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嶽相如

鎖定
嶽相如(1876—1957),字冠卿,安徽鳳台人。早年赴安慶入新軍,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參加熊成基安慶起義,之後參加了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戰爭等。歷任淮上軍軍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旅第三團團長、廣州總統府參軍、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在北伐戰爭中任第三十三軍第三師師長。1930年,任中華民國陸軍第二十四軍軍長等。抗戰爆發後,從香港返回內地參加抗日,任皖北抗日人民自衞軍第四路總指揮,並在抗日烽火中創辦精忠中學。1946年,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促進會,任安徽負責人,從事反內戰活動,岳家大院成為共產黨秘密聯絡站。1957年因病逝世。(關於嶽相如的逝世時間,安徽省志記載為1958年,而嶽相如族人編寫的嶽相如傳記史料記載的是1957年。) [1-2] 
(概述圖來源: [7] 
中文名
嶽相如
別    名
嶽冠卿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6年 [2] 
逝世日期
1957年 [2] 
出生地
安徽鳳台

嶽相如人物生平

嶽相如(1876—1957),原名嶽冠卿,安徽省鳳台縣嶽張集人。兄弟六人,排行第四。年少時家中貧寒,隨父兄租種地主土地為生。迫於生計,隨大哥在嶽張集街上開染坊,適得本姓兩位秀才幫助,早晚學習文字,漸能寫作。性聰慧,豪爽,好施予,喜打不平,人皆樂於交往。
1894年,鳳台遭水災,百姓借貸無門,遂找嶽相如商量辦法。嶽相如仗義勇為,單身到嶽莊子大地主嶽傳悠家強借200石雜糧,以濟百姓燃眉之急。不料第二年又遭水災,道遺餓殍,嶽相如俠肝義膽,挺身而出,將數百名災民召集起來到嶽塘沿大地主嶽輯五家,開倉扒糧千餘石分給災民。嶽輯五告到縣衙,賄賂500 兩銀子,將嶽相如抓去坐牢數月,後經地方士紳周旋,保釋出獄。嶽相如滿腔憤怒,出獄後即投軍安慶,初在熊成基炮營當兵,後提升為範傳甲部班長。不久,熊成基起義失敗,範傳甲殉難,嶽相如逃脱身免。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安徽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支部。嶽相如積極擁護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主張,報名加入中國同盟會組織,投身革命事業。
1911 年,中國同盟會在廣州準備武裝起義,蘇皖同盟會負責人趙聲通知嶽相如前往廣州參加。嶽相如即趕往上海集中,被編入第二班,未及趕至,黃花岡起義即告失敗。途中,奉命偕張匯滔回壽縣、鳳台待命。當武昌起義消息傳來,淮上革命黨人舉行緊急會議,籌劃壽縣起義。壽縣光復後決定成立淮上軍,嶽相如任軍統。淮上軍分3 路向皖北各縣推進。嶽相如與袁家聲率一路光復鳳台,隨即向東,光復懷遠、蚌埠,軍威大振。
1912年,柏文蔚督皖兼第一軍軍長,淮上軍改編為第一軍第四師,嶽相如任第三團團長,駐防懷遠、蚌埠一帶。時南京清提督張勳懾於革命軍聲勢,恐津浦鐵路被控制,斷其歸路,乃倉皇退逃。嶽相如與袁家聲指揮所部在蚌埠進行阻擊,殲敵甚眾。張勳乘火車逃往徐州。
1913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遣倪嗣沖攻佔潁州後,繼續進攻正陽。時任長淮水上警察廳廳長的嶽相如,指揮淮河水上部隊當即予以痛擊。幾經激戰,終因眾寡懸殊,傷亡慘重,退往壽縣,取道合肥,轉往蕪湖,與龔振洲樹起反袁旗幟,圖謀再起。倪嗣沖攻佔正陽後,對革命黨人瘋狂屠殺。嶽相如大哥嶽冠山、二哥嶽冠軒、六弟嶽冠仁均慘遭殺害。倪嗣沖還派他的弟弟倪九,帶着武裝血洗嶽相如老家嶽張集。倪九聞嶽相如在蕪湖與龔振洲樹幟反袁,又趕至蕪湖將嶽相如和龔振洲擊敗。嶽相如輾轉上海。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改組同盟會,成立中華革命黨。嶽相如奉命由上海前往參加。會後,嶽相如返滬,繼續組織反袁力量。
1917年8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開始護法之役。柏文蔚密令岳相如、餘亞農等再次組織淮上武裝,聲討皖系軍閥。民國7年,嶽相如在壽縣舉起義旗,與倪嗣沖軍進行大戰,終因孤軍無援,遭到失敗。嶽相如潛走河南,經漢口,返上海,多方進行聯絡,以圖再舉。
