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業革命

(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一系列技術革命)

鎖定
工業革命是指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起在世界範圍內的系列生產與科技革命 [1]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誌,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開採資源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結構的破壞,代之而起的是高聳的冒着黑煙的煙囱,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 [18]  。工業革命打破了英國從前那種安靜的中世紀田園風光。 [18] 
工業革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  工業革命忽視了自然資源的再生產能力,忽視了自然環境對廢物有限的降解能力。造成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嚴重破壞。 [17] 
德國席勒(J.C.F.Schiller1759-1805年)認為,工業革命完全改組了生產方式,也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造成空前的社會動盪。這是歐洲社會的千年鉅變。這種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徵是嚴密的社會分工,整個社會像一個精巧的鐘表機械,無數眾多的但是都無生命的部分,組成一種機械生活的整體。這種機械的社會必然也會造成人性的分裂。 [15] 
法國大革命之所以出現暴政和屠殺,最終根源在於人性的分裂。 [15] 
“越是感到自己是人,就越痛恨自己的工作,因為他感覺到這種工作是被迫的,對他自己來説是沒有目的的。”這是資本主義文化價值系統的必然結果。 [16] 
中文名
工業革命
外文名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發源地
英國
開始標誌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主要因素
蒸汽機、煤、鐵和鋼
發生時間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
意    義
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主要發明
瓦特的新型蒸汽機和史蒂芬孫的蒸汽機車(英)、電動機一格拉姆(比利時)1870、電話一貝爾(美國)1876、新型生物分子材料等等

工業革命事件背景

-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政治
英國首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打破了以往君主獨裁的統治,資產階級從此也能在歷史舞台上擁有話語權。 [2] 
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經濟
自新航路開闢以來,人們不斷地開拓海外市場,不斷加強對海洋資源的佔領,在海洋領域上擁有了統治權。大量的海上貿易不斷增添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充足的資金支持。
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經濟危機導致世界各國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背景下,第三次工業革命應運而生。
社會
通過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僱傭勞動力,長期的手工生產,技術得到積累。
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發電機的製成和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
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工業革命事件過程

工業革命事件起因

工業革命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
英國較早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英國在17-18世紀也基本完成了農業革命;英國勞動力不足決定了英國工人的工資相較歐洲大陸國家更高,工人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產技術研發當中,工場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資產階級政府對發明創造的支持與獎勵,促使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3] 
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由於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2] 

工業革命事件經過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在英國,為了從礦井裏抽水和轉動新機械的機輪,急需有一種新的動力之源。結果引起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後研製出適宜大量生產的蒸汽機。新發明中,理查德·阿克萊特的水力紡紗機(1769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軸紡紗機(1770年)和塞繆爾·克朗普頓走錠精紡機(1779年)。
新的棉紡機和蒸汽機需要鐵、鋼和煤的供應量增加,這一需要通過採礦和冶金術方面的一系列改進得到滿足,紡織工業、採礦工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改進過的運輸工具的需要。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名人及發明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名人及發明
這一階段使世界統一起來,統一的程度極大地超過了世界早先在羅馬人時代或蒙古人時代所曾有過的統一程度;並且,使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成為可能,這種支配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擴散到其他地區為止。 [4]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峯。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1870年以後,科學開始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工業研究實驗室裝備着昂貴的儀器、配備着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
例如,在冶金術方面的貝塞麥鍊鋼法、西門子馬丁鍊鋼法和吉爾克里斯特的托馬斯鍊鋼法;利用了電併發明瞭內燃機,通訊聯絡也因無線電的發明而得到改造;最驚人的例子之一可見於煤衍生物方面,其中包括數百種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產品如化學制品、烈性炸藥及香橙花精等。
工業革命在歐洲的擴展 工業革命在歐洲的擴展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也以大量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為特點。科學和大量生產的方法不僅影響了工業,也影響了農業。將近19世紀末時,天然肥料讓位於形式上更純粹的、必需的無機物,無機物的世界性生產大大增長。 [5] 
第三次工業革命
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6] 
自從英國中西部啓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幾乎同期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社會產業結構的形成與經濟的增長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7] 
當代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普遍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以互聯網和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席捲全球,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創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廣、滲透性最強的高技術之一,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化能力是國家創新能力的突出體現。 [19] 
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虛擬現實以及生物技術為主的技術革命
興起於21世紀的中國、日、德、美等科技大國,具有提高資源生產率和減少污染排放的實質和特徵,以人工智慧化為目的,特點是靈活易變、高資源效率代表性的發明有虛擬現實,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等。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佔領先機。隨後由德國政府列入《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 [8] 
-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含義
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這場工業、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叫做工業革命。(即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又叫蒸汽革命。)
工業革命的新階段,也叫第二次科技革命、電力革命。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1世紀的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時間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19世紀後半期~20世紀初
20世紀後半期~21世紀初
發源地
英國(原因)棉紡織部門
幾乎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興起
發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所引起的技術革命
標誌
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瓦特)
電力革命、電氣時代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
重大發明
1、瓦特的新型蒸汽機2、史蒂芬孫的蒸汽機車(英)
1、電動機一格拉姆(比利時)18702、電話一貝爾(美國)18763、電燈愛迪生(美國)1879“發明大王4、汽車:本茨(德)
1、新型生物分子材料2、藻類人工細胞合成石油3、納米醫療細胞機器人
影響
1、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飛躍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工業化出現,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3、資本主義開始超越東方並逐漸統治世界。4、社會關係發生變化,產生了兩大對應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5、城市化開始,出現貧富分化,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1、美國和德國後來居上,率先實現了電氣化,工業發展的勢頭超過了英國。2、生產力取得了又一次的飛躍,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率先發展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進入帝國主義階段。3、亞非拉國家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開展了自救的改革,和民族獨立運動。
1、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使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使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2、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工業革命事件結果

