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左拉中短篇小説選

鎖定
《 左拉中短篇小説選》是1997年12月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國傳。
書    名
左拉中短篇小説選
作    者
朱國傳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7年12月01日
頁    數
590 頁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020014293

左拉中短篇小説選內容簡介

從本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開始,一股強勁的“左拉熱”在法國勃然重興,至今盛況不衰。《盧貢-馬卡爾家族》的各種新版本接踵問世。根據這部長河小説改編拍攝的電影、電視片引起一陣陣轟動。在讀書界廣泛測驗的結果更加雄辯;左拉的名字在最受喜愛的作家的名單上屢屢榮居前茅。 這股“左拉熱”似乎也不同程度地在世界範圍內出現。即如近年來在中國,左拉的《萌芽》、《金錢》、《小酒店》、《娜娜》、《婦女樂園》等長篇小説相繼出版或重版,就頗受讀者的歡迎。與此相應,我國學術界對左拉和自然主義問題的探討,也顯示出日益濃厚的興趣。 不過,左拉是一位長篇、中篇、短篇小説創作全面擅長的作家,而在我國,儘管他的長篇小説的中文譯本已為數可觀,為人們所熟悉;但他的中短篇小説,在解放前後雖然在刊物上有過零星翻譯,也出版過一些譯文集子,卻始終沒有比較系統的介紹,這不能不説是一件憾事。可喜的是,這一欠缺而今由郝運、王振孫兩位同志所譯的《左拉中短篇小説選》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彌補。我們相信,這個比較精審的選本的出版,將會對我們今天的讀者瞭解左拉文學事業的這個依然陌生的側面有所裨益。 我們向一切希望深入認識左拉其人及其創作的讀者推薦他的中短篇小説,這不僅是圖為左拉中短篇小説作品的數量可觀,約等於他包括二十部長篇小説的《盧貢- 馬卡爾家族》的總量的五分之一,約等於主要從事中短篇小説創作的莫泊桑同類作品的一半;也不僅是因為左拉中短篇小説的文學成就較高,在十九世紀下半葉,除了“短篇小説之王”莫泊桑比他明顯地勝過一籌,恐怕只有都德、法朗士等少數中短篇小説名家能夠與之相比;而且是因為大抵從一八五九年到一八八0年,左拉從事中短篇小説的創作達二十餘年,這段時間正值他的文學觀念和實踐從探索到成熟的階段,在篇幅相對有限的中短篇小説中,可以更清晰地洞見他的這段歷程,從而有助於我們對其全部創作、特別是《盧貢-馬卡爾家族》的理解。 本書前三篇作品——《森普利斯》、《血》、《窮人的妹妹》選自左拉生平第一部單行本《給尼依的故事》(1864)。這部小説集除了一篇題為《致尼儂》的序,共收一八五九至一八六四年間寫的八個中短篇小説。我們知道十七歲的左拉在一八五七年隨外祖父和寡母從普羅旺斯遷居巴黎後的窘境。一八五九年,他靠助學金上完中學,由於會考失敗而失去進大學的機會,就面臨謀生的難題。此後他備嘗失業之苦。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哀嘆;“我二十歲了,卻還沒有職業。不僅如此,即使偶然有機會自食其力,我也覺得一無所長。我迄今都在幻想,我過去是、現在依然是走在流沙上;誰知道我會不會深陷入這流沙呢?”文學習作也艱難:“我恨寫作;我的幻想一旦寫在紙上,就象是一篇七拼八湊的東西。”直到一八六四年,堅持寫作的左拉幸得阿歇特書局老闆的賞識,他的境遇才算開始改善。《給尼儂的故事》正是左拉深為幻想和現實的矛盾所困擾的時期的產物。 一個既富於幻想又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青年在文學上傾向於浪漫主義,這是相當自然的。這正是一八六四年以前左拉文學創作的主要特色。