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農武裝割據

鎖定
“工農武裝割據”是毛澤東提出的關於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一個科學概念
它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
武裝鬥爭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鬥爭形式,是進行土地革命,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內容,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廣泛的動員和組織農民羣眾參加武裝鬥爭,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民主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鬥爭的基礎和依託。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機的統一體。
中文名
工農武裝割據
外文名
Armed Independent Regim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提出者
毛澤東
概    念
關於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
主要形式
武裝鬥爭、土地革命、農村根據地
中心內容
土地革命
提出時間
1928年10月5日 [1] 

工農武裝割據形成

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實踐孕育和檢驗。它產生和形成於井岡山斗爭中。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同年10月,工農革命軍在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中嚴重受挫,毛澤東毅然放棄原定攻打長沙的計劃,改向反動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轉至井岡山地區創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年10~11月,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斗爭的實踐經驗,先後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兩篇著作,深入闡述了紅色政權在中國農村建立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將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上升為理論。毛澤東認為,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下,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主要是因為:
①中國是一個被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大國。
②中國若干省區曾在大革命中受過影響,這就為紅色政權首先在這些地方發生並長期存在提供了羣眾條件。
③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隨着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加強日趨激化,全國革命形勢是向前發展的,所以小塊紅色區域不但能長期存在,而且將隨之繼續發展。
④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⑤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政策的正確。
《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毛澤東又系統總結了湘贛邊界一年多來鬥爭的經驗教訓,強調在反動統治政權暫時穩定時期和破裂時期,紅色區域的鬥爭必須採取不同的戰略與策略,強調割據必須是武裝的,黨和羣眾須一齊軍事化。作戰時軍隊以集中使用為原則,地方武裝以分散襲擾為原則。
在分析土地問題時,毛澤東着重闡述了對中間階級的土地政策。在論述中國革命現階段的性質問題時,毛澤東指出,中國現時還是處在資產階級民權革命的階段,必定要經過這樣的民權主義革命,才能造成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真正基礎。
隨着各農村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鞏固和發展,毛澤東在1930年1月撰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進一步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與發展,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鬥爭的最高形式,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共產黨人〉發刊詞》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著作中,進一步闡述了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

工農武裝割據中心內容

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中心內容,是把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密切結合起來。土地革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內容,武裝鬥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形式,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依託。離開武裝鬥爭,就不可能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就不可能實行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如果不與土地革命相結合,就不能把廣大農民羣眾動員、組織、武裝起來,就無法擴大紅軍、鞏固革命根據地。

工農武裝割據歷史意義

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對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道路問題的正確探索,為形成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理論基礎,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就是因為堅持了這條道路,才取得了最終勝利。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原則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的典範,是對中國人民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工農民主專政,實際上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嘗試,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