1920年,嶽相如奉命前往福州策動李厚基部某旅起義,未能如願,轉往廣州。孫中山將其留在總統府,擔任參事。
1922年夏,陳炯明叛變革命,嶽相如隨孫中山返回上海。時革命黨安徽負責人張匯滔遇刺,就醫上海廣慈醫院,孫中山前往探視。張匯滔自感已無生望,便向孫中山推舉嶽相如。此後,孫中山便委嶽相如負責安徽革命黨工作。 民國12 年,孫中山返回廣州重新組織革命力量,任命柏文蔚為北伐第二軍軍長,嶽相如為安徽討曹(錕)自治軍支隊司令。
1924年,嶽相如奉命由上海返鳳台,與懷遠常東生等組織淮上自治軍,不到一個月,雲集2000餘人。在袁家聲領導下,聲討安徽軍閥馬聯甲戰鬥失利,撤離安徽,退往河南永城,與胡景翼合作,改編為第十五混成旅,嶽相如任團長。後調往山東,與直魯聯軍張宗昌部多次作戰。旋又調往北京外圍昌平,攻打馮玉祥部。
1926年,北伐軍興,柏文蔚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軍長,嶽相如任該軍第三師師長,奉命調離昌平到漢口集中。嶽相如率部經冀豫鄂三省,一路與各地軍閥作戰,歷盡艱辛,始抵漢口。蔣介石令其駐漢口附近,後又調往霍山、六安一帶,阻擊五省聯軍孫傳芳部,與孫軍在蚌埠、宿縣等地發生激戰。不久,孫傳芳部北撤山東,嶽相如率部進駐蚌埠。蔣介石與李宗仁內訌時,嶽率部駐合肥休整。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解散第三十三軍學兵團,許多共產黨員潛到嶽相如部隱蔽,引起蔣介石對嶽相如的戒備。下令撤銷第三十三軍番號,把嶽相如部編入蔣鼎文第九師,降為副師長兼第一旅旅長,調駐漢口。嶽相如察知蔣介石陰謀,恐至漢口遭其暗算,故未就職,隻身赴滬,參加以改組派為主的反蔣組織,他自任討蔣第一縱隊司令,許繼慎副之。不久,周恩來令許繼慎往大別山建立紅軍,嶽相如資助千元以壯其行。許繼慎走後,嶽相如也回到鳳台召集數千人樹起反蔣旗幟。為免遭蔣軍襲擊,率部往亳州與孫殿英部合作。 1928年,馮玉祥、閆錫山聯盟反蔣,馮玉祥任命嶽相如為第二十四軍軍長。馮、閆在北京召開反蔣擴大會議,嶽相如派代表馬繼才前往參加。蔣介石聞知,遣軍圍攻亳州。嶽相如、孫殿英率部奮力抵抗,被圍數月,馮玉祥遣孫連仲部將其解圍。馮、閆反蔣失敗,嶽相如率部撤至山西陽城與宋哲元部合作。劉鎮華以鉅款收買嶽軍營長牛振廷,誘其叛變,將嶽相如劫持到劉鎮華軍部新鄉,經邵力子、柏文蔚等營救,得以脱身。其後,嶽相如與吉鴻昌以天津國民飯店為指揮部,策應陳濟棠組織的廣州西南政府繼續進行反蔣活動。
1933年,張家口抗日事起,嶽相如繼任第二十四軍軍長,與孫殿英開赴前線抗日。不久,蔣介石以20 萬元軍費收買孫殿英,把第二十四軍調往寧夏,指使馬鴻逵將其擊敗。嶽相如見機留天津,繼續擴大反蔣陣線。蔣介石派人前往暗殺,幸嶽相如機警,未遭毒手。後簽名參加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副主任郭沫若組織的反蔣通電,遭蔣介石通緝,避居香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全國掀起抗日熱潮。嶽相如由香港返皖北組織抗日民軍,進行抗日活動,並創辦精忠中學培養人才。安徽省政府委其為安徽人民抗日自衞軍第四路指揮官。嶽相如義旗一舉,長淮健兒紛紛響應,隊伍迅速發展到3個縱隊,形成一支強大的敵後抗日武裝力量。不久,桂系廖磊任安徽省主席,試圖削弱皖軍勢力。一次,嶽相如在壽縣大寺內作報告時,桂系派人用手榴彈投向講台,陰謀將其炸死。嶽相如受傷多處,雙方當場劍拔弩張,準備開戰。嶽相如終以團結抗日為重,高呼:“中國人不準打中國人”!雙方為大義感召,立即罷兵。廖磊下令對安徽人民自衞軍強行整編,將嶽相如部編歸鳳台縣長馬馨亭指揮。旋李品仙主政安徽,嶽相如至立煌與其交涉,李品仙即委以“參軍”虛職,將其軟禁。
1942年,嶽相如領銜向國民黨中央控告李品仙,矛盾激化。湯恩伯出面調停,將其接到阜陽,以顧問名義供養起來。抗日戰爭勝利後,寓居蚌埠。民國35年,蔣介石發動內戰,李濟深在南京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促進會,開展反內戰活動。嶽相如應李濟深之約赴南京,被委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促進會安徽負責人。秋,共產黨人石原皋與其子嶽丹秋建立聯繫,岳家大院便成為共產黨秘密聯絡站。嶽相如開設福星糧油店,溝通蘇北解放區的物資運輸,並接應來往的共產黨幹部,營救被捕的革命人士。1948年中風,卧牀不起。1957年在蚌埠病逝。 [1-2] 

