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左翼電影

鎖定
左翼電影,也稱新興電影運動,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電影工作者發動的電影藝術創作潮流。
中文名
左翼電影
別    名
30年代電影
流行時代
上世紀三十年代
代表作
《桃李劫》、《風雲兒女》、《漁光曲》和《姊妹花》等
1930年3月,以魯迅為首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宣告成立(簡稱左聯)。“左聯”提出了文學藝術的“大眾化問題”。此後,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逐步將目光投向了電影界。1930年冬,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在上海成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隨着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民眾的愛國意識高漲,對那些神怪武俠、鴛鴦蝴蝶電影產生了厭倦,迫切需要反映現實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
1932年,夏衍、阿英、鄭伯奇應邀擔任了明星公司的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人組成了編劇委員會。1933年3月,在黨的文化工作委員會領導下,成立了由夏衍、阿英等人組成的黨的電影小組,有意識地利用電影的影響力傳播進步思想。1934年,左翼電影工作者還建立了自己的陣地——電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漢領導電影創作。公司攝製了《桃李劫》(袁牧之編劇)、《風雲兒女》(田漢、夏衍編寫)等影片。其中,《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戰時期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後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左翼電影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1933年《漁光曲》和《姊妹花》公映時,上座率創歷史最高紀錄,前者還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榮譽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左翼電影到1933年達到高峯,因而1933年也被稱為“左翼電影年”。
1936年後,左翼電影以創作“國防電影”的方式繼續發展。左翼電影運動改變了中國電影創作的總體面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