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夫茶製作技藝

鎖定
工夫茶製作技藝,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政和工夫茶為福建省三大(政和、坦洋、白琳)工夫茶之一,亦為福建紅茶中具有高山品種特色的條型茶。據茶屆泰斗之一的陳椽教授編寫的《茶葉通史》中記載:“政和工夫”紅茶起源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成品茶條索肥壯重實、勻齊,色澤烏黑油潤,毫芽顯露金黃色;香氣濃郁芬芳,隱約之間頗似紫羅蘭香氣;湯色紅豔,滋味醇厚,既適合清飲,又適合調飲。政和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系採用政和大白茶製成,外形條索緊結圓實,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小茶系採用小葉種製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味醇和,葉底紅勻。 [3] 
2017年1月11日,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申報的“工夫茶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15。 [5] 
中文名
工夫茶製作技藝
批准時間
2017年1月11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
保護單位
政和縣文化館
項目編號
Ⅷ-15

工夫茶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政和工夫茶為福建省三大(政和、坦洋、白琳)工夫茶之一,亦為福建紅茶中具有高山品種特色的條型茶。政和工夫茶產地以政和縣為主,輻射周邊的松溪縣和浙江的慶元縣。 [1] 
據茶屆泰斗之一的陳椽教授編寫的《茶葉通史》中記載:“政和工夫”紅茶起源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 [3] 
19世紀中葉為政和工夫茶興盛之期,年產量上萬擔,產品大部分銷往歐洲。 [1] 
根據有關史料,政和工夫茶全盛時期,每年福州茶市要等政和工夫茶上市才開盤,凡是標有“遂應場仙岩工夫”者,售價倍高。遂應場今為政和縣嶺腰鄉錦屏村,位於政和東部高山區,境內山地均為礫岩砂壤土,林木繁茂,溪流清澈,生態環境佳。許多茶商在此設號辦廠,多時達二十多家。其中以“萬先青”與“遂應場仙岩工夫”負有盛名。其後一度衰落。到清光緒年間,因政和發現大白茶茶樹品種,並以“壓條法”繁育成功,政和葉之翔、楊作輯等一批茶商大膽採用大白茶鮮葉為原料製作紅茶,品質優於一般紅茶,於是正式命名“政和工夫”。 [1] 
根據有關統計資料,到1940年時,政和全縣茶葉產量達一萬五千六百七十三擔,登記的外銷茶號四十七家,僅次於安溪,居當時登記的二十個縣的前列。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着力恢復其傳統風格,經上海口岸出口俄、美、英、法等國。 [1] 

工夫茶製作技藝工藝特徵

政和工夫茶有大茶和小茶兩類。大茶採用政和大白茶製成,外形條索緊結圓實,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小茶系採用小葉種製成,條索細緊,味醇和,葉底紅勻。
政和工夫大茶芽葉肥壯,茸毛特多,茶多酚、氨基酸、咖啡鹼、兒茶素含量高於其他茶樹品種。生產的政和工夫茶條索肥壯重實、勻齊,色澤烏黑油潤,毫芽顯露金黃色,香氣濃郁芬芳,隱約之間頗似紫羅蘭香氣,湯色紅豔,滋味醇厚。 [1] 

工夫茶製作技藝工藝流程

政和工夫的茶葉初制經萎凋、揉捻、發酵、烘乾等工序。
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種為主體,適當拼配由小葉種茶樹羣體中選制的具有濃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紅茶。故在精製中,對兩種半成品茶須分別通過一定規格的篩選,提尖分級,分別加工成型,然後根據質量標準將兩茶按一定比例拼配成各級工夫茶。 [3] 

工夫茶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葉昌飛,男,1965年10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工夫茶製作技藝(政和)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2] 
保護措施
政和縣文化館為政和工夫茶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 [1] 

工夫茶製作技藝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0年,政和工夫紅茶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4] 
政和工夫茶曾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