嶽相如主要事蹟

嶽相如光復鳳台

1911年11月8日,淮上軍三萬餘眾陸續出兵討伐各地,向皖北、皖南皖西各州縣推進。各部隊分兵數路,從壽州次第出發。第一路由袁家聲、嶽相如、楊穗九率領,向東出征懷遠、定遠、鳳陽、鳳台、蚌埠等地。第一路軍嶽相如等率兵首克鳳台。嶽相如組織軍士先從壽縣秘密運來二十五門土抬炮、火藥五百箱,還有兩顆小炸彈,隱藏到鳳台縣城南街(現中山街)淮上軍隊長張耀西家裏。張家有三間房子,其中兩間堆滿炸彈火藥。因一部分武器有毛病,又急需使用,便到離縣城較遠的蘆溝集請來一位銅匠連夜秘密修理。同時,又秘密派一部分淮上軍士與鳳台城裏的羅漢即(碼頭搬運工)聯繫,以便裏應外合。11月7日(農曆九月十七日)下午,嶽相如軍統率領一百餘人,每人臂上纏着白布,從壽縣出發進攻鳳台。
嶽相如派陳伯華率四十多人打先鋒,與打人城內的革命黨人聯繫。由於城內的革命黨人較多,陳由南門進城,一手拉馬,一 手握着馬鞭,邊走邊喊:“都要掛白旗,迎接大部隊進城!”因陳是本縣人,人皆認識他,知其是革命黨人,全城百姓聞風而動。這時,清鳳台知事鄭守奕看形勢對其不利,難以抵擋,為了保命,就帶領守城官兵三四百人,出城南門到淮河岸,迎接嶽相如率領的淮上軍進城,並宣佈投降。一槍未發,嶽相如率部光復了鳳台。 [3] 

