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巫達

鎖定
巫達,1967年4月生,四川省甘洛縣人,彝族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中央民族大學國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員 [11]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類學會理事,北京市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團結教育協同創新中心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平台主任 [1]  ,德國馬普宗教與族羣多樣性研究所客座研究員、高級研究夥伴(Senior Research Partner),德國柏林De Gruyter出版社期刊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中國文化多樣性研究》)編委,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 [2]  ,西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 [3]  ,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200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學位,2005-2007年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博士後研究員等研究工作經歷和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語言學系訪問學者。2008年5月-2012年11月,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族羣研究中心主任。分別在2012年5月-10月和2014年4月-6月在德國馬科斯普朗克宗教與族羣多樣性研究所擔任訪問教授 [4]  ,主要學術研究領域涵蓋文化多樣性、人類學、民族學、族羣認同、語言人類學、語言學、彝族研究,藏族爾蘇人研究等。 [1] 
中文名
巫達
外文名
WU Da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彝族
畢業院校
中央民族大學(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和博士)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國家優秀科技信息成果二等獎
出生地
四川省甘洛縣
代表作品
《族羣性與族羣認同建構》
《社會變遷與文化認同》
《Three Tongues and Two Identities》
職    稱
教授
職    務
博士生導師
學位/學歷
博士

巫達基本情況

巫達受教育情況

2000年8月-2004年7月,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哲學博士
1998年9月-2000年7月,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哲學碩士
1985年9月-1989年7月,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語言學學士

巫達工作經歷

1、2014年4月至6月,德國馬普宗教與族羣多樣性研究所擔任訪問教授,並被聘為客座研究員、高級研究合作伙伴(Senior Research Partner)。
2、2013年,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導,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3、2012年5月至10月,在德國馬普宗教與族羣多樣性研究所訪問教授 [5] 
5、2007年10月-2008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室工作
6、2007年3月-2007年9月,澳大利亞La Trobe大學語言學系訪問學者
7、2005年1月-2007年2月,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博士後研究員
8、2004年11月-2004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研究員
9、2003年10月-2004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研究員
10、2002年4月-2003年1月,在四川省涼山州甘洛縣和越西縣做關於爾蘇人族羣和文化認同方面的田野調查。博士論文研究計劃。
11、1999年6月-1999年8月,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做關於彝族語言、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田野調查。碩士論文研究計劃。
12、1998年9月-2003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教、助理研究員
13、1989年9月-1998年8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助理,1994年起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主要從事彝語研究。

巫達開設課程

1、2014年,民族學理論前沿,民族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必修課程
2、2013年,民族學理論與方法,民族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必修課程
3、2013年,語言、社會與文化,民族學、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
4、2013年,語言學概論,民族學專業本科生課程
5、2013年,語言人類學,民族學專業本科生課程
6、2011年,族羣人類學理論與方法,人類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課程
7、2009-2010春季學期,“族羣人類學”,人類學專業研究生課程。
8、2009-2010春季學期,“人類學理論史”,人類學專業研究生課程。
9、2009年秋季學期,“語言與文化”,社會學專業本科生課程。
10、2008-2009年冬季學期,“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專業本科生課程。
11、2008-2009年冬季學期,“人類學史”,人類學專業研究生課程。
12、2008年秋季學期,“人類學概論”,人類學專業研究生課程。

巫達語言能力

彝語(諾蘇話)、漢語普通話、漢語四川話、漢語廣東話、英語

巫達學術研究

巫達研究項目

1、201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國家安全、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與中國軟實力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7]  ,主持人。
2、2009-2012 當代中國大都市的族羣與社會認同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主持人
3、2009-201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人身份認同建構研究,2009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主持人
4、2009-2011 網絡虛擬社羣與上海人研究,上海大學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研究項目,主持人
5、2009-2011 人類學史,上海大學研究生文獻課程項目,主持人
6、2006-2007 彝語動詞形態學研究。澳大利亞La Trobe大學語言學系博士後研究項目,主持人
7、2004-2006 景頗語功能詞研究。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博士後研究題目。
8、2003-2004 藏緬語族語言形態句法研究。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題目。
9、2000-2003 藏族爾蘇人族羣認同及其文化研究。四川省涼山州。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人類學博士課程。
10、1998-2000 彝族宗教、語言與彝族文化認同研究。四川省涼山州。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人類學碩士課程。
11、1996-1998 彝語方言語法數據庫、彝語方言詞彙數據庫、彝語方言詞典。與德國學者合作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12、1994-1995 《彝語方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13、1989-1993 研究整理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工作隊第四工作隊彝語調查材料。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室。