浪漫主義傾向首先表現在他當時所寫的連他本人後來也認為“平庸”的詩歌裏。在小説集《給尼儂的故事》中也顯而易見。未收入本書的《多情仙女》和本書收載的《森普利斯》等三篇都是很好的例證。這幾篇作品都出於奇幻的虛構,或者類似神話,或者近於童話。《多情仙女》和《森普利斯》都是表現愛情題材的,研究家常把它們相提並論,認為主旨都是對成人兩性生活的世界的拒絕。不過在《多情仙女》中,男主人公洛伊斯對歐岱特的愛以他們雙雙化為植物為結局,從而避免了肉慾的騷亂;而在《森普利斯》中,森普利斯給他愛慕的水中精靈的一吻,卻導致他們雙雙死亡。神話色彩濃重的《血》,比上述兩篇小説含有更明確和直接的現實意義。大屠殺流灑的鮮血注滿山谷,有溢向世界的危險;基督要以自身的純潔還世界以純潔,結果徒然成為普遍暴力的犧牲品;目睹這血腥的景象,士兵們毅然同自己的過去決裂。小説寫於拿破崙第三接連發動侵略意大利和墨西哥的戰爭的時代,其反戰的主題十分鮮明。對於戰爭和一切形式的暴力的拒絕和抗議,將從此貫徹於左拉的行動和作品;在日後的長篇小説《崩潰》中,尤其可以聽到這篇早期作品的思想的回聲。至於《窮人的妹妹》,要算是棲身在租金低廉的頂樓裏、靠在屋頂上捕雀充飢的青年左拉所能寫出的最典型的作品了。他和那些沿街乞討的窮人實是一羣。如果有一個“窮人的妹妹”能夠靠神靈的幫助,用口袋裏湧流不盡的金錢來解救窮人,豈不快哉!這幻想固然浪漫之極,但這是《給尼儂的故事》,而尼儂是青年左拉夢想中的愛人,他唯有在對她的傾訴中才能獲得慰藉。應該指出的是,左拉在這篇小説中通過 一個既富於幻想又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的青年在文學上傾向於浪漫主義,這是相當自然的。這正是一八六四年以前左拉文學創作的主要特色。浪漫主義傾向首先表現在他當時所寫的連他本人後來也認為“平庸”的詩歌裏。在小説集《給尼儂的故事》中也顯而易見。未收入本書的《多情仙女》和本書收載的《森普利斯》等三篇都是很好的例證。這幾篇作品都出於奇幻的 虛構,或者類似神話,或者近於童話。《多情仙女》和《森普利斯》都是表現愛情題材的,研究家常把它們相提並論,認為主旨都是對成人兩性生活的世界的拒絕。不過在《多情仙女》中,男主人公洛伊斯對歐岱特的愛以他們雙雙化為植物為結局,從而避免了肉慾的騷亂;而在《森普利斯》中,森普利斯給他愛慕的水中精靈的一吻,卻導致他們雙雙死亡。神話色彩濃重的《血》,比上述兩篇小説含有更明確和直接的現實意義。大屠殺流灑的鮮血注滿山谷,有溢向世界的危險;基督要以自身的純潔還世界以純潔,結果徒然成為普遍暴力的犧牲品;目睹這血腥的景象,士兵們毅然同自己的過去決裂。小説寫於拿破崙第三接連發動侵略意大利和墨西哥的戰爭的時代,其反戰的主題十分鮮明。對於戰爭和一切形式的暴力的拒絕和抗議,將從此貫徹於左拉的行動和作品;在日後的長篇小説《崩潰》中,尤其可以聽到這篇早期作品的思想的回聲。至於《窮人的妹妹》,要算是棲身在租金低廉的頂樓裏、靠在屋頂上捕雀充飢的青年左拉所能寫出的最典型的作品了。他和那些沿街乞討的窮人實是一羣。如果有一個“窮人的妹妹”能夠靠神靈的幫助,用口袋裏湧流不盡的金錢來解救窮人,豈不快哉!這幻想固然浪漫之極,但這是《給尼儂的故事》,而尼儂是青年左拉夢想中的愛人,他唯有在對她的傾訴中才能獲得慰藉。應該指出的是,左拉在這篇小説中通過另一位法國文豪居斯塔夫·福樓拜這樣一語破的地揭示了左拉創作的奧秘:“娜娜轉向神話而又不失為一個女人。” 儒勒·瓦萊斯在評論《給尼儂的故事》時説:“在這些小説中浸透着我也説不清是怎樣的十八世紀的氣息,一種只能揣測而嗅覺不到的當代現實主義的芳香。”瓦萊斯在左拉處女作中揣測到的這種現實主義的芳香,在左拉第二階段的中短篇小説中變得更加濃烈。這個階段在一八六五年至一八七四年之間,這是左拉與多家報紙持續合作的階段,報紙的需求促進了他中短篇小説特別是短篇小説的寫作。他在這期間的中短篇小説作品,一部分(總題為《巴黎速寫》的四個短篇)於一八六六年附在長篇小説《一個女人的遺願》後發表,一部分收入一八七四年出版的《給尼儂的新故事》,而更多的是在本世紀七十年代才由左拉研究家亨利·密特朗結集為《中短篇小説》,收在左拉全集中。 