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利語

鎖定
巴利語(IAST/ISO 15919: Pāḷi),是古代印度的一種通用俗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語族中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語,與梵語十分相近。
巴利語可以用各種字母書寫,比如婆羅米字母天城文字母,以及由巴利聖典協會的英國語言學家理斯·戴維斯所採用的適用於各種印度語言拉丁字母轉寫。
中文名
巴利語
外文名
Pāli-Bhāsā
分    佈
古印度
出現時間
公元前1500年
系    屬
印歐語系印度語族

巴利語起源

從字面上來看,巴利( Pāli),是線、行,或是文章、經典的意思。 [1]  但是巴利這個詞本來不是語言的意思,它是佛語或者聖典的意思,巴利語是屬於古印度中國,也就是中印度一帶地區的方言。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説法時所使用的馬嘎底語(Màgadhã,摩揭陀語),這種語言在兩千多年以來一直都被南傳上座部佛弟子們尊奉為佛陀的語言(Buddhavacana)和聖典語(Pàëi-bhàsà),受到廣泛的學習與使用。
但巴利語這個名詞是在佛滅一千年之後才使用的,古代一直都叫做Magadha bhāsā(摩揭陀語)或者叫做根本語,也叫做(Buddha-vacana)佛陀的語言。有些長老也很自豪地説這個是我們的sàvaka-vacana,就是佛陀弟子的語言。因為語言經常都會改變,後來摩揭陀語就在印度本土消失了。但是這種語言至今仍然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方被保留跟使用着。現在上座部的比庫平時他們不是講巴利語,這種語言只是拿來誦經、拿來記載經典,因此稱為聖典語或佛語。聖典就叫做巴利,記載聖典的語言叫做巴利語。巴利語就是這樣來的。
本頁面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操作系統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持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巴利語元音

前後
i[i]
ī[iː]
-
u[u]
ū[uː]
e[e],[eː]
a[ɐ]
o[o],[oː]
-
ā[aː]
-
長和短元音只對比於開音節中;在閉音節中所有元音總是短的。短和長的e與o是互補分佈的: 短變體只出現閉音節中,長變體只出現在開音節中。短和長的e與o因此不是不同的音位
有叫做anusvāra的聲音(梵語術語;巴利語為:nigghahita),用羅馬化字母ṁ(ISO 15919)或ṃ(IAST)表示,在多數傳統字母中用凸出點來表示,最初用作標記前面的元音要鼻音化的事實。就是説,aṃ,iṃ和uṃ表示[ã],[ĩ]和[ũ]。但是在很多傳統發音中,anusvāra被髮音得更強,像軟齶鼻音[ŋ],所以這些聲音轉而被髮音為[ãŋ],[ĩŋ]和[ũŋ]。但是ṃ永遠不跟隨在長元音之後發音;在ṃ被增加到以長元音結尾的詞幹的時候,ā,ī和ū要轉換成相應的短元音,比如kathā + ṃ變成kathaṃ而非*kathāṃ,devī + ṃ變成deviṃ而非*devīṃ。

