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巍寶山

鎖定
巍山縣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縣城中心保存有明代建築古城樓。
巍寶山在縣城東南約10公里處,總面積19.4平方公里,山頂海拔2509米,山勢雄偉,氣勢磅礴,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開闢於漢代,唐代為南詔國的發詳地.
中文名
巍寶山
位    置
雲南巍山縣
面    積
19.4 km²
海    拔
2509 m
類    型
道教名山
著名景點
玉皇閣
著名景點
甘露亭等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雲南省大理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
開放時間
全年 08:00-17:00 [2] 
門票價格
40元 [3] 
建議遊玩時長
半天

巍寶山概況

巍寶山
巍寶山(5張)
綿亙數十里,峯巒起伏,山形似一頭蹲坐的雄獅回首俯瞰縣城。山上,古木參天,濃蔭葱鬱,溪泉叮咚,花繁草茂。
1992年巍寶山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巍寶山主峯2509米,自唐代開始建築道觀,盛於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佈全山。
所以巍寶山名聞遐邇,被稱為雲南道教名山,為全國十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4]  。這裏又是南詔發祥之地,留下許多傳説勝蹟。
巍寶山也稱巍山,是古南詔國的發祥地之一。從清康熙年間起,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當地的彝族就在巍寶山舉行廟會,是彝族人民的祭祖聖地。
如今的巍寶山植被茂盛,古木參天,濃蔭葱鬱,溪泉叮咚,花繁草茂,環境優雅,景色宜人。是個天然的大氧吧。 [1] 

巍寶山記載

巍寶山古建築
巍寶山古建築(15張)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把巍寶山列為中國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根據史籍記載,巍寶山在漢代就有孟優(孟獲之兄)導師在山中傳教。明清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寶山,先後在山中修建了準提閣、甘露亭、報恩殿、巡山殿、文昌宮、主君閣、老君殿、玉皇閣、三皇殿、觀音殿、魁星閣、三清殿、三公主殿、財神殿、青霞觀、靈宮殿鬥姥閣、培鶴樓、含真樓、長春洞等20多座道觀殿宇,鼎盛時期,道人多達上百人。
宮觀依山就勢,佈局巧妙,出閣架鬥,工藝精湛,雄渾古雅,雕塑形象逼真傳神,雕刻壁畫和圖案豐富多姿,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
文昌宮內文龍亭橋墩上的清代壁畫“松下踏歌圖”,畫面上反映的是彝族打歌的歡樂情景,是一件珍貴的文物,摹本曾送北京展出,評價甚高。

