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左聯五烈士

鎖定
左聯五烈士,指李求實柔石胡也頻馮鏗殷夫五位左聯成員。1931年2月7日,他們與林育南、何孟雄等十八位共產黨人被國民黨政府殺害於上海龍華。 [1]  犧牲的這五位革命戰士,史稱“左聯五烈士”。
五位烈士作為“革命文學”的代表,成為了中國文壇中的一支新鋭力量,積極促進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初期發展。左聯五烈士出身不同,經歷不同,但卻有着同樣的抱負,他們的文章詩作,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 
中文名
左聯五烈士
犧牲時間
1931.2.7

左聯五烈士人物生平

左聯五烈士柔石

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 [2]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時,柔石任執行委員、編輯部主任。1930年5月以左聯代表身份參加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同年2月7日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
柔石 柔石 [2]
1918年秋,柔石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除努力於學業外,他也開始閲讀一些有關蘇聯和社會主義的書籍。他在一封家信中説:“俄國為實行社會主義之一國,其目的在打破萬惡之政府,以謀求世界之大同,改革貧民之經濟,以求人道之實現。欲人人安樂,國國太平。”
五四運動爆發後,柔石積極響應,在學校加入了文學團體晨光社,開始從事新文學活動。葉雅琴介紹,這個時期,柔石如飢似渴地閲讀《新青年》《新潮》等革命書刊,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1926年,柔石回到家鄉,和一批寧海青年創辦寧海中學,當時招收100多名高小畢業生及初中肄業生。“寧海中學是一所建校即建黨、創立了寧海第一個黨支部的學校。以學校為基地,柔石和進步青年積極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在寧海掀起了一波學生運動高潮。”
在柔石故居,由柔石創作的《寧海中學校歌》印在牆上,歌詞慷慨激昂:“我們琢磨着身心,我們陶冶着精神。衝破黑暗的勢力,做個人數的救星。前途希望無限!” [15] 
民國17年(1928年)在寧海縣任教育局長期間,家鄉農民暴動,被涉及,遂離鄉來滬。9月,住北四川路景雲裏23號,與魯迅為鄰。和魯迅同組朝花社,編《語絲》、《朝花》週刊和旬刊、《藝苑朝華》美術叢刊。 [2] 
1930年,參與魯迅等發起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被選為左聯執行委員,後又任常務委員、編輯部主任。除編輯《萌芽》、《大眾文藝》、《拓荒者》外,還籌辦新的左聯機關刊物《世界文化》,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其間,修改出版《舊時代之死》、《三姊妹》、《二月》、《為奴隸的母親》和短篇小説集《希望》。同年5月 [2]  在上海閘北區 [15]  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左聯代表出席在上海秘密召開的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9月,遭巡捕搜查,搬出景雲裏,先後住北四川路永安裏,靜安寺泰利巷。 [2] 
1930年的10月23日,柔石寫下了他人生中最後一篇詩作《血在沸》:“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全國的工農勞苦羣眾呀!一齊起來,解放我們自己!”這是他共產主義人生觀的真實寫照。
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柔石不幸被捕,後被關押在龍華監獄。2月7日,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革命者,柔石身中10彈而英勇犧牲。 [15] 

