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業生產活動

鎖定
工業生產主要在工廠裏進行。在工廠裏,勞動力(工人、技術人員等)利用動力(燃料、電能)和機械設備,將原料製成產品。一種原料可以生產不同的產品,而一種產品又可能由多種原料加工、組裝或化合而成。工廠生產的正常進行,除需要勞動力、動力、廠房設備等基本條件外,還會受到科學技術、政府政策、資金、管理等因素的制約。工業產品最終要在市場上銷售出去,才能實現其價值。因而無數大小規模的工廠都在市場上不斷尋找自己的位置,從銷售產品中獲得利潤。
中文名
工業生產活動
地    點
工廠
定    義
將原料製成產品
投入要素
土地勞動力水源資金

工業生產活動投入要素

土地:要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供建廠定址,就地形而言,一般的工業企業要選在較平坦處,既方便工業生產的安排,又方便人們的生活及交通。
勞動力:工業的生產活動,自然離不開工人,即勞動力,其中包括科技人員。
工業的投入—產出 工業的投入—產出
水源:一般工業生產都離不開水源供應,這就要求有比較近便的,豐富而優質的水源作保證。
資金:這是工業企業建廠的一個必要條件,並且要有一定流動資金以維持工業的正常運行,包括購買原材料和機械設備。
能源:能源是工業的動力,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
原料:工業生產就是將原料加工、改造而製成新的產品的過程,沒有原料,就成了無米之炊。
此外,工業企業的生產投入的要素還有技術、管理制度、政府政策等多種要素。

工業生產活動工業產出

工業產出指經工業過程所生產出的各種產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部分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如食品、服裝、電視機、電冰箱等,另一部分是用來滿足生產的需要,如鋼鐵、機械、化肥、農藥等。
不同的工業,其投入因素在總投入中所佔的比重有很大的差別。工業如果加大某一種因素的投入量,則會相對降低其他因素的投入量。不同地區和不同的工業部門,由於工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的差異,以及工業生產的性質不同,對工業生產投入的主要因素也不同。

工業生產活動主要分類

根據各投入要素在總投入中所佔比重的差別,可將工業進行如下的分類:資源密集型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資金密集型工業、技術密集型工業等。
具體判斷某種工業屬於哪一種發展類型,我們應看其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或者看其生產、分佈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例如:在工業投入的各要素中,原料佔最重要的地位,我們説這種工業是資源密集型工業。這類工業有:採掘工業(包括煤炭生產、開採石油、採伐林木等)、製糖工業、水產品加工工業等。
投入勞動力較多的屬勞動密集型工業,如:紡織工業、服裝業、收音機和電視機等的裝配業等,其主要分佈在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
投入資金較多的屬資金密集型工業,如:鋼鐵工業、化工工業等。這類工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對原材料的依賴仍很嚴重。隨着社會的發展,交通運輸業不斷提高。使這類工業的佈局已變得靈活多了。所以,我們把這類工業歸入資金密集型工業。通常它與資源密集型工業在一起,往往形成大規模的工業區。
投入科學技術因素較多的屬於技術密集型工業。如電子工業、核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生物工程工業等。這類工業要求有高技術水平,因而多分佈在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發達的地區。
對於以上四種工業類型的劃分,嚴格來説,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界限,就多數工業部門而言,很難確定它們屬於何種發展類型。例如紡織工業既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也有資源密集型的特點;鋼鐵工業既屬於資金密集型,也兼有資源密集型的特點;瑞士的鐘表工業,既有勞動密集型特點,也有技術密集型特點等。因此,對於一個工業部門來説,我們應掌握其主要的投入因素。此外,我們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資源、勞動力、經濟、技術條件等,確定優先發展的工業類型。一般地,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多發展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可重點發展資金密集型工業;科技發達地區可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

工業生產活動發展歷程

工業生產活動工業分佈

近代工業自從18世紀中期在英國起源以來,已經擴散到了世界各國。工業革命的出現,是人類生產的一場變革,對社會帶來了空前無比的變化。它不僅是生產技術上的巨大革新,機器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勞動,大大提高了工業產品的產量,改變了生產面貌,而且給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社會,甚至思想意識也帶來了根本性變化。如今,發達國家早已進入了工業化社會,有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如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港澳台地區)也進入了工業化社會,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推進自己的工業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世界工業分佈一直存在着從少數地區擴散到多數地區,從少數國家擴散到多數國家直至全球的發展趨勢。從現狀看,世界工業仍然集中分佈在少數國家的少數地區,如歐洲、北美、日本等少數國家在新技術革命以後,世界工業分散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分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世界工業分佈的突出特點仍然是集中。

工業生產活動發展階段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開採、利用的廣度和加工的深度大大提高了。工業部門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生產過程的科技含量和對原材料的利用率越來越高,工業產品也越來越豐富。下面請同學們列表,對比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的影響,瞭解科學技術對工業生產以至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工業生產活動對原料等要求

隨着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原料和勞動力對工業的投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生產所採用的原料種類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大,礦產的品位要求越來越低,綜合利用的程度越來越高,對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斷提高。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紡織工業單純依靠棉、毛、麻、絲等純天然纖維,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工合成纖維的比重持續上升,現在約佔50%,過去紡織工業以紡紗、織布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纖維生產、印染、針織以及成衣等都得到迅速發展。還有鋼鐵工業每冶煉1噸鋼所需的煤、鐵礦石量一直在不斷降低。

工業生產活動生產方式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經濟發展作了新的調整,為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政府把以前以計劃經濟為主的重點,及時調整為以市場經濟為主的重點,尤其是我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就要求我們的工業生產也得由原來的“計劃生產”(以前工業所進行的大批量、標準化產品的生產)轉變為“市場生產”,即由於受新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驅動,工業生產逐漸向中小批量定製的生產方式發展。工廠要根據不同顧客在定單中要求的標準和數量來生產產品,而不是按一種標準生產大批量的產品賣給所有的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