1、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説,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
3、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係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工業革命事件評價

生態環境的視角來考察,工業革命也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後經過長期不懈的環境治理,才改變了環境污染的狀況。(復旦大學歷史系李宏圖教授評) [9]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
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驅動了經濟可持續增長,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徹底改弦易轍。機器的發明、動力資源的變更和新材料的供應推動了勞動生產率史無前例的增長,與人均收入、人口總量、知識、投資及技術創新形成了正反饋機制,從而突破了“馬爾薩斯陷阱”(H.J.哈巴庫克和M.M.波斯坦在《劍橋歐洲經濟史》中評) [10] 

工業革命事件影響

工業革命政治方面

1、極大提高生產力,鞏固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2、密切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改變世界的面貌,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3、客觀上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衝擊着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4、西方殖民掠奪加強,殖民地人民更加貧困,艱難,使東方從屬於西方;5、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使近代國家體制真正產生。 [11] 

工業革命經濟方面

1、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世界經濟霸主地位;2、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相對貧困;3、資本家日益擁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在與貴族的對抗中取得優勢;4、人類從此產生大量的工業聚集 [12] 

工業革命社會方面

1、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2、自由主義取代重商主義;3、標誌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4、促進近代城市的興起,城市進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長,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改變;5、中英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 

工業革命思想方面

1、工業革命使人感覺“人定勝天”,各種物質對人思想的衝擊很大;2、工業革命的大工業物質化,社會矛盾對立,導致馬克思主義的產生;3、確立發財致富的社會價值觀 [13] 

工業革命環境方面

1、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飛速下降;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同上2、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3、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14] 
機器大生產的盛況 機器大生產的盛況
參考資料
  • 1.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人類簡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8-08-01
  • 2.    朱庭光,張椿年,唐樞,張宏儒,孫嫺.外國曆史大事集 第一分冊:重慶出版社,1985-01
  • 3.    劉樹成.現代經濟詞典:鳳凰出版社,2005年1月1日
  • 4.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世界近代現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 5.    向洪.當代科學學辭典: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 6.    韓民青:《新工業革命與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山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第1-18頁
  • 7.    胡志堅:《世界科學、技術、工業革命趨勢分析》,《中國科技人才》.2021年第6期,第2頁
  • 8.    劉英團:《顛覆性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金融》2016第19期,第66頁
  • 9.    李宏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和治理》,《探索與爭鳴》2009年 第2期,第1-5頁
  • 10.    H.J.哈巴庫克 編.劍橋歐洲經濟史(第6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9
  • 11.    吳兵:《門户開放政策與大陸政策的異同及妥協與衝突——19世紀末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日東亞政策的比較分析》,《日本問題研究》2006年第4期第2-5頁
  • 12.    吳雪:《回眸工業時代開端——淺析工業革命影響》,《藝術科技》 2015年第11期,第1頁
  • 13.    毛曉華:《工業革命影響下的三股進步潮流》,《新高考:文科版》 2004年第1期,第1-3頁
  • 14.    袁正:《經濟理性、消費異化與生態環境危機》,《海派經濟學》 2011年第1期,第1-15頁
  • 15.    席勒説法國大革命中的暴力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3-12-26]
  • 16.    勞動精神的主體性闡釋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24-01-05]
  • 17.    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後遺症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4-01-25]
  • 18.    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負效應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4-01-25]
  • 19.    工業技改司局長訪談之十:以技術改造推進兩化融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2009-09-07[引用日期2024-03-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