巍寶山規模

巍寶山風光
巍寶山風光(33張)
巍寶山宮觀密佈,蔚為壯觀。其山分前後兩邊,宮觀建築佈局總的體現了“道德自然”的特點:前山綿亙疊蟑,宮觀多藏於密林之中;後山險峻陡峭,宙宇多依山勢顯建於巖壁之間。
巍寶山除大量道教宮觀外,也還有一些佛教寺院,如觀音殿、甘露亭。巍寶山道教形成發展過程中,佛教也曾在這裏與道教爭雄鬥勝,同時也有相互的影響和融合,突出表現在“老君點化細奴邏”傳説,細奴邏生前,太上老君點化其為南詔王,死後封其為巡山土主,成為雲南道教的“巡山神”,即雲南道教的一尊主神。這一傳説説明中國漢地道教傳人云南,為了更好地 得到發展,必然要植根於雲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營養,與之結合、融匯的特點。
巍寶山前山有一朝天門。朝天門又名準提閣,它是全山的總坊。按巍寶山風景名勝的自然分佈,從這裏的總坊向前,在前山經過白沙井、土主廟、文昌宮、玉皇閣、觀音殿、青霞觀、老君打坐石等殿字,??清殿、培鶴樓、含真樓、長春洞、望鶴軒、封川塔等廟觀,返回山下,全程約10公里。
巍寶山景點很多,我重點介紹土主廟等幾座宮觀。
土主廟,又叫巡山殿,或巡山土主廟。歇山式大殿中的塑像即南詔第一代王細奴邏。兩旁站立侍者,文武各一,均穿彝族服裝。巡山殿門前有幾副對聯,內容均與細奴邏和南詔國曆史有關。
“新村流源遠,始祖奴邏耕巍嶺;彝族衍慶長,南詔發祥在巍山。”聯中“新村”指巍山後山山下的新村---彝族聚居村,當年細奴邏居住這裏。巡山殿,始建於細奴邏之孫盛羅皮。彝族羣眾視細奴邏為土主,新村及附近彝族羣眾每年來這裏兩次舉行祭把盛會。
一次是農曆九月十四日,相傳這一天是細奴邏的生日。另一次是正月十五,這一次來祭祖,同時將自己已故的親屬的靈牌在這殿前焚燬,讓亡魂歸祖廟。祭把當天除隆重祭奠外,還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載歌載舞。旁邊文昌宮內文龍亭有一幅壁畫,就是描繪彝族踏歌的場面。
文昌宮是巍山遊覽中心。雄偉的牌樓,是文昌宮的山門,大殿與二殿之間,一池清泉,明徹見底,名“龍潭”。過去,當地羣眾在這裏祭祀龍王。因此,此殿又叫龍潭殿。清乾隆年間改為道觀後,大殿裏供文昌帝君,二殿裏供關聖帝君,殿名改稱文昌宮。池中這六角形亭閣,名叫文龍亭,沿兩邊拱橋可至亭前。大家看,亭墩西面這幅壁畫,即剛才我提到的,叫做“踏歌圖”,它繪於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之時。
壁畫長約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為水漬,有些模糊。畫面表現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圍成圓圈攜手起舞;圈內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場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彈揚扇,似在助興。踏歌圖中的舞蹈者多為彝裝打扮,男的多穿長衫,罩領褂,女的着坎肩,系黑圍腰。整幅畫富流動感,較真實地再現了兩百年前巍山彝族人民踏歌習俗的場面,是珍貴的文物資料。
玉皇閣,供奉的神像較為集中,展現了巍寶山道教神仙系統宏大場面。玉皇閣建於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8年),山門為靈官殿,內供的靈官為道教的護法神。過了山門,殿字飛檐重疊,巍峨壯觀,一進四院,依山就勢,層層而上:四帥殿、天師殿、三官殿、呂祖殿、玉皇閣、依雲閣漸次列布。裏面把奉着天、地、水三官,呂祖以及財神、灶君諸神。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這裏都要舉行洞經會,古樂悠揚,熱鬧非常。
巍寶山頂有座凌空欲飛的殿閣名叫鬥姆閣,裏面把奉的鬥姆為道教女神,為北斗眾星之母,故名鬥姆。鬥姆雕像3眼4頭6臂,顯示其神通不凡。旁立者為金童玉女。巍寶山斗姆閣在國內道教之中是著名的。
鬥姆閣為巍寶山登臨攬勝佳境。近觀前後,林海茫茫,殿閣歷歷。放眼遠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疇似棋樣,瓜江如帶,一派錦繡風光。
還有,巍寶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從山腰到山頂,覆蓋着枝葉繁茂的蒼松翠柏和各種闊葉林木,其中不乏古樹名木,如粗可數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貴樹種雲頭柏、野香樟等。
主君閣(靈宮殿)前的古山茶,為明末清初遺物,高15米,粗28釐米,已生長300多年,現仍亭亭玉立,姿態優美,早春二月,開花達數百朵,花大如碗,紅似胭脂。行走在巍寶山中,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巍寶山發展歷史

