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巖茶

鎖定
巖茶,山茶科屬喬木植物。花腋生,白色,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花瓣闊卵形,基部略聯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蒴果球形;葉長圓形或橢圓形,基部楔形,具鋸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翌年10月。 [2]  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故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説,巖茶因而得名。 [3] 
巖茶分佈於武夷山茶區,福建省西北部。氣候温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根據生長條件不同有正巖、半巖、洲茶之分。正巖產於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和流香澗、悟源澗等地。產於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獅巖、碧石巖、馬頭巖、獅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帶為半巖。而崇溪、黃柏溪,靠武夷巖兩岸在砂土茶園中所產的茶葉,為洲茶。 [4] 
較新巖茶而言,陳年巖茶的藥理作用更是明顯,它不僅有明目安神、保胃暖胃、消食減肥、活血通絡、消除脹氣等功效,還有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抗癌、防癌、防輻射等多種藥效。明崇禎進士周亮工在《閩茶曲》寫道:“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便是對陳年巖茶的描述。 [4]  2002年,武夷巖茶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3] 
中文名
巖茶
別    名
烏龍茶
植物界
被子植
雙子葉植物綱
山茶
山茶
分佈區域
中國福建武夷山茶區
茶    類
青茶類半發酵茶
原始花被
起源年代
明末清初

巖茶植物學史

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故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説,巖茶因而得名。 [3] 

巖茶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釐米,寬2-5釐米,先端鈍或尖鋭,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側脈5-7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3-8毫米,無毛。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長4-6毫米,有時稍長;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闊卵形至圓形,長3-4毫米,無毛,宿存;花瓣5-6片,闊卵形,長1-1.6釐米,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雄蕊長8-13毫米,基部連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先端3裂,裂片長2-4毫米。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釐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2] 
巖茶的共性特點:含上述“屬性”中的特點,兼有紅茶和綠茶的優點,且性温健胃,具“巖骨花香”之特徵。
巖茶的個性特徵分析:
品種特徵:某一品種不論種在何山場、只要按烏龍茶工藝加工到位後所具有的共同特徵。撇開山場因數,品種特徵明顯的巖茶,其加工工藝一定達中等以上,(若按綠茶工藝加工則體現不出品種特徵)因此,低檔巖茶品種特徵較弱。品種特徵應是共性的、其他品種所沒有的特徵。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而“桂圓香”則不是品種特徵(是工藝特徵、輕微煙味)。品種特徵要*實踐來總結,有些特徵只可意會、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徵。
巖茶
巖茶(8張)
工藝特徵:因加工工藝不同、或某加工環節處理失誤而形成的特徵。如酵味(發酵過度、類似紅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後未及時烘乾、毛火走水焙的時間過長造成)、煙味、青味(做青發酵不足、殺青不足)、酸餿味、高火味、過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費者常把渥味、煙味、酸餿味等當作“韻味”。
巖韻:是指烏龍茶優良品種、生長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內、經武夷巖茶傳統栽培製作工藝加工而形成的茶葉香氣和滋味。
以上定義説明:“巖韻”是武夷巖茶獨有的特徵;“巖韻”的有無取決於茶樹生長環境;“巖韻”的強弱還受到茶樹品種、栽培管理和製作工藝的影響。
同等條件下:不同的茶樹品種,巖韻強弱不同;非巖茶製作工藝加工則體現不出巖韻;精製焙火是提升巖韻的重要工序。

巖茶產地生境

巖茶分佈於武夷山茶區,福建省西北部。氣候温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根據生長條件不同有正巖、半巖、洲茶之分。正巖產於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和流香澗、悟源澗等地。產於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獅巖、碧石巖、馬頭巖、獅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帶為半巖。而崇溪、黃柏溪,靠武夷巖兩岸在砂土茶園中所產的茶葉,為洲茶。 [4]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面積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羣峯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迴其間,氣候温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質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行成了“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説,巖茶因而得名。根據生長條件不同有正巖、半巖、洲茶之分。正巖品質最著名。產於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和流香澗、悟源澗等地,稱“三坑兩澗”品質香高味醇。半巖茶又稱小巖茶。產於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獅巖、碧石巖、馬頭巖、獅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帶,略遜於正巖。而崇溪、黃柏溪,靠武夷巖兩岸在砂土茶園中所產的茶葉,為洲茶。武夷巖茶的產地就是在這裏,也是這裏的特殊環境和氣候使武夷巖茶有着獨特的口味。飲茶之時,不忘武夷巖茶之美。 [1] 

