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巢(拼音:cháo)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產生年代不晚於西周 [2]  ,其古字形像樹木上的鳥窩。本義即鳥窩,也泛指蜂、螞蟻等的窩。又指壞人盤踞藏身的地方。
中文名
拼    音
cháo
部    首
五    筆
VJSU
倉    頡
VVWD
鄭    碼
ZDKF
字    級
一級(2500) [1] 
平水韻
下平三餚 [4] 
注音字母
ㄔㄠˊ
四角號碼
2290₄
統一碼
基本區-5DE2
筆畫數
3+8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巣、漅、𤔥、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現發現最早的“巢”單字在西周文字中,圖1的字形取自甲骨文“”字,其字形與西周金文一致。商周時期的“巢”下部是樹(“”),上部是鳥巢的象形。大多數鳥類在樹上築巢,這種習性與“巢”的字形相合。秦代小篆(圖4)將鳥巢上緣突起與主體分離,演變為“巛”形的符號,遂被後人認為是鳥巢中的雛鳥。《説文解字》小篆(圖5)又將鳥巢主體分離,像兩隻手,有失象形的意味,但後來又將其合併。發展到隸書(圖7)階段,鳥巢主體演變為“田”字形,下部的“木”筆畫也變得平直。上緣突起被保留,寫作“巛”,為楷書所繼承。 [5-6] 
“巢”本義就是樹上的鳥窩,如《詩經》“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後有成語“鵲巢鳩佔”。“巢”由鳥窩泛指昆蟲、野獸的窩,如“蜂巢、蟻巢、狼巢”。
“巢”不僅是鳥獸的窩,還是人類的居所。《韓非子》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羣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説的是遠古時期,先民們穴居野外,飽受風雨侵襲和禽獸侵害。於是有聖人受鳥巢的啓發,教人們在樹上架木為巢,搭建起簡陋的窩棚,以擋風遮雨、躲避野獸,人們終於“冬則營窟,夏則居巢”,“晝拾橡慄,暮棲木上”,得以安居。先民們感激這位聖人,推舉他為部落首領,尊其為“有巢氏”。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類後來把房屋從樹上搬到平坦的地面上,“巢”不再是人類的棲身之處,但人們用它喻指盜賊、土匪、敵人的藏身之所,如“匪巢、傾巢出動、敵人的老巢”等。古代禽類的窩稱為“巢”,獸類的窩稱為“穴”,“巢穴”與“巢”一樣,既統指鳥獸的窩,也喻指盜匪或敵人的盤踞之地。 [19]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鳥類的窩。
nest
《易·旅卦》:“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啕。”
《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泛指蜂、蟻等其他動物的窩。
nest
《漢書·五行志中之上》:“長安城南有鼠銜黃蒿、柏葉,上民冢柏及榆樹上為巢。”
巢穴;蜂巢;蟻巢
上古之民的簡陋居所。
house
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
陸游《書巢記》:“上古有有巢氏,是為未有宮室之巢。”

比喻敵人或盜賊等盤踞的地方。
den
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近時海賊據以為巢者,皆國初水寨故處。”
敵巢;老巢
古樂器名。即巢笙

舊唐書·音樂志二》:“列管於匏上,內簧其中,《爾雅》謂之巢。”

古國名。殷周時的諸侯國,地處今安徽巢縣一帶。

《春秋·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圍巢。”
《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而還。”

古地名。在今河南睢縣南。

《左傳·哀公十一年》:“及桓氏出,城鋤人攻大叔疾,衞莊公復之,使處巢。死焉,殯於鄖,葬於少禘。”

有巢氏”的省稱。

鮑照《河清頌》:“窺刊崩石,捃逸殘竹,巢風寂寥,羲埃綿邈。”

動詞
築巢。
nest
《春秋·昭公二十五年》:“有鴝鵒來巢。”
《禮記·月令》:“雁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

居住;棲息。
dwell
《漢書·敍傳上》:“媯巢姜於孺筮兮,旦算祀於挈龜。”

以上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巢部】鉏交切(cháo)
巢,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從木,象形。凡巢之屬皆從巢。 [9] 

説文解字注

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
注:穴部曰:穴中曰窠,樹上曰巢。巢之言高也,窠之言空也。在穴之鳥,如鴝鵒之屬。今江蘇語言通名禽獸所止曰窠。
從木,象形。
注:象其架高之形。鉏交切。二部。 [10] 

