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左雲縣

鎖定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左雲縣地處塞北高原,東靠大同,西接右玉,南鄰朔州,北眺呼市,介於北緯39°44′—40°15′,東經112°34′—112°59′之間,總面積1294平方千米 [1-2]  [5]  。截至2022年10月,左雲縣下轄3個鎮、5個鄉 [19]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常住人口為11.5355萬人。 [22] 
左雲歷史悠久,十幾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居住生活。春秋時為北狄白羊族牧地,戰國時是趙國的武州塞地,漢時改為恆州,元代為大同屬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大同都衞,四年後又改稱山西行都司,曾管轄26個衞所,東西橫跨黃河與燕山之間,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縣。 [3] 
2022年,左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0.1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8.6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9:65.4:31.7。 [22] 
中文名
左雲縣
行政區劃代碼
14022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山西大同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北邊緣
面    積
1294 km²
下轄地區
3個鎮、5個鄉
政府駐地
雲興鎮西大街119號
電話區號
0352
郵政編碼
037100
氣候條件
北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1.5355 萬(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長城
保安堡
車牌代碼
晉B
地區生產總值
153.2 億元(2022年)

左雲縣歷史沿革

上古
左雲縣歷史悠久,據國內史學界對境內出土石器考證,早在10萬年前,已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商、周
冀州北部地區。
春秋
北狄牧地,名白羊地。
趙國,置武州塞
雁門郡
始設縣,改為武州縣
永嘉四年(310年),歸代國
南北朝
北魏時,隸桓州(今大同),為京都平城畿內之地。北周時,地屬北朔州。
開皇元年(581年),統一中國後,改諸州為郡,地屬馬邑郡雲內縣。
貞觀十四年(640年),於故云內縣置定襄縣,兼雲州治,地屬雲州定襄縣。
五代
屬後唐,隸河東道
清泰三年(936年),叛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將燕雲16州割讓契丹,地屬遼。
永樂元年(1403年),置大同左衞。
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以北西路九堡併入,改稱左雲縣。
 左雲縣地圖 左雲縣地圖
中華民國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後,直屬山西省
抗日戰爭時期,先後組建大懷左、左右涼、大豐涼左聯合抗日縣政府,隸晉綏邊區第十一行政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聯合縣撤消,復左雲縣建制,屬晉西區第十一專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左雲縣解放,屬晉綏五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劃歸察哈爾省雁北專署。
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屬山西省雁北專區
1993年,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併,左雲縣隸屬於大同市 [6] 

左雲縣行政區劃

左雲縣區劃沿革

1993年至2001年,左雲縣設管14個鄉鎮,276個行政村。
2001年,撤併為9個鄉鎮233個行政村。其中:撤銷威魯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管家堡鄉;撤銷陳家窯鄉、漢圪塔鄉,其行政區域併入三屯鄉;撤銷楊千堡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張家場鄉;撤銷酸茨河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小京莊鄉;將原城關鎮更名為雲興鎮。 [6] 

左雲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10月,左雲縣下轄下轄3個鎮、5個鄉 [19]  :鵲兒山鎮、雲興鎮、店灣鎮、管家堡鄉、張家場鄉、三屯鄉、馬道頭鄉、小京莊鄉,共145個行政村 [16-17]  。左雲縣人民政府駐雲興鎮西大街119號。 [4]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140226100000
140226101000
140226102000
140226200000
140226201000
140226205000
三屯鄉
140226206000
140226207000

左雲縣地理環境

左雲縣位置境域

左雲縣位於山西最北部,地處塞北高原,東靠大同,西接右玉,南鄰朔州,北眺呼市,介於北緯39°44′—40°15′,東經112°34′—112°59′之間,總面積1294平方千米 [17-18]  。左雲縣東距大同市區54千米,南至省會太原市323千米,東距首都北京435千米,西北距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173千米。 [3]  [7] 

左雲縣地形地貌

左雲縣境內地勢高亢,起伏較大,海拔1020—2013.4米之間,是山西省平均海拔較高的地區之一。西北部的五路山最高,海拔2013.4米;最低處1020米,位於十里河流域左雲縣與大同市南郊區交界處。全境四面多山,中部為丘陵。地貌類型較複雜,平川少,山地和丘陵多,河川階地面積314.1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23.9%,而山地和丘陵面積達1000.1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1%。由於地質構造和長期外力的作用,形成了西北、東南高;中間和西南低的地貌特徵。 [8] 

左雲縣氣候特徵

左雲縣屬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較熱多雨,秋季潮濕温熱,冬季寒冷少雪。據歷年氣象記載,年平均氣温6.1℃,極端低温為-29.5℃,極端高温為34.5℃,日交差13.0℃。全縣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光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763.8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424卡/平方釐米,土地積温2395.9度。無霜期僅為125天。封凍期一般在11月初至次年4月初,130—145天左右。 [7]  [9] 