巫達獲獎情況

1、2009 《社會變遷與文化認同》(編輯劉嫺)獲學林出版社1998-2008年度十優圖書獎
2、2006 Endeavour Australia Cheung Kong Awards
3、1999 “漢彝‘團結話’與彝漢雙語教學”,獲首屆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4、1996 《中國藏緬語計算機詞彙庫及其計量分析》,獲1996年度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研成果二等獎。鄭玉玲教授主持,本人承擔彝語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合作項目

巫達參加學會

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理事 [1] 
中國人類學學會理事
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 [2] 

巫達研究成果

巫達專著

1、巫達. 2010 《族羣性與族羣認同建構》。北京:民族出版社
2、巫達.2008 《社會變遷與文化認同》。上海:學林出版社。
3、巫達.1998 《彝語語法》(諾蘇話)。與陳康合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4、巫達.1995 《中國少數民族民俗大辭典》(承擔僳僳族、阿昌族詞條編寫)。馬學良主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5、巫達.1993 《涼山彝語地名漢字譯音規則》,與陳康合作。國家測繪局標準編號CH 4003-1993。北京:國家測繪局測繪標準化研究所
譯著
2012. 陳志明著.《遷徙、家鄉與認同:文化比較視野下的海外華人研究》(與段穎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巫達論文

