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左(拼音:zuǒ)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表方位的“左”初文作“𠂇”,最早見於甲骨文中,其字形像左手。“左”約產生於西周,本是佐助、輔佐的意思,是“佐”的古字。後來“𠂇”的意義被“左”字取代。由左手義引申出左方、左邊的事物、向左方、偏頗等義。至於在地理方位的表示上,古人習慣用“左“來表示東方,這是由於人面向南方時的感覺造成的表達習慣。按古代禮俗習慣,很多場合以右邊為尊貴位置,因此,“左”引申為卑下,再引申為貶謫、降等級,“左遷”即降職。現代常用“左”表示進步、革命或激進的政治思想傾向,這是受近代歐洲政治文化的影響才出現的。 [2] 
中文名
拼    音
zuǒ
部    首
五    筆
DAF [3] 
倉    頡
KM [3] 
鄭    碼
GDBI [3] 
筆    順
橫、撇、橫、豎、橫 [14] 
字    級
一級(編號:0214)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哿、去聲二十一個 [4] 
注音字母
ㄗㄨㄛˇ
總筆畫
3+2
統一碼
U+5DE6 [3] 
四角號碼
4010₂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左方”之“左”的初文作“𠂇”,其甲骨文(圖A)取象自人的左手的形象,因為文字往往是現實生活的簡化,所以它看上去只有3個手指。因為“𠂇”字多義,自西周早期已開始增加義符以求區別。從“𠂇”字中區別出來的“左”字在西周早期本不從“工”,而是從“口”(圖1),或從“言”(圖2)。西周中期之後,主流寫法改從“工”(圖3)。從“工”,示操作工具之義。做工幹活時,人們都以右手為主,以左手為輔,左手是協助右手做工的;所以便以“又”下從“工”來構成“左”字,“左”的本義便是“輔助”“相幫”。先秦又用“左”字書寫其古字“𠂇”的意義,並最終取代了“𠂇”字,因此“左”早已有左手義。到了漢代時便另造了個以“亻”表意、以“左”表音的形聲字“佐”,以表示“輔助”之義。在戰國楚系文字(圖5)中,佔優勢地位的寫法是承襲西周早期從“口”的形式;或從圖B,是從“工”的變異。戰國秦系文字(圖6)承西周中期以來從“工”的形式,為小篆和漢隸所繼承。西漢初期馬王堆漢墓中文字已經有把聲符“𠂇”中表示手指形的弧筆寫成直橫的形式(圖10),但直到東漢才最終定型,全字寫作“左”。 [2]  [5-6] 
在甲骨卜辭裏,“𠂇(左)”字已經與“右”和“中”並列,有“左右中,人三百”(《殷虛書契前編》三·三一二)之句。顯而易見,這裏的是與“右”相對立的一個概念,而且肯定是用作方位名詞或方位名詞的引申。除此以外,“左”字還在甲骨文中表示“相左”之意,這個意義也一直用到當代。
至於在地理方位的表示上,古人習慣用“左”來表示東方,這是由於人面向南方時的感覺造成的表達習慣。姜夔詞《揚州慢》的開頭兩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中稱揚州為“淮左”,正是指地處淮河東面的揚州而言的。
根據中國傳統的習俗,春秋以前以左為尊。《老子》三十一章:“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禮記·檀弓上》:“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日:‘二三子之嗜學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鄭玄注:“喪尚右,右,陰也;吉尚左,左,陽也。”《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段信陵君接侍客人的記載:“公子從車騎,左,自迎夷門侯生。”因此有“虛左以待”這個成浯流行至今。可知從商代到戰國時代,古人以左為上的習慣至少是主流的觀念。至於到後世,右尊左卑的觀念漸漸佔了上風。而“虛左以待”這個成語則保留至今,無可改變了。但是可以指出的是:“左”字後來加了“人”字旁成為“輔佐”之“佐”,而“右”字後來加了人字旁成為“保佑”的“佑”,在這兩個字產生或開始流行的時代,崇左的意識應已開始動搖,因為“保佑”者的地位比“輔佐”者的地位高得多。
古人借錢都用竹或木做成的“契券”。所謂“左契”或“左券”,都是指債權人手中的借據,而債務人則持“右契”或“右券”。至今還有用“穩操左券”來表示體育比賽中的必勝一方。由此也透出古人“以左為上”的信息。 [6]  [1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uǒ
名詞
〈文言〉左手。
left hand
《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詞:“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方位詞。面向南時東為左;面向北則西為左(與“右”相對)。
left