巖茶下級分類

武夷巖茶屬青茶類(俗稱烏龍茶類)、半發酵茶類。
品質特徵: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始祖,發源於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氣候條件和適宜的品種前提下用一種特殊工藝形成的茶類。鮮葉要求新梢生長均臻完熟,俗稱開面採,殺青經過酶性氧化殺青後已經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發酵的茶類。
巖茶 巖茶
外形彎條型,色澤烏褐或帶墨綠、或帶沙綠、或帶青褐、或帶寶色。條索緊結、或細緊或壯結,湯色橙黃至金黃、清澈明亮。香氣帶花、果香型,瑞則濃長、清則幽遠,或似水蜜桃香、蘭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潤甘爽,帶特有的“巖韻”。葉底軟亮、呈綠葉紅鑲邊、或葉緣紅點泛現。不同的茶樹品種還帶有不同的品種特徵。
優質武夷巖茶着重“巖韻”亦就是巖茶品具“巖骨花香”之勝中所指的“巖骨”通俗稱“岩石味”是一種味感特別醇而厚,而能長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長的感覺。又稱茶底硬亦是茶樹立地條件好,一般都生長在礫質沙壤的茶園中更為突出。
巖骨花香中的“花香”並不是像花茶一樣,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巖茶特有的加工工藝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種不同有各種特有的品種香,但香氣要求鋭則濃長、清則幽遠、馥郁具幽蘭之勝。
沖泡
沖泡巖茶 沖泡巖茶
武夷巖茶的沖泡,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開湯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吸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次,所謂“三口氣”,即可鑑別巖茶上品的 氣。更有上者“七泡有餘 ”。武夷巖茶的香氣馥郁,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濃醇清活,生津回甘,雖濃飲而不見苦澀。茶條壯結、勻整,色澤青褐潤亮呈“寶光”。葉面呈蛙皮狀沙粒白點,俗稱“蛤蟆背”。泡湯後葉底“綠葉鑲紅邊”,呈三分紅七分綠。
武夷巖茶的沖泡:
正確的沖泡和品飲才能充分發揮出巖茶風韻和每泡茶的特徵,領略茶中真諦,體會茶的無窮樂趣。
泡茶器具:準備烏龍茶專用茶具一套(沖泡壺宜選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壺或三才杯)。
投茶量:沖泡壺具容積的1/2左右(1/3-2/3)。
泡茶用水:以山泉水為上,潔淨的河水和純淨水為中,硬度大或氯氣明顯的自來水不可用;水温需現開現泡為宜;水温低於95度或長時間連續燒開的水都略遜。最好配備“隨手泡”。
浸泡時間: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後每加衝一泡,浸泡時間增加10-20秒。浸泡時間的調整原則為1至7泡的湯色基本一致,且可沖泡10餘泡。沖泡次數與浸泡時間有關。
濃淡調整:用投茶量進行。需淡些則投茶量少些為沖泡壺具容積的1/3-1/2,需濃些則投茶量多些為沖泡壺具容積的1/2-2/3。
品茶要領:巖茶滋味醇厚,內涵豐富,有特殊的“巖韻”。茶樹品種特徵能從滋味中體現;香氣或高或長,高則濃郁,長則幽遠,香型多樣化,如花香、果香或帶乳香、帶密香等等;品茶時先嗅其香,再試其味,並反覆幾次。聞香有聞幹茶香、蓋香、水香、杯底香、葉底香等等;嘗味時須將茶湯與口腔和舌頭的各部位充分接觸,並重復幾次,細細感覺茶湯的醇厚度及各種特徵,綜合判斷茶葉的特徵和品位。

巖茶主要價值

較新巖茶而言,陳年巖茶的藥理作用更是明顯,它不僅有明目安神、保胃暖胃、消食減肥、活血通絡、消除脹氣等功效,還有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抗癌、防癌、防輻射等多種藥效。明崇禎進士周亮工在《閩茶曲》寫道:“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便是對陳年巖茶的描述。 [4]  2002年,武夷巖茶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3] 

巖茶保護現狀

根據目前的國家標準,在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和栽培,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這裏要注意的是
1.出產於武夷山市2798平方公里土地上;
2.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條索狀);
3.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武夷巖茶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名茶。

巖茶影響因素

茶葉樹種 茶葉樹種
茶葉樹種
茶葉樹種也就是指茶葉的品種,其內質所具備的香氣即稱為茶葉的品種香,這種香氣是區別茶葉品種的主要依據,所以也叫品種特徵。如:水仙具有的棕葉味,肉桂的桂皮味等。
發酵程度
發酵程度 發酵程度
發酵是烏龍茶製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茶葉品質形成的重要環節。發酵程度的高低影響着茶葉香氣的形成。在前面大家就講到在發酵過程中茶葉香氣有青香——→清香—→ 花香—→ 果香的一個轉化過程。
焙火程度
焙火 焙火
焙火程度的高低對決定了巖茶是清香型還是熟香型。即輕火巖茶,中火巖茶或足火巖茶。
焙火在一定程度上對巖茶的香氣也會產生影響:如花香向果香的轉化,茶湯中香氣的加重(即落水香)
生長環境(山場)
巖茶生長環境 巖茶生長環境
不同生長環境對茶葉香氣形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這種特徵可以讓大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茶葉的生長環境。所以也稱為山場味。 五:其他因素:
不同季節的茶品在香氣上的體現也存在不同
如 :夏秋茶的夏暑味,冬茶的冬味。
茶葉在陳放後形成的香氣,如陳味。
另外茶葉受負面因素的影響也會形成的劣勢香味。在茶葉加工過程中是應當避免的。如:
煙味:易判定,主要出現在焙茶環節出現走煙現像。如:焙籠焙茶裏茶末掉入湯火中
青味:非清香。指茶葉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為發酵不到位產生。
餿味:類似於變質飯菜的味道。產生原因:茶青在運輸過程中受熱。也稱夏秋味。是夏秋茶所具備的一種特徵。也是辨認夏秋茶的標準。
焦味:類似於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殺青過程中,茶葉炒焦而產生。
反青味:茶葉保存過程中受潮產生。
對茶葉香氣的影響因素較多,對於茶葉香氣對茶葉品質的具體影響將在品鑑一節中做具體的表述。
另外茶葉受負面因素的影響也會形成的劣勢香味。在茶葉加工過程中是應當避免的。
參考資料
  • 1.    巖茶的產地  .和茶網[引用日期2012-11-22]
  • 2.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9]
  • 3.    李遠華主編.第一次品巖茶就上手 圖解版:旅遊教育出版社,2017.06:第15頁
  • 4.    張景編著. 中國茶文化[M].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