左雲縣水系水文

左雲縣的河流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76平方千米和1218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十里河、源子河、蒼頭河(歐家河、馬營河、三道河)、大峪河、山井河(鵝毛河)、淤泥河等到6條,十里河是左雲縣最主要的河流,《水經注》稱武州川水,《山西通志》稱肖畫河,橫貫縣境東西,流經6個鄉鎮,在境內全長47.6千米,流域面積762.9平方千米。 [20] 

左雲縣自然資源

左雲縣水資源

左雲縣水資源總量4800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儲量3991萬立方米,可開採量2000萬立方米,可利用量3266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儲量僅為225立方米,約佔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十分之一。 [10] 

左雲縣土地資源

左雲縣總土地面積196.1912萬畝,人均13.16畝,其中農業人口人均耕地4.96畝。高於全國、全省和大同市的人均水平。 [3] 

左雲縣植物資源

左雲縣植物可分木本、野生草本植物兩大類。
木本植物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門,有松、柏、樺、榆、楊、柳等10科,28個樹種;有沙棘、繡線菊、黃刺玫、虎榛子、山毛桃、灰栒子等36個灌木種名。
野生植物以旱生草本植物為主,由蕨類、裸子、被子、菌類等多種植物成份組成。天然野草已定為64科,216屬,300多種。其中:大黃、王不留、芍藥、黃芪、甘草、狼毒、防風、益母、黃芩、車前子、黨蔘、一技蒿、蒼朮、菊花、蒲公英、蒼耳、苦苣、白茅、澤瀉、秦艽等40多種有藥用價值。且苦苣、大黃、甘草、狼毒等植物生長範圍廣,數量多。 [10] 

左雲縣動物資源

左雲縣野生動物可分為哺乳、鳥、魚、昆蟲、兩棲、爬行、環節動物7類,約150種,其中昆蟲類最多。 [3] 

左雲縣礦產資源

左雲縣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粘土、高嶺土、石灰岩、浮石、玄武岩、雲母等,尤其以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全縣含煤面積達754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58.3%,探明煤炭資源儲量181億噸,是全國優質動力煤基地縣,境內共有煤礦31座。 [10] 

左雲縣人口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常住人口為11.535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9592人,佔常住人口比重為51.66%;男性人口62362人,性別比117.68。2022年,左雲縣出生人口631人,人口出生率為5.47‰;死亡人口1478人,死亡率為12.82‰;自然增長率為-7.34‰。 [22] 

左雲縣經濟

左雲縣綜述

2022年,左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2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4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00.15億元,下降4.4%;第三產業增加值48.63億元,增長7.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9:65.4:31.7。 [22]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左雲縣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34.6億元,增速同比增長11.6%。分產業看,一產投資額為2.41億元,同比增長54.5%;二產投資額為23.49億元,同比增長24%;三產投資額為8.74億元,同比下降17%。全縣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117個。其中,全部建成投產項目64個(不含房地產)。 [22] 
財税收支
2022年,左雲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4億元,同比增長33.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6億元,同比增長15.9%。 [22] 
人民生活
2022年,左雲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19元,同比增長6.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增長6.3%。 [22] 

左雲縣第一產業

農業
2022年,左雲縣農作物種植面積30575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3084公頃,增加4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7491公頃,增加2815公頃。
2022年,左雲縣糧食產量49337噸,增長1.07%;油料產量9187噸,增加72.3%。 [22] 
林業
2022年,左雲縣四旁植樹120萬株,育種育苗面積200公頃。 [22] 
畜牧業
2022年,左雲縣豬牛羊肉總產量5174噸,增長4.78%。其中,豬肉產量2264噸,增長2.0%;牛肉產量998噸,增長4.4%;羊肉產量1912噸,增長8.5%。年末生豬存欄22422頭,出欄31111頭;羊存欄132238只,出欄125162頭。牛奶產量2542噸,減少16.2%。禽蛋產量619噸,減少23.3%。 [22] 
生產條件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農業機械總動力8.96萬千瓦,增長9.3%;使用化肥1865噸,增長21.25%;地膜364噸,增長75.17%。 [22] 

左雲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左雲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8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6.3%。全縣規模以上煤礦共產原煤5996.2萬噸,同比增長12.14%;規上企業發電量12.9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2.3億元,增長15.24%。其中,煤炭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8.92億元,增長15.05%;電力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06億元,下降3.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59.89億元,增長28.14%。 [22] 
建築業
2022年,左雲縣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946.7萬元,同比增長1.4%。 [22] 

左雲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左雲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86億元,同比增長0.5%。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8.20億元,同比增長3.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65億元,同比下降3.3%。按消費形態統計,餐飲收入1.71億元,同比下降1.3%;商品零售28.15億元,同比增長0.6%。
2022年,左雲縣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4.46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中,糧油食品類增長32.7%;汽車類下降12.2%;飲料類增長34.8%;煙酒類增長38.6%;通訊器材類增長23.7%。 [22] 
郵電通信
2022年,左雲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0.57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997.32萬元,增長22.01%;電信業務總量0.47億元。年末移動電話用户9.8萬户,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户2.8萬户。全縣郵政局所10個,郵路總長度923千米。訂銷報紙251萬份;訂銷雜誌11.5萬份;國內函件1592件;快遞業務量完成57.9萬件,同比下降7.38%。 [22]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50.45億元,比年初增加18.8億元,比年初增長14.29%;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5.96億元,比年初增加16.4億元,比年初增長33.27%。 [22] 
保險業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共有註冊保險機構12家,保費收入1.13億元,全年累計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0.32億元。 [22] 

