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巫蠱

(巫術)

鎖定
巫蠱(wū gǔ)是古代信仰民俗。即用以加害仇敵的巫術。起源於遠古,包括詛咒、射偶人(偶人厭勝)和毒蠱等。詛咒在原始社會已很盛行,古人認為以言語詛咒能使仇敵個人或敵國受到禍害。
中文名
巫蠱
拼    音
wū gǔ
外文名
witchcraft
地    位
古代信仰民俗
分    類
詛咒、射偶人(偶人厭勝)和毒蠱
盛    行
原始社會
含    義
是心意信仰民俗中信奉藉助超人的神秘力量對人、事施以控制影響的方術

目錄

巫蠱起源

巫蠱之術從秦漢時期就有了,而且漢代的法律和唐代的法律都明令禁止過巫蠱之術。比如漢代的法律規定如果某個人家裏飼養的蠱蟲已經成形並且致人死亡那這個人要處以極刑,家人流放三千里。唐代也做過類似的規定,飼養蠱未成形者流放,成形者殺頭。

巫蠱簡介

巫蠱製造

通俗的講蠱其實就是一種毒蟲,所説的巫蠱之術就是用這些毒蟲的毒素去害人,因為古時候缺乏醫學知識,所以人們才將這一現象和巫術聯繫到一起。
列舉一個製作巫蠱方法:將蜘蛛蠍子蟾蜍毒蛇蜈蚣毒蟲放在一個容器中,密封十天,開封后存活下來的那隻就是最毒的,它也就是蠱的首選,然後經過飼養(略去方法)最終就是蠱,把它的糞便放在別人家的水井或糧食裏吃了的人肚子裏就會長蟲,慢慢身體虛弱而死。
蠱,音同古,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傳説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蠱色變。文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也儼然以為有其事;一部分的醫藥家,也以其為真,記下一些治蠱之法。
制蠱法:多於端午日制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

巫蠱分類

蠱之種類有十一種: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
其餘有些特殊的,分説如下:
癲蠱:傳説多是壯族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害人。
疳蠱:又謂之“放疳”、“放蜂”。據説,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蚰蠱、頭髮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有毒的泥鰍
石頭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
篾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金蠶蠱:據説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嶺南衞生方》雲:制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巫蠱歷史記載

《左傳·.隱公十一年》 [1]  記載,鄭伯伐許潁考叔被本國大夫公孫閼子都)用暗箭射死。戰爭結束後,鄭伯為懲治射潁考叔的兇手,命軍隊出貑(公豬)及犬、雞,詛而射之。傳世之《祖楚文》,據考為秦惠王詛咒楚懷王的告神之辭。漢代,詛咒術十分盛行,故法律規定對詛咒者處以死刑。射偶人是用木、土或紙做成仇家偶像,暗藏於某處,每日詛咒之,或用箭射之,用針刺之,認為如此可使仇人得病身亡。
《漢書·王莽傳》:“宗姊妨為衞交軍王興夫人,祝詛姑,殺婢以絕口。事發覺,莽使中常侍責問妨,並以責興,皆自殺。”
續資治通鑑·宋太祖乾德二年》:“徙永州諸縣民之畜蠱者三百二十六家,於縣之僻處,不得復齒於鄉。”
《驅蠱錄》:“隋書志江南數郡往往畜蠱,而宜春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至蛇、小者至蝨,合置器中,令自相啖餘一種存者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因入人腹內,食其五臟,死則其產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他人,則畜者自鍾其弊,累世相傳不絕。”
清劉昆《南中雜説》:“世傳南人能造蠱......沅江土司世傳此法,其藥最毒而最奇。凡郡守新任,必設宴迎風,藥已入腹矣。在任理事,藥不即發也,但兩目瞳子變黑而為藍,面色淡黃,狀類浮腫,至離任一月刊,則閣門並命矣。”
——參閲張紫晨中國巫術》。

巫蠱禍端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為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奸,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衞青之子長平侯衞伉皆坐誅。武帝命寵臣江充為使者治巫蠱,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遂陷害太子,並與案道侯韓説、宦官蘇文等四人誣陷太子,皇后衞子夫和太子劉據相繼自殺。久之,巫蠱事多不信。田千秋等上書訟太子冤,武帝乃夷江充三族,燒死蘇文。又修建“思子宮”,於太子被害處作“歸來望思之台”,以誌哀思。
發生在武帝晚年的巫蠱案 [2]  ,是西漢時期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此案引起了漢武帝晚期政治的重大轉變。但是,為什麼會發生此案,則一直撲朔迷離,異説紛紜,成為武帝一生歷史中的一個巨謎。宋洪邁容齋續筆》即雲:“漢世巫蠱之禍,雖起於江充,然事會之來,蓋有不可曉者。”
什麼是巫蠱?“巫蠱”二字歷來不見達詁。説者或牽扯《易》之蠱卦,(易卦之蠱,乃故老之故的借文,與巫蠱並不相干。)皆妄不足論。蠱,即蠱惑。蠱之古音通鬼,(《説文》:“臬桀死之鬼亦為蠱。”)又通詛,是一種詛咒之術。所謂“巫蠱”,即巫鬼之術或巫詛(咒)之術也。
巫蠱之術的具體方法,就是以桐木製作小偶人,上面寫上被詛咒者的名字,生辰八字等,然後施以魔法和詛咒,將其埋放到被詛咒者的住處或近旁。行此術者相信,經過這樣的魔法,被詛咒者的靈魂就可以被控制或攝取。
戰國晚期及漢代,巫術之風盛行,逐步由下層流行至上層。戰國後期著名的鄒衍就是一位大巫。武帝時的大儒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書中也有五行及祈雨巫術。可見其時巫風浸潤之廣。武帝元光年間,皇后陳阿嬌失寵,曾使用巫蠱之術詛咒其情敵衞子夫。武帝覺知後將她廢黜,女巫楚服及宮人牽連被誅者三百餘人。(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陳皇后)聞衞子夫大幸,恚,幾死者數矣。上愈怒。陳皇后挾婦人媚道,其事頗覺,於是廢陳皇后,而立衞子夫為皇后。”所謂“挾婦人媚道”,司馬貞索隱》:“《漢書》雲:‘女子楚服等坐為皇后咒詛,大逆無道,相連誅者三百人。’”)但其案影響尚較小。
而起於徵和元年十一月的巫蠱之禍,則延綿數年,牽連誅死者有皇太子衞皇后,公孫賀及劉屈氂二丞相,諸邑、陽石二公主及三皇孫,還牽涉到許多公卿大臣和重要人物,如江充、韓説、章贛、蘇文、石德、趙破奴任安暴勝之、田仁、朱安世、商丘成、張富昌、李壽、馬通、馬何羅、景建等,都城長安在這次政治動亂中致死者數以萬計。其結果,導致了漢帝國統治上層一次嚴重的政治危機,釀成武帝后期政局空前之鉅變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