巴利語輔音

下面表格列出巴利語輔音。粗體是傳統羅馬化字母,方括中的是它的IPA發音。
-
塞音/塞擦音
-
-
不送氣
送氣
-
-
不送氣
送氣
-
k[k]
kh[kʰ]
g[ɡ]
gh[ɡʱ]
ṅ[ŋ]
-
-
-
h[h]
硬齶音/齦後音
c[tʃ]
ch[tʃʰ]
j[dʒ]
jh[dʒʱ]
ñ[ɲ]
y[j]
-
-
-
ṭ[ʈ]
ṭh[ʈʰ]
ḍ[ɖ]
ḍh[ɖʱ]
ṇ[ɳ]
r[ɻ]
ḷ[ɭ]
ḷh[ɭʱ]
-
t[t̪]
th[t̪ʰ]
d[d̪]
dh[d̪ʱ]
n[n̪]
-
l[l]
-
s[s]
p[p]
ph[pʰ]
b[b]
bh[bʱ]
m[m]
v[ʋ]
-
-
-
-
-
-
齦後音
硬齶音
-
-
m[m]
-
n[n̪]
ṇ[ɳ]
-
ñ[ɲ]
ṅ[ŋ]
-
塞擦音
不送氣
p[p]
-
t[t̪]
ṭ[ʈ]
c[tʃ]
-
k[k]
-
ph[pʰ]
-
th[t̪ʰ]
ṭh[ʈʰ]
ch[tʃʰ]
-
kh[kʰ]
-
不送氣
b[b]
-
d[d̪]
ḍ[ɖ]
j[dʒ]
-
g[ɡ]
-
bh[bʱ]
-
dh[d̪ʱ]
ḍh[ɖʱ]
jh[dʒʱ]
-
gh[ɡʱ]
-
-
-
-
-
s[s]
-
-
-
-
h[h]
-
-
-
v[ʋ]
-
r[ɻ]
-
y[j]
-
-
-
不送氣
-
-
l[l]
ḷ[ɭ]
-
-
-
-
-
-
-
ḷh[ɭʱ]
-
-
-
-
在巴利語中上述音素除了ṅ,ḷ和ḷh都是獨立的音位。ṅ只出現在軟齶塞音之前。ḷ和ḷh是ḍ和ḍh在單獨出現在元音之間時的同位異音

巴利語構詞法

巴利語是高度詞形變化的語言,其中幾乎所有詞,除了承載基本意義的詞根之外,還包含一個或多個詞綴(通常是後綴),它們某種方式修改意義。名詞要為了性、數和格而變化詞尾;動詞詞形變化要承載關於人稱、數、時態和語氣的信息。

巴利語名詞變格

巴利語名詞為三個文法性(陽性、陰性、中性)和兩個數(單數、複數)而詞尾變化。名詞還在原則上顯示八個格:主格(paccatta)、呼格、賓格(upayoga)、工具格(karaṇa)、與格(sampadāna)、離格屬格(sāmin)和方位格(bhumma);但是在很多實例中,兩個或多個格在形式上是同一的;特別是對於屬格和與格。
a-詞幹
a-詞幹,它的未變格詞幹結尾於短a(/ə/),要麼是陽性要麼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呼格和賓格中不同。
-
陽性 (loka-“world”)
中性 (yāna-“carriage”)
-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格
loko
lokā
yānaṃ
yānāni
呼格
loka
賓格
lokaṃ
loke
工具格
lokena
lokehi
yānena
yānehi
離格
lokā (lokamhā, lokasmā; lokato)
yānā (yānamhā, yānasmā; yānato)
與格
lokassa (lokāya)
lokānaṃ
yānassa (yānāya)
yānānaṃ
屬格
lokassa
yānassa
方位格
loke (lokasmiṃ)
lokesu
yāne (yānasmiṃ)
yānesu
ā-詞幹
名詞的詞幹結尾於ā(/aː/) 總是陰性的。
-
陰性 (kathā-“story”)
-
單數
複數
主格
kathā
kathāyo
呼格
kathe
賓格
kathaṃ
工具格
kathāya
kathāhi
離格
與格
kathānaṃ
屬格
方位格
kathāya, kathāyaṃ
kathāsu
i-詞幹和u-詞幹
i-詞幹和u-詞幹要麼是陽性要麼是中性的。陽性和中性形式只在主格和賓格上不同。呼格有同於主格的形式。
-
陽性 (isi-“seer”)
中性 (akkhi-“eye”)
-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格
isi
isayo, isī
akkhi, akkhiṃ
akkhī, akkhīni
呼格
賓格
isiṃ
工具格
isinā
isihi, isīhi
akkhinā
akkhihi, akkhīhi
離格
isinā, isito
akkhinā, akkhito
與格
isino
isinaṃ, isīnaṃ
akkhino
akkhinaṃ, akkhīnaṃ
屬格
isissa, isino
akkhissa, akkhino
方位格
isismiṃ
isisu, isīsu
akkhismiṃ
akkhisu, akkhīsu
-
陽性 (bhikkhu-“monk”)
中性 (cakkhu-“eye”)
-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格
bhikkhu
bhikkhavo, bhikkhū
cakkhu, cakkhuṃ
cakkhūni
呼格
賓格
bhikkhuṃ
工具格
bhikkhunā
bhikkhūhi
cakkhunā
cakkhūhi
離格
與格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cakkhuno
cakkhūnaṃ
屬格
bhikkhussa, bhikkhuno
bhikkhūnaṃ, bhikkhunnaṃ
cakkhussa, cakkhuno
cakkhūnaṃ, cakkhunnaṃ
方位格
bhikkhusmiṃ
bhikkhūsu
cakkhusmiṃ
cakkhūsu