左雲縣交通運輸

左雲縣交通

左雲縣境內大呼高速貫穿東西,高速里程32.64千米,設管家堡和左雲兩個高速出口。109國道東西穿過縣域,S210省道貫穿左雲縣南北,形成縱橫交錯幹路交通。新建的新陳線為北部旅遊交通專線,貫穿縣域北部。 [3]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境內公路通車裏程1324.85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3.752千米,全縣公路網密度100.2千米/百平方千米。 [22] 

左雲縣運輸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擁有二級汽車站1座,四級鄉鎮客運站3座,客運企業4家。左雲縣共有省際線路3條,車輛3輛;市際線路3條,車輛4輛;縣級線路4條,車輛23輛,共有線路10條,車輛30輛,座位數為818座。村村通線路9條,車輛23輛,座位數為432座。通車行政村數為145個,全年客運量63萬人次,旅客週轉量8260萬人千米;全縣貨運大型企業1家,登記在冊貨車1542輛,牽引車720輛,掛車754輛,貨運量380萬噸,貨物週轉量53300萬噸千米。 [22] 
左雲交通 左雲交通

左雲縣現任領導

中共左雲縣委書記、左雲縣人民政府縣長、左雲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羅士彬
中共左雲縣委常委、左雲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俊雲
中共左雲縣委常委、左雲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曹永濤
中共左雲縣委常委、左雲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耿力韞
左雲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馬傑
左雲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李宇宙
左雲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志宏
左雲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曉梅 [23] 

左雲縣社會事業

左雲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普通中小學校20所,專任教師1468人,在校學生數8258人,其中,小學生3833人,初中生2578人,普通高中生1847人。幼兒園(不包括附屬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2040人。 [22] 

左雲縣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共有文化館1個,綜合公共體育場一處,公共圖書館1個,分館91個,藏書29.4萬冊,農村閲覽室145個。全縣有報社1家,出版報紙55萬份。完成“送戲下鄉”演出120場。 [22] 

左雲縣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共有衞生機構(含診所、村衞生室)197個。其中,公立醫院2個;民營醫院3個;衞生院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年末,全縣衞生機構共有衞生技術人員61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21人;註冊護士358人。 [22] 

左雲縣社會保障

2022年,左雲縣城鎮新增就業4695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314人。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5876人。其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521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2355人。
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0716人。其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8632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92084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1019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6801人。
2022年,左雲縣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409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483人。截至2022年末,左雲縣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6個,牀位445張,收養救助20人。全縣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31個。 [22] 

左雲縣歷史文化

左雲縣 綜述

左雲縣歷史悠久,十幾萬年前就有人類在境內居住生活。春秋時為北狄白羊族牧地,戰國時是趙國的武州塞地,漢時改為恆州,元代為大同屬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大同都衞,洪武八年(1375年)後又改稱山西行都司,曾管轄26個衞所,東西橫跨黃河與燕山之間。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縣。
左雲縣文化資源豐富,歷史積澱厚重,是歷史軍事文化名縣,全國文化建設先進縣。因歷史上一直處於特殊地理環境,邊、堡、墩、寨等邊塞文化遺蹟遍佈,是歷史軍事文化、商貿流通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和邊塞風情文化的凸顯地域。獨特的邊塞文化孕育了淳樸而獨特的民風。
2009年,左雲縣被評為山西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左雲古城歷史文化街區被評為山西省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 [21] 

左雲縣文物古蹟

左雲縣共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3處。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左雲縣共有不可移動文物431處,館藏文物1118件。 [21] 

左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左雲縣公佈了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12項,大同市級2項,縣級102項。 [21] 