一八六五年也是左拉開始長篇小説創作的一年。他的長篇小説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問世,可謂多產。起步伊始,左拉便鮮明地傾向於現實主義。他宣稱“我是擁護現實主義的銀幕的;它滿足了我的理性要求,我在其中感受到堅實和真實的無限的美”。他對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懷着堅定的信念。他竭力把自己的文學根基深埋入現實生活的土壤。但是,以龔古爾兄弟的長篇小説《日爾米妮·拉塞特》的出版為信號,一八六五年也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興起的年代。在龔古爾兄弟、普羅斯佩·呂卡斯的《自然遺傳論》、泰納的實證主義美學和克洛德·貝爾納的《實驗醫學研究導論》的影響下,左拉的自然主義文學觀念也在逐漸萌發和形成。他的長篇小説《克洛德的懺悔》(1865)、《苔萊絲·拉甘》(1868)、《瑪德萊納·費拉》(1868),在追求真實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帶有自然主義色彩。而此後寫出的《盧貢-馬卡爾家族》中的幾部長篇——《盧貢家族的命運》(1871)、《貪慾》(1872)、《巴黎之腹》(1873)、《普拉桑的征服》(1874),在對第二帝國施以無情剖析的同時,也流露出追求客觀主義、企圖以生物學規律解釋人的行為等自然主義傾向。總之,這時期的左拉的長篇小説,已經呈現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複雜交織的狀態。 然而,或許是由於為報刊撰寫的作品和現實生活聯繫更直接和及時,或許是由於短小的篇幅限制了他自然主義的小説“實驗”,左拉一八六五至一八七四年間的中短篇小説,卻噴薄出沁人肺腑的現實主義的氣息。本書從他這個時期的中短篇小説中遴選出七篇,按思想內容,這七篇作品可分為四類。 《陪襯人》和《廣告的受害者》是對資產階級的“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馬克思、恩格斯語)的力透紙背的揭露。五花八門騙人的廣告宣傳,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司空見慣,但是作家在《廣告的受害者》中選取了一個因為受了廣告之騙而上當致死的典型,這就大大加強了小説的針砭力。《陪襯人》不僅是左拉短篇小説佳作中的佳作,而且可以躋身世界短篇傑作之林。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切都可以買賣,本是“天經地義”。杜朗多先生竟然能把“醜”納入商品流通,這不僅使小説中的“我”為之愕然,而且會使所有讀者歎為觀止。但是,不管這聞所未聞的買賣是實有其事,還是出自作家的藝術虛構,既然資產階級在它獲得了統治的地方早已“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馬克思、恩格斯語),讀者是不會懷疑其真實性的。小説的構思就是這樣奇譎而又令人信服。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與左拉此時主張的客觀主義大相徑庭,他在這篇小説的字裏行間表現了明確、強烈的愛憎。他萬富翁杜朗多,冷嘲熱諷,淋漓盡致。對於因為長得醜而被僱去陪襯富人的窮家女子,他的同情是那麼深切,禁不住大聲疾呼:“太太小姐們,發一點善心吧,不要蹂躪裝飾着你們的花邊,對這些醜姑娘要温和些!”這篇小説,可以説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屈不撓的揭露者左拉對之宣戰的第一篇檄文。 《齋戒》和《侯爵夫人的肩膀》是又一組富有社會諷刺意味的作品。兩篇小説都有一個女性主人公。《齋戒》雖然主要着墨在小男爵夫人,卻着意在刻畫神父的醜態。