左聯五烈士胡也頻

胡也頻(1903-1931),左翼作家。原名胡崇軒,福建福州人。
胡也頻 胡也頻 [2]
1928年春和丁玲一同到上海。同年6月起,編輯《中央日報》副刊《紅與黑》。
1929年1月,與丁玲、沈從文組織紅黑出版處,出版他們共同編輯的《紅黑》月刊、《人間月刊》和“紅黑叢書”、“二百零四號叢書”等。同年5月,完成中篇小説《到莫斯科去》,同年11月,作小説《煙》,描寫年邁的人力車伕劉二一家的悲劇,抨擊社會黑暗。1930年初,去山東濟南高中任教,在學生中積極宣傳馬列主義。不久,遭到國民黨當局通緝,和丁玲一同潛回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擔任工農兵通信委員會主席,積極幫助工農作家的成長,同月,作為“左聯”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同年11月,當選為“左聯”出席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大會代表,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完成長篇小説《光明在我們的前面》。同月出版的《現代學生》1卷2期發表他的短篇小説《黑骨頭》。1931年1月17日被捕,和同一時期被捕的李偉森、柔石、殷夫、馮鏗於同年2月7日遭殺害,被稱為“左聯五烈士”。同年4月,左聯出版《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哀悼犧牲的5位青年盟員作家,專號發表了《胡也頻傳略》及其遺著《同居》。 [2] 
1925年,胡也頻在參與編輯“替民眾呼籲”的《民眾文藝週刊》上發表雜文《雷峯塔倒掉的原因》,指出封建迷信使愚民掘磚而導致塔倒。此前已有過《論雷峯塔的倒掉》的魯迅讀後,又寫出著名的雜文《再論雷峯塔的倒掉》。1929年,對革命逐步有了理解的胡也頻,創作了中篇小説《到莫斯科去》,作品的主題——知識分子背叛本階級走向革命,也是胡也頻“走向革命”的一個標示。正如丁玲曾説,“胡也頻一旦認準了什麼,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去幹”,他在接觸馬克思主義後,不僅創作紅色作品,還從事革命實踐活動。
1930年5月,因鼓動學生進行革命而被國民黨福建省政府通緝的胡也頻,返回上海蔘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當選為“左聯”執行委員,並任工農兵文學委員會主席。同年他還參加了在上海秘密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並創作了中篇小説《光明在我們前面》,熱情歌頌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被稱為文壇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年底,經馮雪峯介紹,胡也頻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家裏召開過黨小組會。
1931年初,胡也頻在上海東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預備會議,突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2月7日,胡也頻在獄中給丁玲寫信,説獄中生活並不枯燥,天天聽同志們講故事,有很大的寫作慾望,希望多寄些稿紙,他要繼續戰鬥,創作更多的革命作品,“決不會讓青春在牢中白白過去”。他請丁玲自己也多搞些創作,不要脱離“左聯”。怎料這是最後一信!當晚,這位工農兵文學的先鋒和24位革命者(內含“左聯”其他四名作家),同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他身中三彈,年僅29歲。 [6] 

左聯五烈士李偉森

李偉森(1903-1931),職業革命家、左翼作家。
李偉森 李偉森 [2]
原名李國緯,乳名偉生,筆名李偉森。湖北武昌人。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春到上海。1928年5月創辦《上海報》。同年,翻譯作品《十年來之俄羅斯》、《俄國革命畫史》、《動盪中的新俄農村》等相繼出版。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為“左聯”發起人之一。“左聯”成立後,與柔石、胡也頻共同負責培養工農通信員工作。1931年1月17日被捕,和同一時期先後被捕的23位中共黨的幹部和左翼作家一同囚於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在敵人獄中,堅貞不屈,同年2月7日,他和23位同牢戰友同時慘遭殺害。為抗議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李偉森和胡也頻、柔石、殷夫、馮鏗5位左翼作家,同年4月,“左聯”編輯出版了機關刊《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刊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為國民黨屠殺同志致各國革命文學和文化團體及一切人類進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書》、《被難同志傳略一·李偉森》,以示抗議和紀念。同年10月,日本四六書院出版紀念5位中國左翼作家的專集《中國小説集<阿Q正傳>》,卷首有李偉森、宗暉、馮鏗、殷夫4位烈士的肖像。1933年2月7日是李偉森等5位左翼作家被害2週年,魯迅作《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沉痛悼念犧牲的青年戰友。 [2] 

左聯五烈士馮鏗

馮鏗,(1907-1931),女,原名馮嶺梅,廣東潮州人。 [2]  筆名有綠萼、佔春、梅等,1907年10月10日生於廣東省潮州楓溪雲步村。是具有國際影響的現代文學家,也是中國共產黨英烈,著名的“左聯五烈士”之一。 [9]   
馮鏗 馮鏗 [2]
 