巴利語書寫

巴利語 巴利語
帶有變音符號的巴利語字母
歷史上,巴利語的最先書寫記錄據信是在斯里蘭卡基於早先口頭傳承而寫成的。依據斯里蘭卡的大編年史Mahavamsa,由於國家鬧大饑荒,佛教僧侶在公元前100年Vattagamini王期間寫下了巴利語聖典。寫下的巴利語的傳播保持了一套通用的字元音值系統,但使用各種各樣的實際文字來表達這些音值。這使很多西方人糊塗,他們意圖假定一種文字不可避免的連結著一組音素。
斯里蘭卡,巴利語文本記錄於新哈勒文(Sinhala,僧伽羅文)。其他地區文字,最顯著的有高棉文、緬甸文、傣文(傳統傣仂文)和現代泰文(自從1893年),天城文東南亞孟族人(Mon)的孟文、寮文(寮國Laos)也已經被用來記錄巴利語。
自從十九世紀,巴利語已經用羅馬文字書寫了。Frans Velthuis設計了一個可選方案允許使用普通ASCII碼來打字而不用變音符號,但是它比標準 Rhys Davids 系統(見下)要更少可讀性。
巴利語字母如下排序:
  • a ā i ī
  • u ū e o -ṃ
  • k kh g gh ṅ
  • c ch j jh ñ
  • ṭ ṭh ḍ ḍh ṇ
  • t th d dh n
  • p ph b bh m
  • y r l ḷ v
  • s h ḷh
ḷh儘管是ḷ和h的連寫,但實際上是一個單一音素,如同kh、gh、ch...等等。
計算機上的巴利語轉寫
有多種字體用於巴利語轉寫,但是不推薦老的 ASCII 字體比如 Leedsbit PaliTranslit, Times_Norman, Times_CSX+, Skt Times, Vri RomanPali CN/CB 等,因為它們彼此不兼容並且在技術上過時了。正好相反,推薦基於Unicode標準的字體,因為 Unicode 是所有字體的前景還有它們易於相互移植。
但是不是所有 Unicode 字體都包含必須的字符。要正確的顯示用於羅馬化巴利語(或梵語)的所有變音符號,Unicode 字體必須包含下列字符範圍:
  • Basic Latin: U+0000 – U+007F
  • Latin-1 Supplement: U+0080 – U+00FF
  • Latin Extended-A: U+0100 – U+017F
  • Latin Extended-B: U+0180 – U+024F
  • 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 U+1E00 – U+1EFF
巴利聖典協會向 Windows 和 Linux 計算機推薦VU-Times 字體和Gandhari Unicode 字體。雪域數碼圖書館推薦Times Ext Roman 字體,和到其他一些可用於巴利語的 Unicode 字體的鏈接。還有一名英國佛教僧侶 Bhikkhu Pesala 提供了原為自己設計的一些巴利語 Unicode字體,和用於 Windows XP 的某些巴利語鍵盤。進一步的,Alanwood 的 Unicode 資源的字體段落鏈接了可用於巴利語錄入的一些通用字體,如果它們覆蓋了上述字符範圍的話。
使用 ASCII 的巴利語文本
Velthuis 方案最初由 Frans Velthuis 在 1991 年為他給 TEX 排字系統設計的“devnag”天城體字體開發的。表示巴利語變音符號的這種系統已經用於某些 web 站點和討論列表。
下表比較各種常用表示:
字符
ASCII表示
字符名
Unicode編碼
HTML代碼
ā
aa
a macron
U+0101
ā
ī
ii
i macron
U+012B
ī
ū
uu
u macron
U+016B
ū
.r
r dot-under
U+1E5B
.l
l dot-under
U+1E37
.m
m dot-under
U+1E43
.h
h dot-under
U+1E25
"n
n dot-over
U+1E45
ñ
~n
n tilde
U+00F1
ñ
.n
n dot-under
U+1E47
.t
t dot-under
U+1E6D
.d
d dot-under
U+1E0D
ś
"s
s acute
U+015B
ś
.s
s dot-under
U+1E63