神父在講壇上説教的“苦行” 、“齋戒”、“贖罪”、“懺悔”與小男爵夫人回憶中他的風流、貪食的對照,揭示出教會的虛偽,輕鬆的筆調中飽含着辛辣。左拉是反動教會的不調和的敵人。他日後在長篇小説《穆萊神父的過失》(1875)、《魯爾德》(1894)、《羅馬》(1896)中對教會將進行更徹底的清算,《齋戒》乃初試鋒芒。《侯爵夫人的肩膀》中是養尊處代、頤指氣使的貴婦人與路旁凍得半死的貧婦的對照,社會的不平昭然若揭。值得格外留意的是侯爵夫人形象的塑造。侯爵夫人的肩膀被“昇華”為一種象徵,成為第二帝國荒淫腐朽的標誌。侯爵夫人被“拔高”為一種超人的力量,她可以選擇某個政府、維護某種制度,她的肩膀擁有無往不勝的力量。在這裏,未來的娜娜形象和娜娜神話已見端倪。不同的是:侯爵夫人的肩膀維護那個制度,而金頭蒼蠅娜娜卻把那個社會腐蝕。《廢銅爛鐵》和《貓的天堂》的共同點在於影射。前者以俏皮的手法把廢銅爛鐵和第二帝國政府的要人聯繫起來,極盡奚落之能事。後者通過一隻肥貓的一段經歷提出有關人生哲理的一個問題:是接受怡然自得的奴役,還是保持艱難然而令人振奮的自由?在一篇直抒胸臆的文章中,左拉表示他崇敬那些“神氣十足的骨瘦如柴的貓,它們瘦削的身影使人想起傳説中的豪傑”,而他蔑視那些“終日睡在墊褥上的肥得滾圓的貓,……但些貓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出賣自己的那些自由人的形象”。左拉小説中所寫的那隻安於接受“怡然自得的奴役”的貓,即是對當時一切賣身求榮者的影射和批判。 生活在世道不平的資本主義社會裏的左拉,筆下盡是對現實中的罪惡和謬誤的揭露和控訴。傾向於暴露黑暗面,這正是左拉正直和勇敢的表現。統觀這一時期他所寫的中短篇小説,我們只發現一首光明的讚歌——《鐵匠》。一八六八年,左拉曾幾度去巴黎附近的貝恩庫爾村小住,有時住在杜蒙老爹的小旅店裏,有時住在馬掌匠勒瓦瑟爾的打鐵鋪上面,《鐵匠》就是由同 馬掌匠的這段接觸直接獲得靈感的,當然,小説中也融匯着他少年時代與勞動人民相處的感受。這是一首多麼熱情的讚歌啊!鐵匠的形體那麼健美,他的內心世界那麼純潔,他的力量那麼偉大,他的貢獻那麼卓絕!作家飽蘸着赤誠的筆墨,使這篇小説洋溢着散文詩的抒情意味。誠然,在這裏,作家把鐵匠的處境詩意化、理想化了。看來《小酒店》(1877)中的鐵匠博歇的形象更符合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人民生活和工作的真實狀況。但《陪襯人》中對資產階級的強烈的憎,《鐵匠》中對勞動人民熾熱的愛,相反相成,都把左拉社會觀的底藴和盤托出。這種界線分明的愛憎,正是貫穿於左拉全部浩繁著作的精髓 經好友屠格涅夫介紹,從一八七五年開始,左拉定期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歐洲信使》雜誌撰稿,這一工作一直持續到一八八0年。這期間他一共為該刊撰稿六十四篇,其中有二十個中篇小説或短篇小説組合。一八八0年底與《歐洲信使》雜誌的合作關係的結束也意味着左拉中短篇小説創作的基本告終,此後他專心致志於長篇小説的創作,僅在一八八四年和一八九九年各發表一個短篇。為《歐洲信使》撰稿可以説是左拉中短篇小説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大的階段。 左拉第三階段的中短篇小説,呈現出與前明顯不同的面貌。《歐洲信使》每期可給他二十四頁的篇幅,因而他提供的小説多為中篇;即使是短篇也結為一組發表。作品首先是供俄國讀者欣賞的,所寫內容不再是作家與讀者共同的經驗,而是向外國讀者陳述法國生活的各個側面,所以這些小説更象是戲劇化了的報道。但這還遠不足以説明左拉後期中短篇小説的變化,這些變化歸根結底是同一八七五年以後左拉整個創作中的變化相聯繫的。 首先看他同期的長篇小説在形式上的變化。從《盧貢大人》(1876)開始,他的長篇小説採用了一種新的結構形式,即整個小説有許多場景組成,每個場景描繪所要表現的階層的一個側面。