馮鏗出身於貧窮的教師家庭 [2]  ,從小愛好文學。在“五卅運動”發生時,她在汕頭念中學,被選為學生聯合會的代表,積極參加一系列愛國活動。與此同時,她在學校的校刊上和汕頭的《嶺南民國報》上,發表具有激進思想的論文、小説和詩歌等,在文學道路上邁出了最初的步伐。 [9] 
1926年,馮鏗19歲,母親又忙着張羅為她物色婆家。馮鏗不願接受,次年高中畢業後,到潮安縣一所小學當教員,她一邊教書,一邊積極地學習與寫作,立志要成為作家。
1929年春到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職業革命者的道路。  
1930年,在中共的影響下,以當時在上海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團體“創造社”“太陽社”“我們社”(以潮汕籍文化人為主組成)成員和受魯迅影響的革命作家為主,吸收其他進步作家參加的革命文藝團體。同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馮鏗是出席成立大會的40餘人和首批50多名盟員之一。  
“左聯”一成立,就以戰鬥的姿態出現,它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武器,不僅對各種錯誤文藝思潮包括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的觀點進行批評和論戰,而且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和迫害壓制進步作家的活動進行頑強的抗爭。  
馮鏗以一個青年共產黨員的戰鬥熱情,勇敢地投入這場鬥爭。她不僅參加“左聯”聯絡工會、張貼標語、印發傳單、宣傳羣眾的工作,還先後創作並發表了詩集《春宵》,隨筆《一團肉》等多篇,短篇小説《遇合》《小阿強》《紅的日記》等10幾篇,中篇小説《重新起來》和《最後的出路》。這些力作和“左聯”其他青年革命作家的作品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魯迅稱之為:“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步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憎的豐碑。”  
同年5月,馮鏗與柔石等代表“左聯”參加中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1931年1月17日下午,柔石和馮鏗到東方旅社,參加一個黨內的秘密會議,反對以王明為首的“左”傾教條主義。1點40分,國民黨突然展開大搜捕,逮捕了林育南、柔石、馮鏗、殷夫、胡也頻、彭硯耕、蘇鐵、李雲卿等八位同志,押到龍華警備司令部。  
馮鏗在敵人的刑訊中表現得非常堅定,保持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 [9]  馮鏗參加共產黨秘密集會時,因叛徒出賣被捕。柔石在寫給王育和的便札中説:“馮妹(馮鏗)臉堂青腫,使我每見心酸!”馮鏗所受的折磨由此可見一斑。 [14]  2月7日,馮鏗被國民黨反動當局槍殺。
馮鏗遇害後,魯迅發表了兩篇文章悼念馮鏗和她的戰友。國民黨當局殺害馮鏗等人的罪惡行徑,遭到美、蘇、英、日等國際文學團體的譴責和抗議。中共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稱馮鏗等人是“黨的重要幹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鄭重記載了馮鏗的英名及其被捕並英勇犧牲事件。 [9]    
馮鏗1925年開始發表習作,1928年以前多寫抒情小詩。此後的創作題材從一般知識青年的戀愛生活擴大到震憾人心的歷史事件。作品熱情地描寫紅軍戰士工農羣眾的形象,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從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革命戰士的歷程。 [2]  在24歲的華年就慘遭殺害,她的文學才能尚未來得及盡情釋放,實在令人痛惜。然而,她留下的遺文、遺詩、遺作還是很可觀的,真正顯示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先驅女作家、女戰士的心靈世界和成長曆程。 [9] 