1. 2017,“變異中的延續:涼山彝族喪葬文化 的變遷及其動因”,《民族研究》第2期。 [1] 
2. 2017,“從誆鬼的燒肉到宴客的燒烤:彝族飲食文化的同質化和異質化過程的人類學闡釋”,《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
3. 2016,“從中德合作看人類學的國際視野”,《文匯報》5月20日“文匯學人”版。
4. 2016,“涼山彝族的宗教世俗化”,《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5. 2015,“舞蹈、象徵與族羣身份表述:以四川爾蘇人為例”,《民族藝術研究》第5期。
6. 2015, "Three Tongues and Two Identities: A Case Study of Ersu Ethnic Identities in Sichuan, China". 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 2015; 1: 44–67.
7. 2014,《宗族觀念與族羣認同:以四川藏族爾蘇人為例》,載《北方民族大學學報》第4期,第93-98頁。
8. 2014,《“民族走廊:互動、融合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評述》,載《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第41-43頁。
9. 2013,“涵化與文化認同建構:以四川藏族爾蘇人為例”,《青藏高原論壇》第3期,第20-25頁。
10. 2012,“彝族文化與三星堆文化研究”,《民族學刊》第6期,第1-7頁。
11. 2012,“超越學科與族羣邊界:訪著名人類學者巫達教授”,巫達/答,張鈴雨、謝杲馥/問,《民族學刊》第6期,總第14期,第8-14頁。
12. 2012,“移民與族羣飲食:以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漢兩族為例”,台灣《中國飲食文化》第2期,第145-167頁。
13. 2012,“族羣、移民與認同:以上海為例”,載王銘銘主編《中國人類學評論》第22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
14. 2012,“社會人類學的都市族羣研究”,《民族學刊》第1期,第9-14頁。
15. 2011,“族羣互動與生存性智慧:以涼山彝族為例”,《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16. 2011,“Ethnic Groups and Migration in Shanghai”, Canadian Diversity, pp.17-21.
17. 2011,“蕎麥、全球化與彝族文化再生產”,《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193-197頁。
18. 2010,“論費孝通先生的族羣認同建構思想”,載李友梅主編《文化主體性與歷史的主人:費孝通學術思想研究》,第95-107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2010,“族羣文化資本促“社會關係”形成——以新疆建設兵團返滬人員個案為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7月22日第16版。
20. 2010 “論大都市人的族羣意識:以上海人個案為例”,《思想戰線》第3期。
21. 2010 “從語言人類學探討三星堆文化的源流”,載《費孝通學術論壇講談錄》,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編。上海大學出版社
22. 2009 “涼山彝語動詞的分類及其標記”,《民族語文》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9年第7期全文收錄。
23. 2009 “關於ethnogenesis一詞的理解與翻譯”,《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4. 2009 “彝族先民數千年前已種植稻米的語言學考古學證據”,載陳國光主編《中國彝學》(第3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5. 2009 “藏族爾蘇人婚禮儀式中飲食文化的族羣性”,載黃樹民主編《中國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26. 2008 “爾蘇語言文字與爾蘇人的族羣認同”,載袁曉文主編《爾蘇藏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原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27. 2008 “四川爾蘇人族羣認同的歷史因素”,載袁曉文主編《爾蘇藏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原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28. 2008 “藏族爾蘇人婚禮儀式中飲食文化的族羣性”,載袁曉文主編《爾蘇藏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原載《第八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3年。
29. Wu Da. 2007 Book review: China’s Minorities on the Move: Selected Case Studies. Edited by Robyn Iredale, Naran Bilik, and Fei Guo. Armonk, N.Y.: M.E. Sharpe, 2003. Asian Anthropology, Volume 6, 2007.
30. 2006 “理性選擇與族羣內心情感:中國四川爾蘇人族羣認同的個案研究”。《台灣人類學刊》第4卷,第1期,頁113-147。
31. 2006 “四川爾蘇人族羣認同的歷史因素”,《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第4期,頁19-23。
32. 2006 “景頗語功能詞研究”。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博士後研究項目論文。
33. 2005 “爾蘇語言文字與爾蘇人的族羣認同”。《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6期,第132-138頁。
34. 2005 “論名詞結構和句子結構的共性”(與顧陽合作),《第四屆國際雙語學研討會論文集》,第25-49頁。主編:戴慶廈、賈益民,副主編:班弨 吳玉峯 李潔麟。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35. 2005 “論涼山彝語的‘名+(數)+量+su33’結構”(與劉鴻勇合作),載《漢藏語系量詞研究》,第104-125頁。李錦芳主編、胡素華副主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36. 2005 “從景頗語和彝語的量詞看名詞短語的指涉特徵”(與顧陽合作),載《漢藏語系量詞研究》,第55-89頁。
37. 2004 “彝族社會‘爾普’形式的變遷”,載《民族研究》第二期,第60-66頁。
38. 2003 “藏族爾蘇人婚禮儀式中飲食文化的族羣性”,載《第八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19-438頁。台北: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39. 2003 “語言文字與涼山彝族的文化認同”,載戴慶廈主編《彝學研究》(第二輯),頁64-86。北京:民族出版社。
40. 2003 “顏色、象徵與國家權力——涼山彝族等級制度與民族名稱”,載戴慶廈主編《彝學研究》(第二輯),頁87-103。北京:民族出版社。
41. 2003 “傳統宗教與涼山彝族文化認同”,載譚偉倫、王剛主編《宗教、社會與區域文化——華南與西南研究》,頁125-154。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42. 2002 譯文:“涵化、族羣性與華裔”(陳志明著),載郝時遠主編《海外華人研究文集》,第231-262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3. 2001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簡介”,載《中國民族研究年鑑》(2000年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4. 1999 “彝語動物名詞‘性’的表達方式”,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頁40-48。
45. 1999 “台港澳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概況”(1998年度),載《中國民族研究年鑑》(1998年卷),頁356-367。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6. 1998 “漢彝‘團結話’和彝漢雙語教學”,載朱崇先、王遠新主編《雙語教學與研究》(第一輯),頁118-130。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47. 1997 “彝語辭書編纂事業方興未艾”,載《辭書研究》第4期,第86-92頁。
48. 1997 “彝語t系聲母考”,載戴慶廈、嶺福祥主編《中國彝學》(第一輯),第184-192頁。北京:民族出版社。
49. 1996 “涼山彝語田壩土語古音拾零”,載《涼山民族研究》1996年年刊,第146-154頁。
50. 1995 “涼山彝語駢儷詞調律探討”,載《民族語文》第2期,第55-62頁,頁55-60。
51. 1994 “彝語和日語若干相似現象初探”,與清水享(日本)合作。載《涼山民族研究》年刊。
52. 1993 “彝語形態探討”,載《彝語研究》,1993年年刊。
53. 1992 “涼山彝語親屬稱謂序數詞素及其民族學意義”,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1期,第76-80頁。’