巍寶山以南詔發祥地和道教聖地而出名,是中國西南部的名山之一,歷代史籍均有記載。主峯南北兩側有宮觀二十餘座,其中以清微觀、鬥姥閣、培鶴樓、長春洞規模最大。宮觀羣中有一大廟名巡山殿,主祀細奴邏,即第一代土主神,與其他道教名山有別。
張陵所創立之五斗米道也曾傳播到此,山中至今還流傳着許多關於張陵的故事。傳説道教教祖太上老君曾雲遊止巍寶山並在山上點化南詔始祖細奴羅,故唐代南詔山並在山中傳教,許多關於呂洞賓在山傳教的故事至今仍流傳於山間道觀與村舍。胡蔚本《南詔野史·細奴邏》條記載:“唐太宗貞觀初,,其父舍龍,又名龍伽獨,將細奴邏自哀牢山避難至蒙舍川,耕於巍山。”隨後受建寧國白蠻王張樂進求禪讓建立了大蒙國,自稱奇嘉王。以後又由他的子孫統一了五詔,建立了中國西南顯赫一時的南詔國家政權
這個南詔國的最初發祥地就在巍寶山。明末清初,很多道士進入巍寶山隱居修煉,收徒傳教,並創建了青霞觀、玉皇閣、依仙閣、三官殿、三師殿、三皇殿、魁星殿、鬥姥閣、無極宮、碧永宮、雲鶴宮、培鶴樓、道源宮、財神殿等二十餘座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築,時住山道士多達數百人;清代巍寶山道教發展到鼎盛時期,山中宮觀林立,香火旺盛,十方道士往來不絕;民國期間,前往巍寶山出家清修的道士亦為數不少。
解放後,巍寶山的道教宮觀廟宇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大力保護。從1982年開始,當地政府逐年撥款對山中的文昌宮、玉皇閣、青霞觀、三皇殿、鬥姥閣、培鶴樓、財神殿等道教建築進行修繕。現存道教宮觀殿宇佈局嚴謹,格式齊全,金碧輝煌,氣勢壯觀,其建築造型具有顯明的少數民族古建築特色和地方特點;宮觀殿堂內的壁畫雕刻,內容豐富多彩,形象逼真傳神。
巍寶山不僅是滇南的道教名山,而且還是全國風景名勝區之一,山中名勝景點頗多,主要有“天門鎖勝”、“拱城遠眺”、“龍池煙柳”、“朝陽育鶴”、“山茶流紅”、“鶴樓古梅”、“古洞長春”等三十餘處。

巍寶山評論

每年農曆二月一日之十五日是巍寶山傳統朝山廟會,四方遊人雲集,絡繹不絕,盛況空前。屆時山上香客遊人成千上萬,宮觀殿宇香煙繚繞,常可欣賞到由民間道教組織演奏的洞經音樂和富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彝族歌會。