左雲縣風景名勝

左雲縣北部景區

五路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左雲西北的五路山,屬陰山山脈,總面積160方千米,主峯海拔2014米,是左雲的天然屏障。山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林草豐茂,一派空中草原風光。
五路山不僅有秀美的草原、林地、泉水,而且有眾多的名勝古蹟。據考證北魏時期的神嘉王朝劉蠡升皇帝曾佔據此山向外護充勢力達十年之久,後被東魏丞相高歡用計所滅。此後,劉蠡升的孫子劉沒鐸又佔據此山四十多年。山上有疑似北魏皇陵十餘座,最有名的當屬太子樑上的太子陵,上有高大的土冢,下有盜墓賊挖的盜洞;通往山下的紅砂岩古棧道是著名的西口古道、商貿通道、軍事要道、西巡官道與昭君出塞之道;啼哭嶺因王昭君出塞時回首顧盼、馬踏石痕而得名;扇莊因王昭君掉扇而得名;飲馬泉因唐王李世民在此飲馬而得名;鎮門窯萬年藏兵洞曾是第四紀冰川遺蹟,可藏也是山上百姓戰時躲避兵災的絕佳藏身之所;浮石山古崖居打鑿奇特,懸於半崖,世所罕見。山上有十多個石頭碉堡易守難攻,造型完備,是民國軍閥馮玉祥軍事防禦系統。
五路山的狍子、黃羊、狼、野豬、犛牛、野雞、野兔等動物自然繁殖,被國家批准為國際狩獵場。 [21] 
摩天嶺風景名勝區
2010年11月24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以摩天嶺長城為中心,東西沿明長城伸展:橫野三屯、張家場:管家堡三個鄉一鎮,景區面積75.39平方千米。
景區內漢長城和北齊長城遺蹟尚存,橫亙莽原:明長城牆體完整,堞垣崇隆,像一條巨龍蜿蜒起伏,騰躍盤越在摩天嶺上,十分雄險壯觀。位於寧魯村北的鎮寧箭樓,石條砌基,青磚砌牆,空心樓梯貫通上下,巍峨雄峻,為居庸關以西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空心箭樓。位於威魯村北長城內側的月華池集中了屯兵、嘹望、報警乃至戰鬥等多種軍事功能,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建在長城上的袖珍小城。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堡還有寧魯堡、三屯堡、威魯堡、管家堡、保安堡等。還有位於八台子村的大單巴聖母堂哥特式塔樓遺址。
景區特點是:地理環境獨特、歷史文化厚重、自然風光奇異、名勝景點眾多。景區內保存有三個朝代修築的四種類型的長城:漢長城和北齊長城遺蹟尚存,橫亙莽原:明長城牆體完整,像一條巨龍蜿蜓起伏,騰躍盤躍在摩天嶺上,雄險壯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長城。
景區內的烽台數目繁多,種類各異,計有一百餘座。尤其是寧魯口的鎮寧箭樓,石條砌基、青磚砌牆,空心樓梯貫通上下,巍峨雄峻,為居庸關以西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空心箭樓。
景區內保存完整的城堡有寧魯堡、三屯堡、雲西堡、威魯堡、管家堡、保安堡等。摩天嶺長城的特殊還在於建在玄武岩石林之上,有崇高的品位,被地質學家認定為可開發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貌特徵。素有小八達嶺之稱的摩天嶺長城海拔兩千米左右,位於左雲縣西北部,是蒙古高原與晉北黃土高原的結合部,也是古代遊牧民族與漢民族的分界線。長期的軍事紛爭與民族融合,孕育並形成了這裏獨特的邊塞文化。 [21] 
長城
左雲由於地處軍事要塞,歷史上曾是蒙古草原與內地相通的重要關口,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境內有三個朝代的長城遺址,即東漢長城、北齊長城和明長城。
東漢長城牆體黃土夯築,西北起於八台子村,途徑寧魯堡村、安煙墩村、后辛莊村、黑煙墩村小廠子村、長城嶺村,東南止於豬兒窪村,全長15.502千米。
長城
長城(6張)
北齊長城牆體黃土夯築,北起於三屯前鋪子村,途徑綠道坡村、小河家口村、大河家口村、王家窯村,南至三屯守府村,全長9.847千米。