巫達學位論文

1、2004 “認同之抉擇-中國四川爾蘇人族羣認同建構的民族誌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論文。
2、2000 “語言、宗教與文化認同——中國涼山兩個彝族村子的個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人類學課程哲學碩士論文。
3、1989 “涼山彝語親屬稱謂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語言學學士論文。

巫達對外學術交流

1. 中國台灣2017年4月21日至27日參加學術會議及實地考察。學術會議名稱為“絲綢之路今昔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提交併宣讀論文“古西南絲綢之路沿線的族羣互動與融合”。會議由台灣“中國邊政協會”主辦,中國社科院社會政法學部、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協辦。 [1] 
2. 德國杜伊斯堡2014年6月17日,在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做題為“Three Tongues and Two Identities: A case study on Ersu ethnic identities in Sichuan, China”的學術報告[7] 。
3. 泰國清邁 2014年2月15-16日,在泰國清邁大學參加第12屆亞太社會學會年會,宣讀論文“Cultural Diversity and Globaliz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4. 挪威奧斯陸 2012年9月18-23日在奧斯陸大學法學院參加“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開發、環境與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學術會議,提交論文“Food, Religion Belief and the Idea of Health: Case Study of the Yi of Liangshan, Sichuan Province”。
5. 法國巴黎 2012年6月26-30日,應齊卡佳研究員的邀請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東亞語言學研究所進行學術訪問。27日在該所做了題為“涼山彝語動詞形態的黏着性特徵:兼談族羣互動對彝語形態變化的影響(The Verbal Morphology of the Nuosu Yi language)”的學術講座。
6. 德國哥廷根 2012年5月11日在德國馬普宗教與族羣多樣性研究所參加Workshop on Chinese religiosities,提交論文“Transformation of Religion in Southwest China: A case study on Ersu people in Sichuan Province”。
7. 日本沖繩, 2011年11月18-21日,應邀到日本沖繩大學地域研究所參加學術會議War, Migration and Colonization: Impacts on Chinese Food and Foodways (戰爭、移民、殖民:對中華料理與飲食方式產生的影響,Okinawa University, 18-21, November, 2011),提交論文“Immigration and Ethnic Diet: A Case study of the Yi and Han of Southwest China”(移民與族羣飲食:以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漢兩族為例)。
8. 日本大阪 2011年9月8-11日,應邀到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參加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ssociation for East Asian Anthropology.Theme:Light and Shadow in East Asia: Health, Wealth and Hungry Ghost (Date: September 8 Thursday-11 Sunday, 2011.Venue: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Osaka, Japan),提交論文“上海世博會與上海人認同建構”。
9. 中國香港 2011年6月21-22日,參加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Overseas, 簡稱ISSCO)主辦的“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與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聯合主辦),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海外華人:文化、宗教與世界觀。提交的論文是“上海人在海外的文化涵化與調適”,主持了一個分會的報告和討論。
10. 韓國首爾 2010年9月9-13日,應邀到韓國首爾參加東亞人類學會(East Asi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第三屆年會,並提交論文“Ethnicity and Ethno-cultural Capital in Shanghai”(族羣性與族羣文化資本在上海)。本屆年會的主題是Alternative Modernity: Reflections from East Asia(選擇性的現代性:東亞的反響)。本屆年會由韓國學中央研究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主辦。本人還參加過2008年5月召開的首屆年會。
11. 德國哥廷根 2010年8月30-9月2日,應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宗教與族羣多樣性研究所所長Peter van der Veer教授的邀請,到德國哥廷根(Gottingen)進行學術訪問,並做了題為“Ethno-cultural Capital and Re-migration”(族羣文化資本與再移民)的學術演講[4] 。
12. 中國香港 2007年1月8-11日,Causatives and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SVC) in Nuosu Yi (with Gu Yang and Liu Hongyo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ominalizers and Copulas in East Asian and Neighboring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Modern Languag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an. 8-11, 2007. “彝語的使動與連動結構”(與顧陽、劉鴻勇合作),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主辦。
