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州(拼音:zhōu)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像水中有小塊陸地,本義是水中的一塊塊陸地,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州”又用作中國古代的地理區域劃分單位,後來演變成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
中文名
拼    音
zhōu
部    首
丶、巛
五    筆
YTYH [4] 
倉    頡
ILIL [4] 
鄭    碼
VDND [4] 
筆    順
點、撇、點、豎、點、豎
字    級
一級(0535)
平水韻
下平十一尤 [5] 
注音字母
ㄓㄡ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筆畫數
1+5,3+3
統一碼
基本區-5DDE [4] 
四角碼
3200₀ [4]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其甲骨文(圖1)自上而下的三條曲線是“”字,表示河流;中間的小圓圈,表示水中有塊陸地。所以,“州”的本義是指水中的陸地。《詩經·周南·關雎》中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句子,這“洲”本來應該是寫作“州”的,“在河之州”就是指在河中的一塊小陸地上。金文(圖2)的“州”基本上與甲骨文相同。小篆(圖6)就複雜了。三支水流都加上了小陸地。而隸書(圖7)、楷書為了書寫方便,把三塊小陸地變成了三個點,寫成“州”。
從甲骨文、金文及小篆的字形看,“州”應屬於漢字造字法中象形造字法的襯托象形一類,其字形義當為四周被水環繞的小塊陸地,這種小塊陸地多為水衝淤而成。根據許慎的説法,上古時代,人類曾遭遇洪水,靠據守水中高地得以生存。後來,大禹制服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具體何謂“九州”,各家説法不一(《尚書·禹貢》中記錄的九州有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古代所謂的“九州”大概就是按照大江大河來進行劃分的,這種分化後來就演變成了行政區劃。當“州”有了第二個意義時,人們為了對二者加以區分,就在“州”上加上三點水,造出一個新的形聲字“洲”,專指水中的陸地;“州”的意義也固定下來,只指行政區劃的單位。這種行政區劃的名稱還保留在許多地名裏,如杭州,蘇州。現代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也稱之為“州”,也是來自“州”是一種行政區劃單位這種情況,例如大理白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等。 [6]  [14-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ōu
名詞
〈文言〉水中的陸地。
islet
漢書·司馬相如傳》:“出乎椒丘之闕,行乎州淤之浦。”

古代民户編制。二千五百户為一州。

周禮·地官·大司徒》:“五黨為州,使之相賙。”

古代民户編制。四十三萬二千户為一州。

尚書大傳》卷四:“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

古代民户編制。一萬户為一州。

《管子·度地》:“州者謂之術,不滿術者謂之裏。故百家為裏,裏十為術,術十為州,州十為都。”

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所轄地區的大小歷代不同(後多用於地名)。

《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
後漢書·桓帝紀》:“二月,荊揚二州人多餓死,遣四府掾分行賑給。”
九州;神州;杭州;蘇州
一種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的行政區劃單位,介於自治區和自治縣之間。


周代指離王畿二百里外的行政區域。

《周禮·地官·載師》:“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

周代方伯統屬之地。

禮記·王制》:“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

古國名。姜姓。春秋初年為杞所滅。

《春秋·桓公五年》:“冬,州公如曹。”

古國名。偃姓。春秋時為楚所滅。

左傳·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

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沁陽縣東南。

《左傳·昭公三年》:“子豐有勞於晉國,餘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勳。”

古地名。故地在今湖北監利縣東。

《史記·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以平。是時楚益弱。”裴駰集解引徐廣曰:“南郡有州陵縣。”

(Zhōu)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區劃地域以聚居。

大戴禮記·主言》:“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別地以州之,分屬而治之。”


以上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一】【川部】職流切(zhōu)
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詩》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之。
𠃕,古文州。
【註釋】徐鉉注:今別作洲,非是。①從重川:於鬯《職墨》:“從重川,對未見水中可居之義。故上下體特作環抱形,中間三虛處即象水中可居之地。此從虛處象形,象形之又一法也。”②《詩》:指《周南·關雎》。今本“州”作“洲”。 [9] 

説文解字注

水中可凥者曰州。
段注:凥,各本作居,今正。者字今補。《周南》:在河之州。《釋水》《毛傳》皆曰:水中可居者曰州。
水𠣘繞其旁,從重川。
段注:水字今補。𠣘繞,各本作周遶,誤,今正。𠣘者,帀也。會意。職流切。三部。俗作洲。
昔堯遭洪水,民凥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段注:州本州渚字,引申之乃為九州。俗乃別制洲字,而小大分系矣。
《詩》曰:在河之州。
段注:《關雎》文。證州之本義也。
一曰州,𤲮也。
段注:以疊韻為訓。𤲮。耕治之田也。
各𤲮其土而生也。
段注:人各耕治以為生。此説州之別一義。其實前義內可包。
𠃕,州,古文州。
段注:此像前後左右皆水。 [10] 

