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巖蓋

鎖定
【巖蓋】(laccolith)又稱“巖盤”。淺成巖產狀之一。侵入沉積岩層理間的酸性岩漿,因粘性較大,向四周流溢能力弱,於是將上覆岩層拱起形成底部平直、頂部凸起,厚度向邊緣漸變薄的穹窿狀形體。平面輪廓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狀.其直徑多為2—6公里,厚度可達1公里。圍巖有變質現象
產於岩層間的底部平坦,頂部拱起,中央厚邊緣薄,在平面上呈圓形的侵入體,其形成深度一般較淺。巖蓋直徑一般是2-6公里其厚度可達1000米。呈巖蓋產出的以中酸性侵入體為常見。 [1-2] 
中文名
巖蓋
外文名
Laccolith
別    名
巖盤
源    於
希臘
特    徵
頂部拱起,中央厚邊緣薄
直    徑
一般是3公里其厚度可達1000米
屬    性
淺成巖產狀之一
地貌特徵
巖蓋的名稱源於希臘語的兩個詞,意為“石池”。這些巖體生成於舌狀橫向粘滯岩漿侵入體迫使上覆地層成為穹丘的地方,侵入體由側部的巖株或巖栓得到補給。在最簡單巖蓋中,岩漿凝固成一個餅狀體,但是在主巖蓋四周常常有附屬的巖蓋,或者幾個巖蓋可能一個疊在另一個之上,形成“雪松”巖蓋。典型的巖蓋實例位於猶他州南部科羅拉多河以西的亨利山,G.K.吉爾伯特於1875—1876年曾對此作仔細研究,並於1877年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他劃分出5組巖蓋,都是擠入從石炭紀到白堊紀的砂岩中間的粗面岩體。它們的形態各不相同,有相對簡單的如南部的埃爾斯沃恩峯,它是一個大巖蓋;也有北部由一羣約30個巖蓋組成的埃倫山,它是這一組中最高的山(3540米,即11615英尺),比周圍高原表面約高1500米(即 5000英尺)。希勒斯峯由一個巖株和8個小巖蓋組成。山丘已遭受到嚴重的剝蝕作用,巖蓋以及與之有關的巖牆和岩牀,反映了剝露作用和剝蝕作用的不同階段;有些仍然覆蓋着上拱的沉積地層,另一些部分出露,還有一些像埃倫山和希勒斯峯那樣已完全出露,並被切割成崎嶇的山峯。另一個極引人注目的無覆蓋層巖蓋的例子,是猶他州的納瓦霍峯(3166米,10388英尺)。特拉勃萊因勞(Traprain Law)以較小的規模形成了東洛錫安郡的一個突出的山丘,構成斯凱島黑庫林山的餅狀輝長岩體,被認為是巖蓋。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地質大辭典(二)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分冊》.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06
  • 2.    楊展覽,李希聖.《地理學大辭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