巴利語巴利語與梵語

儘管巴利語不能被認為是古典梵語或更早的吠陀梵語的直接後代,這些語言明顯有非常密切關聯,並且巴利語和梵語的共同特徵總是很容易被熟悉二者的印度人識別出來。實際上,大部分的巴利語和梵語的詞幹都是在形式上同一的,只在詞尾變化的細節上有所區別。
這種聯繫是如此充分的眾所周知,以至於來自梵語的技術術語可以通過一組常規的音韻變換輕易的轉換成巴利語。這種變換模擬出了曾在原巴利語中發生的音韻發展的子集。由於這些變換的流行,不總能得知給定的巴利詞是古俗語詞匯的一部分,還是從梵語借來的變換後的詞。梵語詞有規律的對應於巴利詞的存在性不總是巴利詞源的可靠證據,因為在某些情況下,通過反向構詞可以從俗語詞創造出假造的梵語詞。
下列音位學處理不意圖作為對從古印度祖先語言產生巴利語的歷史變化的詳盡描述,而是在梵語和巴利語之間最常見的音韻等式的總結,並且不聲稱其完備性
元音和雙元音
  • 梵語的ai和au總是分別單元音化為巴利語的e和o
    • 例如:maitrī→mettā,auṣadha→osadha
  • 梵語的aya和ava同樣經常簡約為巴利語的e和o
    • 例如:dhārayati→dhāreti,avatāra→otāra,bhavati→hoti
  • 梵語的avi成為巴利語的e(就是avi→ai→e)
    • 例如:sthavira→thera
  • 梵語的ṛ在巴利語中出現為a,i或u,經常一致於在隨後音節中元音。ṛ有時還在唇音之後變為u。
    • 例如:kta→kata,tṣṇa→taṇha,smti→sati,ṣi→isi,dṣṭi→diṭṭhi,ddhi→iddhi,ju→uju,spṣṭa→phuṭṭha,vddha→vuddha
  • 梵語的長元音在兩個隨後輔音的序列之前被縮短。
    • 例如:kṣānti→khanti,rājya→rajja,īśvara→issara,tīrṇa→tiṇṇa,pūrva→pubba
巴利語的輔音與梵語輔音的關係
音素變更
  • 梵語的噝擦音ś,ṣ和s合併到一起為巴利語的s
    • 例如:śaraṇa→saraṇa,doa→dosa
  • 梵語的塞音ḍ和ḍh在元音之間成為ḷ和ḷh(同於吠陀梵語)
    • 例如:cakravāa→cakkavāa,virūḍha→virūḷha
  • 很多從一個輔音到臨近輔音的同化出現在巴利語的發展中,產生了大量的(雙)輔音。因為長輔音的送氣只在這個簇的最後輔音上是可識別的,長輔音kh, gh, ch, jh, ṭh, ḍh, th, dh, ph, bh出現為kkh, ggh, cch, jjh, ṭṭh, ḍḍh, tth, ddh, pph, bbh,而非khkh, ghgh等。
  • 在同化會在詞首生成長輔音(或不送氣塞音+送氣塞音的序列)的時候,詞首長輔音要簡化為一個單一輔音。
    • 例如:prāṇa→pāṇa(非ppāṇa),sthavira→thera(非tthera),dhyāna→jhāna(非jjhāna),āti→ñāti(非ññāti
  • 在同化會在詞中間生成三輔音序列的時候,長輔音要簡化直到在序列中只有兩個輔音。
    • 例如:uttrāsa→uttāsa(非utttāsa),mantra→manta(非mantta),indra→inda(非indda),vandhya→vañjha(非vañjjha
  • 從同化得出的序列vv要變更為bb
    • 例如:sarva→savva→sabba,pravrajati→pavvajati→pabbajati,divya→divva→dibba
整體同化
整體同化就是一個音素變為同一於臨近音素,它有兩種類型: 隨後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於隨後的音素;而跟前同化是被同化的音素同一於前面的音素。
隨後同化
  • 內部的visarga同化為隨後的清塞音或噝擦音
    • 例如:duḥkṛta→dukkata,duḥkha→dukkha,duḥprajña→duppañña,niḥkrodha(=niṣkrodha) →nikkodha,niḥpakva(=niṣpakva) →nippakka,niḥśoka→nissoka,niḥsattva→nissatta
