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巖白菜

(虎耳草科巖白菜屬植物)

鎖定
巖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 (Hook. f. & Thomson) Engl.)是虎耳草科,巖白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滇巖白菜、藍花巖陀。高可達52釐米。根狀莖粗壯,葉均基生;葉片革質,先端鈍圓,邊緣具波狀齒至近全緣,基部楔形,兩面具小腺窩,托葉鞘邊緣無毛。聚傘花序圓錐狀,花葶疏生腺毛。萼片革質,近狹卵形,花瓣紫紅色,闊卵形,子房卵球形,5-10月開花結果。 [7] 
分佈於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北部及西藏南部和東部。緬甸北部、印度東北部、不丹北部、尼泊爾也有。生於海拔2700-4800米的林下、灌叢、高山草甸和高山碎石隙。
該種全草含巖白菜素等香豆精類。根狀莖入藥;無毒;治虛弱頭暈、勞傷咳嗽、吐血、咯血、淋濁、白帶及腫毒等。外感發燒體虛者慎用。
巖白菜花期長,花色鮮豔,葉色常綠、光亮可愛,若用於地栽,可佈置於岩石園或林下,極富自然野趣。也可盆栽置於室內作觀葉觀花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巖白菜
拉丁學名
Bergenia purpurascens (Hook. f. & Thomson) Engl. [5] 
別    名
巖七
巖菖蒲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虎耳草目
虎耳草科
巖白菜屬
巖白菜
命名者及年代
(Hook.f.et Thoms.)Engl.,1868

巖白菜形態特徵

巖白菜
巖白菜(10張)
多年生草本,高13-52釐米。根狀莖粗壯,被鱗片。
葉均基生;葉片革質,倒卵形、狹倒卵形至近橢圓形,稀闊倒卵形至近長圓形,長5.5-16釐米,寬3-9釐米,先端鈍圓,邊緣具波狀齒至近全緣,基部楔形,兩面具小腺窩,無毛;葉柄長2-7釐米,托葉鞘邊緣無毛。花葶疏生腺毛。
聚傘花序圓錐狀,長3-23釐米;花梗長8-13毫米,與花序分枝均密被具長柄之腺毛;托杯外面被具長柄之腺毛;萼片革質,近狹卵形,長6.5-7毫米,寬2-4毫米,先端鈍,腹面和邊緣無毛,背面密被具長柄之腺毛;花瓣紫紅色,闊卵形,長10-16.5毫米,寬7-7.8毫米,先端鈍或微凹,基部變狹成長2-2.5毫米之爪,多脈;雄蕊長6-11毫米;子房卵球形,長6.7-7.5毫米,花柱2,長5.3-7.5毫米。染色體2n=34。花果期5-10月。 [2]  [6] 

巖白菜栽培技術

施用肥料對巖白菜地上部生長有明顯的影響。施用堆肥和腐殖質土巖白菜生長勢強,主要表現在每株分櫱數和每株葉片數及葉色上,平均比不施的單株分櫱數要多1.8-2.3個,單株葉片數要多2-3片。施堆肥、施腐殖質土的鬚根系較多較發達,根活力較強。可能隨時間的推移,差異將會逐步顯現。
注意花謝後及時剪掉殘花序,保持株形整潔,澆水適量,防止太陽曝曬。 [4] 

巖白菜產地生境

同屬種類有10種,星散分佈於亞洲。中國有7種,其中3種特有。 [7]  分佈於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北部及西藏南部和東部。生於海拔2700-4800米的林下、灌叢、高山草甸和高山碎石隙。緬甸北部、印度東北部、不丹北部、尼泊爾也有。模式標本採自印度。 [2] 

巖白菜生長習性

野生巖白菜主要生長在高海拔2700-4200米區域,土壤為棕壤或暗棕色森林土,pH為6.2-6.7,主要植被為間有很多杜鵑的針闊混交林地。巖白菜生長在此種生態環境的陰坡灌叢下或巖縫中。陰坡、腐殖質層深的生長最為旺盛。 [3]  喜冷涼,喜光,在半蔭下生長也佳,耐瘠性好,耐寒、不耐熱,生長適温12~20℃。 [7] 

巖白菜繁殖方式

巖白菜
巖白菜(5張)
種子播種出苗率春季最高,出苗率也僅22.5%。春季播種的幼苗生長較快,達到五葉期,比夏季和秋季要快10-20天,這是春季種子的生命力較旺盛所致。種子細小,也難於選到成熟一致的種子。
扦插繁殖是將巖白菜根狀莖經處理後,扦插苗牀種植。巖白菜根狀莖扦插易成活,春、夏、秋3季扦插,成活率平均達97.2%。夏季因温濕度最好,扦插成活率最高。但春季扦插幼苗生長最快,達到五葉期比夏、秋季要短10-30天。隨遮蔭度增加而提高。露地生長遮蔭度85%的生長最好。 [3] 

巖白菜病害防治

常有褐斑病和蚜蟲危害。褐斑病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蚜蟲用2.5%魚藤精乳油1000倍液噴殺。 [4] 

巖白菜經濟價值

巖白菜觀賞

巖白菜栽培容易,葉片紫褐色,花朵紫紅色,十分美麗,花葉俱美,是常見的觀葉又觀花的宿根花卉,適宜水邊、岩石間叢栽或草坪邊緣栽植,也廣泛用作地被植物。

巖白菜藥用

巖白菜 巖白菜
全草含巖白菜素(bergenin)等香豆精類。根狀莖入藥;無毒;治虛弱頭暈、勞傷咳嗽、吐血、咯血、淋濁、白帶及腫毒等。外感發燒體虛者慎用。 [2] 
【藥性】味甘、澀,性涼。歸肝、肺、脾經。 [4] 
【功能主治】滋補強壯,止咳止血。。主虛弱頭暈;勞傷咯血;虛弱頭暈;吐血;咯血;淋濁;白帶。 [4]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4] 
【使用注意】虛弱人有外感發熱者慎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