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官

鎖定
秦漢時管理官府手工業的官署。管理官府手工業的官署,縣有工官、司空,縣以上直到中央有工室、邦司空、大官、左府、右府、左採鐵、右採鐵等,官員有丞、嗇夫等。縣的令、丞對官府手工業的管理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勞動者則有工師、工匠、徒、隸等,由曹長領班工作。
中文名
工官
定    義
秦漢時管理官府手工業的官署
起    源
秦漢時期
出    處
《金布律》、《工律》

工官簡介

秦漢時管理官府手工業的官署。從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簡《金布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司空》、《軍爵律》、《效律》、《秦律雜抄》等部分中可以看到,秦對官府手工業的各種制度,如產品的品種、數量、質量、規格和生產定額,產品的賬目、各類勞動者的勞動定額及其換算,對勞動者的訓練和考核,度量衡的檢校等,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當時管理官府手工業的官署,縣有工官、司空,縣以上直到中央有工室、邦司空、大官、左府、右府、左採鐵、右採鐵等,官員有嗇夫等。縣的令、丞對官府手工業的管理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勞動者則有工師、工匠、徒、隸等,由曹長領班工作。生產門類有鐵的開採和冶鑄、鑄錢、車輛、兵器、用具、漆樹的種植與漆的生產等。產品主要歸官用,也有出售的。

工官工官的設置

漢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縣設置工官,諸侯王國也有工官。漢武帝時,由於官吏和軍隊的增加,皇室貴族的奢靡以及大量工程的興建,官府手工業有很大的擴展。當時,中央的許多機構,如太常宗正大司農少府中尉將作大匠水衡都尉等,屬下都設有各種名目的工官或兼營官府手工業的官署,其中以供應皇室需要的少府設置最多。這些官署分別從事鐵器、銅器、鑄錢、染織、衣服、陶器、玉器、兵器、漆器、木器、磚瓦木石等建築材料、建築工程、船隻、彩繪、雕刻等的生產。郡縣除鹽官鐵官外,在手工業發達的地區亦設有工官,據《漢書·地理志》及其他記載即有十幾處,實際數目當不止此。其中如蜀郡(今四川成都)、廣漢郡(今四川金堂東)工官的銅器、金銀■器,生產規模相當巨大,產品製作亦極精美。主造兵器、漆器的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工官也很有名。此外,還有以專業命名的工官,如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鎮北)和襄邑(今河南睢縣)的服官河東郡(今山西夏縣西■北)、丹陽郡(今安徽宣城)的銅官廬江郡(今安徽廬江西南)的樓船官等。

工官分工

官府手工業的生產,由護工卒史、工官長、工官丞、掾、史、令史、佐、嗇夫等管理,勞動者有工、卒、徒、工巧奴等。有的產品分工很細。如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銅釦黃耳工、畫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協作製成的。《鹽鐵論·散不足》所説的“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並非全屬誇飾之辭。這樣製作出來的器物,十分精美,技術和藝術水平都很高超。

工官產品用途

工官產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賞賜及官府軍隊的需要,雖有一部分出賣,但除鹽、鐵外,主要是非商品性生產,儘管規模巨大,技藝精湛,但也因此造成了人力和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並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支出。漢元帝時,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年要耗錢數億,蜀郡和廣漢郡的金銀■器一年各耗錢五百萬,京師少府所屬的三工官和兩織室,一年各耗費錢五千萬,因此西漢後期,臣下屢屢建言節省和廢罷某些工官或其產品,漢朝政府也曾下詔施行,但效果不大。

工官工官隸屬的變化

東漢時,中央各工官的隸屬略有變化,如少府的考工令改屬太僕,司鑄錢、造兵器和織綬諸雜工,大司農屬下的平準令則兼練染,作彩色等。新起的造紙手工業,則由少府所屬的尚方令主管。郡縣工官除製作器物外,還兼向當地私人手工業徵税物。東漢前期光武、明帝、章帝、和帝時,供皇室御用的官府手工業產品曾有所減省;但此後隨着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又增多起來。

