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巖韻

(武夷巖茶獨有的品質特徵)

鎖定
YEN flavour武夷巖茶味甘澤而氣馥郁,不同巖茶品種有不同的喉韻特徵,“巖韻”由此產生。同“觀音韻”一樣,巖韻也因其不可言傳的特徵而流傳在廣大愛茶者的口碑裏。
中文名
巖韻
外文名
YEN flavour
出    處
《冬夜烹茶》
含    義
具巖骨花香韻味特徵
相關著作
《巖韻》

目錄

巖韻基本介紹

巖韻釋疑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
一般地説,YEN flavour 武夷巖茶具巖骨花香韻味特徵,在沖泡七八次之後依然有濃重的茶香,這種現象就叫巖韻。
巖韻的出處: 乾隆皇帝生於1711年,卒於1799年,號稱茶皇的乾隆有詩《冬夜烹茶》恭錄如下——
清夜迢迢星耿耿,
銀檠明滅蘭膏冷。
更深何物可澆書,
不用香醅用苦茗。
建城雜進土貢茶,
一一有味須自領。
就中武夷品最佳,
氣味清和兼骨鯁(1)
葵花玉誇舊標名,
接筍峯頭髮新穎。
燈前手擘小龍團,
磊落更覺光炯炯。
水遞無勞待六一,
汲取階前清渠井。
阿童火候不深諳,
自焚竹枝烹石鼎。
蟹眼魚眼次第過,
松花欲作還有頃。
定州花瓷浸芳綠,
細綴慢飲心自省。
清香至味來天然,
咀啜回甘趣逾永。
坡翁品題七字工,
汲黯少憨寬饒猛。
飲罷長歌逸頭豪,
舉首窗前月移影。1:骨鯁二字被學界認為是巖韻的原形,乾隆也被認為是悟出巖韻的第一人。

巖韻定義

“巖韻”就是巖茶品具“巖骨花香”之勝中所指的“巖骨”、俗稱“岩石味”,是一種味感特別醇而厚、而能長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長的感覺,又稱“茶底硬”亦是茶樹立地條件好,一般都生長在礫質沙壤的茶園中更為突出。
“巖韻”是指烏龍茶優良品種、生長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內、經武夷巖茶傳統栽培製作工藝加工而形成的茶葉香氣和滋味。
“巖韻”是武夷巖茶獨有的特徵;“巖韻”的有無取決於茶樹生長環境;“巖韻”的強弱還受到茶樹品種、栽培管理和製作工藝的影響。因此同等條件下,不同的茶樹品種,巖韻強弱不同;非巖茶製作工藝加工則體現不出巖韻;精製焙火是提升巖韻的重要工序。
巖韻特徵的體現和感覺描述:滋味有特別的醇厚感、人説“水中有骨感”就這意思;飲後回甘快、餘味長;喉韻明顯;香氣不論高低都持久濃厚、冷聞還幽香明顯;茶葉耐泡、一般可泡7-10水以上;品質穩定(茶葉耐儲藏)。

巖韻顯著特徵

高明的茶師把武夷巖茶的“巖韻”歸納總結為“香、清、甘、活”四個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蘭香、清香、純香、表裏如一,曰純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蘭香;雨前神具,曰真香,這四種香絕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純辛鋭,幽雅文氣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湯色清澈豔亮,茶味清純順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純無雜,沒有任何異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巖茶種的凡品。
甘:指茶湯鮮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為“苦茗”。
活:指的是品飲武夷巖茶時特有的心靈感受,這種感受在“啜英咀華”時須從“舌本辯之”,並注意“厚韻”、“嘴底”、“杯底留香”等。
一般的巖茶都可體現“香”,等而上之才體現“清”,再上之才表現出“甘”,最佳者才表現為“活”。後者都包含有前者的特徵,有前者的特徵就未必能體現後者的特徵。所以真正好的武夷巖茶應該是以“活”為上。正因為武夷巖茶具有”活、甘、清、香”,妙不可言的“巖韻”,所以蜚聲四海,譽滿九州,令古往今來的茶人愛的如醉如痴。

巖韻研究

巖韻 巖韻
武夷巖茶受到國內外眾茶企茶民喜愛,與其高深莫測的巖韻特徵密切相關的,然而,到底哪些因素促成了巖韻的形成呢?
與氣候、土質的關係
武夷茶區氣候温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温度18-18.5℃之間,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mm左右,山間常年雲霧,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日照較短,既無風害,更無凍害。
武夷山土壤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巖,中部為礫岩、紅沙岩、貢巖、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組成。茶園成土母巖,絕大部份為火山礫岩,剖面發育頗不完全,具有母巖的棕紅色,徑風化、沖蝕,表面呈棕色鬆散狀,厚度1m以上,pH值為4.5-5.2之間。
據省茶科所對武夷山土壤調查,正巖茶產地: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悟源澗等地號稱“三坑兩澗”,由於巖谷陡崖,遮蔭條件好,谷底滲水細流,夏季日照短,冬擋冷風,氣温年變差和日差較小。正巖茶園土壤含砂礫量較多,達24-29%,孔隙度50%,土壤通透性能好,土層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製出如巖韻顯。半巖茶產地:青獅巖、碧石巖主要是厚層巖紅土,土層較薄,鋁含量高,鉀特少,酸度較高,質地較粘重,製出的巖韻微顯,馬頭巖一帶主要是黃壤土,獅子口、九曲溪畔是沖積土,土壤中鈣含量高,土壤肥沃,製出的茶韻不明顯。
與樹齡的關係
根據眾多研究者多年對“三抗兩澗”等地採下的武夷巖茶鮮葉進行加工,發現幼齡茶,尤其是水仙,她的香氣容易做出,但韻不明顯。樹齡短的茶樹則少有巖韻,20年樹齡以上的老茶樹,採製的茶不僅香氣高,且巖韻十分明顯。
與加工技術的關係
武夷巖茶加工工藝獨特,做青時採取“兩曬兩涼”,重輕結合,看青做青,雙炒雙揉、去漚提香、成條為主,初焙、復焙,熟化香氣,色味俱全,是“巖韻”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與武夷耕作方法的關係
由於武夷茶區地形複雜錯綜,巖茶區大部分利用幽谷、深坑、巖隙、山凹和部份緩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園,另有竣險石隙,砌築石座,運填客土,以土代肥。在“武夷耕作法”中較突出的是“深耕吊法”、“客土法”,八九月挖山深翻時,將近根部有效養分吸收吊向行中,根部經日光曝曬、起除蟲滅病和土壤熟化的作用。客土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Fe、Cu、Mg、Zn、Mo、Cl等是形成巖韻的重要特質。
注意事項
不易形成巖韻的一些注意事項,需要我們特別注意:
A:採茶時間提早,鮮葉過嫩,製做不易形成巖韻。
B:大量施用化肥,採製的鮮葉不易形成巖韻。
C: 一些老齡茶樹台刈改造後又成了“幼齡”茶園。製出的茶也無明顯巖韻。
D:初制工藝簡單,茶葉洪峯期到來時,茶葉做青時間不夠,製出的茶也無明顯巖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