就象左拉在給《歐洲信使》主編斯塔蘇列維奇的信中談到這部長篇新作時所説的:“人物都是從第二帝國上層政界選取的,有國民議會議員、參議員、部長、高級官員;主要場景有立法會議的例會、皇太子的洗禮、貢比涅的清秋節、聖克魯的部長會議,等等。我認為本書是我迄今所寫的最有趣的一部,它的描寫從 本上説是現代的和自然主義的,它給長篇小説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其後的《小酒店》、《娜娜》、《家常事》(1882)都保留了這種結構形式。具有這種結構形式的這時期的中篇小説也居多數,除了本書中的《人是怎樣死的》、《人是怎樣結婚的》、《去外地度假的巴黎人》、《教士羣像》,還有不少未入選的中篇也屬此類。這些作品雖然象左拉以前的許多中短篇小説一樣,分成幾個部分,但在以前的小説裏,下一個部分是上一個部分故事的遞進;而現在,每一個部分主要地是不同的側面。注意到這一特點,讀者也許會發現自有其異樣的藝術效果。 更帶有本質性的是創作方法上的變化。不錯,早在《盧貢- 馬卡爾家族》動筆之前,當左拉為自己定下“研究一個家族的血統和環境問題”的任務的時候,他的自然主義觀念已大抵形成。但是左拉大力充實和強化這一理論,並在創作中加以有力地貫徹,則是七十年代後半期開始的。在一八八0年以前,理論上表現在對龔古爾兄弟、福樓拜、泰納的研究,實踐中則產生出《小酒店》、《娜娜》這樣的果實。左拉這時期的中篇小説創作,顯而易見地受到他這一努力的影響。不過,談到左拉的自然主義,要避免那種把它和現實主義絕對地、全面地對立起來的偏頗。須知,作為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的崇拜者,把真實象真理一樣信奉、敢於面對現實和干預現實、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強調掌握現實材料的左拉,他對自然主義的完整概念本來就包含一部分現實主義因素。另外,即使自然主義特有的某些主張,象象徵主義意象主義、帕納斯主義等文學主張一樣,在一定的情況下運用得當,也並非絕無良好的效果。從左拉這時期的中篇小説可以看出,閲讀時加以具體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比爾勒上尉》通過一個軍官的沉淪表明軍隊中榮譽觀念和英雄主義精神的喪失。為把孫子培養成英雄,母親讓人殺死兒子,卻不料嚇死了孫子,這結尾更是意味深長。自然主義在這篇小説中主要表現在它儘量減少作品的現實的社會的標記。我們不妨把比爾勒上尉和巴爾扎克小説《貝姨》中非常相似的人物於洛作個比較。巴爾扎克筆下的於洛這個人物是和七月王朝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的,而《比爾勒上尉》的故事卻可以毫不困難地從第三共和國移至復辟王朝時代。 《人是怎樣結婚的》和《人是怎樣死的》是兩篇典型的“實驗小説”。作家把不同階層的人置於同一事件或環境中加以考察,以闡示主題。前者通過幾個不同身份的人的婚姻問題,説明人是由完全封閉的一些階層所組成,階層與階層之間沒有任何關聯。後者則旨在説明社會盡管是分層的,但不同階層的人在死亡面前達到一致。這種通過一組平行的故事求證某種現實問題的小説形式,不無新意。 《為了一夜的愛》和《娜伊絲·米科萊》的題材是自然主義者所十分偏愛的“精欲之研究”。正如左拉在為同樣題材的長篇小説《愛情的一頁》所寫的提綱中所説的,他要表現的是“一種情慾。一種巨大的情慾由什麼組成。人們如何理解一種巨大的情慾。情慾的產生,它在男人和女人身上產生什麼效果,它的意想不到的種種波折,最後它怎樣結束。”在這三部作品裏,作家所要強調的都是“永遠互不瞭解的一些人之間的情慾”。正是這樣一種互不瞭解的情慾,在《為了一夜的愛》中導致兩條生命的死亡;而在《娜伊絲·米科萊》中,則以男主人公的離去而“自然” 終。通過氣氛、情調、結局全然不同的兩篇小説,作家把互不瞭解的情慾的必然的悲劇性作了同樣令人折服的闡示。 《洪水》和《奧利維埃·貝卡依之死》是另兩篇帶有適度自然主義色彩的佳作。