左聯五烈士殷夫

殷夫(1910-1931),本姓徐,名柏庭,殷夫是他經常用的一個筆名,1910年6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象山縣懷珠鄉大徐村的一個農民家庭,是中國早期無產階級的傑出詩人和“左聯”五烈士之一。 [2] 
殷夫 殷夫 [2]
殷夫同革命文學界的聯繫,始於1928年初。這年1月《太陽月刊》創刊號發行沒幾天,編輯部就收到了一束署名殷夫的詩稿。殷夫當時還不滿18週歲,尚在吳淞同濟大學附屬德文補習科學習,他寄給《太陽月刊》的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幾天第一次被捕時在獄中寫成的長詩《在死神未到之前》。得到主編阿英覆信後,殷夫準時到上海同太陽社的幾位主編見了面,接着參加了太陽社,成為太陽社最年輕的社員,同時接上了組織關係。之後成為太陽社的《太陽月刊》《新流月報》《拓荒者》各期刊的經常撰稿人。  
1928年夏天,學期尚未結束,因參加地下鬥爭,殷夫再次被捕入獄。其後由家人託人出面保釋出獄,不得不於9月下旬回到老家浙江象山的一所小學教書,度過了一段隱蔽的生活。  
1929年2月底,殷夫離開象山赴上海尋找黨組織,完全脱離學校生活,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道路。從3月接上黨組織關係之後,殷夫滿腔熱情,一邊積極參加黨的地下鬥爭,一邊開始了紅色鼓動詩的創作,同時還進行詩歌翻譯工作。1929年6月中旬,因為編輯《奔流》,魯迅收到了殷夫寄給他的一組稿件《彼得菲·山陀爾行狀》(即裴多菲傳略),由此開始了同殷夫的交往,並於6月26日託柔石送給他兩本書。
1929年7月中下旬,殷夫第三次被捕入獄。這次因為沒有暴露身份,國民黨反動當局只把他當成一個普通工人,是他自己出來的。出獄後殷夫“繼續熱烈地重新投入地下的戰鬥”,身無分文。 [10] 
1929年11月,經過長時間的考察,殷夫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出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幹事。殷夫在宣傳部長李偉森的領導下,參加團中央機關刊物《列寧青年》和青年反帝大同盟公開刊物《摩登青年》的編輯工作。 [2] 
1929年是殷夫詩歌創作成就非凡的一年。《別了,哥哥》《意識的旋律》《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等大量普羅詩歌都是這年夏秋之間的力作。尤其是這年11月之後,藉助宣傳幹事這個新平台,殷夫詩情高漲,於1930年上半年形成了一個普羅詩歌創作發表的新高潮。
以《拓荒者》創刊號為先機,殷夫先後在《拓荒者》第二期上發表《詩三篇》,在《拓荒者》第三期上發表《寫給一個新時代的姑娘》,在《拓荒者》第四五期合刊上發表小説《“March8”S》和詩歌《血字》(外六首)。《血字》(外六首)也編排在合刊的首端刊發,這期合刊是《拓荒者》的終刊,出完之後即被查封。《拓荒者》是左聯前期最重要的機關刊物之一,它的創刊號和終刊號均以殷夫的詩歌做發刊先鋒。這種特殊安排絕非偶然,顯然是左翼文學界對殷夫詩歌地位的一種共識,也是對他詩歌所呈現出來的無產階級革命意識和大無畏英勇氣概的一種堅定表彰。
1930年1月初,殷夫把他1924年至1927年秋寫成的65首詩稿,結集成《孩兒塔》集,寫好《題記》,一併呈送魯迅審定,並請魯迅作序。殷夫犧牲後,此詩稿得由魯迅保存下來。因為編輯《萌芽》,魯迅與殷夫的書信往來一直延續到左聯成立之後的1930年的3月14日。1936年3月11日,魯迅在大病初癒後“為白莽詩集《孩兒塔》作序”。稱《孩兒塔》“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的憎的豐碑”。  
在給《拓荒者》供稿的同時,殷夫也在《萌芽》和《巴爾底山》上發表文學隨筆和詩歌。《萌芽》創刊於1930年1月,它的第一期和第三期上分別發表了殷夫幾篇隨筆;第四期上發表他的詩歌《囚窗》(回憶)、《前進吧,中國!》,小説《小母親》;第五期上發表他的長詩《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巴爾底山》創辦於左聯成立之後的4月11日,第5期後被禁。早在《巴爾底山》創刊之時,殷夫就被推定為這個期刊的基本撰稿人之一。殷夫在《巴爾底山》第1號上發表了詩歌《奴才的悲淚——獻給胡適之先生》,第5號上發表詩歌《巴爾底山的檢閲》。這些文學創作立場鮮明,戰鬥氣息相當濃郁。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上海召開,到會盟員40餘位。殷夫同他的領導李偉森一起參加。左聯成立時,殷夫還不滿20週歲,是最年輕的左聯發起人之一,但他此時已有參與地下鬥爭的磨鍊,革命鬥爭的思想日益成熟。