明長城遺址左雲段由大同市破魯鄉延伸入左雲縣,起點為管家堡鄉保安堡村北2.5千米,止點為三屯鄉二十邊村西北1.6千米,向西進入右玉縣。牆體黃土夯築,全縣共有牆體21自然段,保護段為11段,全長約37.489千米,沿線保存關2座,敵台86座,馬面5座,史稱“大邊”。在“大邊”之南,為確保大同重鎮,當時又修築低而薄的重邊,史稱“小邊”,從左雲縣西黃土口村東北入境,向西經黑土口至徐達窯村北與大邊匯合,全長4千米。這兩段明長城,"大邊”現存雖有部分坍塌和破壞,但整體比較完好,牆體底寬10米,平均高4至6米。縣境內存烽火台136座,城堡9座,分別為保安堡、管家堡(滅擄堡)、威魯堡、寧魯堡、三屯堡、雲西堡、五峯嘴堡、左衞故城、舊高山衞城。經過村鎮有二十邊、寧魯堡、八台子、三台邊、威魯堡、元台子、東辛莊、陳倉窯、管家堡、金家溝、榆柏墩、徐達窯、黃土口、黑土口、南法園、保安堡。縣境內存烽火台136座,城堡9座,分別為保安堡、管家堡(滅虜堡)、威魯堡、寧魯堡、三屯堡、雲西堡、五峯嘴堡、左衞故城、舊高山衞城。 [21] 
寧魯堡
三屯鄉寧魯堡村即明朝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之寧虜堡,是“外五堡”之一,屬大同左衞道北西路。大同兵備道駐紮左衞城,北西路參將駐紮應州城,嘉靖二十六年改移助馬堡。寧魯堡村位於縣城北,北山即為摩天嶺山,已於2009年12月被山西省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西邊有紅砂岩口古道、官山、平頂山、五路山,都屬陰山山脈。
寧魯堡歷史悠久,可上溯到8千年前。距堡西1千米處,為左雲縣境內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之官山遺址,發現了紅陶、灰陶、夾砂陶等七種陶器碎片和精緻的磨製石斧。
明朝前期名施家堡,本堡設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稱寧虜堡。施家堡西有山名官山,可生產長五六尺的六稜柱石,故堡牆基礎全用此種柱石垛起,極為堅固,傳説為羊馱石。萬曆元年(1573年)磚包,周1.35千米,高12.3米,設守備官1名,所領兵士392名,馬31匹,分管邊牆沿長5.65千米,邊墩18座,火路墩11座,市場1處。蒙古貴族曾率兵由此入犯,擄掠無數。明朝中後期,邊防戰事逐年減少,蒙漢在邊境互設馬市場,寧魯堡內居民增多,商業興起,道佛儒教也發展迅速,大興土木,修建寺廟,這些建築大都毀於戰亂。
清初設操守1名,駐兵100名。後改操守為把總,屬駐馬參將管轄。雍正七年改為寧魯堡,光緒時設把總1名,有馬步兵57名,守兵41名。
民國初,成為村莊。堡北明長城下為寧魯口,系軍事要塞,210省道即由塞口西山坡上通出塞外,在摩天嶺山上左盤右旋十八道彎。 [21] 
鎮寧箭樓
在寧魯口兩側各有一敵樓,亦稱箭樓,西側早被大水沖毀,東側磚碉樓名“鎮寧”。此樓是一座條石砌基,青磚砌牆的空心敵樓。樓南有門,門額上嵌有石匾,陰刻楷書“鎮寧”二字,匾外四周有磚雕圖案。碹拱門石框上原雕有花飾。
鎮寧樓分上、下兩層,下層由南門進,有梯道可通上層;上層東西各四箭窗,北有三箭窗,南有一小門居兩箭窗中。樓為迴廊結構,頂上原有鋪房為仿木結構。
鎮寧空心箭樓是居庸關以西保存下來的唯一的一座完要的空心費樓。二層的空心管樓。全部用青磚砌成,高達17米,樓體上下貫通,形成迴廊,沿迴廊四面共有14個箭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發現敵情,設計理念獨具匠心。穿過置身於雜草中的拱門,走近箭樓,於風中仰望,巍峨挺拔的箭樓如同一位沉穩持重的長者,威嚴地注視着來自遠方的遊客。進入箭樓的通道,沿着青石鋪就的台階拾級而上,牆壁傳達出歷史厚重的回聲。登上樓頂眺望遠方,耳邊鼓柝依稀,眼前烽煙又起。沿河溝一直向上,這裏為一極衝河口,蒙人常由此侵入。隆慶和議後,這裏的馬市也正式開放,建於河溝東側的半坡上。雙方以長城上的箭樓為界,北有馬市樓村,屬蒙人的住宿地,現還有馬市樓村舊址。
鎮寧箭樓雄立於南市場城的北牆之上,也就是長城之上,保護完整。是大同鎮長城沿線上最為完整的一座復格,前樓北面基座外露7層石條,東西12米,南北13米,包磚長40釐米,寬20釐米,厚8釐米。箭樓東側有一磚碹拱門,進深4米,現只能有腰通過。南市場城南北50米,東西50米。四牆基本殘存,殘高3—6米。正對箭樓南牆上有一磚碹門洞,進深6米,寬2.35米,外露6層石條。鎮寧樓被當地人叫做“狐仙樓”,因為當地百姓所信奉裏面住有狐仙的一些傳説,才得以保全。
馬市樓是空心且內有階梯的磚石結構建築,這種空心箭樓是當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設計,後來推廣到全國各個邊關的。一進樓門,便可沿着石階攀上樓頂,馬市樓的風光更在其樓頂眺望之中。站在平台上向東北嘹望,便是萬里長城的來向,長城外側山腰上還隱約可見一高一低兩條當年開闢的茶馬古道;望向西北,便是萬里長城通向西北的去向。樓下的大河溝直通內蒙古涼城縣,河溝狹窄處,便是長城內側兵士日夜把守的寧魯口。向正北望去,遠處是五路山的崇山峻嶺,近處是深澗,眼底下便是寧魯堡城。 [21] 