廣韻

鉏交切,平餚崇 ‖巢聲宵1部(cháo)
巢,《説文》曰:“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爾雅》曰:“大笙謂之巢。”又縣名,在廬江。亦姓,有巢氏之後。《左傳》楚有巢牛臣。鉏交切。八。
士稍切,去效崇 ‖巢聲宵1部(zhào)
巢,棧閣也。士稍切。又士交切。一。
【校釋】切語上字原作“七”,據巾箱本、四庫全書原本等改。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巛字部】巢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鋤交切,音鄛。《説文》: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從木象形。《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禮·禮運》: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檜巢。《古史考》:許由夏常居巢,故號巢父。
又國名。《周書》序:巢伯來朝。傳:殷之諸侯。
又湖名。《括地誌》:廬州巢縣有巢湖。
又樂器。《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疏:巢,高也。言其聲高也。
又車名。《左傳·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注:巢車,車上為櫓。
又姓。《廣韻》:有巢氏之後。《史記·三皇紀》:有巢氏,有天下者之號。
又菜名。陸龜蒙詩序:蜀疏有兩巢,大巢卽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畦中。一曰野蠶豆。
又《廣韻》士稍切,音㑿。棧閣也。
又《集韻》莊交切,音𥊌。大笙也。
又《韻會》子小切《正韻》:子了切,竝音勦。國名。
又葉牀魚切,音鋤。崔駰《反都賦》:大漢之初,雍土是居。京平之世,鴝鵒來巢。
又葉鋤尤切,音愁。宋玉《高唐賦》:王雎鸝黃,正冥楚鳩。姊歸思婦,垂雞高巢。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3]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14]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筆順】①㇛(撇點)②㇛(撇點)③㇛(撇點)④丨(豎)⑤㇕(橫折)⑥一(橫)⑦一(橫)⑧一(橫)⑨丨(豎)⑩ノ(撇)⑪㇏(捺)
【寫法】❶“巛”窄“果”寬。❷“巛”三個“𡿨”等距並列,中“𡿨”兩端在豎中線。❸“果”,“曰”上寬下窄,頂部寬度與“巛”相當,底部在橫中線下側;第五筆長橫,寬度超過上部,中間豎筆在豎中線;撇、捺從橫、豎相交點起筆,撇尖、捺腳持平,高於豎筆底腳。 [16]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7]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ŏɡ
先秦
王力系統
ea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zʰ
ɔ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z
ra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z
ragw
西漢



東漢





rau


r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rɑ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蕭宵餚

r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a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dʐʰ
au
隋唐
王力系統

a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dʒʰ
a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a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dẓ
a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dʒʰ
ɔ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8]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五餚

開口呼
全濁
鉏交切
dʒʰau
去聲
三十六效

開口呼
全濁
七(士)稍切/士交切
dʒʰau
集韻
𦗔
平聲
下平五爻
照/莊

開口呼
全清
莊交切
ʧau
平聲
下平五爻
牀/崇

開口呼
全濁
鋤交切
ʤau
平聲
下平五爻

開口呼
次濁
力交切
lau
平聲
下平五爻

開口呼
全濁
徂交切
dzau
去聲
三十六效
牀/崇

開口呼
全濁
仕敎切
ʤau
韻略


平聲





鋤交切

增韻


平聲





鋤交切



上聲





子小切

中原音韻

陽平
蕭豪
穿

開口呼

次清

ʈʂʼau
中州音韻


平聲
蕭豪





鋤嘲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三爻


全濁
鋤交切
dz‘au/dz‘iau

上聲
十二篠


全清
子了切
tsie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八交絞教
穿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8]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au
35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au
55
陰平

北方官話
濟南
tʂʰɔ
42
陽平

中原官話
西安
tsʰau
24
陽平

西南官話
武漢
tsʰau
213
陽平

西南官話
成都
tsʰau
21
陽平

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ɔ
55
陽平

江淮官話
揚州
tʂʰɔ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sʰa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zuɔ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sa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zɤ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ʂʰau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sa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ʃʰa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ʃʰau
43
陽平

閩語
廈門
tsau
24
陽平

閩語
潮州
tsʰau
55
陽平

閩語
福州
tsau
52
陽平

閩語
建甌
tsʰau
21
上聲
文讀
閩語
建甌
tsʰe
21
上聲
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8]  、《漢語方音字彙》 [2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5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4.    平水韻 三餚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17]
  • 5.    陳鶴歲著.漢字中的中國建築[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5.02:223
  • 6.    常文禮著.智慧漢字[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06:38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4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5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38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17]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52;41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66
  • 13.    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26]
  • 14.    《説文解字注》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26]
  • 15.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324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8-39
  • 17.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26]
  • 18.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7]
  • 19.    子默著.讀懂漢字 自然與社會[M]:中譯出版社,2017.11:176-177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8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