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川北薅草鑼鼓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川北薅草鑼鼓,是主要分佈在廣元市四縣三區境內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川北薅草鑼鼓源於秦代,興於元末明初。川北薅草鑼鼓一般在二道苞穀草或鋤黃豆草時進行,一人擊鼓,一人敲鑼,敲鑼者為歌郎,在數十人的薅草隊伍中起指揮作用。薅草鑼鼓一天的表演過程大致分為牽線子、扎蓋子(起歌頭或排歌頭)、安五方(或拜五方)、説正文、耍歌子、辦交接等步驟。在田間作業中發揮了指揮勞動、活躍現場氣氛、調節勞作者情緒的作用。 [1] 
2006年5月20日,川北薅草鑼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27。 [1] 
中文名
川北薅草鑼鼓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四川省青川縣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遺產編號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歷史淵源

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但川北薅草鑼鼓起源何時,何人開創,從已知的文獻查閲、田野調查、傳承人走訪均未得出明確的答案。與之相關的信息,是根據川北薅草鑼鼓國家級傳承人王紹興從清末和民國時期保存下來的民間手抄本和老藝人口授心傳唱本中的敍述:“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之乾坤,神農五帝嘗百草,軒轅黃帝制衣襟,治公和尚植五穀,植下五穀養凡民,養下凡民他懶惰,種上莊稼不尋草,牛魔王一見生了怒,隨帶草籽下天庭,南天門上撒一把,普天之下草紛紛,那時才興鑼鼓會,秦朝起始到而今。”從此唱本中透露出的信息來看,川北薅草鑼鼓似乎源於秦代;又根據包穀(川北薅草鑼鼓是在薅包穀二道草與黃豆草時演唱)從原產地古巴傳入中國,約在1511年前後,即明朝後期,據這些信息推論:“川北薅草鑼鼓源於秦代,興於元末明初”。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國實行農村合作化,農業大集體勞動,使這種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得到復興和發展。千百年來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沿至今,故有人將其比作民間音樂文化的“七里香”。 [2]  [3] 

川北薅草鑼鼓基本特徵

川北薅草鑼鼓演唱程序

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演唱程序按照一天勞動的過程分為七個部分,分別是牽線子、扎蓋子、安五方、説正文、耍歌、尾歌、辦交接。 [2] 
牽線子
清早出工時,歌手敲響鑼,眾人聞聲集合,緊隨其後,在山間小道形成線,所以稱為牽線子。此過程中種無唱詞與説白,最多加幾聲“出工了呦一”的吆喝聲。 [2] 
扎蓋子
扎蓋子又稱“起歌頭"或“排歌頭”,相當於“引子”或“開場白”,無固定曲調,一般使用誦唱,歌詞五字句和七字句居多,也使用其他字數的唱詞,但是必須押韻。 [2] 
安五方
安五方又稱“拜五方”或“請神歌”,祈求神靈保佑,勞動順利,莊稼豐收,所請的主神為太陽神,核心神是土地神,必請的是五方神(即東、西、南、北、中五方,取所有神靈之意)。將五方、五神、五行、五色、五味、十天綜合在一起編成唱本,拜敬祈福,有時直接拜天、地、人,祈求天時、地利、人和。 [2] 
説正文
説正文又叫“唱正文”,指“唱書"或“唱本”是川北薅草鑼鼓的主體部分,佔用大部分時間,可以拿着唱本邊看邊唱,不識字這就只能靠背唱。正文內容極其複雜有:①敍述薅草鑼鼓相關物件(如唱本、鑼鼓、出鋤頭等)來歷的內容;②知識性(天文、地理、歷史、起居等)、故.事性的唱本(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勸世警言、勸人向善、孝敬父母、勸人莫賭、樹立榜樣等),完全成書的唱本;③民間口頭流傳的固定格式的七字或十字文,大都是山歌,愛情為主要題材,也有毛澤東的七律七絕,郭沫若的七言詩等為內容的。 [2] 
耍歌
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
耍歌又稱“取笑堂歌”“耍歌子”,一般在下午演唱,演唱內容部分是世代口傳心授下來的,大多則是即興演唱的,詼諧幽默、妙趣橫生,有山歌子、拆字歌、情歌、勸孝歌、懷胎歌訓字歌、盤歌、扯白等,其目的是搞笑逗樂以分散注意力,使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歌聲笑聲中得以繼續進行。在“歇二道氣”之後,耍歌子進入了高潮部分,“客們”參與其中。演唱形式主要有“盤歌"(歌郎潮部分,“客們”參與其中),演唱形式主要有“盤歌"(歌郎與聯手一問一答,高潮時一領眾合)搭飛火(接唱或是對唱)、猜夢影兒(猜謎語)、展言子(歇後語或是順口溜)、説四言八句等。有的“要歌子”內容是漫無目的的調侃亂扯,又被稱之為“扯白”。 [2] 
尾歌
尾歌又稱“收工歌”,主要內容是“送神"(早上請來的諸神一一恭送回去,留下山神土地守護莊稼)、收工號子、安排明天的工作。 [2] 
辦交接
辦交接貫穿在整個薅草鑼鼓演唱與勞動過程之中,起提醒、警示、鼓勵、安排作用,“歌郎"用風趣幽默、和諧自然的唱詞穿插在各個需要的位置,“辦交接”能夠真正體現出“歌郎"的水平與演唱功夫。 [2] 