  • 兩個不類似的梵語塞音的序列中,第一個塞音同化為第二個塞音
    • 例如:vimukti→vimutti,dugdha→duddha,utpāda→uppāda,pudgala→puggala,udghoṣa→ugghosa,adbhuta→abbhuta,śabda→sadda
  • 在兩個不類似鼻音的序列中,第一個鼻音同化為第二個鼻音
    • 例如:unmatta→ummatta,pradyumna→pajjunna
  • j同化為隨後的ñ(就是jñ成為ññ)
    • 例如:praā→paññā,āti→ñāti
  • 梵語的流音r和l同化為隨後的塞音、鼻音、噝擦音或v
    • 例如:mārga→magga,karma→kamma,varṣa→vassa,kalpa→kappa,sarva→savva→sabba
  • r同化為隨後的l
    • 例如:durlabha→dullabha,nirlopa→nillopa
  • d有時同化為隨後的v, 生成vv→bb
    • 例如:udvigna→uvvigga→ubbigga,dvādaśa→bārasa(比較於dvādasa)
  • t和d在出現於詞素邊界上的時候,可以同化為隨後的s或y
    • 例如:ut+sava→ussava,ud+yāna→uyyāna
跟前同化
  • 鼻音有時同化為前面的塞音(在其他插音出現的情況請參見後面)
    • 例如:agni→aggi,ātman→atta,prāpnoti→pappoti,śaknoti→sakkoti
  • m同化為詞首噝擦音
    • 例如:smarati→sarati,smṛti→sati
  • 鼻音同化為前面的塞音+噝擦音簇,它接着有如沒有跟隨鼻音那樣發展(參見後面的部分同化)
    • 例如:tīkṣṇa→tikṣa→tikkha,lakṣmī→lakṣī→lakkhī
  • 梵語的流音r和l同化為前面的塞音、鼻音、噝擦音或v
    • 例如:prāṇa→pāṇa,grāma→gāma,śrāvaka→sāvaka,agra→agga,indra→inda,pravrajati→pavvajati→pabbajati,aśru→assu
  • y同化為前面的非齒/捲舌塞音或鼻音
    • 例如:cyavati→cavati,jyotiṣ→joti,rājya→rajja,matsya→macchya→maccha,lapsyate→lacchyate→lacchati,abhyāgata→abbhāgata,ākhyāti→akkhāti,saṃkhyā→saṅkhā(saṅkhyā也同樣),ramya→ramma
  • y同化為前面的非詞首v,生成vv→bb
    • 例如:divya→divva→dibba,veditavya→veditavva→veditabba,bhāvya→bhavva→bhabba
  • y和v同化為任何前面的塞擦音,生成ss
    • 例如:paśyati→passati,śyena→sena,aśva→assa,īśvara→issara,kariṣyati→karissati,tasya→tassa,svāmin→sāmī
  • v有時同化為前面的塞音
    • 例如:pakva→pakka,catvāri→cattāri,sattva→satta,dhvaja→dhaja
部分和相互同化
  • 梵語的在塞音前的噝擦音同化為這個塞音,並且如果這個塞音不是送氣的,則變為送氣的;就是説śc, st, ṣṭ和sp變為cch, tth, ṭṭh和pph
    • 例如:paścāt→pacchā,asti→atthi,stava→thava,śreṣṭha→seṭṭha,aṣṭa→aṭṭha,sparśa→phassa
  • 在噝擦音-塞音-流音序列中,流音同化為前面的輔音,並且這個簇表現得如同噝擦音-塞音序列,就是説str和ṣṭr變為tth和ṭṭh
    • 例如:śāstra→śasta→sattha,rāṣṭra→raṣṭa→raṭṭha
  • t和p在s之前成為c,並且這個噝擦音同化為前面的音素並送氣 (就是説序列ts和ps成為cch)