《洪水》取材於圖盧茲地區由於加龍河氾濫而造成的一次嚴重的水災,一些細節甚至直接摘自當時的報刊,雖然主要部分是作家虛構的。通過一個農家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與洪水搏鬥而幾乎全家喪命的故事,作品真實地記錄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災害對人民的危害。《奧利維埃·貝卡依之死》則把一個假死的人的經驗描寫得饒有興味。乍一看,前者對於水災過程的記述、後者對主人公假死時周圍人的反應以及他設法逃離墓穴的過程的描寫都過分瑣細而冗長,特別是缺乏戲劇性、典型性的事件。如果把莫泊桑的《一家人》和《奧利維埃·貝卡依之死》加以比較,尤其令人突出地感到這一點。在莫泊桑的那部作品中,當老婦人假死後,她的一家人上演了一出多麼有聲有色的搶分家產的醜劇啊!而在左拉這篇作品裏,可以説一切平淡無奇。不過讀罷《洪水》和《奧利維埃·貝卡依之死》,人們卻可以感到異樣的真實性!是的,生活中最可能發生的情景就是這樣平淡無奇。 除了《蘇爾蒂太太》、《昂什麗娜》、《教士羣像》、《幾個選舉場景》幾篇各異其趣的佳作以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南塔斯》和《磨坊之役》。和前段所分析的《洪水》等兩篇作品的平淡相映成趣,這後兩篇小説是富有典型意義和戲劇色彩的力作。南塔斯,一個外省泥瓦匠的兒子,在巴黎瀕臨絕境,忽然顯貴人家找上門來招他做失身女子的丈夫,但附加一個條件;不得行使丈夫的權利。當他對這個條件遵循唯謹時,妻子對他輕蔑有加;但當他最後對強加給自己的條件怒不可遏、憤然維護一個丈夫的自尊時,反而博得妻子的愛情。故事情節伴隨着主人公性格的發展,柳暗花明,幾經曲折,讀來引人入勝。《磨坊之役》是世界中篇小説名著。它曾收入具有自然主義宣言意義的小説集《梅塘晚會》可是有趣的是,和同一小説集中的莫泊桑的《羊脂球》交相輝映它們都成為現實主義小説的典範。小説描寫一個普普通通的磨坊人家和普魯士侵略者進行的殊死鬥爭,熱情謳歌了法國人民在普法戰爭中誓死抗敵的英雄主義精神。小説在藝術上也達到高度的成就,故事的各個部分承轉啓合、勾聯密切,結構完整謹嚴;大量運用景物和細節描寫,或烘托意境,手法嫺熟,足見大師之工力。 這就是這部《左拉中短篇小説選》的概貌。對法蘭西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時期政治黑暗、宗教偽善、資產階級醜惡的揭露,對窮人苦難的同情和對勞動者偉大的讚頌,對統治階級榮譽觀念淪喪和普通人民英雄主義的對比寫照,對小市民生活和藝術家活動的描繪,對婚姻、死亡、情慾問題的研究……題材和內容相當廣泛而豐富。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象徵主義……創作手法和藝術風格變化多端、斑爛多彩。誠然,左拉的中短篇小説,即使是經過遴選的這部分佳品,在反映和剖析現實的社會關係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比他的前輩巴爾扎克、他的晚輩莫泊桑要遜色一些;自然主義的某些主張,例如刻意追求日常生活一樣的平淡中庸,對他的某些中短篇小説的創作在藝術效果上不無損害。但是,中國讀者把這部小説選集同前此領略過的巴爾扎克、莫泊桑、契柯夫、歐·亨利等現實主義大師的中短篇小説選稍加比較,依然不難發現它那異樣的思想和藝術的丰采,並從中獲得善的教益和美的享受。 [1] 

左拉中短篇小説選圖書目錄

目次
前言
森普利斯
窮人的妹妹
陪襯人
廣告的受害者
廢銅爛鐵
齋戒
侯爵夫人的肩膀
貓的天堂
鐵匠
比爾勒上尉
人是怎樣死的
為了一夜的愛洪水
娜伊絲·米科萊
南塔斯
奧利維埃·貝卡依之死
內戎夫人
人是怎樣結婚的
教士羣像
磨坊之役
去外地度假的巴黎人
幾個選舉場景
蘇爾蒂太太
昂什麗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