川北薅草鑼鼓曲調唱詞

川北薅草鑼鼓演唱曲調有“回聲號子”、“穿聲號子”、“雜號子”、“揚歌號子”、“鼓裏藏聲號子”等。曲調和唱詞按字數分為七字譜、十字譜,此外還有五字譜等多種曲調及口授心傳的傳統唱詞和即興唱詞等。 [4] 

川北薅草鑼鼓鑼鼓節拍

川北薅草鑼鼓的鑼鼓節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幾種。 [4] 

川北薅草鑼鼓表現形式

川北薅草鑼鼓表現形式有兩種:一人擊鼓,一人敲鑼,稱為單鑼鼓;單鑼鼓中加人一人敲馬鑼叫做夾鑼鼓。敲鑼者被稱為“歌手”“唱歌郎”“歌郎”,演唱中自稱為“學生”“笨嘴”,多為本地方有知識、有威望的老者。“歌郎"在數十人的薅草隊伍中起指揮作用;鼓者多為“有培養前途"的年輕人,被稱為“聯手”“同路”或“老師”,鑼手和鼓手角色可以互換,但是其他人甚至連鼓和鑼都不能摸一下。參加薅草的人被唱作“客們”,鑼手和鼓手頭戴草帽、肩搭汗巾,組織、指揮、檢查.督促整個一天的勞動,唱歌與鑼鼓交替進行,有固定的調式打法和唱法,從早到晚不唱重歌。 [2] 

川北薅草鑼鼓曲式結構

川北薅草鑼鼓的曲式結構整體由歌頭、正歌、耍歌、尾歌四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是由上下句組成的單曲體分節歌結構,上句羽調式為主,下句微調式居多,每唱完一個上下句就用一排方正鑼鼓點子連接,起到伴奏與烘托氣氛的作用,多個獨立的單曲體構成聯套體結構。歌頭包括扎蓋子和安五方兩個部分,特點是旋律優美舒暢,唱腔委婉動聽;正歌(唱正文),篇幅雖長,但仍是上下句結構,節奏近似勞動律動,旋律舒展平穩,唱腔古樸悠遠;耍歌以説白和山歌為主,節奏自由,詼諧幽默;尾歌,包括送神歌和尾聲,節奏自由舒展,綿綿悠長。 [2] 

川北薅草鑼鼓代表作品

川北薅草鑼鼓代表作品主要有《僻韓湘傳》《八仙圖》《鸚哥記》《清官圖》等,以及一些山歌如《仁面麻柳葉》《三月百草青》等。 [5] 

川北薅草鑼鼓傳承保護

川北薅草鑼鼓傳承價值

川北薅草鑼鼓在田間作業中發揮了指揮勞動、活躍現場氣氛、調節勞作者情緒的作用。它具有率真質樸的音樂個性,擁有數千首曲目的豐富藴藏量,明快簡潔的音樂語彙中保留了大量古代體力勞動中的音樂文化信息,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1] 

川北薅草鑼鼓傳承現狀

川北薅草鑼鼓由於受現代生產方式的影響,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川北薅草鑼鼓的生存空間正在日益縮小,有瀕臨失傳的危險——老年歌手相繼過世,年輕人多外出打工,勞動力大量外遷,歌手隊伍青黃不接。 [1] 

川北薅草鑼鼓傳承人物

王紹興,男,漢族,1942年生,四川青川人。2008年1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川北薅草鑼鼓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青川縣申報。 [6] 

川北薅草鑼鼓保護措施

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
2000-2005年,青川縣委、縣政府共撥專款30餘萬元,用於普查、挖掘、整理、保護川北薅草鑼鼓基礎性工作。
2002年,青川縣對“川北薅草鑼鼓”進行了基礎性普查、收集、整理、建檔工作。
2003年,青川縣委、縣政府就全縣民間文藝的挖掘、保護工作召開專題會議,縣政府與全縣各鄉鎮簽訂了“青川縣民間文藝保護工程目標責任書”,將“川北薅草鑼鼓”的保護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
2004年,組織了薅草鑼鼓培訓班,請民間老藝人授課,受訓人員60餘人次。
2005年成立了“川北薅草鑼鼓”協會和6個川北薅草鑼鼓隊,以協會和鑼鼓隊的形式,帶動川北薅草鑼鼓的不斷傳承和發展。
2007年6月,成立了青川縣薅草鑼鼓藝術團。 [7]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青川縣文化館獲得“川北薅草鑼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青川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3] 

川北薅草鑼鼓社會影響

川北薅草鑼鼓重要演出

川北薅草鑼鼓田間表演 川北薅草鑼鼓田間表演
2012年11月6日,青川縣委政府、青川縣川北薅草鑼鼓藝術團到馬鹿鄉進行文藝演出。 [9] 
2017年8月15日,由川北薅草鑼鼓藝術團承辦的“法治宣傳暨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在蒿溪回族鄉光輝村廣場開演。 [10] 
2013年11月29日,青川縣川北薅草鑼鼓藝術團舉辦“贊老兵風采·向老兵致敬”文藝活動。 [11] 

川北薅草鑼鼓社會活動

每年的農曆七八月份除玉米草、黃豆草時,幾户或幾十户勞動力集結在一起,一字型沿山坡地排開,一人敲着鑼,一人擊着鼓,有節奏地邊敲邊打邊歌唱,為勞動者鼓舞士氣,統一步調,消除疲勞。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