左邊;左手;左岸
方位詞。地理上以東為左。
east
《詩經·唐風·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左。”鄭玄箋:“道左,道東也。”
江左
方位詞。“左”為古人平居及遇吉事所尚方位,用兵則居次方位。

《老子》:“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泛指旁邊。
side
歐陽修《英宗皇帝靈駕發引祭文》:“臣以官守有職,不得攀號於道左。”
左鄰右舍;左顧右盼
〈文言〉在直書而左行的文字中,特指後面。

《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復作故事滑稽之語六章,編之於左。”

指古代將車上的御者(趕車的人)。帥在中,御在其左。右邊一人保護主帥。
driver
《詩經·鄭風·清人》:“左旋右軸,中軍作好。”

指古代一般戰車上的弓箭手。

《左傳·宣公十二年》:“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

用“左”和“右”分別修飾相同或相類的動詞,強調同類行為的反覆。

《紅樓夢》第三九回:“那焙茗去後,寶玉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

(Zuǒ)姓氏用字。參看“左姓”。



動詞
〈文言〉往左。

《史記·殷本紀》:“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

輔佐,從旁幫助。後作“”。
assist
《墨子·雜守》:“亟收諸雜鄉金器,若銅鐵及他可以左守事者。”

〈文言〉不幫助;反對。

《左傳·襄公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

〈文言〉疏遠;貶抑。

《國語·晉語一》:“夫太子,君之貳也,恭以俟嗣,何官之有?今君分之土而官之,是左之也。”韋昭注:“左,猶外也。”

〈文言〉佐證;證明。
proof
《史記·酷吏列傳》:“使吏捕案湯左田信等。”

〈文言〉通“作”。

《新唐書·李綱傳》:“宣帝將殺憲,召僚屬,誣左其罪。”
孫覿《蘭溪津亭病起》詩之二:“笑我平生持螯手,未應咄咄左書空。”

形容詞
相違;相反。
queer;odd
《左傳·昭公四年》:“叔孫未乘路,葬焉用之?且冢卿無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
《新唐書·陳夷行等傳贊》:“幸福而禍,無亦左乎!”
蘇軾《次韻子由論書》:“鍾張忽已遠,此語與時左。”

偏邪;不正。
biased
《禮記·王制》:“執左道以亂政,殺。”
〈文言〉偏僻。
remote
曹丕《與吳質書》:“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

〈文言〉下;卑。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諸士在己之左,愈貧賤,尤益敬,與鈞。”

政治上思想上傾向進步的、革命的。(注:有時也指過分激進的、脱離實際的、形左實右的。)
left-leaning

左翼;左派;左傾
副詞
向下。

《北史·郎茂傳》:“品官左貶不減地。”
左遷;左降

參考資料: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左部】則箇切(zuǒ)
手相左助也。從𠂇、工。凡左之屬皆從左。
〖註釋〗徐鉉注:今俗別作佐。①拼音依《廣韻》臧可切。 [10] 

説文解字注

“𠂇手相左也。”注:各本俱誤,今正。左者,今之佐字。説文無佐也。𠂇者,今之左字。𠂇部曰:左手也。謂左助之手也。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
“從𠂇工。”注:工者,左助之意。則箇切。十七部。 [11] 