巍寶山特色

巍寶山三清道觀

千古道教祖庭——巍寶山三清道;道場位於巍寶山後山海拔2千多米的峯頂,雖僅佔地二畝,實屬巧然天成,乃神秘的天造地設之所,是巍寶山風景區標誌性旅遊景點之一.這裏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爐,以古、幽、奇、秀、巧聞名典籍。常遇神仙眷戀,仍常現祥光瑞氣之相,有緣者能見天尊顯靈。
巍寶仙蹤 巍寶仙蹤
自古被道家視為仙山“禁地”。這裏是古南詔國的發祥地,因南詔開國國君細奴邏在此耕耘而聞名。自漢代始,陸續有道士覓此潛修,道觀依山而建,巍為壯觀,至明清道教盛極一時。
道觀還完整保留着明清時期的建造遺風,體現出千古道教文化的悠遠神韻。聖地除了俯仰皆是的文物傀寶,以自然饋贈著稱於世,峯秀谷幽,清溪迴流,奇花異草,飛禽靈獸,無不怡愉可人。最是道家茶花,四百年豔麗如初,這裏四季皆景,春來雨前品茗,夏觀雲海嵐煙,秋賞桂花圓月,冬至陽光和煦。
這裏道家田園,卯起酉落,仰可看星月流雲,俯可觀峽谷村落之美,有詩云:“夜聽水流調竹石,晝看雲起面前山.”實乃明心見性、超凡脱俗的旅遊之所、修行之地。
巍寶山前山有一朝天門。朝天門又名準提閣,它是全山的總坊。
文昌宮 文昌宮
巍寶山的道教有兩大特徵:
一是以道教為主,兼容佛教的特點。唐初,源於四川鶴鳴山漢代張陵(俗稱張天師)創立的道教“五斗米教”傳入巍寶山,成為當地土著民族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詔國極力倡導佛教,雖然巍寶山仍是大理地區的主要道場,但佛教成分也滲透到巍寶山,有觀音殿、甘露亭等佛教寺院,形成了佛道兩種教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特點。明清之際,道教在巍寶山進入鼎盛時期,四川鶴鳴山、青城山和湖北武當山的道士長年雲遊巍寶山,廣建宮觀,設置道場,其間曾建蓋了準 提閣、文昌宮、青霞觀、長春洞等共二十餘所道觀。這些道觀分佈於前山和後山,前山綿亙 疊嶂,宮觀多藏於密林之中,以建築規模宏大而著稱。
後山險峻陡峭,廟宇多依山勢顯露於巖壁之間。這種有藏有露的建築佈局,體現了道家思想“道德自然”的特點。這些尚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羣,1987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研究南方道教思想和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
二是道教在巍寶山還兼收了土著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巡山殿便是這一特徵的代表。相傳南詔始祖細奴邏受老君點化後成為南詔王,死後被封為巡山土主神,成為雲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和當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
這説明,道教在巍寶山傳播發展的過程中,根植於當地民族宗教,是其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濃郁的宗教風格造就了“巍寶仙蹤”之外,山中的異井奇泉,山峯雲景,還形成了歷史上 有名的“拱城遠眺,天門鎖勝,美女瞻雲,龍池秋月,山茶流紅,鶴樓古梅,朝陽育鶴和古洞長春”共八大勝景
旅遊信息:
交 通:下關至巍寶山可乘班車先至縣城,再轉乘中巴前往。班車票價 12-16元,縣城至巍寶山中巴票價 5-8元。
遊覽提示:距巍山縣城6公里,乘微型中巴。

巍寶山朝山會

巍寶山朝山會 巍寶山朝山會
巍寶山朝山會時間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時巍山和鄰境大理、洱源彌渡南澗漾濞鳳慶雲縣等市 縣的各族人民羣眾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懷着喜悦的心到到巍寶山朝山趕會。 
巍山民間洞經會在各個殿宇裏演奏古樸優雅的洞經音樂,給名山古剎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朝山期間,各地商業單位和個體商販在巍寶山擺攤設點,經營飲食、食品、山貨、書畫、兒童玩具、地方名特產品等,滿足朝山羣眾的需要。
其中農曆二月十三至十四日,是巍寶山歌會,地點在巍寶山培鶴樓打歌場,周圍山寨的彝族羣眾身着絢麗的民族服裝, 帶着薩籤等樂器,彙集到打歌場,圍成圓圈,舉行打歌活動, 他們歌唱愛情,歌唱幸福美滿的生活,;歌詞內容豐富,舞姿優美,薩籤旋律古樸優雅。朝山羣眾先是圍觀歌舞,隨後都情不自禁地加入打歌行列,打歌隊伍多到數圈,人數多達數千人。人們盡情地跳啊唱啊,直到太陽落 山方散。
巍寶山山會起源於道教,據巍寶山古碑記載,始於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而巍寶山的打歌則遠在南詔時期 就已盛行,因為巍寶山是南詔的發祥地,山中建有南詔祖廟巡 山殿(又稱土主廟),內把南詔始祖細奴羅,彝族羣眾於每年 正月一十四至十六日都要在巡山殿祭祖和舉行打歌活動,紀念細奴羅。
巍寶山山會興起之後,發展為羣眾性的娛樂打歌活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