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列夫防線

鎖定
巴列夫防線(BarLevLine)是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以色列為了長期佔領西奈半島而修築的防線。 [1]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8000人組成敢死隊,只用了6小時,就用高壓水槍摧毀了巴列夫防線。 [1] 
中文名
巴列夫防線
外文名
BarLevLine
產    生
第三次中東戰爭
結    果
被摧毀

巴列夫防線修建目的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以色列為了長期守住西奈半島這一戰略要地,於1969年以色列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先後耗資數億美元,在蘇伊士運河東岸構築起正面寬約175公里、縱深長約10公里的防禦體系。 [1] 

巴列夫防線得名由來

巴列夫防線 巴列夫防線
在這個防禦體系中,最令以軍驕傲的是在運河邊上構築起的一條沙堤陣地。這條號稱“沙陣”的防禦陣地是以色列人的一大發明。它與陡峭的運河連成一體,平均高度約25米,重點防禦地段高60多米。防線建成後,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在參謀長巴列夫陪同下親自前來視察。巴列夫大肆吹噓這條防線的神奇功效,鼓吹它沒有半點紕漏,可謂固若金湯。達揚聽後十分高興,特別是對神奇的“沙陣”,更是讚不絕口。為表彰巴列夫的功績,達揚當場就把這條防線命名為“巴列夫防線”。 [1] 

巴列夫防線防線特點

巴列夫防線構築在蘇伊士運河東岸,長170千米,縱深7千米,以沙堤為基礎,加高至20多米。沿線構築了20多個據點,每個據點由3-4座碉堡組成一個碉堡羣,周圍設有鐵絲網,並埋有地雷,還配備機槍、火炮、坦克,結築成一個強大的火力網。
防線北起弗阿德港,南至蘇伊士灣,全長175公里,縱深30-35公里,總面積5000平方公里,耗資2.38億美元。該防線由三條平行防線組成:第一線為蘇伊士運河及河東岸,河堤下埋設了油管,戰爭期間點燃,可將運河變成一片火海。沿河築有20米厚的沙堤,堤後築有30多個前沿支撐點,支撐點前為鐵絲網和地雷區。 [1] 

巴列夫防線核心堡

第二、三條防禦工事距離運河分別為12和21公里,由22個核心碉堡羣組成,包括30多個大據點和200多個 小據點,由多層水泥鋼筋組成。
核心堡一般為半地下的多層建築,以鋼筋水泥作骨架,頂部由鐵軌和裝在鐵網內的石塊砌成,厚4-5米,可經受重磅炮彈和炸彈的直接攻擊。核心堡由若干個碉堡組成,其中一個為旅指揮所,有的為重炮陣地,有的為彈藥和後勤物資倉庫,堡內有住房、指揮室、瞭望哨和射擊陣地,儲有可供一個月以上的糧食和彈藥,碉堡間有塹壕相連,戰鬥中可互相支援。 [1] 

巴列夫防線火障

為防備埃及的進攻,以軍還創造了一種秘密武器:火障。所謂火障,是在每座碉堡下面,埋有一串石油桶,用管道相連接。只要一按電鈕,噴油機會把石油噴到運河水面,電發火裝置將其點燃,河面就會燃起熊熊大火,整條運河成為一條火障。 [1] 

巴列夫防線攻破經過

巴列夫防線修建後,“巴列夫防線”成為埃及收復失地的最直接障礙。埃及人要復仇,就必須找到攻克該防線的辦法,而要攻克“巴列夫防線”,最關鍵的環節是要攻克“沙陣”。為此,埃軍設想出挖洞爆破的辦法,即令渡河的工兵在沙坡上用鐵鍬挖出數個大洞,填入炸藥後迅速撤離,然後引爆炸藥,打開缺口。但是,試驗表明,這個設想根本行不通。因為,沙是流動的,很難挖出洞來。況且,開闢一條通道,需要清除將近1500立方米的沙土,而每次炸藥掀走的沙土量不超過30 0立方米,這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藉助於人工或推土機,大約需要60人和1台推土機連續工作6個小時。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一時之間,眾多埃軍高級將領面對以軍的“沙陣”束手無策,深感焦慮。
1971年6月,一名年輕的埃軍工程兵提出了“以水克沙”的絕妙對策,即使用高壓水龍噴射沙堤。沒想到,這一招還真管用。實驗表明,高壓噴射一立方米的河水,就能沖掉一立方米的沙土;如果大量使用高壓水龍,則可以在短時間內打開以軍的防禦陣地缺口。聽到彙報後,埃軍上層採納了這個建議,並立即從英國和德國進口了450台最先進的高壓水泵。
1973年10月6日,埃軍向以軍發動突然襲擊。當天下午,經過一番猛烈的炮火準備,8000名埃軍突擊隊員乘坐橡皮艇和水陸兩用車迅速渡過了蘇伊士運河。上岸後,一部分突擊隊員按照既定的作戰方案,集中預先購置的高壓水泵,集中“水力”向以軍的“沙陣”射擊。頓時,“沙陣”化為“ 泥陣”,以軍陣地上泥沙滾滾。僅僅用了5個小時,埃軍就順利開闢出了60多條通道。接着,埃軍後續部隊沿着開闢的通道,發起猛攻。以軍根本無力抵抗,節節敗退。
由於以軍依賴的“沙陣”基本沒能發揮作用,埃軍的作戰行動持續還不到24小時,僅僅傷亡208人,就徹底摧毀了以軍兩個旅兵力把守的“巴列夫防線”,使以軍參謀長巴列夫連同他的“巴列夫防線”一同成為後人的笑料。
原巴列夫防線的一些地段,仍保留着當時的一些工事供人們參觀遊覽。特別是在距伊斯梅利亞10公里處的夏傑拉高地,那裏曾是巴列夫防線中段前線指揮所,現已改為戰爭博物館,供人們參觀。 [2] 

巴列夫防線防線啓示

由於以軍依賴的“沙陣”基本沒能發揮作用,埃軍的作戰行動持續還不到24小時,僅僅傷亡208人,就徹底摧毀了以軍兩個旅兵力把守的“巴列夫防線”,使以軍參謀長巴列夫連同他的“巴列夫防線”一同成為後人的笑料。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