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布亞鷂

鎖定
巴布亞鷂(學名:Circus spilothorax):是鷹科、鷂屬的一種中型猛禽。體長47-53釐米,翼展118-145釐米,體重370-780克。兩性異形,雄性比雌性小。視覺犀利,可以有效識別獵物。上顎彎曲形成能夠撕裂肉的鈎喙,爪有4個根指尖,指甲通常長而彎曲且鋒利,能夠捕捉獵物。該物種存在多態,正常變體在頸部和頭部有條紋,中部高地鳥類有純黑色喉嚨,深色變體全黑,帶有一些淡條紋和灰色尾巴。虹膜橙黃色,嘴黑褐色,嘴基淡黃色,臘膜暗黃色,腳淡黃綠色。
通常棲息在大草原、洪泛平原和植被成蔭的沼澤和其他開闊土地上,海拔高度可達3,800米。通常在高地開闊地或沼澤上空飛行。 該物種一般單獨出現,或有時成對出現。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為食。分佈於印尼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巴布亞鷂
拉丁學名
Circus spilothorax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鷹形目
鷹科
鷂屬
巴布亞鷂
亞    種
無亞種 [5] 
命名者及年代
Salvadori & D'Albertis, 187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外文名
Papuan Harrier

巴布亞鷂物種學史

巴布亞鷂(Circus spilothorax)曾經是白腹鷂(Circus spilonotus)亞種之一,2014劃分為獨立物種。 [3] 

巴布亞鷂形態特徵

巴布亞鷂體長47-53釐米,翼展118-145釐米,體重370-780克。兩性異形,雄性比雌性小。視覺犀利,可以有效識別獵物。嘴短而強壯,上顎彎曲形成弧狀垂突,成為能夠撕裂肉的鈎喙,喙基被臘膜。鼻孔位於其上。翅較闊而強,腳、趾強壯而粗大。爪有4個根指尖,指甲通常長而彎曲且鋒利,能夠捕捉獵物。尾羽12枚。從遠處看,雌鳥是一種雙色的鳥,頭頂深色,上體和下體發白。雄鷂更像是條紋較多的其他鷂,該物種存在多態性,正常變體在頸部和頭部有條紋,中部高地鳥類有純黑色喉嚨,深色變體全黑,帶有一些淡條紋和灰色尾巴。 [1-2]  [7] 
虹膜橙黃色,嘴黑褐色,嘴基淡黃色,臘膜暗黃色,腳淡黃綠色。 [2] 
雛鳥完成性。剛孵出後不能飛,也不能走,它們只有在頭上、軀幹上和大腿上有絨毛,絨毛無法覆蓋住身體,因此可以看到粉色的皮膚。 [7] 
巴布亞鷂

巴布亞鷂棲息環境

生活在海拔高度達3,800米。通常棲息在大草原、洪泛平原和植被成蔭的沼澤和其他開闊土地上。包括平原上的湖泊、沼澤、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間沼澤和草地。 [2]  [6] 

巴布亞鷂生活習性

巴布亞鷂遷徙

巴布亞鷂在4月旱季開始時會從低地到高地草原的進行高度運動。東部高地海拔1,500米的小鎮Goroka周圍村莊的當地居民報告説,該物種僅在4月至9月期間出現。從5月至9月(旱季),Kurik周圍的南部低地不存在該物種,但在四年期間的所有其他月份都存在。 [6] 

巴布亞鷂活動

通常在開闊地或沼澤上空飛行或低空飛行,通常在高地。 該物種通常單獨出現,或有時成對出現。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為食。它們在草原上空飛行約4-5米高並猛撲獵物,而不是像其他鷂那樣從低海拔快速擺動。 [2] 

巴布亞鷂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2-3] 
巴布亞鷂分佈圖 巴布亞鷂分佈圖 [3]

巴布亞鷂繁殖方式

巴布亞鷂的鳥巢像其他鷂一樣是置於地面上。在東部低地2007年4月曾經發現巢穴。兩個巢都在靠近大約1米高的蘆葦堆的地面上,蘆葦堆略高於周圍的草,每巢都有3只雛鳥。第一卵的生產日期分別估計在4月2日和6日,也就是旱季的開始。 [6] 

巴布亞鷂保護現狀

巴布亞鷂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3] 

巴布亞鷂種羣現狀

由於2020的分類學分裂和重新劃分,巴布亞鷂的全球物種數量規模尚未量化。 [3] 
趨勢證明: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數量被認為是穩定的。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