工官稱呼

官名。先秦有工師,為工官之長。當時工匠多由國家管轄,凡管理工匠之官,都稱工官。秦、漢少府、中尉等官所呼,都有手工業部門。《史記·平準書》:“邊兵不足,乃發武庫工官兵器以贍之”。武庫有令、丞,為中尉(後改執金吾)屬官。《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尉條,《續漢書·百官志四》執金吾條,述屬官均至武庫為止,蓋工官職卑,概從省略,據此則其他有造作之職的官署官吏,所屬必有工官無疑又西漢在蜀、廣漢、河內等郡特置工官,掌製造武器、日用器物與手工藝品,設有護工卒史等官。東漢沿置,掌收手工業品的税。

工官相關記載

工官我國古代工官檔案初探

在我國古代,掌管百工和官營手工業的官員通常被稱為工官。由此,我們將由這些工官形成和掌管的手工業和各種工程檔案。統稱之為工官檔案。這些工官檔案的內容涉及兵器製造、工程建築、水利、日用金屬器皿製造、瓷器製造、鹽鐵業管理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其主要檔案類型有:工官管理檔案、標準化檔案、圖樣檔案等。

工官工官管理檔案

多方面內容的工官管理檔案。這種數量巨大、時代久遠的工業管理檔案的發現,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在漢代之前。我們只能從有關的記載中推測出工業管理文書檔案的存在。而骨籤檔案的出土,則以實物有力地證明我國的官營製造業等有着嚴密的管理制度,並形成了大量的管理文書檔案。從骨籤檔案出土時的情形看,當時的工業管理檔案主要由其形成單位——工官機構集中保管。並且,有着較嚴據各種史籍記載,工官的職責主要為掌管各種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器物製造等的政令。這種所謂的政令,實際上主要是指工官管理文件。包括工程管理文件、製造業管理文件等。其“文件後”,就是各種管理檔案。我國現今所能看到的這方面的檔案材料,主要有漢代骨籤檔案和清代工部檔案等。
骨籤檔案的發現是我國近年來的重要考古發現之一。它出土於著名的西漢未央宮遺址區,現已發掘出來的骨籤檔案有三萬餘片之多。這種骨籤檔案選用高級骨料精工製成,體積小,集中穿放。經過考古工作者的初步整理,證實其主要為西漢時期國家工官機構形成和保管的涉及兵器製造、皇室乘輿等密的積累和保管制度,否則,難以遺留下數量如此之大,排列井然有序的檔案材料。
除漢代的骨籤檔案外,現今所遺存下來的官方工業管理檔案以清代為多。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保存的清工部檔案中,多數檔案材料屬工業管理檔案,如與製造庫之間的來往文件;有關陵寢、壇廟、城垣、衙署等修繕工程,修辦鐵路、礦務及河工、軍事工程、修造戰船等方面的檔案文件;等等。這些檔案材料在當時的工官檔案中。數量較大,地位比較重要。這些檔案材料,一般都有專門機構來管理,如清代工部中設有清檔房,負責工部檔案的管理。此外,它還設有司務廳。掌收外省各衙門文書,進行編號登記等。
總之,我國古代官方工業管理檔案的歷史久遠,遺存下來的數量也很多,並有着優良的管理制度。

