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己酉歲九月九日

鎖定
《己酉歲九月九日》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詩作。此詩通過描寫九月九日重陽節暮秋的景物,來抒發作者感時悲逝之情。全詩章法平簡,前八句寫景,後八句抒情,由於詩人的高超樸真,前後之間絲毫沒有隔離之感,而是渾然一體,顯得自然灑脱。
作品名稱
己酉歲九月九日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東晉
作品出處
《陶淵明集》
作品體裁
五言詩

己酉歲九月九日作品原文

己酉歲九月九日
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
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嗚雲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1] 

己酉歲九月九日註釋譯文

己酉歲九月九日詞句註釋

⑴己酉歲:指東晉義熙五年(409)。
⑵靡(mǐ)靡:零落的樣子。陸機嘆逝賦》:”親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一説漸漸的意思。已夕:已晚。
⑶蔓草:蔓生的草。蔓,細長不能直立的莖,木本曰藤,草木曰蔓。
⑷餘滓(zǐ):殘餘的渣滓,指塵埃。
⑸杳然:遼闊高遠的樣子。
⑹留:一作“歸”。
⑺叢雁:猶羣雁。叢,聚集。一作“徵”。
⑻萬化:萬物,指宇宙自然。一説萬物的變化。尋繹:連續不斷。繹,一作“異”。
⑼沒:指死亡。
⑽稱(chèn):適合。
⑾且:姑且。陶:暢愉。
⑿永:延長。《詩經·小雅·白駒》:“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2]  [3] 

己酉歲九月九日白話譯文

衰頹零落秋已晚,寒露悽風相繚繞。
蔓草稀疏漸枯萎,園中林木空自凋。
清澄空氣無塵埃,天宇茫茫愈顯高。
悲切蟬鳴已絕響,成行大雁啼雲霄。
萬物更替常變化,人生怎能不辛勞!
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飲酒自能樂陶陶。
千年之事無需知,姑且行樂盡今朝。 [2] 

己酉歲九月九日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晉安帝義熙五年(409)重陽節,陶淵明四十五歲。陶淵明歸園田居躬耕已四年餘。上一年六月遇火,此年“茅茨已就治”,重新恢復了鄉間常規生活。又是重九暮秋,傷時悲逝,油然而生。退出紛爭的官場,歸耕於寂靜的田村,時感的強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程氏妹的先後下世,陶淵明十分哀傷,常觸發人生短促之慨。既然不信奉莊周的一死生、齊彭殤,他只能悲慨而以酒自遣。 [3]  [4]  [5] 

己酉歲九月九日作品鑑賞

己酉歲九月九日整體賞析

這首詩前八句描寫時景:“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九月已是暮秋,淒涼的風露交相來到。用這“靡靡”與下“悽悽”兩個細聲疊詞,似乎也傳出了深秋特殊的氣息。這兩句是概括描寫,下兩句寫園林:“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有頑強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長了,園中樹木也紛紛凋零,這見出秋氣摧敗零落的厲害,“空自”,含有無可如何之意。再兩句寫天空:“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清爽的秋氣澄清了塵埃,秋空顯得特別高遠。所謂秋高氣爽,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覺兩個方面,這“杳然天界高”中就顯出了目接秋空時那種新鮮感、那種精神的超曠感。最後兩句寫“羣動”:“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秋蟬的哀咽停止了,只有羣雁在高空鳴叫。這一息一鳴,把節序的變遷表現得更強烈了,那嘹唳的雁聲又最能引發人的悲涼意緒。這三個層次的描寫,空間的變化、感覺的變化,歷歷分明。
後面八句是感想。“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這是指上面所寫的那些變化。於是自然聯想到人生。人生沒有不憂勞的。正如後來歐陽修所説,“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秋聲賦》),自然易於衰老了。萬事萬物都在生生滅滅,人也如此,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糾纏過每一個有理智的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何況今天是重陽節,這是個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徵長久,這就更能激起他的憂生之嗟了。所以下面他説:“念之中心焦”。這個“焦”字把那無可名狀的痛苦表達出來了。寫到這裏可以説他的心情是極不平靜,但他又是個通達的人,他不會像阮籍那樣作窮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緒的精神支柱:委運任化,順乎自然。下面他寫道:“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他説:什麼才叫我稱心如意呢?還是喝酒吧。千年的變化不是我所能瞭解的,還是來歌詠今朝吧。執着於“今朝”,把握這可以把握的實在的人生,這樣他就可以做到“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形影神》)了。這裏他似乎是在“借酒澆愁”,但並不怎麼勉強。重陽節的習俗就是喝酒,這個應節的舉動正好作了他消解萬古愁的沖劑。
陶淵明寫有兩首重九詩,意思差不多,寫法不太一樣。這首寫景佔有較多篇幅,寫景也較細緻,這是後半抒懷的出發點;另一首以感慨為主,中間只有四句寫景的穿插。比較起來,這首詩要顯得自然平和些。 [5] 

己酉歲九月九日名家點評

清代王棠:“‘哀蟬無留響’,妙在‘留’字,是靜察物理之言。”(吳瞻泰《陶詩匯注》卷三引) [4] 
清代温汝能《陶詩匯評》:“‘清氣’二語(其實也包括‘哀蟬’二語),道盡高秋爽色。” [3] 

己酉歲九月九日作者簡介

陶淵明像 陶淵明像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6] 
參考資料
  • 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995-996
  • 2.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9:143-144
  • 3.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34-136
  • 4.    柯寶成.陶淵明全集[M].武漢:崇文書局,2011:121-122
  • 5.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46-547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