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左翼文學

鎖定
左翼文學,現代文藝團體。簡稱“左聯”。是1928至1929年間的革命文學論爭,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論水平。 [1] 
中文名
左翼文學
簡    稱
左聯
成立時間
1930年3月2日
全    稱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解散時間
1936年春

目錄

左翼文學歷史沿革

1930年代中國社會大變動,形成了左翼,京派,海派三個文學派別的對峙與互滲。而左翼文學作家就自覺以現代大工業中產業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對封建的傳統農業文明與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義同時展開批判,要求文學更自覺的成為以奪取政權為中心的無產階級鬥爭的工具。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華藝術大學舉行。最初的盟員共50餘人。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沈端先、馮乃超、錢杏邨、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7人為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兩人為候補委員。魯迅在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説,強調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觸實際的社會鬥爭。
左聯內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黨團”,先後擔任黨團書記的有潘漢年、馮乃超、馮雪峯、陽翰笙、丁玲、周揚等。在組織上,左聯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的領導。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和左聯的影響下,“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成為作家關注的焦點,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了多方面的題材與主題。這一時期,甚至寫戀愛時也從禮教與戀愛的衝突到革命與戀愛的衝突了。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他們都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做出很大貢獻。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展現了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鬥爭,和廣大農民的覺醒和鬥爭。
1936年春,為了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左聯在國民黨政府殘酷壓迫下頑強戰鬥了6個年頭,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軍事上的反“圍剿”鬥爭。
左聯培養了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甚至建國以後的人民文藝事業準備了一批骨幹人才。左聯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作出了卓越貢獻。 [1] 
參考資料
  • 1.    黨史小故事|左翼文學  .濟南大學琅聲語音(濟南大學語言文字工作辦公室和濟南大學圖書館聯合創建)[引用日期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