工官標準化檔案

我國古代的工業標準化活動開展的很早。實行官營手工標準化管理,是歷代工官部門的職責之一。著名的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先生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可能是齊國的官方文件。它的頒佈,就是為了統一本國匠人的作法。到了集統一中國後。秦始皇開展了著名的全國標準化運動,從此,官營手工業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了標準化生產。秦代的標準化文件,在當時數量一定是很多的,現在遺留下來的,有出土的秦簡《工律》、《司空律》、《效律》等。它們是在當時以法律形式頒佈的標準化文件。
下面我們以當時的軍工生產為例:秦代的軍工產品在器形、質量和性能等方面都有着統一的標準,不許混淆。秦簡《工律》規定:“為計。不同程者毋同出。”“程”就是規格、標準,將它記錄下來,就是標準化文件、檔案,它對於生產者具有法律約束力。以兵器的外表着色為例,《效律》規定:“、戟、弩、漆□相易□(也),毋以為贏,不備,以職(識)耳不當之律論之”。如秦俑戟柄塗黑漆,上面有兩段紅色,或塗繪硃紅圖案;弩臂表面顏色深赭,前後一致;箭桿黑、紅、赭三色長短一定,儘管百支同插在一□內。也是高矮一致,顏色統一的。
我國古代的標準,一般被稱為“程式”。它由有關的工官制定、頒發。如隋唐時期,在尚書省設工部,工部尚書侍郎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澤之政令,工部郎中掌城池土木之工程式。歷代王朝之工官都有此職掌。由此可知,標準化檔案文件為工官檔案之組成部分之一。
除出土和清代遺存下來的標準化檔案外,有關的檔案材料也以其他各種形式流傳下來一些。如北宋元豐年間編訂的標準化文件集《築城法式》、元人編著的《河防通議》等,收集了北宋時關於城池建築、堤壩、水閘等的技術、工具、材料、工時等方面的規定。直接或側面反映、記述了標準化檔案文件的內容。南宋時期建築工程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各工種的操作方法和工料估算都有了嚴密的規定,出現了著名的《營造法式》和《木經》,兩者皆為標準化檔案文件彙集。《木經》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木結構建築標準化手冊,它對建築物各個部分的規格和各構件之間的比例關係作了較詳細具體的規定。《營造法式》是我國建築學史上的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它頒行於1103年,前28卷為技術施工説明、施工方法、營造工程常用的數據、施工操作規程等,類似於現代的建築工程標準;後6卷為技術圖樣,類似於現代建築工程的標準設計、定型設計、典型設計的成套工程圖樣。到了清代,這種規定更為嚴密和全面,頒佈了《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完全統一了官方建築的構件的規模和用數標準。此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也有此類檔案文件留存。

工官圖樣檔案

圖樣也是我國古代工官檔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包括建築圖和機械圖、治河圖等。
我國現存最早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建築工程圖樣,是1977年出土的戰國時期銅版“兆域圖”,它是一種墓域建築平面圖。在銅版“兆域圖”上所刻的國王詔書上規定,此圖—份從葬,一份保存在王府中,説明此圖在當時確實是作為檔案材料保存起來的。關於“兆域圖”。早在周代就有記載,並有專門管理這種檔案的官員。如《周禮·春官》記載:“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域為之圖,令國民族葬而掌其禁令。”
我國古代帝王是比較注意收集、積累建築圖樣的。以秦始皇為例,始皇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每攻破一國,便繪其宮殿圖樣,以便在秦都仿建。再如,隋時建築大師宇文愷在營建新都時,首先對原漢朝的長安城舊址進行了勘察測量選址工作,然後着手規劃設計,繪製了總體佈置圖和大量的詳細施工圖樣。在清代,宮廷中設有主持設計的“樣房”和“算房”,並在內務府造辦處專門設立輿圖房(相當於圖樣檔案庫),收藏各種圖樣檔案,其中包括一定數量的工程、宮殿、陵墓、碑亭圖等。
我國現存之建築工程圖樣,以平面圖居多。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為宋紹定三年平江府(今蘇州市)的城市平面圖。這張圖刻在—塊石碑上,現藏蘇州市博物館。明代工部侍郎蒯祥是古代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壯觀的天安門的設計就是出自他之手。他所設計的全套天安門工程圖樣,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在北京圖書館。現今所遺存的最大宗之建築平面圖是清代世襲設計官“樣式雷”家族所遺留的數千份圖紙。這些清代官方建築平面圖現除了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圖書館外。還有一些散佈在世界(主要是歐美)各地。如著名的圓明園平面圖。
除建築圖外,工官檔案中還包括機械圖和各種器物圖。但這些圖紙保存在中央政府的較少,多保存在下層工官部門中,較分散,保管條件也較差。因此,以原件形式遺存下來的較少。多是通過其他形式保存下來。如我國現存最早的古器物圖集——宋呂大臨編撰的《考古圖》,一一摹繪了器物的圖形、款識、尺寸、重量、容量等;而我國現存最早的機械圖保存在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的《新儀象法要》中,該書中保存有多種機械圖樣。
此外,工官檔案中還包括治理河道的圖紙,因為治河工程的施工等也屬於工官的職責範圍。以清代為例,清代工部設有都水司,其職責之一是防治水患。所以,現今所存的清工部檔案中就包括治理黃河的圖紙等。
總之,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古代工官檔案的種類較多,遺存下來的數量較大價值較高,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地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