參加左聯之後,殷夫為革命奮鬥的熱情更高,意志更堅定。1930年2月,他在《列寧青年》上發表了幾篇從俄文翻譯過來的少共國際的文件,使阿英“感到他真是一個天才,幾乎想把他抱了起來”。參加左聯之後,他革命的意志更堅強。3月11日,也就是左聯成立大會之後的第9天,他寫下了一篇長文《寫給一個哥哥的回信》,深入剖析了自己和哥哥矛盾產生的本質,指出兄弟兩人屬於不同的階級、兩者無法協調,表明了自己要為無產階級革命、為人民大眾解放奮鬥的決心。此後,殷夫結合上海和國內國共兩黨鬥爭的形勢,針對蘇維埃運動的發展現實,在《紅旗》《列寧青年》上發表了多篇政論文和中國青年運動的指導性文章,為推進青年工作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作為左聯在普羅詩歌創作領域的一位領軍人物,除支持左聯自己的期刊之外,殷夫還在自己參與編輯的《列寧青年》和《摩登青年》上發表詩作。1930年4月10日《摩登青年》(第2期)出版,殷夫發表了《與新時代的青年》《偉大的紀念日》兩詩。
普羅詩社是左聯成立之後的4月16日誕生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太陽社的蔣光慈、殷夫和任鈞。他們明確提出要在詩歌創作中把“實際鬥爭和我們階級的意識反映到藝術上去,摧毀資產階級的藝術!”使詩歌創作“成為普羅階級的武器,向着資本主義社會衝鋒”。 [10]  1930年4月29日,也就是左聯成立之後的第二月底,為了更好地指導盟員工作,左聯召開了第一次盟員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左聯決定由《拓荒者》《萌芽月刊》《巴爾底山》《藝術月刊》等13家刊物的有關人員作編委,為紀念五一聯合編輯出版一期《五一特刊》,隨刊贈送。殷夫在這期特刊上以莎菲為筆名發表了《暴風雨的前夜——公共汽車電車大罷工》一文,這顯然是對左聯工作的支持。 [2] 
1930年5月1日《列寧青年》(第2卷第12期)出版,殷夫發表《五一歌》。同年6月20日《列寧青年》(第2卷第15期)出版,殷夫發表《我們是青年的布爾什維克》。此外,殷夫還在《列寧青年》(第2卷第10期)發表詩歌譯作《青年的進軍曲》。  
六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的1930年10月初,殷夫還在《列寧青年》上發表《英美衝突與世界大戰》一文,積極推動蘇維埃運動向前發展。  
1931年1月16日,殷夫如期出席了文委設在上海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洛陽書店秘密機關召開的左聯全體共產黨員大會,次日在東方旅館被捕。
1931年2月7日,殷夫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連同其他4位左聯盟員一起被國民黨反動軍警殘害在龍華司令部旁邊製造局的大煙囱下,年齡尚不滿21週歲。 [10] 
《拓荒者》《萌芽》《巴爾底山》都是左聯初期最具影響力的機關刊物,殷夫發表在左聯機關期刊上的這些詩作,連同他在《列寧青年》《摩登青年》發表的部分優秀作品,突出地展示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殷夫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這個階段,殷夫事實上扛起了前輩郭沫若、蔣光慈之後普羅詩歌創作的大旗,成了左聯成立前後中國普羅詩派的領軍人物,在文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10]  這些詩作以粗獷的音色和高昂的節奏,從正面謳歌了工人階級的鬥爭事業,傾訴着自己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和與舊世界徹底決裂的信念;境界開闊,氣概雄渾,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強烈的時代感。 [2] 

