業

2011年末,巴彥塔拉蘇木有商業網點45個,職工48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5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億元,比上年增長5%。 [1] 

巴彥塔拉蘇木社會事業

巴彥塔拉蘇木文體事業

2011年末,巴彥塔拉蘇木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草原書屋22個,建築面積1320平方米,藏書約2.2萬冊,體育場地2處。1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8%。 [1] 

巴彥塔拉蘇木教育事業

2011年末,巴彥塔拉蘇木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127人,專任教師8人;小學4所,在校生1432人,專任教師17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 

巴彥塔拉蘇木醫療衞生

2011年末,巴彥塔拉蘇木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個,其中衞生院2所;病牀75張,其中公立衞生機構牀位6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3.2張,固定資產總值80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65人,其中執業醫師30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8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3.2人、執業(助理)醫師1.9人、註冊護士0.4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1萬人次,住院手術110台次,出院病人1.2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40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3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3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97萬人,參合率96%;孕產婦死亡率41/10萬。 [1] 

巴彥塔拉蘇木社會保障

2011年,巴彥塔拉蘇木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32户,人數482人,支出17萬元,比上年增長13.3%,月人均23.4元,比上年增長25%;城市醫療救助1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08人次,共支出7.3萬元,比上年增長17.6%;城市生活無着人員救助16人次,支出3.8萬元,比上年增長1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603户,人數2678人,支出408.8萬元,比上年增長25%,月人均127.2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3人,支出11.6萬元,比上年增長1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3人,支出40.8萬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醫療救助178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923人次,共支出7.8萬元,比上年增長8%;農村臨時救濟5人次,支出1.3萬元,比上年增長2%,社會福利費13.5萬元,比上年增長12.5%;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6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1人,接收無軍籍職工2人,撫卹事業費支出46.8萬元,比上年增長15%。社會服務單位1個,牀位80張,其中收養機構牀位5張,生活無着人員救助牀位15張,社區服務牀位60張,收養35人。 [1] 

巴彥塔拉蘇木交通運輸

2011年末,巴彥塔拉蘇木已形成由公路(包括省道和縣級公路)一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客運總量4.4萬人次,貨運總量3.2萬噸。306省道境內長15千米,鄉級公路總長70千米。 [1]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蘭恩華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內蒙古自治區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8.01:887-888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第103頁
  • 3.    2020年巴彥塔拉蘇木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0-12-21]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