13. 中國香港 2007年1月8-11日,Determiner or Nominalizer: The Morpheme su33 in Nuosu Yi (with Liu Hongyong and Gu Ya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ominalizers and Copulas in East Asian and Neighboring Languages” ,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Modern Languag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an. 8-11, 2007. (“限定詞或名物化標記:諾蘇彝語的su? 與顧陽、劉鴻勇合作),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主辦。
組織學術會議與暑期研討班
1、北京2014年7月7日-11日,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多樣性中心與德國馬普宗教與族羣多樣性研究所合作主辦暑期班,主題是“民族與文化多樣性” [8] 
2、上海 2011年8月22-26日,與德國馬普宗教與族羣研究所所長Peter Vander Veer教授等共同主辦題為“暑期研討班:上海的都市憧憬”(Summer Institute: Urban Aspirations in Shanghai)的暑期研討班 [9]  ,共有來自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大陸等高校30多名學員參加本期研討班。通過本期研討班,遴選了部分學員到德國馬普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還選定部分學員到德國馬普參加跟都市族羣和宗教相關的研討會。
3、上海 2010年5月16-18日,在上海大學組織召開了“都市與族羣學術研討會”,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雲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大學等三十餘位學者參加了該研討會 [10] 
國內學術會議、學術活動與學術講座(2007-2014)
1、昆明2014年4月18日,參加雲南民族大學主辦的“人類學(民族學)視野下的藏族及周邊民族研究”會議,提交併宣讀論文“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
2、北京2014年1月18日,出席京津冀中國社會學年會。
3、惠州2013年11月29日,參加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主辦的“飲食文化研究工作坊”。
4、北京2013年11月16日,參加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合辦的“民族問題趨勢研討會”。
5、西昌2013年11月2日,參加西南民族大學、涼山州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學彝學研究所主辦的“嶺光電先生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提交併宣讀“論彝族宗教文化的世俗化”。
6、西寧2013年9月13日,參加青海民族大學主辦的“人類學(民族學)視野下的藏族及周邊民族研究論壇”,提交併宣讀論文“從文化涵化看藏族爾蘇人與周邊彝漢族的族羣關係”。
7、西昌2013年8月3日,參加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主辦的“火把節彝族文化論壇”。
8、廣州2013年5月17日,參加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中山大學慈善公益研究院主辦的“宗教、慈善與地方社會學術研討會”,提交併宣讀論文“族羣互動與彝族宗教世俗化”。
9、北京2013年4月20日,參加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辦的“文化人類學知識體系建設研討會”。
10、北京2013年3月30日,參加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主辦的“二十一世紀社會科學前沿理論與方法國際研討會”,提交併宣讀論文“文化變遷與族羣關係”。
11、北京2012年4月17日,參加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
12、北京 2012年3月6日至9日,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國宗教多元與生態可持續性研討會”。該研討會由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國家級重點學科民族學建設項目支持,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和德國馬普宗教與族羣多元研究所聯合舉辦。
13、北京 2011年12月23-24日,應邀赴北京參加“知識建構中的民族與民族主義”學術研討會,提交併宣讀論文“宗族觀念與爾蘇人認同建構”。本次研討會由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中國當代民族問題戰略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人類學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14、南寧 2011年12月10-11日,應邀參加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年會“人類學民族學視野下的藏族及周邊民族研究”專題,提交併發表論文“藏族爾蘇人與彝漢族羣關係”。
15、北京 2011年10月29-30日,應邀到北京參加“珠三角彝族農民工的生境及組織研討會”。本會議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人類學研究所主辦,由潘蛟教授組織和主持。
16、北京 2011年10月14-15日,在北京參加“移民和多元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加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會議論文“傳統文化與族羣邊界:以上海彝族為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加拿大約克大學聯合主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承辦。
17、貴陽 2011年10月4日,應邀到貴州大學為“貴州多民族文化複合和諧模式及其與東盟文化關係研究項目研究人員培訓會”講課,講課題目為“論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的關係”。該培訓會由貴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主辦,由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承辦。
18、昆明 2011年7月8日-10日,到昆明參加“2011年食品·環境與健康國際會議”,報告題目是“Food, Religion Belief and the Idea of Health:Case Study of the Yi of Liangshan, Sichuan Province”(食品、信仰與健康觀念:以四川涼山彝族為例)。該會議由雲南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合主辦,由雲南財經大學承辦。
