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作與人生

鎖定
《工作與人生》是王小波創作的散文。
作品名稱
工作與人生
作    者
王小波
文學體裁
散文
風    格
抒情

工作與人生內容簡介

工作與人生是王小波的一本書。《工作與人生》是一種思想隨筆,在行文中流露出幽默和反諷的語言風格。本文的反諷色彩主要體現在作者總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看法的限度。在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同時,往往又借用自我否定,或者自我限制的方式,為另外一種可能的生活方式的思想觀點留下餘地,敞開讀者自由思考和獨立選擇的空間。如作者在承認自己對青年朋友做什麼沒有具體建議,“但最好不要寫小説”的一段,就是反諷意識的表達。作者行文中的幽默和反諷,使我們得以在輕鬆的氣氛中進入作者思想天地,體味作者揭示出來的人生方式和生存境界。文章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作者並沒有用居高臨下的指導者的身份説話,而是始終保持着一種理性的態度,用平等的姿態來和我們一起談論問題,思考人生的意義。

工作與人生作品原文

我現在已經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來比喻人的一生,現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時從朦朧中醒來.需要一些時間來克服清晨的軟弱,然後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時分,他的精力最為充沛,但已隱隱感到疲憊;到了黃昏時節,就要總結一日的工作,準備沉入永恆的休息。按我這種説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題。這個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國,農村的人把生兒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題。把兒女養大,自己就死掉,給他們空出地方來——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裏則另有一種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會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題。站在北京八寶山的骨灰牆前,可以體會到這種想法。我在那裏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寫着:副系主任、支部副書記、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這些“副”字去掉個把,對這位大叔當然更好一些,但這些“副”字最能證明有這樣一種想法。順便説一句,我到美國的公墓裏看過,發現他們的墓碑上只寫兩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這就是説,他們以為人的一生只有這兩件事值得記述:這位上帝的子民曾經來到塵世,以及這位公民曾去為國盡忠,寫別的都是多餘的,我覺得這種想法比較質樸……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寫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過傷感,還是及早回到正題上來罷。
我想要把自己對人生的看法推薦給青年朋友們:人從工作中可以得到樂趣,這是一種巨大的好處。相比之下,從金錢、權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樂,總要受到制約。舉例來説,現在把生育作為生活的主題,首先是不合時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為不如,更不要説和黃花魚相比較;在這方面很難取得無窮無盡的成就。我對權力沒有興趣,對錢有一些興趣,但也不願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這件事對我來説,就是寫小説),並且把它做好,這就是我的目標。我想,和我志趣相投的人總不會是一個都沒有。
根據我的經驗,人在年輕時,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麼。在這方面,我倒沒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幹什麼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寫小説,這是和我搶飯碗。當然,假如你執意要寫,我也沒理由反對。總而言之,幹什麼都是好的;但要幹出個樣子來,這才是人的價值和尊嚴所在。人在工作時,不單要用到手、腿和腰,還要用腦子和自己的心胸。我總覺得國人對這後一方面不夠重視,這樣就會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樂最主要的源泉,對生活的態度也會因之變得灰暗……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體,還有頭腦和心胸——對此請勿從解剖學上理解。人腦是怎樣的一種東西,科學還不能説清楚。心胸是怎麼回事就更難説清。對我自己來説,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達到的最低目標。某件事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認為它不值得一做;某個人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覺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種生活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會以為它不值得一過。羅素先生曾言,對人來説,不加檢點的生活,確實不值得一過。我同意他的意見:不加檢點的生活,屬於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種。人必須過他可以接受的生活,這恰恰是他改變一切的動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中國人喜歡接受這樣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麼樣子無所謂。從一些電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活着》、《找樂》……我對這種想法是斷然地不贊成。因為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種糟糕的樣子,從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義。高尚、清潔、充滿樂趣的生活是好的,人們很容易得到共識。卑下、骯髒、貧乏的生活是不好的,這也能得到共識。但只有這兩條遠遠不夠。我以寫作為生,我知道某種文章好,也知道某種文章壞。僅知道這兩條尚不足以開始寫作。還有更加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某種樣子的文章對我來説不可取,絕不能讓它從我筆下寫出來,冠以我的名字登在報刊上。以小喻大,這也是我對生活的態度。

工作與人生作品鑑賞

王小波的隨筆見解獨到,詼諧機智。他寫作從來不寫半文半白的句子,也很少使用成語和古色古香的詞藻。寫得很平白,卻憑空有一種韻律和華彩脱穎而出。他的雜文就是一種藝術品。
本文語言平實而活潑,表述簡潔而犀利。另外,幽默的語句隨處可見,幽默中能喻示深刻的道理及內藴的態度,既令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 [1] 

工作與人生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1997),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鮮為人知,死後聲名廣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後,他的作品幾為全部出版。評論、紀念文章大量湧現,出現了“王小波熱”的文化現象。出版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黑鐵時代》、《地久天長》;紀念、評論集有:《浪漫騎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畫傳》。一個嚴肅作家在死後兩年時間裏,如此地被人們閲讀、關注、討論,應該説是十分罕見的,其中所藴涵的文化意義是非常豐富的,而它所透露出來的一個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為許許多多的人們深深地喜愛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