左聯五烈士紀念遺址

1931年2月被殺害的“左聯五烈士”柔石、胡也頻、殷夫(白莽)、李偉森、馮鏗,他們的就義地,如今是龍華烈士陵園
龍華烈士陵園內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這裏原為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也是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
1950年,在龍華就義地大坑中發掘出18具完整骸骨和部分碎骨及遺物。遺物中有一件彈痕累累的羊毛背心,根據馮鏗的愛人許峨等老同志指認,這件背心是馮鏗生前喜歡穿的。
1983年,趙世炎烈士的遺孀夏之栩給中央領導寫信,建議充分利用上海龍華革命遺址,整修龍華烈士陵園。夏之栩的呼籲很快得到中央領導的認可。鄧小平題寫園名,江澤民題寫碑銘,陳雲題寫館名。
1997年,龍華烈士紀念館建成開館,龍華烈士陵園也全面建成。
2020年12月,龍華烈士紀念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5] 

左聯五烈士紀念作品

馮雪峯為披露左聯五作家被捕遇害的消息,署名“藍布”在《文藝新聞》第三期上發表了《在地獄或人世的作家?》。為紀念“左聯五烈士”,又以左聯的名義編輯出版了《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報道了五作家被殺害的消息,並以主要篇幅揭露了國民黨“文化圍剿”政策的殘酷性和反動性,他在《前哨》上發表短評《我們同志的死和走狗們的卑劣》。 [8] 
五烈士犧牲後,魯迅寫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一文,發表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為國民黨屠殺同志致各國革命文學和文化團體及一切為人類進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書》。 [6] 
在“左聯五烈士”犧牲兩週年之際,魯迅懷着無限悲憤的心情,寫了著名的《為了忘卻的記念》。 [3] 
龍華烈士紀念館工作人員跨越十餘省市近百區縣,採訪了近百位革命烈士的親人、朋友和有關專家,整理出十餘小時的口述史,在館內69塊屏幕上播放。一層展廳用投影形式展現以“龍華二十四烈士”為題材的舞蹈劇《血染桃花紅滿天》。 [5] 
上海戲劇學院等聯合推出大型原創話劇《前哨》,生動再現了上世紀30年代,柔石、胡也頻、李偉森、馮鏗、殷夫等五位出身不同、經歷各異的青年作家加入中國共產黨,以筆為劍,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獻身的感人事蹟。 [13] 
2021年5月4日,上海首個沉浸互動式紅色文化情景劇《青春為祭》在多倫路首演。該劇以魯迅、丁玲、李偉森為主要人物,形成三條獨立路線,展示了左聯五烈士被捕犧牲前後的事件進程,再現了各位烈士及革命志士的心路歷程。 [7] 
2021年6月10日晚,同濟大學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原創話劇《鑄詩成劍》首演。該劇生動展現了“左聯五烈士”之一、同濟大學傑出校友殷夫以筆為戈、用詩歌堅持戰鬥的光輝革命歷程。 [11] 
2021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浪潮》5月預演之後好評不斷,該劇講述左聯五烈士故事,大膽採用“水舞台”,與“浪潮”主題呼應,話劇和舞蹈融合,將於7月1日至3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首演。《作家在地獄》講述左聯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馮鏗,8月在線上平台展映。 [12]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百集文獻紀錄片《山河歲月》以廣闊的視角、恢宏的氣勢、精緻的表達深情回望百年黨史,再現風雲歲月中的典型人物與關鍵時刻,不僅通過全景敍事的手法記錄黨的重大事件與非凡人物,也客觀講述了所歷經的曲折探索歷程。在上海龍華,左聯五烈士英勇就義……山河為骨,歲月為魂,一個個身懷理想信仰的革命志士,用自己的滾燙熱血照亮理想之路,在黨史中留下了鮮明的足跡。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