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左文襄公祠

鎖定
左文襄公祠坐落於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文星鎮金湖社區八甲老街左宗棠文化園中心,又名左公祠,俗稱相國祠,是祀左宗棠的專祠,是紀念晚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左宗棠的場所。 [1-2] 
中文名
左文襄公祠
外文名
The Memorial Temple of Zuozongtang
地理位置
湖南湘陰縣文星鎮八甲村 [2] 
建造時間
1887年(光緒十三年)

左文襄公祠祠堂簡介

左文襄公祠位於文星鎮八甲村,又稱相國祠、左公祠。光緒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去世後,清廷卹典頗豐,予左身後以極大哀榮外,還將左附祀京師賢良、昭忠兩祠,並在左的出生地及立功省份建專祠以彰功績,足見清廷對左的重視。光緒十三年(1887年),湖南巡撫吳大徵奉旨建此祠。祠前廣植樹木、花草,祠內寬敞明亮,正堂側室,井然有序,走廊迂迴,曲徑通幽。門窗雕滿花草、鳥獸圖案,玲瓏剔透,美觀雅緻,庭院栽滿花草喬木,暗影浮動。整個祠堂建築奇特,氣勢恢弘,造型優美,無不昭示着主人的尊貴地位和無上榮光。左公祠內塑有左公遺像,另有其功業介紹和生前好友、部屬的詩文輓聯與詩讚。 [1] 
左文襄公祠 左文襄公祠
湘陰左文襄公祠於1885年動工興建,至1892年建成。專祀左宗棠,春秋兩季,地方官員祭拜。1950年,湘陰和平解放,左文襄公祠收歸國有,交縣房產部門管理。1951年,左文襄公祠闢為小學,祠內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題匾改作黑板。同年,湘陰有羣眾將此事報告省人民政府,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至函湘陰縣人民政府,要求查實,並作為文物加以保護。1958年,大躍進時期,左文襄公祠改作醬廠,天井加蓋屋頂,西側附屬建築北面雜屋被拆除後新建廠房,西側馬頭牆改作廠房西牆,南側廂房北部切除三分之一,闢為廠房(木柱,牽手枋被割斷)。1990年9月,湘陰縣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湘陰縣人民政府湘政發[1994]34號文件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縣博物館申報材料,要求將其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湘陰特大洪水,左文襄公祠被淹1米,時間長達1個月,左文襄公祠受到了嚴重破壞。1998年5月,縣政府召開左文襄公祠保護縣長辦公會議,縣房產局、縣國土局、縣文星鎮、縣文體局、縣文物管理所等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決定將左文襄公祠房屋主權無償交文物管理所管理。1999年5月,縣文物管理所籌資8萬元對其進行第一次維修,修復了前門及中棟前門,並豎立了保護標誌及説明詞。2002年5月,湘政發[2002]11號文件公佈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其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 
2012年5月,為紀念左宗棠誕辰200週年,湘陰縣人民政府撥款200餘萬元,對左文襄公祠進行大修。2013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發[2013]13號 文件,公佈左文襄公祠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左文襄公祠實為相國祠,1885年湖南巡撫奉旨營建,祠為磚石結構,由三組硬山式殿宇和邊廊組成,專祠左宗棠。 [3] 