八台子大單巴
能將斷壁殘垣的教堂與古老荒涼的長城集納在一處的,也許只有一個地方——八台子村。八台子大單巴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原叫聖母堂。聖母堂石砌磚雕,充滿異域風格,清光緒二年(1876年)德國神父在八台建立,後毀於義和團運動,民國三年(1914年)意大利神父重建,現今只剩下殘存的鐘樓,雕樑畫棟依稀可見。
從教堂僅存的部分來看,延續了哥特式建築的典型特點:空靈、纖瘦、高聳、尖峭、衝力十足,外觀精緻,交線分明,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站在教堂大門的底下,向上望去,正方形與六邊形交錯形成的穹頂極具設計美感,兩側拱形的門洞左右對稱,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別樣的景緻。穹頂處的結構對稱、堅固,陽光透過頂部的窗口將穹頂照亮。 [21] 
保安堡
管家堡鄉保安堡村即明朝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之保安堡,位於左雲縣最東北角,也是左雲縣第二個大村莊。北距長城不到1千米,長城此處隘口即古之白羊口,明改保安口。東與新榮區接壤,北邊長城與內蒙古涼城縣相鄰,西北有高大陡峭的馬頭山,西臨馬頭山南麓的明長城內側。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與助馬堡同築,為明塞外五堡之一。萬曆元年磚包(1573年),周750米,高11.6米,設操守1員,所領兵士382名,馬12匹,分邊沿長7.5千米,邊墩15座,火路墩4座。保安堡清初設把總1員,原額馬步守兵52名,到光緒六年後馬步守兵38名,其中馬兵3名,步兵8名,守兵27名。
保安堡村從古至今一直是周圍鄰近地區經濟、文化、佛事活動中心。保安堡的漢代烽燧——漢亭障,在大同獨一無二;而境內長城沿線的五座空心敵樓、三座煙崗,也是稀缺之物。
堡內過去有廟宇20多座,多數於文革時拆毀,現殘留明代龍王廟樂樓一座,唐代古剎地藏王菩薩道場南禪寺一座,是左雲縣迄今惟一的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古寺。1997年3月,經縣宗教事務部門批准,南禪寺登記為正式宗教活動場所。
保安堡南二道河畔有小佛塔一座,四節八角磚塔,殘高5.5米,周長6米。鑲嵌於塔身內的塔銘為玄武岩質,高35釐米、寬20釐米、厚15釐米,保存完好。相傳保安堡有一佛教徒,民間稱其為“劉祖爺”,修行一世,坐化於此,因以建塔。佛教界號封其“寶光如來真人”。上有磚縷雕花圖案,塔的三層檐下,鑲嵌有石刻陰刻楷書:“如來真人寶塔”。這座立於河邊的不起眼的磚塔,被村人們稱為避水神塔,因歷年白羊河發大水時,磚塔有患無恙,從未被水沖垮,也屬一個奇蹟。 [21] 
月華池
在邊塞眾多城堡中,月華池是一座造型奇特、名稱奇異的小土軍堡,明長城內側,地名八台梁。月華池是明代邊防長城軍堡,烽火台正體連結的軍事設施。池為正方形格局,以長城為北牆,另建東、南、西三牆,用土夯築,來包磚,每邊長66米,周長198米,高6米,比長城還高出一米,底寬6米,池內總面積2704平方米。在月華池正面長城上,築有磚樓哨所,有女牆、垛口、箭窗,門開西邊有台階可上下,內可住人,如登臨其上可嘹望方圓十千米。南牆中間開一磚拱小門,可供人畜進出。原門額鑲嵌石匾,陰刻月華池三字,用磚砌封。
月華池和威魯堡的建築,是針對蒙古人入侵修建的邊防軍事設施,它是長城、軍堡整體防禦體系,負責威魯堡口的守衞。
月華池建造於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與威魯堡同建,是由翟鵬主持建造的。翟鵬其人,屬明代名臣。(大同府志》記載: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總督翟鵬修邊三百九十餘里。月華池軍堡是翟鵬主持修築的,他對此小堡情有獨鍾,給它以真武廟前的那座牌坊月華命名,遂稱月華池。
既是軍堡,為什麼起風花雪月的名字?據考,它與明代軍士敬俸真武大帝的習俗有着密切的關係。當時各地真武廟香火繁盛,左雲縣除城東南建有真武廟外,尚還有三處:一處在縣城西,一處在城西北石橋東;一處在城內南門東巷。《朔州府志》記載:鼎榆宮牌坊二,在城東南街真武廟前,左曰日精,右曰月華。是月華池取名之來源,取日月精華之意。月華池的“池”是指城池,就是城堡。 [21] 

