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工场

[gōng chǎng]
手工业劳动生产的场所
工场是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场所,其核心特征在于以手工劳动为主。该词源自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初期生产组织形式'Manufaktur',中文译名经历了“工厂手工业”、“手工制造业”到“工场手工业”的演变。
与工厂相比,工场规模较小(通常雇佣十数人),采用手工劳动进行分工协作,代表工业革命前的生产形态 [3-4]
中文名
工厂
拼    音
gōng chǎng [4]
历史起源
马克思提出的Manufaktur概念 [2]
生产特征
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3]
定义标准
雇工10人以上(1929年标准)且不足工厂标准的厂坊 [2-3]
相关概念
工场手工业/工厂 [2]
现代应用
手工艺制作场所 [3-4]

基本解释

播报
编辑
工场指工人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场所,既包含传统师徒制工作空间(如师傅带领学徒的作坊),也特指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组织形式 [1] [4]。其核心特征在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其定义为“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3]

历史演变

播报
编辑
早期标准(20世纪初)
1929年《工厂法》规定,采用发动机器且雇工30人以上被定义为工厂,工场指雇工10人以上但不足工厂标准的厂坊 [2]
学术界定(20世纪中叶)
学界普遍以雇工10人作为工场手工业的判定标准 [2-3]
现代划分
根据企业规模区分,工场多指保留传统工艺的小型生产单位,以手工劳动为主 [3]

与工厂的区别

播报
编辑
维度
工场
工厂
技术基础
手工劳动为主
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生产规模
数人至数十人
大规模集中生产
场所特征
手工艺聚集地
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场所
历史阶段
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初期)
工厂阶段(工业革命后)
参考文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