廣韻

臧可切,上哿精 ‖左聲歌1部(zuǒ)
左,左右也。亦姓,齊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後因氏焉。又漢複姓,二氏。《左傳》宋公子目夷為左師,其後為氏,秦有左師觸龍。晉先蔑為左行,其後為氏,漢有御史左行恢。臧可切。三。
【校釋】①秦:當作“趙”,左師觸龍事見《戰國策·趙策》及《史記·趙世家》。
則箇切,去箇精 ‖左聲歌1部(zuò)
左,左右。又作可切。 [12]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工部】 左
《唐韻》《正韻》臧可切。《集韻》《韻會》子我切,並音𡯛。《增韻》:左右定位。左,右之對,人道尚右,以右為尊。《禮·王制》:男子由右,婦人由左。《史記·文帝紀》:左賢右戚。注:韋昭曰:左猶高,右猶下也。
又《增韻》:手足便右,以左為僻,故凡幽猥,皆曰僻左。《前漢·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注:師古曰:左官猶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漢時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為尊,故謂降秩為左遷。佐諸侯為左官也。《韻會》:策畫不適事宜曰左計。
又《正韻》:左,戾也。
又乘車尚左。《禮·曲禮》:祥車曠左。疏:曠,空也。車上貴左,僕在右,空左以擬神也。
又吉尚左。《禮·檀弓》: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注:喪尚右,右,隂也。吉尚左,左,陽也。
又不助也。《左傳·襄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疏: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
又證也。《前漢·楊惲傳》:左驗明白。注:左,證左也。言當時在其左右,見此事者也。
又姓。《廣韻》:齊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後因氏焉。
又漢複姓二氏,左傳公子目夷為左師,其後為氏。秦有左師觸讋。晉先蔑為左行,其後為氏。漢有御史左行恢。
又《唐韻》則箇切。《集韻》《韻會》《正韻》子賀切,並音佐《説文》:手相左助也。《爾雅·釋詁》:詔亮,左右相導也,詔相導,左右助勴也,左右亮也。疏:皆謂佐助,反覆相訓,以盡其義。《易·泰卦》:以左右民。疏:左右,助也。《書·畢命》:周公左右先王。
又葉總古切,音祖。王逸《九思》:逢流星兮問路,顧我指兮從左。俓娵觜兮直馳,御者迷兮失軌。軌音矩。
又葉祖戈切,挫平聲。《詩·小雅》: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宜葉牛何反。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一(橫)②ノ(撇)③一(橫)④丨(豎)⑤一(橫)
【寫法】❶“𠂇”從上、左包圍“工”,底部齊平。❷“𠂇”,橫在橫中線上方,長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❸“工”在橫中線下方,豎在豎中線右側,下橫的右端超出“𠂇”。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
ɑ
王力系統
ts
ai
周法高系統
ts
a
李方桂系統
ts
arx
東漢





a


a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ɑ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
ɑ
擬音/王力系統

ts
ɑ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
ɑ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
ɑ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
â

參考資料: [15-16]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三哿

開口呼
全清
臧可切/作可切
tsɑ
去聲
三十八箇

開口呼
全清
則箇切
tsɑ
集韻
上聲
三十三哿

開口呼
全清
子我切
tsuɑ
去聲
三十八箇

開口呼
全清
子賀切
tsuɑ
禮部韻略


上聲





臧可切



去聲





子賀切

增韻


上聲





臧可切



去聲





子賀切

中原音韻

上聲
歌戈

開口呼

全清

tsuɔ

去聲
歌戈

開口呼

全清

tsuɔ
中州音韻


上聲
歌戈





臧鎻切



去聲
歌戈





臧個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四哿


全清
臧可切
tso

去聲
十四箇


全清
子賀切
tsuo

參考資料: [17] 

方音集匯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suo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suɤ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uo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o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o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ʊ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o
42
上聲
文讀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
42
去聲
白讀
晉語
太原
tsuɤ
53
上聲
文讀
晉語
太原
tsɤ
53
上聲
白讀
吳語
蘇州
tsəu
44
陰平
文讀
吳語
蘇州
tsi
412
陰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tsəu
45
陰上
文讀
吳語
温州
tsei
42
陰去
白讀
湘語
長沙
tso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sʊ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tso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tsɔ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tʃɔ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tʃɔ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o
5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o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ɔ
3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ɔ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9]  、漢典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1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7]
  • 4.    平水韻 二十哿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07]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98
  • 6.    王元鹿著.漢字中的符號之美.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03:84-85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59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743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41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45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07]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05;41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66-267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73
  • 15.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9]
  • 16.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9]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7]
  • 18.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99-101
  • 1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