左雲縣中部景區

左雲縣歷史文化名城
左雲縣城即明朝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之一左衞城,俗稱卧牛城,屬大同左衞道,防守範圍多在今大同市左雲縣和朔州市右玉縣,分轄三路:北西路、中路、威遠路。大同兵備道駐紮本城,大同副總兵協守於此。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二十七日,置大同左衞,當時,大同都在其西設左衞、右衞、雲川衞、榆林衞等,雲川衞設在長城外呼和浩特市南上下土城。
洪武十四年(1381年),雲川衞受到蒙軍襲擊,撤回長城內與左衞合併,叫左雲川衞;永樂元年(1403年)置大同左衞。永樂七年(1409年)始建城,由行都司(大同城)徙治鎮朔衞城,此時衞城剛好築成土城完工,“左衞”之稱始於此。歷經北魏、隋唐、遼金直到明清,左雲境內曾築城數座,修長城62.8千米,建墩台145個,築堡寨52處。左雲東漢長城和北齊長城只剩下部分遺蹟。
左雲古城堡眾多。據明正德《大同府志》載,當時左衞築有52個堡察。現在保存完整的堡察有三屯堡、雲西堡威魯堡、寧魯堡、管家堡、保安堡、鎮寧關城(馬市樓)、威魯堡關城(月華池),馬道頭的圓堡、黃家店袖珍堡(民堡)等等。這些城堡,有的是磚砌,有的是夯土,大的可駐兵一兩千,小的可駐兵二三百。
春秋時期,為北狄遊牧民族的牧地,築有白羊古城;戰國時期是趙國的武州塞地,建有武州城;東漢、北齊、明清,在縣域內修築長城、邊墩、烽堠、關隘,構建城堡,先後設置武州城、大同都衞、左衞、雲川衞,成為歷代封建王朝屯兵戍邊的邊陲要塞,形成以長城和衞戍城堡為主體的邊塞古城堡文化。 [21] 
卧牛古城
左雲縣城,因其造型像卧牛,又稱卧牛城。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到永樂七年(1409年)完工,前後用了17年的時間。城池周長十里一百二十步,佔地232公頃,城牆高三丈五尺,開南、北、西三門,南額“拱辰”,北額“控朔”,西額“靖遠”。古城內近百座古寺、廟宇和牌坊,建有鼓樓、鐘樓、圓樓、太平樓、奎星樓等古建築,以楞嚴寺最為宏偉。這些古建築毀於戰火和文革年代,現古城牆仍保存較為完好。古城內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綿綿巷,縣城街區大量保留了明末清初時期四合院建築,院落狹長,和諧對稱,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21] 
楞嚴寺
位於左雲縣城東南隅最高處,全寺五進院落,坐北向南,佔地7000平方米。該寺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曾於正統、弘治、萬曆、天啓、清康熙年間和咸豐九年(1859年)有過六次擴建、重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秋焚燬。
左雲楞嚴寺一度時期的輝煌,又曾與遼寧營口、廣東湛江、四川屏山、台灣南投的楞嚴寺並稱為中國五大楞嚴禪寺。而在這五大楞嚴禪寺中,尤以左雲楞嚴寺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聲譽最廣。左雲楞嚴寺中的藏經閣建築宏偉,巍巍壯觀,因而文成為楞嚴寺的別稱,曾與雲岡大菩薩、應縣釋迦塔、渾源懸空寺齊名,人們甚至還把它們並稱為晉北黃土高原三大名勝。曾還有“滄州的鐵獅、應縣的塔,比不上左雲藏經閣”之説。
2006年,楞嚴寺由民間發起重修,重修後的寺院,原貌依然,景象一新。遠望之,飛檐重疊,丹壁交輝,氣勢恢宏,甚為壯觀。佔地252畝。新增廣場、公園、觀景台、戲樓等景點,成為塞上又一勝景。
楞嚴寺音樂是當時寺廟音樂的經典,音樂中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等印度和西域的佛曲,由楞嚴寺僧人採用本地民間樂曲,吸納西域、印度的佛曲及中原地區的音樂演奏手法創作而成。其音樂系寺廟音樂的北方系統,屬北方系統東西兩路流派的東路。由於起調深沉、曲調古老而優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演奏時使用的樂器有管子、笙、鼓、鑼、引馨、銱、鈸等11種。現記載有楞嚴寺音樂歌贊10曲,楞嚴寺音樂吹腔28曲。據楞嚴寺老藝人講,該寺音樂由內蒙涼城的寧願寺傳入。楞嚴寺寺廟音樂對於研究北魏時期建都平城地區的民族文化交流、民間音樂文化及其當地寺院佛事、佛曲,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21] 
十里河濕地生態園區
十里河是左雲縣最主要的一條河流,古稱武州河,又名肖畫河。發源於馬道頭鄉常家窪村西,向西經麻黃頭村,北折經南八里至縣城西北二里外,再折向東,橫跨左雲縣中部,匯其兩岸支流於石牆框東出境匯入大同御河。在左雲縣境內全長43千米,流域面積約931.6平方千米,河牀寬約150—400米。
十里河之名起用於近代。從左雲河的源頭起,十里河一在馬軍營鄉小站村西出山,向南10千米環流至田村東匯入御河,為合河,流入桑乾河,全長89千米。河牀寬度150—400米,流域面積2000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0.4億立方米。因河出小站向南十里,又向東南十里,河巨大同城十里,故稱十里河。十里河混交林生態區從左雲城西十里河水庫始,到舊高山城止,東西長約20千米,南北寬約3千米,濕地面積60平方千米。
十里河沿岸,解放初還是不毛之地。半個世紀以來,在國家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大力號召下,左雲人民精心經營,強勢推動,再加上濕地自然生長優勢,形成了今日葳蕤繁茂,清逸掠光的生態環境。
沿十里河北岸觀光道路遊覽,北面是20世紀70年代所栽植的楊樹豐產林,現已長大成材,形成密林。裏面混交沙棘、醋柳、野玫瑰,卧柳等灌木,長勢繁盛。南面是十里河牀,河牀喬灌木純屬自然生植,主要有楊、柳、沙棘、野玫瑰、松樹等喬灌木混交,看上去高低錯落,層次分明,給遊人視覺以強烈的衝擊力。尤其到了秋季,生態受邊塞特殊氣候的薰染,紅黃白綠青藍紫,色彩斑斕,絢麗多姿,被稱作七彩生態,實屬邊塞獨特風光,南方少有。
十里河二期工程是一期工程的延續,治理長度2.3千米,是十里河生態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擬建設成為復有文化、娛樂、遊憩、科普、教育與生態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生態區,主要有文化博覽區、生態防護林帶、花溪景觀區、南岸風景林區4不景觀區。文化博覽區建設博物館1座,展示左雲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生態防護林帶,擬保留並改造現有林地,於林下補植常綠樹、觀葉、觀花、觀果等喬灌木,改變原有單一的植物景觀,形成雙塔插雲、青松紅葉、百花苑等景點;花溪景觀帶,擬由原十里河牀改造而成,兩岸及河牀種植各種花卉和野生綴花地被植物;南岸風景林區,擬於河道南岸原有農田上種植薔薇科花果樹,達到春季百花爭豔、萬紫嫣紅,秋季碩果累累、百果飄香的景觀效果,形成海棠春塢、桃紅柳綠、四季橋頭廣場等景點。 [21] 