    • 例如:vatsa→vaccha,apsaras→accharā
  • 噝擦音同化為前面的k並送氣(就是説序列kṣ變為kkh)
    • 例如:bhikṣu→bhikkhu,kṣānti→khanti
  • 跟隨着y的任何齒或捲舌塞音或鼻音都轉換成相應的硬齶音,並且y同化為這個新輔音,就是説ty, thy, dy, dhy, ny成為cc, cch, jj, jjh, ññ;類似的ṇy變為ññ。在塞音前的鼻音變成共享這種變化的硬齶音。
    • 例如:tyajati→cyajati→cajati,satya→sacya→sacca,mithyā→michyā→micchā,vidyā→vijyā→vijjā,madhya→majhya→majjha,anya→añya→añña,puṇya→puñya→puñña,vandhya→vañjhya→vañjjha→vañjha
  • 序列mr變為mb,通過在鼻音和流音之間插入一個塞音,隨後把這個流音同化為這個塞音,並且最後簡化結果的長輔音。
    • 例如:āmra→ambra→amba,tāmra→tamba
插音
有時在特定輔音序列中插入插音元音。如對ṛ,可以插入a,i或u,依賴於鄰接輔音或在隨後音節中元音的影響。i經常出現在i,y或硬齶音附近;u經常出現在u,v或唇音附近。
  • 塞音+鼻音序列有時用a或u分離
    • 例如:ratna→ratana,padma→paduma(u受唇音m的影響)
  • 序列sn在詞首可以變為sin
    • 例如:snāna→sināna,sneha→sineha
  • i可以插入在輔音和l之間
    • 例如:kleśa→kilesa,glāna→gilāna,mlāyati→milāyati,ślāghati→silāghati
  • 在詞首噝擦音和r之間可以插入插音元音
    • 例如:śrī→sirī
  • 序列ry一般變為riy(i受隨後的y的影響),但出於元音縮短的目的仍被當作雙輔音序列
    • 例如:ārya→arya→ariya,sūrya→surya→suriya,vīrya→virya→viriya
  • a或i插入r和h之間
    • 例如:arhati→arahati,garhā→garahā,barhiṣ→barihisa
  • 在其他的輔音序列中有零星的插音
    • 例如:caitya→cetiya(非cecca),vajra→vajira(非vajja
其他變更
  • 梵語的任何在鼻音前的噝擦音都變為跟隨着h的鼻音序列,就是説ṣṇ, sn和sm成為ṇh, nh和mh
    • 例如:tṛṣṇa→taṇha,uṣṇīṣa→uṇhīsa,asmi→amhi
  • 序列śn成為ñh,由於n同化為前面的硬齶噝擦音
    • 例如:praśna→praśña→pañha
  • 序列hy和hv經歷對調
    • 例如:jihvā→jivhā,gṛhya→gayha,guhya→guyha
  • h經歷與隨後的鼻音的對調
    • 例如:gṛhṇāti→gaṇhāti
  • y在e和元音之間成為長輔音
    • 例如:śreyas→seyya,Maitreya→Metteyya
  • 濁送氣音比如bh和gh罕見的偶爾變為h
    • 例如:bhavati→hoti,-ebhiṣ→-ehi,laghu→lahu
  • 齒音和捲舌音零星的變為對方
    • 例如:jñāna→ñāa(非ñāna),dahati→ahati(比較於Pālidahati)nīa→nīla(非a),sthāna→ṭhāna(非thāna),duḥkṛta→dukkaa(比較於Pālidukkata)
有對上述規則的一些顯著的例外;其中很多是常用的俗語詞而不是從梵語中借用來的。
  • ārya→ayya(比較於ariya)
  • guru→garu(adj.) (比較於guru(n.))
  • puruṣa→purisa(非purusa
  • vṛkṣa→rukṣa→rukkha(非vakkha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