廣韻

職流切,平尤章 ‖州聲幽1部(zhōu)
州,州郡。《周禮》曰:“五黨為州。”又姓,《左傳》晉大夫州綽。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巛部】州;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3
古文:𠄓、𠃕、𠛏、𣧓
《唐韻》《正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竝音周。《説文》: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廣雅》:州,殊也,浮也。《春秋題辭》:州之為言殊也。《釋名》:州,注也。郡國所注仰也。《玉篇》:九州也,時也,宮也,居也。《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幷州。分青州為營州。疏:《禹貢》治水之時,猶為九州,今始為十二州。左傳雲: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佐,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禹貢》: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周禮·夏官》:九州:揚、荊、豫、青、兗、雍、幽、冀、並。《爾雅·釋地》:冀、豫、雝、荊、揚、兗、徐、幽、營,九州。疏:《禹貢》有青、徐、梁,無幽、並、營,是夏制。周禮有青、並、幽,無徐、梁、營,是周制。此有幽、徐、營而無青、梁,並,疑是殷制也。《史記·孟子傳》:騶衍言:中國名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又《周禮·地官》:五黨為州。注:州二千五百家。《論語》: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又國名。《春秋·桓五年》:州公如曹。傳:淳于公如曹。注:淳于,州國所都。城陽淳于縣也。《括地誌》:密州,安丘縣東三十里古州國,周武王封為淳于國。
又邑名。《左傳·昭三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晉侯,曰:子豐有勞於晉,餘聞而弗忘,賜女州田。注:州縣,今屬河內郡。又《春秋·成七年》:吳入州來。注:楚邑,淮南下蔡縣。又《史記·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注:南郡有州陵縣。
又姓。《左傳·襄二十一年》:州綽出奔齊。注:晉大夫。
又《爾雅·釋畜》:白州驠。注:州,竅。疏:謂馬之白尻者也。
又與洲通。◎按《説文》:引《詩·周南》:在河之州,今文作洲,古通。
又葉專於切,音朱。《易林》:鸇鳩徙巢,西至平州。遭逢雷電,霹我葺廬。 [12] 

近義辨析

州、洲
“州”和“洲”互為古今字。“州”原指水中陸地,後用作行政區劃。現代民族自治的地方叫“州”,它的行政地位在省以下、縣以上。而“水中陸地”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意義,都由“洲”承擔。地球的表層是由海洋把陸地分隔成幾大塊,那麼這每一塊大陸和它附近島嶼的總稱也叫“洲”。如亞洲,非洲、北美洲等。
鑑於上面所説,“州”和“洲”二字在現代漢語中各有不同的意義,二者分工明確:
州用於地名。如杭州、蘇州。又用作民族自治州。洲用於水中陸地。如橘子洲。又用於大陸及其附屬島嶼的總稱。如亞洲。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寫法】❶“州”,由三點、一撇、兩豎組成,兩豎左短右長。❷三個點都寫在橫中線,由左到右略微提高;第一個點是左點,第二三個點是右點。❸撇和兩豎等距;頂部撇和短豎略低,末筆豎高;底部撇和長豎大致持平,短豎較高,緊貼豎中線右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先秦
王力系統
ȶ
ǐ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ȶ
jŏ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
j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
jəgw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ə̯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ǐə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j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iə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ə̆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o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全清
職流切
tɕju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全清
之由切
tɕiəu
禮部韻略


平聲





之由切

增韻


平聲





之由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tʂi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張柔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全清
職流切
tʃio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五修叟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ou
55
陰平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tʂou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o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ou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əu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ɯ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ɣɯ
21
陰平
官話(晉語)
太原
tsə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ɣ
44
陰平
吳語
上海
tsɣɯ
52
陰平
吳語
温州
tɕiəu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səu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iʊ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səu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u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ʃɐu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tʃɐu
33
陰平
閩語(閩南)
廈門
tsiu
55
陰平
閩語(閩南)
潮州
tsiu
33
陰平
閩語(閩東)
福州
tsieu
44
陰平
閩語(閩北)
建甌
tsiu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漢語方音字彙》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3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17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5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4]
  • 5.    平水韻 十一尤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04]
  • 6.    丁義誠等主編.全解漢字 詳釋1500個常用漢字的音、形、義、用 第1輯 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05:93-84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17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9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06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31]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0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56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31]
  • 14.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672-673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46-347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