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巨蟹座流星雨

鎖定
巨蟹座流星雨是中等強度的流星雨
從每年的12月14日持續到次年的2月14日,流星主要出現在1月1日至1月24日。輻射點位在巨蟹座靠近鬼宿四的位置,他的尖峯落在每年的1月17日,但每小時只有4顆流星。這個流星雨最早是在1872年發現的,但第一個可靠的證據在1971年出現的現象。這個流星雨的來源仍不清楚,它曾經被認為是小行星2001 YB5,因為兩者有相似的軌道。
中文名
巨蟹座流星雨
外文名
delta-Cancrids
別    名
巨蟹座德爾塔流星雨
發現時間
1872年
特    點
兩個輻射點,流星亮度很亮
主要出現時間
1月1日至1月24日
輻射點位置
赤經8h10m(130度),赤緯+20度
活動時間
12月14日-2月14日
極大時間
1月17日
極大流量
4
極大時r
3.0
極大中心
赤經176度 赤緯-17度

巨蟹座流星雨形成機理

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彗星逐漸靠近太陽時冰氣化,使塵埃顆粒像噴泉之水一樣,被噴出母體而進入彗星軌道。但大顆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圍形成塵埃彗頭;小顆粒被太陽的輻射壓力吹散,形成彗尾。剩餘物質繼續留在彗星軌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噴發速度,也會引起微粒公轉週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迴歸時,小顆粒會滯後母體,而大顆粒將超前於母體。當地球穿過塵埃尾軌道時,就有機會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動性為彗星週期。 [1] 

巨蟹座流星雨特點

流行雨特點描述:兩個輻射點,流星亮度很亮
望遠鏡視場中心:赤經115度 赤緯+24度 和 赤經140度 赤緯+35度(黃緯>+40度);赤經120度 赤緯-3度 和 赤經140度 赤緯-3度(黃緯<+40度)
觀測綜述:這個流星羣活動的週期比較長——從12月14日到2月14日,極大出現在1月17日(黃經297.3度,2000曆元),極大中心在赤經128度,赤緯+20度。另一個很弱的次峯,出現在1月19日(黃經300.1度,2000曆元),輻射點在主峯輻射點的南部5度,即赤經133度,赤緯+14度。輻射點漂移為赤經+1.0度/日,赤緯-0.2度/日。
軌道根素:北羣是巨蟹座δ流星雨中最強的一支,對這個支羣最完善的觀測系瑟卡尼納在1968-1969年的無線電流星計劃中做出的,基於37顆流星。南羣是很弱的一支,這個羣的軌道資料基於1961年的無線電觀測資料和1952-1954年的照相資料。

巨蟹座流星雨觀察數據


北羣
南羣
近日點角距(曆元2000.0)
291.1度
116.8度
升交點黃經(曆元2000.0)
297.3度
120.1度
軌道傾角(曆元2000.0)
1.5度
4.9度
近日距
0.397 AU
0.371 AU
軌道偏心率
0.783
0.77
軌道半長徑
1.829
1.613

巨蟹座流星雨觀察歷史

1872年1月1-15日,意大利流星協會(Italian Meteoric Association)觀測到了來自赤經130度,赤緯+24度的7顆流星。
1879年1月12日,又觀測到一顆來自赤經133度,赤緯+19度的火流星。
上面的觀測都顯示這是一個闇弱的流星羣,所以大部分文獻都沒有對此進行記載。卡農·赫夫梅斯特(Cuno Hoffmeister)在1948年出版的《流星閒話》(Meteorstrome)中列出了三個可能的輻射點:一個在1915年,另外兩個在1937年。儘管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這個流星羣很少被注意,但美洲流星協會(AMS)還是對這個流星羣進行了一些觀測。
第一個支持該流星羣存在的證據是貝蒂-安德斯·林布拉(Bertil-Anders Lindblad)在1971年公佈的,他分析了哈佛大學流星計劃在1952-1954年拍攝的幾張相片,其中的7顆羣內流星給出了輻射點位於赤經126度,赤緯+20度。
第一次流星觀測計劃從1951-1965年觀測到了出現在12月28日到1月30日的27顆羣內流星。極大日期在1月13日(太陽黃經292.2度),輻射點位於赤經123.7度,赤緯+20.9度;第二次觀測在1968-1969年,觀測到了出現在12月14日到2月14日的37顆流星。極大日期是1月17日(太陽黃經296.4度),極大中心在赤經129.8度,赤緯+19.8度。
在照相和雷達觀測數據被公佈後,目視觀測者開始觀測巨蟹座δ流星雨。1974年1月19日,新墨西哥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利用7x50雙筒在3小時46分鐘的時間內觀測到了2顆羣內流星,來自赤經128.25度,赤緯+18.6度。1976年1月,諾曼·麥克雷奧三世(Norman W.McLeod III)驚異的發現這個流星羣的存在。他描述道“類似於雙子座流星,慢而明亮”。在1月16-18日觀測3個小時以後,麥克雷奧觀測到了12顆羣內流星。
1977年,數個觀測數據出現在了流星新聞(Meteor News)上。1月15-16日,約翰·威斯特(John West)和喬治·謝勒(George Shearer)在德克薩斯州進行了2小時17分鐘的觀測,並觀測到了7顆羣內流星;佛羅里達州的保爾·瓊斯(Paul Jones)在2小時內看到了2顆。1月21-22日,麥克雷奧在4小時內觀測到了6顆,同時佛羅里達的福利克斯·馬丁內茲(Felix Martinez)在4小時內看到了4顆。麥克雷奧和馬丁內茲在22-23日也觀測了,並在3小時內看到了1顆。23-24日,3小時38分鐘內沒看到一顆羣內。而在1974、1975和1977年,蓋茨在極大期觀測到了2-3顆每小時的流星雨。
1988年1月15-25日,麥克雷奧在12小時55分鐘內只看到了9顆流星。1983年1月16日,北卡洛萊納州的裏克·希(Rick Hil)在3小時內看到了2顆。1984年,加拿大的馬克·扎西克(Mark Zalcik)在1月13-14日1小時看到1顆,同年1月4日羅伯特·倫斯福(Robert Lunsford)在加利福尼亞在5小時內只看到1顆。在1986年,德克薩斯州的戴維·斯萬在1月11-12日3小時內看到4顆,14-15日1小時內看到2顆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