19、昆明 2011年6月17-19日,到昆明參加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thnic Inter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utheast Asia(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西南及其與東南亞的族羣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由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主辦),提交併宣讀論文“On the Ethnological Field of the Yi of Southwest China”(論中國西南的彝族民族學文化圈)。
20、南京 2011年5月6日,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孫本文社會學論壇做第105期講座,題目為“移民、再移民與認同:以上海為例”。
21、北京 2011年3月16-19日,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環境與食品安全問題國際研討會”。本次研討會主題是“環境、社會與食品安全:工業化與文化多樣性”,由日本大阪大學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主辦,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承辦。提交的論文題目為“傳統食品的工業化與彝族文化認同建構”。
22、杭州 2010年12月11-12日,參加在杭州舉行的“人類學新視野裏的文化與藝術學術研討會”,會議主辦單位為浙江省文化廳文化藝術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承辦單位為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編輯部》。提交論文為“蕎麥之涅槃:全球化與飲食文化再造”。
23、成都 2010年11月19-20日,應邀到成都西南民族大學參加“2010中國彝學論壇·紀念國務院批准《彝文規範方案》推行30週年學術研討會”的“彝學學科建設論壇”。
24、成都 2010年11月18日,應邀參加由西南民族大學副校長、全國彝語術語標準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沙馬拉毅教授主持的“全國彝語術語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第二次術語審定會”。
25、成都 2010年11月16日,晚上7:30,應邀到四川大學文學人類學研究所做了一個題為“從語言人類學談族羣研究”的學術講座。
26、成都 2010年11月16日,下午2:30,應邀到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做了一個題為“宗教文化與族羣認同:以爾蘇人為例”的學術講座。
27、成都 2010年11月13日-21日,受聘為西南民族大學客座教授,舉辦了系列學術講座“語言的時空變遷與彝語歷史研究”、“彝族語言與典籍文化”、“書寫系統與非書面交流—論古彝文在彝語古音構擬中的作用”等講座,並與彝學學院研究生進行了一場學術座談會。
28、北京 2010年10月29日-11月1日,參加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和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四川境內藏緬語族國際學術會議”,宣讀了題為“試論彝文在彝語古音構擬中的作用”的會議論文。
29、北京 2010年11月2日,應邀到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作講座,題為“族羣傳統與文化再造——飲食人類學的視角”的學術報告。講座後參加了由趙旭東教授主編的《費孝通與鄉土社會》的新書發佈會。
30、西昌 2010年8月3 -4日,應邀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參加了“中國·涼山彝州論壇——古彝文化探源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了主題演講“彝族文化能為三星堆文化研究做些什麼”。《涼山日報》對該主題演講進行了相關報道。8月4日,作為貴賓參加了“第六屆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開幕式”。
31、上海 2010年7月5-6日,應邀參加慶祝中國-加拿大建交40週年國際學術會議“Canada-China Forum on Migration and Identity”(中國-加拿大城市移民與民族認同研討會),提交併選讀了題為“Ethnic Groups and Migration in Shanghai China”(上海的族羣與移民)的英文論文。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加拿大研究會(蒙特利爾)與復旦大學加拿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辦,開幕式在世博園加拿大館舉行。
32、上海 2010年6月5-6日,應邀參加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貴州大學團隊“2010年長三角人類學會議”,此次會議的主題及會議全稱是“生存性智慧”: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學術研討會。提交的論文是“族羣和諧與互動策略:從彝文典籍看彝族人的生存性智慧”。
33、上海 2010年5月16-18日,在上海大學主持並召開了“都市與族羣學術研討會” [10]  。本人提交論文“族羣資本與都市族羣研究:以上海的個案為例”。
34、西昌 2009年10月11-15日,應邀到四川西昌參加“首屆古彝文化與三星堆文化探源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從語言學人類學證據談古彝文化與三星堆古蜀文化的發生學關係”。由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涼山民族研究所主辦。
35、廣州 2009年2月21-22日,參加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和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主辦的“人類學關鍵詞研討會”,遞交論文“中文對ethnogenesis一詞的理解與翻譯”。會議在廣州中山大學召開。
36、南京 2008年10月24-26日,參加2008年度“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涵化與文化認同建構”。會議在南京大學召開。
37、北京 2007年11月22-24日,參加“第七屆全國彝學學術研討會”,遞交論文“彝族先民種植稻穀的語言學與考古學證據”。會議由北京、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彝學會主辦,中央民族大學彝學研究所承辦,開幕式於人民大會堂召開。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