左文襄公祠祠堂結構

左文襄公祠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方形,由中間的主體建築和東西對稱的廡院組成,整個建築羣佔地面積達2640平方米。建築羣為磚木結構,單層、單檐,外圍封火山牆,東西為馬頭牆,除後寢用黃色琉璃瓦外,其他建築屋面均為小青瓦,中棟和後棟之間設天井。主體建築為長方形,自南向北,由一字形照壁、前院、門廳、天井院、東西廡廊、後寢組成。東西廡院為附屬建築,包括前、後廂房和中間的天井,與主體建築一起共同組成左文襄公祠建築組羣。後殿正中設木龕,立左宗棠牌位。整個建築風格為晚清官式建築和湖南典型地方傳統建築的做法和特點,構造簡潔明快,用材合度。
照壁:又稱影壁,位於左文襄公祠整體建築最前端正中,一字形,東西兩側各開一券拱形門。中間牆體較兩側高大且厚,照壁總的寬度為14.72米,與前院和中間門廳的寬度一樣。照壁中間厚牆寬7.66米、高6.0米,兩側開門的低牆寬各為3.53米,高5.3米,券門左右對稱,寬1.83米、門高2.8米。券拱門頂背面,東西兩側分別有 “緯武”、“經文”隸書體陰文題刻。在照壁的上部兩側出檐,其建造形式與封火山牆相同,即牆帽以一層磚拔檐上加以冰盤蓋,上蓋琉璃瓦剪邊和小青瓦。在照壁東西兩側砌有延伸的圍牆,分別與東西廡院兩側向南延伸的圍牆垂直相接,使整個建築組羣形成一封閉的院落。兩側圍牆近門處,分別將黑色花崗岩保護標誌和説明詞碑嵌在牆上。圍牆下部為綿牆,上部用小青瓦砌成網絡狀透空花格窗形式,花格窗上部建築裝飾手法與照壁頂部相同。
前院:位於照壁與門廳之間,左右兩側分別有高牆將照壁與門棟相連,牆的高度和建造形式與照壁兩側低牆一致,由此形成一處高大、威嚴的封閉院落。春秋兩季每當地方官員下馬來此拜祭時,進入前院都會讓人產生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前院南北長14.5米、東西寬14.12米,面積204平方米。地面全部用青磚鋪砌,從照壁兩側進入前院後,為一段橫向平鋪的場面,住前則分成七組,即通往門廳相國祠三個拱門的地面鋪成“人”字形,其他四個區域則與進門處一樣,全部是橫平鋪。
左文襄公祠 左文襄公祠
門廳:又稱相國祠,位於照壁與後寢之間,為左祠迎接官員和官員到達後停留處。建築形制為兩進三開間,硬山人字形屋架,東西兩側封火山牆高大威猛。其面闊14.12米,進深8.26米,面積117平方米。前面為三個用麻石砌成的券拱門,中間拱門較兩側高大,中間拱門頂上自右向左刻有“相國祠”三個大字,表明該處建築的名稱及功用。門廳東西兩側各有一圓門與東西廡院相連,圓門直徑2.0米,門廳地面較東西廡院高出約25釐米。
天井院:位於門廳與後寢之間,中間為天井,左右兩側周以迴廊,迴廊與東西廡院的隔牆上分別開有兩個橫長方形的石質菱形花格窗。花格窗高2.0米、寬2.55米。連同迴廊在內,天井院東西寬為14.12米、南北長14.23米,佔地面積201平方米。兩側迴廊各寬2.7米,中間天井寬8.53米,在天井的中間有連接門廳與後寢的通道,通道與門廳和兩側迴廊地面在同一平面上,通道寬2.1米,通道將天井分成東西兩部分,天井兩側底部有錢紋下水孔。
後寢:位於左文襄公祠後部中間,為左祠的中心主體建築。與門廳一樣,後寢亦為兩進三開間,外面有走廊與天井東西迴廊相連。在走廊的東西兩側,各開一小門與東西廡院相通。後寢東西面闊14.12米,進深8.44米,面積120平方米,後寢地面較門廳高出40釐米。殿正中後部設有木龕,立左宗棠牌位。後寢為人字屋檁,通過立柱和穿插枋及枋間的駝墩將木檁架住。山牆外檐下有堆塑的蝙蝠圖案。後寢屋面蓋黃色琉璃瓦,前檐下有捲棚,與廊柱相連。屋頂正中為葫蘆形寶頂,兩側屋脊上為鏤空琉璃件,東西兩端為高翹上卷的鴟吻。後寢整體建築高大,線條優美 ,為典型的殿宇式建築。
廡院:分東廡院和西廡院,以主體建築為中心東西對稱。廡院與門廳和後寢兩側相接處分別建有前廂房和後廂房。前廂房通過圓門與門廳相連,而後廂房則通過廂房與後寢前廊之間的小門相通。在前廂房與前面的圍牆之間圍成一花壇,前廂房與門廳之間有2.15米寬的通道,連同通道和中間廊道在內,前廂房東西寬17.9米、南北進深為7.21米,建築面積達129平方米。而後廂房東西寬與前廂房相同,亦為17.9米,進深8.4米,建築面積為150平方米。廂房東西兩側亦設有迴廊,與兩廂房間的前廊相接,並通過迴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可以達到晴不曝日,雨不濕鞋的效果。在東西廡院兩廂房的外牆中間部位,各有一向外開的石框雙開木門。在前後廂房和迴廊之間,各形成一平面呈長方形的天井院,每個天井院被青磚鋪地隔開後形成四個小型花壇,平面呈“田”字形,中間栽種桂花樹,並輔以其他花草。 [2] 

左文襄公祠歷史文化價值

湘陰左文襄公祠是湖南境內唯一保存尚好的、由皇帝頒旨營建的殿宇式建築;是研究和紀念左宗棠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是湖湘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清代晚期殿宇建築的重要標本,有着特有的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融祭祀、憑弔、聚會、遊歷活動於一體的重要場所,百年以來,已成為湘陰最重要的地方景觀。因此保護好左文襄公祠,有重要的意義。 [2] 

左文襄公祠左宗棠生平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陰縣金龍鎮人 [2]  ,號湘上農人,清朝大臣,著名湘軍將領。少時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羣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民起義 [5]  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4] 
先入兩江總督陶澍幕府,並與陶結為親家。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起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府,為平定太平軍籌劃。清文宗咸豐六年(1856年),升任兵部郎中。 [4] 
初當幕僚時,為抓住展示才能的時機,他經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著名的話就是他説的。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由曾國藩舉薦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撫,並組成中法混合軍和擴充中英混合軍與太平軍作戰,克金華、紹興等地,升任閩浙總督。 [4] 
1864年克杭州,並受封一等恪靖伯。之後致力於剿滅東南太平軍殘部。
1866年在福州馬尾辦船廠,也就是後來的福建船政局,並創辦求是堂藝局,培養海軍人才。同年,改任陝甘總督,其間創辦蘭州製造局。後創辦甘肅織呢總局。此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然而該廠從未盈利。
1867年2月授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定“先捻後回”方略,次年參與平定捻軍。
1873年12月14日授協辦大學士,次年9月18日授東閣大學士。
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5月奉命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4] 
1876年定“緩進急戰”方略,指揮劉錦棠金順諸軍討伐阿古柏白彥虎,次年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併為新疆建省開發等預作規劃。
1878年3月由一等恪靖伯,晉二等恪靖侯。 [4] 
1881年2月入京任軍機大臣,10月改任兩江總督
1884年6月入京任軍機大臣,9月以欽差大臣督辦閩海軍務。
1885年9月5日病故於福州,諡文襄。後歸葬於長沙石門鄉相竹村(今屬雨花區跳馬鎮白竹村)。 [4] 
左文襄祠
左文襄祠(5張)
左宗棠去世後,光緒皇帝震悼諭曰:“大學士左宗棠,學問優長,經濟閎遠,秉性廉正,蒞事忠誠。由舉人兵部郎中……左宗棠着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卹,賞銀三千兩治喪,由福建藩庫給發。賜祭一罈,派古尼音布前往致祭。加恩予諡文襄。入祀京師昭忠祠、賢良祠,並於湖南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專祠。其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史館。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