嶽相如淮河捷戰

1913年7月19日,北洋軍將領倪嗣沖率馬、步、炮8營進逼正陽關,原淮上軍將領、後叛投倪嗣沖的王傳魯率部由楊湖鎮、沫河口進攻正陽關,遭到淮上軍正陽關水上警察廳廳長嶽相如率淮上討袁軍的截擊,第2旅參謀曾傑及炸彈隊長與伯麟及二十餘人的廣東差遣員也參加了在沫河口的截擊。
初戰,倪軍與嶽相如所率淮上軍隔河對峙,因河水暴漲,河堤狹窄,進兵困難,倪軍並沒佔到什麼便宜。
20日上午,嶽相如見倪軍在窄窄的河堤上紮營,堤的一邊是滔滔河水,另一邊是茫茫無邊的水窪湖,進退維谷,是兵家所説的絕地,便率領悍勇且水性良好的長淮水上警察部隊及在正陽的淮上軍奮力進攻。經過一天的苦戰,倪軍潰敗,一片大亂,逃跑不及,死三十餘人,傷無數,被擊毀大炮一尊,船兩隻。
突擊戰大勝,嶽相如向《民立報》報捷:“《民立報》轉各報館鑑:倪賊嗣衝派馬步炮九營開赴正陽關,相如同第二旅參謀曾傑率兵相繼猛攻,由午至暮,計損賊炮一尊,馬數匹,斃賊兵三十餘人,又沉敵舸兩隻。特此奉聞。嶽相如叩。” [4] 

嶽相如皖北抗日

1938年初,抗日烽火即將燃燒到皖北的時候,安徽省政府已由安慶遷至六安。省主席李宗仁因兼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須往徐州指揮作戰,乃以所屬二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張義純代理主席。張系安徽合肥人,頗熟悉地方情形,鑑於抗戰形勢愈來愈緊,乃着手武裝羣眾,欲以配合正規軍作戰,並維持地方治安。1938年2月,在六安成立了皖北抗日人民自衞軍總司令部,張自當總司令,下設五路指揮部,嶽相如為第四路指揮官。4月,在安徽六安成立第五戰區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嶽相如擔任委員。
省府指定第四路自衞軍活動地區在風台、懷遠、蒙城、渦陽一帶。這一帶是嶽相如辛亥革命時組織淮上革命軍的老根據地,因反蔣故,多年來嶽相如在他鄉堅持鬥爭。返鄉後應李宗仁之召,參加抗戰。他因與阜陽永興集那裏一部分地方武裝早有聯繫,先將指揮部設於永興集,集合部隊,蒙城縣長袁傳壁(淮上軍將領袁家聲之子)對嶽相如大力支持,招了一些人馬,6月間移住鳳台闞町集。由於鎮上農民一向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抗戰情緒異常高漲,加之嶽相如威望較高,因而地方先前自立名號的大小集團如夏集鄉朱崗村人熊希賢等相率來歸,成股的土匪也先後就撫受編。未到一年,便擁有三個支隊,七個獨立大隊,兵員約在六千以上。
1939年9月22日,嶽相如指揮四路軍與進犯壽縣日軍發生激戰,斃敵三十餘人;10月15日,嶽相如指揮皖北抗日民眾自衞軍三個大隊合力圍攻壽縣東金家嶺日偽軍並將其擊潰。這樣的作戰次數很多,自衞軍維護了縣行政權,保障了地方治安打擊、制止了一些漢奸組織的活動與發展。 [5] 

嶽相如親屬關係

嶽相如系岳飛第二十五代世孫 [2] 
父親:嶽傳球
兒子:嶽桂榮(嶽丹秋) [6] 

嶽相如歷史評價

孫中山先生譽嶽相如具“岳飛魂”。
胡漢民感慨嶽相如“老同志之極肯奮鬥”,“蕩產奮鬥,良深欽佩”。
馮玉祥贊嶽相如心繫“天下大事”,且極善演説鼓勵。 [2] 

嶽相如後世紀念

嶽相如去世後,葬在蚌埠市南郊燕山公墓。1960年,蚌埠市人民政府為他制玉石墓碑一塊,以彰其勳。漢白玉的碑上“嶽相如先生之墓”幾字,由當時華東局第一書記、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親自題寫。 [6]  [2]  [6] 
參考資料
  • 1.    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志.北京:方誌出版社,1999:85—87
  • 2.    嶽志.嶽相如將軍傳記史料.合肥:黃山書社,2015:577—578
  • 3.    嶽志.嶽相如將軍傳記史料.合肥:黃山書社,2015:79—80
  • 4.    嶽志.嶽相如將軍傳記史料.合肥:黃山書社,2015:121—122
  • 5.    嶽志.嶽相如將軍傳記史料.合肥:黃山書社,2015:320—323
  • 6.    嶽志.嶽相如將軍傳記史料.合肥:黃山書社,2015:351—360
  • 7.    嶽志.嶽相如將軍傳記史料.合肥:黃山書社,2015:前言頁