左雲縣南部景區

馬道頭鄉位於左雲縣城南偏東丘陵地帶,距縣城18千米,地域總面積145平方千米。南與懷仁縣吳家窯鎮接壤,210省道縱貫南北,連接大運、大呼高速公路、109國道,交通便捷。
馬道頭鄉歷史悠久,遺存眾多。自古以來是茶馬古道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要塞,文化底藴深厚,旅遊資源豐富。有北魏時期的睡佛寺佛教石窟、洞兒山道教石窟、宋朝楊家將古戰場、馬道頭村圓堡、黃家店古堡遺蹟、水窯鄉交界處的尖口山景區等。
睡佛寺
位於左雲縣城東南25千米馬道頭鄉楊家窯村北睡佛寺山南麓,始建於北魏。該寺大殿3間,依山鑿石而成,高4米,寬7米,進深4米,正中石台上鑿有側身平卧兩目微閉的石佛像。依石穴築木構掛麪,出檐置門窗,與石穴連為整體。殿前地勢低落,築石窟窯洞4孔,其頂部為殿前平台,依勢利用,建築設計十分巧妙。石窟洞之下的台地,建有樂樓。大殿東側穿石鑿有靈光洞,洞內為佛寺主持禪房,炕、灶、窗全部石鑿而成,十分奇巧。文化大革命期間,佛寺天殿被馬道頭公社“造反派”拆毀,睡佛被破壞。近年因山石倒塌大殿已無遺蹟,現存靈光洞比較完好。
睡佛寺是北魏拓跋鮮卑族在平城建都後,在開鑿舉世聞名的雲岡石窟的同時或稍後,沿此山西南東西走向開鑿的有20餘座石窟的佛教又一聖地。第一窟鑿有睡佛一尊,身長約6米,高1.5米。佛態豐滿端莊,眼睛似閉非閉,好似在睡眠中諦聽人間疾苦,夢中散佈因果善緣。石身上泥塑貼金,瀝粉噴塗,有種耀目輝煌的光華。窟外主殿磚木結構兩層,後經歷代修繕擴建,規模宏大,清末時仍有僧人幾十名。
睡佛寺山上當年樹木繁茂,水草豐足,是許多達官貴人避暑消遺的勝地。半山腰上長有北方地區罕見的山茶樹,當地人叫做石貝柳。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廟會時,進香人和遊人爭相採摘,回家加工後用於招待貴客。山廟前面平坦開闊,曾有沃田百畝,是寺院僧眾的主要糧食來源。
從寺廟東側的一條羊腸小道進入溝裏,有一汪四季不竭的泉水,周圍撒滿了一層各種價值的硬幣,多是人們於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日子取水時拋撒的引錢。再往溝裏深入,是滿溝滿坡的乳黃、明黃色的野玫瑰花。沿山坡上,有千百年來經風吹雨淋後,形成的像各種飛禽走獸一樣的岩石和巖洞,諸如“聖母洞”、“涅磐洞”、“猿猴望月石”、“飛鷹展翅石”等。 [21] 
楞嚴寺

左雲縣著名人物

範瑾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九月十一日,年過5旬的範瑾奉命回京師,任中軍府管事,授特進榮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因瑾之功績,明王朝追諡其前三代官職同瑾,樹碑於左雲縣城西北8千米處范家祖墳內。
明左衞人,嘉靖初年任大同左衞中路參將,官至大同總兵。
劉良佐
明左衞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授江南江安提督,加總官銜,尋政直隸提督,官至左都督。 [11] 

左雲縣榮譽稱號

左雲縣是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12] 
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 [13] 
全國職業教育先進縣。 [13] 
全國體育先進縣。 [14] 
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 [14] 
2020年7月,入選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級平安縣(市、區)名單。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